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ao 2011年02月22日
  • 新媒体

辩证治疗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ura,HS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紫癜,由于微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于肌肤、脏器所致。常见于儿童及青年,以双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的皮肤瘀点或紫斑为典型表现,累及消化道、关节及肾脏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病变。
传统医学并无“紫癜”病名记载,应将之归于“血证”之“肌衄”、“紫斑”范畴,又与“葡萄疫”描述相似。古人对本病的认识有:《外科正宗》关于葡萄疫的描述其“多生于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景岳全书》所言的“风邪热毒,遏郁于肠胃血分,血渗肠道 ”与腹型HSP的临床表现近似。 辩证治疗过敏性紫癜
西医治疗以去病因、对症处理为主,必要时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本病易复发,激素治疗有效但仍无法阻断紫癜型肾炎的发展进程,或可出现激素依赖、激素反跳。研究HSP的辨证施治,衷中参西,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减轻激素应用的副作用。
1. 首辨急性与慢性,急性期疏风透热为主,慢性期扶正补虚为主
《景岳全书.血证》指出血证的病因病机是“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进而提出宜“治火、治气、治血”。本病虽以皮肤紫癜为主,病因实为外感六淫,病机又与气血、五脏六腑功能紊乱相关,属“血证”的辨证治疗范畴,发病与感染、过敏源、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肌肤出血的机理有特殊性,临床辨证关键是分清急性发作与慢性迁延发作,明确邪实、正虚的转化与发展。急性期以血热妄行证为主要表现,慢性期以气阴两虚证、脾肾两虚证为主要表现。治疗时重视本病各阶段的风邪为患特征,急性期疏风透热为主,慢性期扶正补虚为主。
1.1 本病的风邪为患特征
风为百病之长,为六淫致病先导,发病急、变化快。HSP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发病迅速,此起彼伏,或已发未消新发又起,体现了“风者,善行而数变” 的特点;而皮肤瘙痒、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又与“无风不作痒”、“风性游走”相符,这些特征无论在初次发病或者慢性复发都比较典型。而慢性复发患者,或因再次外感六淫,或因既往风热邪毒未除,藏伏于内,若与机体易致敏因素相合,二者相感应即反复发病。说明虽风热邪毒致病,急性期以邪实为主,迁延发作以正虚邪恋为主,但总不离内有风热邪风,因此有发必兼风邪之说[1],并认为治疗HSP可予以透邪清热法[2]。治疗风邪,非风药不能透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品,有抗感染、调节免疫、抑制变态反应、抗炎、抗过敏的功效。疏透之品,可选防风、薄荷、葛根、蛇蜕、蝉蜕、桑叶等清轻疏散之品,若风热邪毒较重者,酌加酒军、焦栀子、虎杖等以清热解毒。
1.2 初次发病或急性发病以疏风透热为主:冬季主气为寒,感邪以风寒为主,春季主气为风,感邪以风热为主,故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当特异性机体或体虚易感,六淫邪气(多属风寒、风热),邪郁肌肤,皆可化热成毒、络伤血溢而发紫癜。因过敏源(异体蛋白如鱼、虾、蟹,药物或易致敏的花粉、粉尘、虫咬等)引起发病者,紫癜发生迅速,也多从外风、邪风考虑进行辨治。本期患者以血热妄行证为典型表现:下肢密集瘀点瘀斑,色鲜红或紫红,可迅速大面积扩散或融合,或伴咽干口干、心烦,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或可伴咽痒咽痛、微咳等轻微的上呼吸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征兆。轻者踝关节以下紫癜,较重者可见膝关节以下紫癜,甚至大腿、臀部等负重部位均有紫癜,发于上肢者相对较少。治则:疏风透热、凉血止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解粉易犀角),兼风热郁表,加金银花、连翘、菊花;扁桃体肿大,加射干、蝉蜕、牛蒡子;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癣皮、防风、紫草等。
1.3 慢性期迁延发病以扶正补虚为主:急性期失治误治,或反复感染风热邪毒,邪热久稽耗伤气阴。本期患者以气阴两虚证、脾肾两虚证为典型表现。症见皮肤紫癜反复难愈,病程较长,紫癜色泽暗淡,时隐时现,此未消而彼又起,动则尤甚,散见于下肢,劳累后加重。气阴两虚证可伴口干、唇红,皮肤干燥,舌红、手足心热;脾肾两虚证可见纳少、神疲乏力、短气懒言、腰膝酸软,舌淡或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治则:扶正补虚。气阴两虚证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药:生脉散加减,依阴虚内热的轻重,可酌加石斛、沙参、玄参、生地黄、丹皮,凉血止血加小蓟、大蓟、侧柏炭、地榆等;脾肾两虚证宜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方药: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合二至丸或右归丸加减,酌加仙鹤草、侧柏炭、三七粉等。便血、尿血者,酌加地榆、槐花、白求恩茅根。
2  湿邪为患,宜健脾利湿
湿为阴邪、粘滞重着,易伤人下部,致病程缠绵。《素问.太阳阳明论》就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性趋下,易袭阴位”。都说明湿邪为患的病变以身体下半身或下肢为病变主体,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及酸重困乏的症状特点。小儿脾常不足,易致脾失运化,或青壮年素体脾虚,是脾虚生湿邪的成因。因此,儿童、素体脾虚者常常是HSP患病的主要人群。本病表现的位于下肢的皮肤紫癜与瘀斑,伴肢体困倦、酸软,或关节胀痛,舌苔腻、黄腻等皆可从湿邪辨治,结合其可高达40%的复发率,说明了湿邪在HPS发病中的重要致病因素,于是有了疏风清热利湿法治疗急性期HSP[3]。临床应治疗宜在急性、慢性各期,以及单纯皮肤型、腹型、关节型、肾型之各型HSP均体现健脾利湿的治则,可减轻复发时的紫癜出血程度和复发的间歇期,也可减轻每次发作时的紫癜消失时间,缩短疗程,因湿邪留滞经络关节而见关节酸楚重着或疼痛的关节型HSP疗效更显。
需要注意的是,本病鲜有单纯湿邪为患者。风寒湿热邪常合而为病,风热邪毒因夹湿而致病程日久,因湿邪渐消而风邪、寒邪、热毒之邪方能彻底根除。脾主运化水液,脾虚是内湿产生根源,除湿之法,当以健脾利湿为根本。临床根据风热夹湿、湿邪化热等演变特点,佐以疏风利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四妙散、霍香正气散加减,酌加土茯苓、泽泻、淮山药、地肤子、苍术、薏苡仁。
3  瘀血贯穿始终,分清养阴活血与益气活血
本病为皮肤的出血性疾病,瘀血既作既为本病的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可存在于急性期、慢性期的各阶段。离经之血即为瘀血,血不归经又使出血加重或反复,病程迁延久病致瘀,血溢与血瘀成为先后发生、互为因果的病理环节。瘀血形成的病机,重在分清阴虚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阴津耗伤、阴血受损者,虚热内生而成阴虚血瘀证;阴虚及气,或热邪伤气,气虚不摄血、气虚无力推动,而成气虚血瘀证。
现代药理研究,本病与免疫反应有关,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聚集、沉着,血液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粘、高凝[4],小血管腔内有IgA及免疫复合物沉积,西医以肝素、潘生丁改善血液高凝、高粘状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能够调节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功能,抑制体液免疫,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对抗血小板聚集。
本病因病致瘀、因瘀为病,急发、复发或病情迁延之各期,皮肤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之各型,瘀阻经络始终存在。活血化瘀、祛瘀通络宜贯穿治疗始终,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治疗宜分清养阴活血与益气活血。阴虚血瘀治以养阴活血,气虚血瘀施以益气活血。方药:以四物汤合失笑散为基础,酌加酒军、川牛膝、丹参、三七,或可适当加重单味药剂量,也可考虑血中之气药川芎、香附。
4  辨病分型与辨证相结合
遵循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原则,详查西医疾病HSP的不同分型,又要考虑中医“血证”、“肌衄”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预后转归的不同特点。中医辨证时,既考虑风邪、热毒、湿邪、瘀血等邪实的一面,还要考虑气阴两虚、气血两虚、脾肾两虚等虚的一面,注意邪实与正虚的偏重与缓急。同是风热湿瘀毒邪,不同地区各有偏重,如北方寒气偏重,盆地湿气偏重,南方火热之气盛,等等,皆应在理法方药中予以体现;又如细菌、病毒感冒诱发者,考虑风邪为重中之重;病程日久,正虚夹杂是重点。西医辨病时,病因有感染因素,也有食物、药物、寄生虫等引起的过敏因素,亦或是运动劳累所致;临床分型有单纯皮肤型、腹型、肾型、关节型、混合型的不同,临床辨证用药各有侧重。腹型HSP容易与消化不良、腹痛等混淆,如果不借助西医辨病的方法,对腹型HSP进行准确诊断和检查,要及时予以准确中医辨证施治非常困难。如何进行中医辨证与辨病分型结合,应注意两点:
中医辨证用药应结合HSP的西医分型。单纯皮肤型,以疏风透邪、清热凉血为主;关节肿胀酸楚、疼痛之关节型,以祛风除湿、舒经活络为主,加薏苡仁、威灵仙、土茯苓、秦艽、淮牛膝、忍冬藤、鸡血藤;腹痛或便血之腹型,以缓急止痛、凉血活血为主,可加芍药甘草汤,以及地榆、木香、延胡索等;蛋白尿、隐血或镜下红细胞之紫癜肾型,以清热凉血、健脾利湿、化瘀止血为主,基本方小蓟饮子,酌加白茅根、泽泻、地榆、侧柏叶、淮山药、金樱子等。
全面分析病因病机、发病与复发特点、继往诊疗情况,又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否则二者结合即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  特殊药物与现代临床药理研究
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辅以有关药物的药理药效研究应用,常可提高临床疗效。研究表明,祛风之品有抗炎、抗过敏功效;活血化瘀药物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通透性、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的功效;单味药黄芪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应用激素有脾肾不足的表现,与久病入肾相相近,宜健脾补肾。笔者临床治疗HSP,一些特殊药物的应用不仅根据其功效,也结合了有关药理学的研究,供大家参考。
5.1 大黄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临床常用于血热吐衄、瘀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特点,还能荡涤污浊瘀血之邪,使之去有出路。临床不仅用于各类出血证,用于紫癜初发,下肢皮损迅速融合,色鲜红或紫红者,功效卓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代谢产物合成,对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而达到祛瘀生新、消除瘀血、减低毛细血管脆性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目的,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防治早期肾损害、调节免疫等多项功能。大黄生用泻下之力较强,酒制偏于活血,炒炭用以止血。
5.2 槐花
槐花味苦,性微寒,入肝经、大肠经,清热凉血止血,清血分之热而止血。用于急性发作,尤其腹型HSP针对性强。《药品化义》言其“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此凉血之功能独在大肠也,……,能疏皮肤风热”。《日华子本草 》言槐花“治五痔,疗心痛 ,……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
槐花又是芦丁的主要原料,而芦丁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槐花含芸香甙、槐花二醇、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及鞣质,可使因脆性增加而出血的毛细血管恢复正常弹性,抑制血液渗出。所含槲皮素可抑制病毒复制,对某些细菌、真菌、病毒有抑制作用[5]。
5.3 蝉蜕
蝉蜕气清虚,其性味甘,微咸而寒,无毒,入肝经、肺经,功能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其轻浮之性善除风邪,淡薄质轻可发痘疹,临床多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证,也用于治疗过敏性或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有以皮达皮之力,为治隐疹要药”。《本草纲目》称蝉蜕能“治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现代药理研究蝉蜕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抗过敏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有抑制作用,对Ⅰ型、Ⅳ型变态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6]。笔者用之于HSP,取其轻清之性善于走表之功,含脱褪之意,取其“以皮透皮”之性,属中医取象比类之法。以蝉蜕治疗HSP,皆因“肺主皮毛”、“肺气清则表气和”[7],可配薄荷、防风、荆芥、桑叶、菊花。蝉蜕不宜久煎,因其气清、轻灵。
5.4  侧柏叶
侧柏叶性味苦涩,微寒,无毒,入肺、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祛内湿,散肿毒的功效。主要化学成分是挥发油、黄酮、鞣质、无机元素等,药理研究发现侧柏叶除止血作用外,有抗炎、抗肿瘤活性作用。《太平圣惠方》以炙侧柏叶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近似腹型HSP的治疗[8]。
侧柏叶属凉血、止血药,可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症,多与鲜生地、鲜荷叶、白茅根等清热凉血药配伍使用;与大蓟、小蓟、生地、地榆同用,对于急性发作的热毒、风毒症状疗效明显;与艾叶、炮姜、仙鹤草同用,能治病程迁延、脾肾两虚、气阴不足证。
6  防范复发的几点建议
如果能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本病预后良好,可在6-8周内好转,但仍有约40%的病例将反复发作。复发虽不及初发严重,但迁延达数年之久给患者带来相当的痛苦和精神负担。防范HSP复发成为重要的课题。上呼吸道感染、再次接触过敏源、负重运动或劳累,或者治疗不彻底、激素反跳,都可能是复发原因,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1、注意饮食起居、慎防感冒:除治疗期外,病情稳定者也不宜到空气过冷或者人群密集的环境中,以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紫癜复发或加重。少食鱼、虾、蟹、羊肉、牛奶等动物蛋白,火锅、辛辣饮食尽量避免,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避免再次服用曾经诱发本病的药物,过敏体质应避免接触花粉、油漆等过敏源。
2、扶正补虚、邪不可干:HSP多因特异性体质,或体虚受邪。缓解期或间歇期,应针对阴虚与气虚、脾虚与肾虚的不同体质,予以益气健脾补肾、益气养阴,以及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调护,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使虚邪贼风难以为患,尽量延长复发间歇期,以玉屏风散和生脉散为基础方。
3、休息静养、避免过劳:HSP患者,其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如果运动过度、远行、负重或过劳,可加重或诱发出血,或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增加康复难度,故未痊治愈之前,必要的休息是应该的,重病者甚至需要卧床休息,由于发病者以儿童多见,故不宜跑跳运动。
4、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次发病前3个月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如果及时控制病情,复发可能性会降低,同时,肾功能的早期损害最有可能发生于该段时间,表现为小便隐血或镜下血尿、尿蛋白阳性,或者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宜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抓紧时间及时控制病情,除辨证施治外,或可配合抗过敏、抗感染等去病因治疗。紫癜严重,或有尿隐血、尿蛋白异常的早期肾功能受损者,必要时应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应注意中病即止,病情控制后在中医辨证用药基础上减停激素,减轻激素副作用,逐步维持病情的稳定和痊愈。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

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