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白血病”这一称谓,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本病当属祖国医学所言“虚劳”“热劳”“湿病”“瘀积”“痰核”、“血证”之范畴。
《圣济总录》记载“热劳之证”,心神躁、面赤、头痛、眼涩、唇焦、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食欲无味,肢体疼痛,多卧少起或时汗,日渐赢疫者是也。”这种有稽留热,汗出进行性消瘦,口舌溃烂等症与今之急性白血病的某些临床表现类似。
《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记载“内热,把平时骨即内热甚至,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肤肿起。这段描述“内蒸”的表现和急性白血病导致代谢紊乱,消耗性低热,逐渐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及恶病质类似。
《灵枢》记载:“人之喜病肠中积聚者,……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丹溪心法》:“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盛,坏及有形之物,痰与食积,血而成也。”这段所描述的关于积聚的症状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肿大贫血类似。
《金匮要略·虚劳病脉并治篇》记载,人并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这段描述类似白血病之淋巴结肿大。
《素问·评热病论篇》记载,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这里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痰,不为汗衰的描述与今之急性白血病的高热及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相似,《外科正宗》所称口破色淡虚,色红为实,而急性白血病细胞浸润或因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真菌和厌氧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与古文所称口破确实相似。
按照祖国医学古籍辨证分型描述对照现在医学关于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大致可以认为,虚劳是白血病所致的贫血;热劳是白血病所致的高热,瘕积是慢粒白血病所致的脾大,血证是白血病、血小板低下所致的皮肤紫癜、便血、尿血、鼻衄齿衄。急痨是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急变期,痰核瘰疬是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颈下、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一)现代中医学认为急性白血病发病原因是:
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受到邪毒的侵袭,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七情内伤、饥饿劳累、房事过度,损伤精髓,肝脾及三焦,使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内虚,复感六淫外邪或瘟毒而致病。
综合各家观点,有三种情况:
1.因虚致病:由于正气虚损,复感外邪而发病,常表现有气血不足、倦怠乏力、头晕、动则心悸、低热、不同程度及不同部位的出血等,类似“虚劳”病。形成白血病的病因很多属正虚邪犯,这与西医学的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遗传基因缺陷,使致病因素在体内发病很相似。形成白血病的病机主要是五脏虚损、精血失守,肾不能主骨生髓移精于脏腑;七情过极,五脏俱衰,精气骤虚,虚风贼邪中肾损骨伤髓,正邪交争在骨髓。
2.因病致虚:本病是实证,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发病急骤,壮热,与中医的热证、实证、阳证等发病规律相似,邪气盛实为其本质。本病的发病原因为热毒或瘟毒,可概称之为“邪毒”。邪毒入髓伤血,引起瘀血,表现为骨痛,胸骨压痛、肝脾肿大,骨髓中有白血病细胞极度增生,舌质紫暗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可见贫血或血虚。气血两虚日久可致阴阳两虚,进而发展为阴阳两竭即全身衰竭。
3.虚实夹杂:正不胜邪,本虚标实。邪正斗争贯穿本病的全过程,正盛邪祛为病退,邪盛正衰为病进。白血病的发病是先有精气内虚的远因,后有瘟毒邪气乘虚内陷的近因。白血病的发展是上述两个因素斗争的复杂过程,实际上是虚实相兼。白血病的病因乃热毒为本,体虚为标,这种热毒不是外感时令之温热毒邪,而是胎儿在孕育期母体内热过盛或罹患热病,热毒内着于胎,蕴蓄不散,深伏于胎儿精血骨髓之内,这就是白血病的发生内在基础。温热毒邪深伏骨髓,虽能消灼人体精血,但通过人体正气的调节,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不至发病。若瘟毒渐盛,超越了人体正气的调节能力,白血病便因之而作。白血病为热郁骨髓由里外发,热毒迫血妄行则见斑疹与各种出血证,热毒蕴结骨髓故常骨关节痛。其病理变化为热结、耗血、动血停瘀并存,涉及髓、血、营、气、卫五个层次,病情错综复杂,非一般温病可比。
(二)现代中医学认为慢性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是:
可归结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毒邪乘虚而入。毒邪入侵,伤血及髓,致使气虚血亏,邪与营血相搏结,使气血流通失畅,脏络瘀阻,久而成积。本病为气血痰食邪毒相互搏结而成。
1、七情内伤,情志不调,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壅滞,瘀血内停,久积成块。
2、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酒食,伤及脾胃,脾虚失运,输布津液无权,湿浊内生,凝聚成积,痰气相搏,血流不畅,瘀块内生。
3、起居无常,寒温不调,感受外邪,邪毒入侵,中伤脏腑,使其功能不利,气血失和;邪毒内聚,客阻经络,久则经络闭涩,结块成形。邪毒内郁,郁久化热,热熬津血,久而成结。邪毒与气血相搏结,滞留不散,交合而成块。邪毒郁之,化热生火,扰及营血,灼伤阳络,迫血多处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