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血康中医血液病医院 >中医中药 >中药知识 >浏览文章
佚名 2008年05月07日
  • 新媒体

白喉的中医治疗2

  鉴别诊断:  1.急性扁桃体炎:本病较白喉起病急,热度高,咽痛剧烈,红肿显著,扁桃体上的点或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松散易剥去且不易出血。  2.鹅口疮:多见于消化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多不发热,膜洁白象豆腐渣,且多在口腔前部涂片可检见念珠菌。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部也可有白膜,但症状多轻,且血片可发现异常淋巴细胞增高(10~30%或绝对值在1×109/升以上),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4.其他:咽白喉应同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咽炎相鉴别,喉白喉应同急性喉炎、喉头水肿、气管异物相鉴别,鼻白喉应同慢性鼻炎、鼻内异物鉴别。  现代医学疗法:  1.一般护理:严格隔离,不少于7天,卧床休息2~4周,有心肌损害时应延长至4~6周甚至更长。对患者用过的器皿煮沸15分钟消毒,或用2%来苏浸泡。烦躁不安者,可给镇静剂,如注射硫酸镁。给予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饮食与维生素B、C,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宜早期、足量。依据病情轻、中、重不同,剂量分别为2~6~10单位,肌肉注射。注意使用前进行皮试: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取0.1ml注于前臂屈侧皮内,15~30分钟后无过敏反应(红肿)方可应用,过敏者须先做脱敏治疗。  抗生素:青霉素40~80万单位肌注,2次/日。也可用红霉素、四环素,或联用。  其他:中毒症状严重患者酌用皮质激素;并发心肌炎患者静注高渗糖、能量合剂、维生素C、B6等;喉梗阻患者可气管滴入α蛋白酶;出现神经麻痹患者者可用B族维生素B1、B6、B12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疫毒犯肺型: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咽喉出现伪膜,舌红苔薄白略干,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除瘟化毒饮加减。  桑叶10克,葛根30克,生地20克,山豆根15克,黄芩12克,贝母12克,土牛膝12克,沙参12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2.疫毒化火型:  症状:壮热心烦,咽干疼痛,咽喉伪膜迅速蔓延,色黑,颈肿显著(“牛颈”),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火救阴。  方药: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生石膏20克,知母12克,生地20克,水牛角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板兰根20克,玄参15克,银花15克,山豆根15克,牛蒡子12克,甘草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3.肺气阻遏型:  症状:伪膜迅速增大,咽干喉紧,犬吠样咳嗽,喉间有痰,呼吸急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痰通遏,解毒利咽,清热泻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克,杏仁12克,石膏15克,甘草9克,浙贝母12克,山豆根15克,葶苈子10克,川军10克(后下),土牛膝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可配服竹沥膏、鲜竹沥水。  4.阴虚肺燥型:  症状:咽干口燥,伪膜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生地2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浙贝母12克,黄芩12克,山豆根15克,土牛膝15克,板兰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5.心肾亏损型:  症状:面色苍白,精神麻木,心悸胸闷,舌淡苔白,脉结代或数急。  治法:养阴复脉,补气固脱。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阿胶12克(烊化),麦冬12克,生地20克,麻仁15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五味子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6.毒窜经络型:  症状:语塞咽梗,呛咳或口眼歪斜,肢体瘫痹,舌淡红、苔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舒筋活络。  方药:养正汤加减。  熟地20克,首乌15克,玉竹12克,麦冬12克,山药30克,白芍12克,桑枝10克,木瓜12克,鸡血藤15克,丹参2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