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健康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流脑全年均有发病,但以2-4月多见,因冬春季节气候因素致人群密集及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本病。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以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青壮年皆可发病。本病属
中医“温病”“温疫”范畴。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脑膜炎双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成对排列。常位于细胞内,存在于患者鼻咽部、血液、皮肤瘀点及脑脊液中,能从带菌者鼻咽部查到。在体外生活力较强,寒冷或高于50℃时均易死亡。对于一般消毒剂也十分敏感(以1%石炭酸或0.1%氯化高汞1分钟可起杀菌效果)。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溶菌酶,易自身溶解,溶解后释放出内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带菌者,病人为次,通过飞沫传播,细菌局限于鼻咽部成为带菌状态,或出现上呼吸道炎。 现代医学病理: 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时则侵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此期间,细菌侵犯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产生瘀斑。暴发性败血症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引起的血管痉挛及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部分病菌透过血脑屏障,侵袭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可由于脑组织充血、水肿引起惊厥、意识障碍。当水肿的脑组织向颅内裂孔突出时,形成脑疝,使患者呼吸、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少数因脑室孔阻塞,发生脑积水,视神经、听神经及面神经受损,分别造成视力、听力障碍与面瘫。
中医病因病机: 温热疫疠之邪首先侵入人体,多从口鼻而入,致卫气郁阻,皮毛开合不利,肺失宣降,出现发热、恶寒、咳嗽等肺卫证象,邪犯太阳经脉,则出现颈项强直。但本病卫分症状极短且不显,迅速传入气分,临床多见卫气同病。如发病即见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多属于伏寒化热的伏气温病。卫气分邪热不解,热邪化火,入于营分、血分,出现气营同病,营血同病。气营有热,心神被扰则壮热,神昏谵语,咽燥口渴。热邪也可化火犯胃,火性上炎,则头疼、呕吐频繁,甚至呈喷射性呕吐。邪入营血,热毒炽盛,里气壅闭,胃津伤的口渴、唇燥、颈强。病的末期往往消灼肝肾之阴,出现抽搐、瘛疭、惊厥甚至角弓反张。 暴发型流脑多起病急骤,热毒直迫营血,迅速出现“逆传心包”,出现神昏谵语,惊厥抽搐,或全身瘀斑迅速扩大及出血等。因邪热疫毒炽盛,病情进展急剧,邪毒蒙闭清窍,阳气不达四末,出现壮热、剧烈头痛,频繁抽搐,四肢厥冷,胸腹灼热,面赤气粗,牙关紧闭等热甚厥深的窍闭证。或正气不足,邪毒内陷致阳气暴脱,出现面色青灰,大汗出,血压下降,呼吸衰微,肢冷脉厥,甚至气不摄血,全身瘀斑迅速增多或出血、衄血。 诊断: 本病潜伏期为2-10天,一般2-3天。 普通型脑炎: 临床表现:冬春季节,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骤起高热,头痛,颈项痛,呕吐,部分病人于第3-4日,出现口角周围疱疹。颈项强直、克氏及布氏等脑膜刺激征阳性。多数于起病数小时即见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或伴斑丘疹样皮疹,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多数压之不褪色。 室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常达20×109/L以上,瘀点血涂片、血培养可检见脑膜炎双球菌。 脑脊压力高达0.196Kpa,外观呈米汤样,
白细胞数10×109/L以上,多为中性分叶核细胞。涂片及培养可找到病原菌,糖及氯化物减少,蛋白增多,潘氏(Pandys)试验阳性。 血、脑脊液与尿标本的抗原测定:可进行快速诊断,常用方法有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气相色谱技术、血凝试验、反向血凝试验、放射免疫及免疫荧光技术。 暴发型流脑: 休克型: 临床表现:急起高热头痛,精神极度萎靡,意识障碍,惊厥。全身瘀点瘀斑迅速扩大,甚至皮下出血或坏死。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发凉,呼吸急促,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脑膜刺激征缺如。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躁动不安,频繁抽搐惊厥,迅速昏迷。心率,呼吸可缓慢,血压升高,瞳孔忽大忽小,边缘不整齐,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呼吸不规则(双吸气、抽泣样、叹息样、潮式呼吸等)。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大都明显,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可有典型改变,血及脑脊液培养或涂片可发现病原菌。 鉴别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流行,发病多集中于7、8、9月,与流脑不同。无皮疹。脑脊液外观清,白细胞多在50~500×106/L,很少超过1000×106/L。初期(2-5天)中性多核细胞占多数,以后淋巴细胞占多数;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增加。 虚性脑膜炎:严重感染如伤寒、大叶性肺炎、其他细菌所致的败血症等有显著毒血症时,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一般无其他变化。 病毒性脑膜炎:多种病毒可引起脑膜炎,症状一般较轻,多于2周内恢复,脑脊液检查,外观正常,白细胞数多在1000×106/L以内,一般在50-100×106/L或200×106/L之间,淋巴细胞达90-100%。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稍增加。涂片及培养无细菌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不高。 中毒性痢疾:发病更急,一开始即有高热,抽搐发生较早,有些患者有脓血大便,如无大便,可用生理盐水灌肠后,留粪便标本镜检,可发现脓细胞。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起病前身体健康欠佳,可能发现肺部结核病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脑脊液含糖量及氯化物降低,蛋白含量高,放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有时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结核菌。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身体其他部分可同时存在化脓病灶或出血点。脑脊液混浊或脓性,白细胞数多在2×109/L以上,有大量脓细胞,涂片或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致病菌。 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多有接触腮腺炎患者的病史,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注意检查腮腺是否肿胀。临床上有先发生脑膜脑炎后出现腮腺肿大的,如腮腺肿胀不明显,可作血和尿淀粉酶测定。 并发症: 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 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睾丸炎等。 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 一般护理:隔离患者;使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温暖、新鲜;注意口腔、皮肤及眼部清洁,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呕吐防窒息及吸入性肺炎;惊厥者防舌咬伤及跌碰伤;给予半流或流食。 药物治疗: 1.抗菌药: 磺胺药:SMZ-TMP片剂口服,每次3片;或SMZ-TMP针剂肌注,每次1支,每日2次。用磺胺药应注意给予碳酸氢钠,输足量液体,保证尿量200~1500ml/日以上。 重症患者及用药后出现血尿及肾功能不全,或对磺胺药产生过敏的患者,可改用下列药物。 青霉素:宜大剂量,成人每天400~800万单位。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 氯霉素:成人每日2~3克,分4次口服或肌注,静注。疗程3~5天,应注意血象变化。 2.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用物理降温或安乃近滴鼻。 恶心呕吐,用新针疗法,或注射氯丙嗪、胃复安。 惊厥时可用副醛0.2ml/kg,肌注;或10%水合氯醛灌肠,每次5~15m1。(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