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探讨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特征。
中医学对
急性白血病的研究已开展数十年,其认识争议也颇多。尽管如此,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具有其独特优势。
目前对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确有疗效的中药方剂,从传统药物性味分为三类,即毒药、清热药、补益药。临床表现上,急性白血病初期邪盛为主,至末期,正气逐渐衰退耗竭。现代研究也认为,肿瘤细胞在疾病初期增殖较快,晚期由于细胞增殖周期延长,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数量减少,死亡细胞随肿瘤负荷的增大而增多,以及血供不足,邪气深重的情况,中医称之邪毒。解邪毒,即清热解毒药;攻邪毒即诸如砷剂等毒药。一般说来,清热解毒药味苦性寒,无毒或有小毒,可用于温热邪毒较盛者。砷剂等毒药为大辛大热之品,有大毒或剧毒,用治毒热极盛者。而补益药主要通过提升正气,即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而控制疾病的发展。以上三类药物均可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多个环节而取效。在具体用药过程中,也可以多法并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祖国医学尚无一个症状或体征具有综合性,能反映急性白血病的本质及全貌。而根据共脏腑亏损,引起患者全身衰竭,直到死亡的特点,中医辨证属“属劳”范畴;对于出血症状突出者可辨证为“血证”;肝
脾肿大甚者辨证为“癥瘕”,“积聚”;浅表淋巴结肿大者称“瘟病”,“痰核”,“瘰疬”;以发热,贫血,出血等为典型症状,热象显著,且发病急剧,病势较重,发展迅速,符合中医阳热证的特点,常归之于“急劳”“热劳”等。急性白血病病情凶险,变化多端,需要长期治疗,尤其是单纯的
化疗往往难以杀灭潜在的白血病细胞而达不到整体治疗的效果。中医药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是客观的。如果将辨病与辨证相联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重视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可望取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中医药对于急性白血病的实验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的体外研究,尚缺少系统,综合性分析。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也决不是依靠单一作用,而从多靶点,多器官综合发挥作用。专家认为,中医药抗肿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医的基本观点和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结合中药治疗的广泛性,整体性,多层次探讨作用机制。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辨证基础上选用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单方,验方能极大的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且无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尽管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单用中药疗效欠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极大提高存活率,降低复发率。中药可以减轻
化疗药的毒副作用,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必由之路,将两者有机结合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