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超声波检查: 对肝脏大小、腹水、脾脏大小以及胆道并发症等有一定价值。此外,对鉴别肝胆系统占位性病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并发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病毒本身可侵犯各脏器外,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可沉积于血管内膜而引起各系统的病变。主要并发症有:关节炎、胆管炎、胰腺疾患、心肌损害、
血液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等)、脑膜脑炎、肾炎、糖尿病、脂肪肝等,其中以糖尿病和脂肪肝等最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遗留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等病。 鉴别诊断: 1、其他传染病的肝损害: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异常淋巴细胞超过
白细胞计数的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抗EBV效价递升。②CMV感染:类似EBV感染,抗CMV效价递升而抗EBV阴性,血、尿、痰、粪可作病毒分离。③沙门属菌病、败血症、结核病、疟疾、包虫病、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等,各有原发病特征及病原学证据。 2、药物与酒精性肝损害:是一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常见肝病。解热镇痛药、四环素、利福平、新生霉素、磺胺、异烟肼、氯喹、对氨水杨酸钠、红霉素、6一巯基嘌呤、甲基睾丸素、氯丙嗪、甲基多巴、安定药、口服避孕药、胆囊造影剂,以及酒精中毒,均能引起药物性肝炎、肝坏死和肝硬化。本病有明确的药物服用史,初发症有发热、皮疹、搔痒等过敏现象,未稍血嗜酸细胞6%,再次应用相同药物,再度发生肝损害,病毒性肝炎标志阴性。 3、胆道感染与结石:慢性胆道感染与结石常伴有肝损害,而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也常合并胆道感染与结石。本病多有发热、上腹痛伴肌紧张,
白细胞中性分类增高,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胆固醇升高,ALT轻度上升,X线、B超、CT助诊可发现结石与肝内胆管扩张等。 4、恶性肿瘤:胰腺癌上腹疼痛向背放射,持续进行性阻塞性黄疸;肝癌进行性肝肿大与肝区疼痛,AFP阳性。X线、B超、CT均可辅助诊断。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可有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黄疸和出血,骨髓检查可以确诊。 5、代谢性肝病和自身免疫病: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储积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实验室检查有一定帮助,多数需要肝活组织检查确诊。 现代医学疗法: 急性肝炎: 1、一般处理:适当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减少消耗,有利于肝脏修复。急性肝炎、迁延性及慢性活动性肝炎,有发热、黄疸、肝功能不正常等症状及体征时,应卧床休息,这样可使血流量比站立时增加1倍以上,有利于肝脏的恢复;临床症状减轻、体温正常、肝功能显著好转后,可适当增加活动。 目前,有些专家并不主张多用药物,因为药品大多具有一定毒性,需经过肝脏解毒,如果肝脏本来有病,再滥用药物,就会给肝脏增加毒害,而不利于肝炎恢复。对肝炎患者用药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适当保肝药物,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磺胺、四环素、冬眠灵等。 调理饮食:肝内保存糖元可以增强解毒机能,所以应给予适量糖类,保护肝脏,但过量也不适宜。本病早期宜给流质或半流质清淡饮食。当肝功能渐有恢复,食欲增进时,方可相应地增加热能,以适当的糖类、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为主,脂肪在能耐受消化的情况下也不必过分限制。但当体重迅速增加,且症状和肝机能并无好转,疑有引起肝脏脂肪变性的可能时,应减少或不食甜食、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2、退黄:如血清胆红素急剧上升,超过(10gm/dl)或黄疸迁延,久不消退,或瘀胆型肝炎,可考虑使用泼尼松或氢化泼尼松30~40gm/d,儿童1~2mg/kg,治疗1~2周,见效后逐渐减量,疗程3~4周。 3、降酶:血清转氨酶持续不降或时有波动,可视为病情活动的标志,常用联苯双酯25~50mg,每日3次;五灵脂4~6片,每天2次;益肝灵2片,每日3次。 慢性肝炎 1、一般处理:促进肝脏功能代谢、肝营养、解毒等药物,包括非特异性保肝药如维生素类、肝太乐、维丙胺、肌苷、辅酶A、水解蛋白、三磷酸腺苷、前列腺素E、苯丙酸诺龙、复方氨基酸、六合氨基酸等根据病情使用。 2、纠正免疫反应:对伴有自身免疫标志者,可根据免疫功能检测结果,选用体液
免疫抑制剂或细胞免疫增强剂治疗。对慢性活动性肝炎伴有自身免疫增强指征而HBsAg阴性者,可试用泼尼松10mg或用硫唑嘌呤50mg,每天1次;临床表现缓解后,可改用d-青霉胺每天0.3~09g,疗程6~12个月。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选用HBV特异免疫核糖核酸(IRNA),1~2mg,每周2次,腋窝或鼠蹊部淋巴结周围皮下注射,4~6个月为1个疗程;胸腺素5~10mg,每天或隔天1次肌肉注射,1~3个月为1个疗程,应用前要皮试;辅酶Q105mg每天1次,肌肉注射,l个月为1个疗程。另如白细胞介素Ⅱ,是一种作用广泛的免疫调节剂,也可应用。 3、抗病毒治疗:白细胞干扰素,300~500万单位,肌肉注射,疗程1个月;阿糖胞苷(Arà-A),5mg/kg/d,口服,28天为1个疗程,可与白细胞干扰素等药交替使用。 重症肝炎治疗 对于重症肝炎,应及时在昏迷前期或前驱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消除和预防有关肝昏迷的诱发因素,维持机体机能,纠正代谢障碍,尤其是氨的代谢等障碍,防治各种合并症。对于昏迷病人,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 1、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并给以营养支持。①热量:总热量一般30~35卡/kg/d。昏迷病人可用20%葡萄糖鼻饲或静滴。②食物成份:昏迷时采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0.5g/kg/d,好转后1g/kg/d。高热量饮食葡萄糖每日300g以上。脂肪每日40~60g为宜。③水分每日液体量约尿量加1000m1,不多于2500m1,肝肾综合征病人,进液量约尿量加600ml,不多于1000ml。要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每天尿量1000ml左右为宜。尿量正常者,除补给氯化钾外(3g/d以上),还应随时注意出现低血钾情况。 2、继发细菌感染的治疗:常见继发感染有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败血症、肺炎和感染性休克等,可按不同感染情况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3、出血的防治:①应用维生素K、C,并应用安络血、止血敏。②输新鲜血或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和
血小板。③呕血时可使用垂体后叶素5~10单位,静脉注射。并可用冰水反复洗胃;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考虑使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去甲肾上腺素8mg加生理盐水100m1,于1天内分1~2次口服或鼻饲。④预防消化道出血,可用甲氰咪胍等。⑤如发生DIC可使用肝素。 4、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①人胎肝细胞悬液静脉内灌注。②胰岛素栆雀咛撬亓品ǎ雀咛撬-1~4mg/d(一般用1~2mg/d)、胰岛素8~12单位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但有食道静脉曲张者慎用。③白蛋白、血浆等也可应用。 5、纠正内毒素血症:防治内毒素血症应是多环节的综合性措施,包括抗感染、纠正微循环障碍、输白蛋白、血浆及激素等。 6、免疫调控疗法:急性重型肝炎可用皮质激素疗法,亚急性重型肝炎有极度乏力、纳差、中毒症状严重、黄疸急剧上升者也可考虑应用。常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1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但病情不十分危急者可用氢化泼尼松30~60mg/d,疗程7天左右,酌情减停。其他免疫调节药如胸腺素、辅酶Q10等也可应用。 7、调整微循环:包括解除微小动脉痉挛、疏通微循环及减少血管通透性等方面的改变。如654-240mg~120mg/d,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但应从小量开始,个体用量差异较大。对狂躁者,可用东莨菪碱0.6~0.9mg,一次静脉注射。此外,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也可应用。 8、肝昏迷(肝性脑病):①限制蛋白质饮食。②阻止氮从肠道吸收,可清肠及酸化肠道,于清洁灌肠后可用食醋30mg加2倍水保留灌肠。③控制脑水肿,特别是急性重型肝炎有颅内高压表现者,可使用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剂,可配用地塞米松或加速尿。④纠正高血氨,可用谷氨酸钠、谷氨酸钾23~46g/d,或精氨酸10~20g/d,或乙酰谷酰胺0.3~0.9g/d,静脉滴注。应用上述各药的同时,直用ATP 20mg和25%硫酸镁2~5ml,肌肉注射,以辅助其作用。⑤调节氨基酸代谢紊乱,用支链氨基酸、六合氨基酸等500~1000ml/d,静脉滴注,清醒后减半,再维持一段时间。⑥促进正常神经传递恢复,左旋多巴静脉滴注对非氨性肝昏迷有效,开始用量100mg,以后每小时递增50~100mg,直至清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