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帕霉素(RAPA)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断T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由G1期至S期的进程,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从临床应用来看,雷帕霉素有很好的抗排斥作用,且与环孢霉素A(CsA)和FK506等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是一种疗效好,低毒,无肾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2010年3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雷帕霉素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该药物成分也存在于复活岛土壤中细菌的分泌物。
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RPM),又名Sirolimus,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F 雷帕霉素+小剂量激素可用于治疗FSGSK506的结构相似。 起初雷帕霉素被研究作为低毒性的抗真菌药物,1977年发现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开始把RAPA作为治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的新药进行试用,目前(2010年)RAPA的I、II期临床试验已结束,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雷帕霉素结构
雷帕霉素的分子式为C51H79NO13,分子量991KD,为白色固体结晶,熔点为183-185℃,亲脂性,溶解于甲醇、乙醇、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极微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从目前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的效果看,雷帕霉素是一种疗效好,低毒,无肾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雷帕霉素作用机理
雷帕霉素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断T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由G1期至S期的进程,雷帕霉素可阻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钙依赖性和非钙依赖性的信号传导通路。雷帕霉素和FK506一样,结合在相同的免疫亲和蛋白(immunophilin)FKBP12上,形成RAPA-FKBP12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不能与钙调素结合,并且雷帕霉素亦不抑制T细胞的早期激活或直接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这种复合物的靶蛋白最早是在酵母菌中被确定,称为TOR1和TOR2。
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雷帕霉素能抑制70-KDaS6激酶(p70S6K)的活性,该酶与细胞周期中的 在于复活岛土壤中细菌的分泌物
许多关键的不同细胞过程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无细胞体系(cell-freesystem)中,RAPA-PKBP复合物却不能抑制p70S6K的活性,亦即RAPA-PKBP复合物与p70S6K之间无直接的相互作用,故推测雷帕霉素可能作用于p70S6K之前的过程,抑制其他激酶或激活磷酸酶,其结果是雷帕霉素至少抑制二种底物:①促进蛋白合成的S6核糖体蛋白,②诱导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的转录诱导的cAMP反应元件调节因子(CREM)。雷帕霉素对DNA多聚酶δ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过程因子,同时在细胞进入S期的过程中亦是需要的。
细胞周期
雷帕霉素能降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复合物激酶的活性。细胞周期全过程需要不间断的cdk和cyclin复合物的活化。雷帕霉素对cdk2、cdk4、cyclinD和cyclinE的蛋白水平无任何影响,但却能降低cdk4-cyclinD和cdk2-cyclinE复合物的激酶活性。在G1期的中晚期进程中,这些激酶的活性包括从cyclin-cdk复合物中去除cyclin依赖的激酶抑制因子p27kip1,雷帕霉素通过抑制了cyclin-cdk复合物激酶的活性,从而预防了p27的清除,阻断了cdk4-cyclinD和cdk2-cyclinE复合物的活化,结果导致之后的细胞进程被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的过磷酸化和Rb-E2F复合物的分离。E2F转录因子的活化降低导致了细胞周期蛋白cdc2、cyclinA以及转录活性需要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下调。 雷帕霉素对在细胞周期中有关键作用的原癌基因Bcl-2的转录有抑制作用,Bcl-2的表达减少可促使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雷帕霉素也可预防CD-28介导的IKBα的下调,抑制了c-rel的细胞核易位。c-rel是一种CD-28反应元件调节子结合因子,能使IL-2的基因表达持续下调。 此外,雷帕霉素对细胞由G1期至S期的发展的干扰作用,在体外实验证实它不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而是对活化T细胞和B细胞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产生相反作用。RAPA不局限于对免疫系统的细胞产生作用,它亦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增殖。
临床应用
药物分布与代谢
雷帕霉素+小剂量激素可用于治疗FSGS 雷帕霉素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的给药方式较多,有腹腔内注射、静脉注射及口服等。口服用药后约1.5—2小时可达峰值,口服后的平均生物利用度在肾移植受者为15%,半衰期为62小时。药物吸收入血后,95%分布于红细胞内,血浆中含量只占3%,游离状态存在的药物极少。因此临床上以全血标本来监测雷帕霉素的血药浓度。血药的Cmax和AUC值与剂量成正比。检测血药浓度的最好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该方法灵敏度高。Serkova等在猴肺移植实验中检测到雷帕霉素在组织中的分布以胆囊、胰腺、移植肺、小脑、肾、脾最高。在人类雷帕霉素的浓度分布以肺、心、肾、胰腺、脾、肝等脏器中较高。RAPA主要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并经胆汁排出,故对细胞色素P450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可对雷帕霉素的药物动力学产生影响。
临床应用效果
在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雷帕霉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免疫移植剂后,2000年以来已进行大量临床观察,目前(2010年)已进行到第Ⅲ期临床试验,试验采用RAPA联合MMF或Aza及类固醇与CsA、FK506等做药效对比,或者是雷帕霉素联合CsA或FK506等药物以探讨联合用药的疗效。 Kahan教授在一项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中将149名肾移植患者随机分成6组,3组为安慰剂、1或3mg/m2/day的雷帕霉素联合应用类固醇及全量CsA,3组为1、3或5mg/m2/day 的雷帕霉素联合应用类固醇及目标血浓度为全量的50%的CsA,结果显示移植后头6个月内,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安慰剂组为30.0%,1、3mg/m2/day,雷帕霉素和全量CsA组为8.5%(P=0.028),应用雷帕霉素及减量的CsA治疗的病人的急性排斥反应较低,各组中1年的病人及移植物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雷帕霉素的应用并未增加CsA的副作用,但在接受全量CsA及3mg/m2/day的RAPA的病人有肺炎增高的倾向。 肝移植后在一些病人中出现肝纤维化,这一过程可能是由于抗排斥治疗所致。有学者应用雷帕霉素进行动物实验时观察到,雷帕霉素能抑制大鼠模型的细胞外基质沉积,降低血小板生长因子,从而减少肝脏星型细胞的增,但在人体中RAPA是否亦能抑制移植肝的纤维化,尚无明确证据。 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变(CGVD)已被定义为是一种常规移植免疫治疗过程中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病理变化,对移植物长期存活影响很大。Poston应用雷帕霉素治疗同种心脏移植后的CGVD动物模型发现,雷帕霉素能明显抑制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移植物血管周边的浸润,降低移植物抗供者抗体的水平。 雷帕霉素与CsA、FK506、MMF等联合应用均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其益处在于①减少了治疗方案中各种免疫抑制剂的用量,②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③增强了免疫抑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