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
再障(虚劳、血虚)的治疗,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以温补法进行治疗,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明清以后,多从脾肾角度进行辨治;近代医家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建立较为可靠的治疗模式,认为肾虚为本。
一、辨证治疗
补肾法是治疗慢性
再障的基本方法,辩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阴阳具虚型施治,在此基础上结合从瘀、从肝、从脾等论治;而急性再障多以清热凉血解毒法施治,此展示了
中医药治疗再障的科学性及个体化优越性。
(一)主证治疗
1.(肝)肾阴虚
证候特点: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乏力,盗汗心悸,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肌衄,齿鼻衄血等。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代表方剂:大补阴丸加减。
常用药物:滋补肾阴可用熟地黄、山茱萸、龟甲、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养阴清热可用青蒿、麦冬、地骨皮、黄柏、知母等。
基本处方:熟地黄20~25g,龟甲15~30g,知母5~10g,黄柏5~10g,猪脊髓30g,每日1剂,水煎服 。
加减法:气虚者加太子参30g黄芪30g以补气;出血者加仙鹤草18g凉血止血,加仙灵脾12g、补骨脂30g以求阳生阴长;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滋补肝肾。
2.(脾)肾阳虚
证候特点:面色晄白,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腰膝酸软,食少纳呆,大便不实,小便清长,出血证不明显。舌质淡白,胖嫩,苔薄白,脉沉细或滑细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填精益髓。
代表方剂: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物:温补肾阳可用熟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肉桂、杜仲等;填精益髓可用鹿茸、紫河车、益智仁、锁阳、冬虫夏草等。
基本处方:熟地黄15~20g,怀山药15~20g,山茱萸10~15g,杜仲10~15g,菟丝子15~20g, 附子5~10g(先煎),鹿角胶10g(烊化),肉桂10~15g,当归10~15g,枸杞子20g,每日1剂 ,水煎服。
加减法:气虚明显者加人参10g(红参尤佳),黄芪30g,补益元气;脾虚甚者加炒白术12g,茯苓15g,砂仁5g,健脾和胃;衄血者加仙鹤草18g,三七粉3g以凉血活血止血;虚胖浮肿者加茯苓15g,泽泻10g,桂枝10g温阳利水等;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g仙灵脾则温肾助阳之力尤佳。
3.肾阴阳俱虚
证候特点: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慌,手足心热,盗汗自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齿鼻衄血和/或紫癜,或既无阳虚症状,又无阴虚表现。舌质淡白,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滋阴济阳。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滋补肾阴可用熟地黄、山茱萸、龟甲、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温补肾阳可用鹿茸、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肉桂、杜仲等。
基本处方:熟地黄20~25g,山茱萸10~15g,附子5~10g(先煎),桂枝10~15g,泽泻10~15g ,茯苓10~15g,牡丹皮10~12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阴虚内热明显者加女贞子30g,旱莲草18g,知母12g滋阴清热;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30g,巴戟12g(天)温肾助阳;气虚者加党参30g,黄芪20g,以补气;衄血者加仙鹤草18g,茜草12g凉血收敛止血;瘀血者加桃仁10,葛根12g,丹参20g活血化瘀等。
上述分型施治,主要适宜于慢性再障及急性再障稳定期的治疗。而急性再障初期与慢性再障转化为急性再障者按如下辨治。
4.急劳温热
证候特点: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头晕倦怠,心悸气短,易外感,甚或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全身泛发紫癜,齿鼻衄血或尿血、便血或经血不断,甚或颅内出血。舌质红绛,苔黄,脉洪大数疾或虚大无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味。
常用药物:清热凉血可用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紫草、水牛角等;凉血止血可用大蓟、小蓟、卷柏、茜草、白茅根、侧柏叶等。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0.5~1.0g(冲),牡丹皮10~15g,赤芍10~15g,生地黄25g,小蓟15~30g,生石膏30g,知母12g,
大黄6g,三七粉2~3g,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黄芩10g,太子参20g,麦门冬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血热迫血妄行者,加茜草12g,仙鹤草18g,旱莲草12g等凉血收敛止血,热盛者加栀子12g清热泻火,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治疗。
(二) 并发症治疗 贫血、感染发热及各种出血症状是再障贫血的主要表现,同时又是与病情轻重、缓急及急慢性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并发症,此之处理及时妥当与否,关系着疾病治疗的成败。
1. 出血
(1) 阴虚内热
证候特点:各种出血症状兼或有无,伴五心烦热,盗汗少寐,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黄,少苔而干,脉弦细。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养阴清热可用青蒿、黄柏、麦冬、地骨皮、知母等;凉血止血可用大蓟、小蓟、茜草、地榆、白茅根、侧柏叶等。
基本处方: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25g,山茱萸15g,怀山药15g,泽泻15g,牡丹皮10~15g,茯苓10g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皮肤紫斑合茜根10g等以凉血收敛止血;口腔血泡明显者加
大黄10g,代赭石20g,甘草6g降逆止血;便秘者加
大黄10g,芒硝10g泻腑通便;气虚者加太子参30g,黄芪20g;高热神昏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清热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