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07年05月29日
  • 新媒体

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又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增殖发育中不可少的物质,缺乏后可引起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其特点是骨髓里的幼稚红细胞蛋多,细胞核发育不良成为形态特殊的巨幼红细胞,这是本病诊断的要点。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少,而每个细胞体积变大、染色加深。维生素B12和叶酸主要来自食物(肉类、肝脏等),经胃肠道吸收,储藏于肝内。因而慢性胃肠道病、慢性感染和只吃人乳、牛乳而不加其他辅助食品的婴儿,偏食者均可发生此类贫血。这类贫血用维生素民。和叶酸治疗奏效极快,仅2~3天后骨髓内的巨幼红细胞即可消失。7~IO天后血红蛋白即可见上升。 
   
  参考资料: 
  什么是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叶酸是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其功能在细胞内许多代谢过程中,特别是关于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及DNA合成以及氨基酸的互变过程中起辅酶作用。对血细胞的生成,叶酸是必要的物质。在我国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比维生素B12缺乏者更为多见。这类贫血散于全国各地,而以山西、陕西、河南等省最为多见。 
   
  什么是营养性大细胞贫血? 
  这种贫血是因饮食中长期缺少叶酸而发生的巨幼细胞贫血,比维生素B12缺乏的营养不良所致巨幼细胞贫血更多见。这种贫血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较为多见。患者大多以谷类食物为主,在日常饮食中肉类、蛋、乳、新鲜蔬菜、水果的数量不足。营养不良除经济原因外,饮食习惯,烹饪方法,有时偏食,长期纵酒,长期素食,亦为重要原因。慢性肝病和糙皮病患者有时亦可发生叶酸缺乏。肝病患者除营养不良外,肝内叶酸贮存减少与发病也有关。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症病人,可因进食量少同时通过透析丧失叶酸而发生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这种病人可以同时有维生素B12缺乏,也可有其他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B1、烟草酸等的缺乏。 
   
  营养性大细胞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营养性大细胞贫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面色苍白、软弱无力、气急等慢性贫血的症状,以及口腔炎、舌炎、腹泻、水肿等症状。胃酸分泌减少或消失,但治疗后常能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一般不存在,除非同时有严重的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缺乏。血象、骨髓象与恶性贫血很难区别。 
   
  营养性大细胞贫血如何防治? 
  营养性大细胞贫血是可以预防的。措施是平时要加强对膳食和烹饪的指导,积极治疗腹泻或感染。叶酸治疗的效果很好。因营养性大细胞贫血同时常有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缺乏,治疗也须补充相应的营养成分。 
   
  什么是妊娠期巨幼细胞贫血? 
  在妊娠后期叶酸的需要量约为每日200~400μg,超过正常最低需要量的4~8倍。很多孕妇在妊娠晚期血清或红细胞叶酸浓度降至正常值以下,可有轻度的骨髓变化,但不一定发生贫血。当叶酸严重缺乏时,可出现巨幼细胞贫血。叶酸治疗的效果很好。在妊娠时可每日口服叶酸0.5~1mg,作为预防性治疗,在叶酸缺乏的高发地区尤其需要。 
   
  什么是婴儿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婴儿出生时,血清和红细胞内的叶酸浓度高于母体的叶酸浓度,以后逐渐降低,到出生后8~12周时达到最低水平。发生巨幼细胞贫血者大多在出生后2~17个月间。早产儿和出生时体重较轻的婴儿由于生长较快或感染的机会较多,血液中叶酸浓度降低往往常更为显著。估计婴儿每日叶酸需要量为20~50μg,比成人的需要量相对地高。牛乳中所含叶酸比较丰富,故用人乳或新鲜牛乳喂养婴儿较适当。(牛)奶粉中叶酸已被破坏。 
  羊乳中叶酸含量特别低,因此用羊乳哺育婴儿,如不另外补充其他食品或叶酸,容易发生巨幼细胞贫血。这种贫血称为“山羊乳贫血”。我国西北地区就有这种病例。 
  抗坏血酸(维生素C)缺乏与婴儿期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维生素C参与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的过程,并增加四氢叶酸及其衍生物的稳定性。维生素C缺乏可能有促使叶酸缺乏的作用,故巨幼细胞贫血患儿常同时有维生素C缺乏,但在坏血病患儿中不一定有巨幼细胞贫血。 
   
  婴儿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 
  婴儿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与成人的营养性大细胞贫血基本相同。患儿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气急,食欲不振,体重不增或增加较慢,以及口腔炎、舌炎、腹泻、水肿等症状,往往同时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常见发热。偶见皮肤及粘膜出血。贫血常较严重,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检查可明确诊断。胃酸分泌减少或消失,但治疗后常能再出现。一般没有神经系统症状。 
   
  婴儿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如何防治? 
  用叶酸治疗,每日口服5mg,效果很好。同时合用维生素C,疗效更好。血象恢复正常后,用药应再维持一段时间,以恢复体内正常的叶酸贮存量。同时要注意控制感染。贫血特别严重者可予输血。要注意做好叶酸缺乏的预防工作,特别是对早产儿、曾经接受换血输血的新生儿和有长期感染的婴儿。 
   
  中医对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病机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学中没有“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名,根据此病的临床症状,可分属“血虚”、“虚劳”、“舌痛”、“舌光”、“舌红”、“脾胃虚弱”、“不仁”及“痹症”范畴。 
  (1)饮食欠缺 
  人体各种营养全赖饮食摄入,或因摄入量不足营养缺乏,如因生活贫困,饮食低劣者所致:或因需要量增加而致营养相对缺乏,如孕妇和婴幼儿之病。中医认为: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只有饮食充足,五脏之气才旺盛;食量不足则“谷虚气虚”。气之与血,异名同类,总由水谷精微所化。若饥不得食,渴不得饮,气血生化乏源必致血虚,气血两虚,内不能养五脏,外不能御邪固表,以致引起多种病症。 
  (2)饮食偏颇 
  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需从多种饮食中摄取,如偏食、素食、挑食,则不能从饮食中得到多种营养,久之必致疾病。所以中医强调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补精益气。故偏食、素食、挑食可造成饮食单一,皆会造成“谷虚气虚”,引起气血亏虚,致发本病。 
  (3)脾胃虚弱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又能统摄血液行于脉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一脏一腑,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是升清降浊的枢纽,两者把水谷精微输送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人体赖以生存之根本。 
  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受纳无权,故而发生多种疾病。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食且不化,脾病则面色萎黄。生成血液的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正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血虚。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中医辨证要点是什么? 
  (1)首辨病因 
  血虚多见,其因各异,宜审因求治,以分其类。本病有一般气血亏虚之见证,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等,亦有其特殊表现如舌痛、舌光、镜面舌、肢麻不仁等,以与其他血虚证相鉴别。 
  (2)次辨深浅 
  本病多由于偏食、少食或需要量增加所致,开始有舌的表现,如舌红、舌光等,重则舌痛,或呈镜面舌,尚伴有腹胀、便溏等症,如改变饮食习惯,补充缺乏之营养,则很快自愈。否则,病情进一步发展,即出现气血两虚之症,如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头晕乏力等。如见气促心悸、下肢肿胀,则为病势加重;如伴有下肢麻木不仁,或站立不能,或呈痿证之象,则为本病之重症。 
   
  中医对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怎样进行辨证治疗的? 
  中医根据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证候及其表现特点,分为心脾两虚、气血两虚、脾肾两虚三型,分别进行治疗。 
  (1)心脾两虚 
  症状:面色苍白,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心悸怔忡,少眠多梦,口干舌痛,舌质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药: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炒枣仁、当归、龙眼肉、熟地、白芍、五味子、甘草。 
  加减:若阴虚火旺明显者,可加丹皮、白薇、生地,以凉血降火。脾虚不运,食少便溏,腹胀明显者,可加砂仁、陈皮、木香、焦三仙,以健脾理气。 
  (2)气血两虚 
  症状:疲倦乏力,苍白,头晕,耳鸣,眼花,心悸,肌肤甲错,头发稀疏枯槁,月经失调,经量过少,舌质淡或质红无苔,或镜面舌,脉细数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方用八珍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陈皮、大枣。 
  加减:若血虚明显而现阴虚证者,加生地、枸杞子,以滋阴生血。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肌肤甲错明显而伴痒者,可加赤芍、浮萍、防风,以凉血活血驱风。 
  (3)脾肾两虚 
  症状:头晕耳鸣,心悸气促,腰酸腿软,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尿频,夜尿多,或下肢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方用十四味建中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熟地、白芍、麦冬、肉桂、附片、肉苁蓉、制半夏、甘草。 
  加减:若腰痛、下肢痛不能忍者,可加桂枝、吴茱萸以补阳温中。 
  此外,病人还可采用气功疗法。动功和静功都可以练,如自控气功的调息补气功、跷步运化功。其他如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等。只要坚持不懈地练功,练功得法,均可取得较好效果。通过练功,不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而且可以改变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

上一篇:铁粒幼细胞贫血 下一篇: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