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造血组织功能减退或衰竭而引起的一种多能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造血细胞缺乏,骨髓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替换,外周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
根据不同的病症应该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粒细胞缺乏者宜保护性隔离,积极预防感染。输血要掌握指征,准备做骨髓移植者,移植前输血会直接影响其成功率,尤其不能输家族成员的血。一般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妥。严重出血者宜输入浓缩血小板,采用单产或HLA相合的血小板输注可提高疗效。如果输血小板过敏该怎么办?
输液反应可以不可以在输液开始的几秒钟发生,也可发生在输液过程中的任何时间内,也有一些迟发的输液反应会在输液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出现。多由药物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操作过程中造成污染、药物配伍使用不当以及病人体制差异等原因造成。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现病人有胸闷心慌、脸色苍白、皮疹、皮炎以及恶心呕吐等异常反应,就要考虑到输液反应的可能,一定要及时处理。
对于输液反应应当积极抢救,争分夺秒。
(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道,暂时予以生理盐水替换,并观察生命体征等。
(2)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按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保留剩余溶液及输液瓶等做细菌培养。
(3)如病人发生急性肺水肿,应立即停止输液,使其端坐,两腿下垂,给予高流量吸氧、镇静剂、强心药等处理。
(4)引发静脉炎病人应抬高患肢,局部热敷或理疗,如合并感染应根据医嘱用抗生素。
(5)空气栓塞者应立即使病人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6)血压下降,有休克表现时应按抗休克抢救,迅速采取输液、纠酸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等措施。
过敏性休克治疗持续相当长时间,病人生命体征有所恢复,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还需对病人进行严密观察,注意病情反复。可见,输液治疗本身的风险不容忽视,为减少风险,在输液时应有目的地使用,病情可输可不输液的尽量不输,并正确掌握输入液体的种类、性质、速度等,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均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其次,要注意液体和输液器材是否来源正规,输液前若发现瓶口松动、包装破损或液体内有肉眼可看见的微粒或混浊、产气等情况,决不可以使用。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减少药物配伍的种类和数量,加药后若出现颜色、澄明度改变或出现浑浊、结晶等,应立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