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病因
首先谈“火”。火为阳邪,其性开发,易伤津动血。
中医理论是讲阴阳的,即认为人体存在阴阳两个方面,只有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机体才会正常。若失去其动态平衡则易发他病。阴阳的表现形式可简单看作为水与火,水为阴,火为阳,火盛时易伤水,水少则火失其制约,其热更盛,遂动血而见出血,诸如皮下紫癜、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及内脏出血等。既然为火盛,在治疗时需要泻火,使火不盛则水得以恢复,牵制于火,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火不盛了,水又充足了,则对血的不利影响就没有了,相应的出血现象也就好转,直至消失。此时再查验
血常规则会发现
血小板的数值上升了。此即为以“火”为主的实火证候,另外还有一种则是因为水少而出现的虚火证候(阴虚火旺),其表现为出血、口干、饮多喜凉,手足心热,盗汗,虚烦不眠等症。那肯定有人要问:为什么水少能出现出血呢?因为中医理论中水火是相互制约的,水少(即阴虚)则对失去对火的制约,火即旺盛,蒸迫血液,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出血。此时治疗关键是补水,即中医常讲的滋阴。水充足了,火也就相应受到抑制,其迫血妄行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出血自止,
血小板回升。上面讲的两个方面都与“火”有关,但一个为实火,一个为虚火, 病机与治法迥异,临床尤需分辨清楚方能利于治疗。
然后再说一下“虚”的方面。此“虚”当然亦包括前面所讲的虚火,置于前面讲述是为了便于水与火的对比。这里重点说一下气虚所致
血小板减少的病机。气,有温煦、推动、固摄、防御、转化的作用,
血小板减少与固摄作用较为密切。因为气的固摄作用可以使血在脉道中正常循行,不致溢于脉外。中医讲“气为血之帅”,主要是指气对血有推动和统摄的作用,“人身之生,总以气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一旦因各种原因导致气虚,则其对血的推动和固摄作用就会减弱,气不摄血,则会出现血不循常道,血溢脉外的现象,最终致出血,同时血小板也会降低,故在治疗时必须运用补气摄血之法,给予补气固摄、引血归经的药物。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应用补气药治疗后气渐充盛,气盛则固摄之力增强,使血归循经,则出血自止,血小板也相应就回升了。另外,气的温煦作用、推动作用、防御作用和转化作用也均与本证有关,在补气的同时即一并兼顾。
最后再说一下“瘀”。因“瘀”而患的血小板减少证型较少,多见于患病多年,反复不愈,血小板极低的患者,病机一般比较复杂。“瘀”为何会导致血小板的降低呢?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也就是说出血的病机即为“瘀”,因各种因素致血离开原来循行的脉道,逸于脉外,就会停于局部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又会影响血液之正常化生,血液化生不及,久之便会产生血虚,血虚则血小板自然就会降低,如不及时治疗又会导致新的出血。由此可知在本型中“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结果。中医讲“瘀血存内,新血不生”,即如此,在治疗时则应以“化瘀祛瘀”为主,使瘀血祛新血生,但如何控制祛瘀的程度为此型证治的关键和难点。总之,此型的治疗比较麻烦,多属难治,临床需仔细辨证,反复推敲,准确用药,方能见效。
纵观以上火、痰、瘀三方面,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出现,因于这种复杂性,若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就要求患者就医时仔细汇报病情,以利医者分析病机,准确辨证;也要求医者耐心仔细获取患者症状体征,了解病程经过,见微知著,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准确用药,以求得最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