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07年09月20日
  • 新媒体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中医论述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贫血性疾病.临床上上以苍、心悸、气短等贫血症状为主,无出血、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若继发于其他疾病则可见相应的临床表现。骨髓各阶段红系细胞均明显减少,而粒系与巨核系正常;周围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甚至消失,白细胞血小板的计数及形态在正常范围。目前认为本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一般由感染、药物、营养不良等因素诱发、有或无溶血性贫血等原发病。慢性型又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在一岁内发病,获得性常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各年龄均可发病,而以成人为多。
  中医认为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属“虚劳”范畴。在古代医籍中无“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病名,但有些关于虚劳的论述与本病相似。明代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认为:“虚证有六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本病的发生既有先天之日,又有后天之因,与肾脏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不充则可发为本病。何嗣忠在《虚劳心传》中说:“有童子患此者,则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而禀于母气者尤多·”,故一般称为“童子劳”,其所述与先天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相似。烦劳过度、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后天之因损伤肾之精气,久虚不复亦可酿成本病。《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精气夺则虚”,明代张景岳进一步阐明:“病之虚损,变态不同,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诊断
   1、发病特点:本病肾阴虚型一般发病较急,症状较重,而其他3型均为慢性过程。本病临床以血虚之证如乏力、心悸、面白、唇甲色淡、腰酸为主症,主要病变脏腑在肾脏。
   2、证候特点
  (1)肾阴虚型患者发病急,腰酸乏力、心悸、面白、唇甲色淡之症较重,伴五心烦热、精神萎靡等症,一般预后良好。
  (2)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型临床较多见,发病缓,呈慢性过程,除血虚症状外,兼见夜尿频多、形寒肢冷、手足心热之肾阳虚或肾阳虚的表现。
    (3)正虚血瘀型:一般见于本病末期,久病迁延不愈,反复输血,瘀血内生,见腹部积块,肌肤甲错,舌瘀点瘀斑。本证预后不良。
    鉴别诊断
    与内科其他病证的虚证鉴别: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出现一系列精气不足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虚型,以眩晕为突出表现。另外虚劳一般都病程较长,病势缠绵,而其他病证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为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病程长者,但亦有病程短者。
    辩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先分清阴虚或阳虚。起病较急,血虚症状较重,伴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者为肾阴虚型,其治疗较易;而起病缓慢,病程长,血虚症状伴形寒肢冷、夜尿频多、纳呆腹泻或同时伴手足心热、盗汗者为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型。其次要辨别其伴随症状,气血亏虚虚证各型均可见到;肾阳虚常伴脾阳不振,肾阴虚常伴肝阴不足;在疾病后期,若见肾虚伴血瘀之象,症见肌肤甲错;腹部积块,舌质暗.有瘀点瘀斑,按净虚血瘀辨证。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补益为原则,分别采用温肾、滋肾、双补肾阴肾阳及补肾祛瘀之法。
    预后
    肾阴虚者多发病急,病情重,但若及时治疗,方法恰当,往往效果较好。若治疗不及时,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衰竭或复感外邪重伤脏腑阴阳气血则亦可导致死亡。肾阳虚、肾阴阳两虚二型呈慢性发病过程,积极正确治疗后一般可控制病情发展。肾虚血瘀为本病后期表现,预后不良。
    本病病人应注意饮食调理及起居休息。肾阴虚型忌食辛辣,防止感受风热之邪,以免重伤阴液;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病人宜食营养高、利于造血的食品,注意休息;肾虚血瘀者注意调畅清志,避免受寒,以防气滞、寒凝加重血瘀。
    预防
    (1)注意调畅清志,保持心情舒畅。
  (2)注意调理饮食,勿过食辛燥、肥腻之品,宜食高营养食品。
  (3)避免过度劳累。
  (4)避免服用与本病发生有关的药品。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