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血康中医血液病医院 >中医中药 >中药知识 >浏览文章
佚名 2008年05月07日
  • 新媒体

细菌性痢疾的中医治疗1

  (据人民健康网)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终年均有发生,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幼儿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毒性痢疾比较集中发生于儿童。本病属中医学“痢疾”范畴,《丹溪心法·痢》中有“是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又说“痢赤属血,白属气,有身热,后重,腹痛,下血”。对本病发生的证候及传染性均有详细的论述。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病原体为痢疾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痢疾杆菌根据血清学生化及抗原构造不同而分为4群:甲群(志贺氏杆菌及舒氏杆菌)、乙群(福氏杆菌)、丙群(鲍氏杆菌)、丁群(宋内氏杆菌)。甲乙丙3群还可分出若干血清型和亚型。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志贺氏菌还能产生外毒素。各菌群之间并无交叉免疫,病后产生的免疫力,除甲群较强而稳定外,其余各属均较弱且维持时间短暂,易出现复发的再染。  在外界环境中对热、干燥、日光照射抵抗力较弱,而对寒冷、潮湿耐受较强,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  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急性期患者排菌量大,容易传染。慢性患者易被漏诊,为流行期间重要传染源。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排菌量不多,但排菌时间长,故对本病传播起重要作用。痢疾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借带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而感染。特别是污染粪便的脏手与苍蝇对病菌的传递起着一定的作用,人群有普遍的易感性,儿童感染菌痢的机会较成人为多,故发病率也较高。  现代医学病理:  当病菌进入胃肠道时,若机体抵抗力较强,常可被胃酸杀灭。若机体抵抗力较弱,病菌数量又多,胃酸不能将其全部杀灭,则病菌可经小肠进入大肠,迅速繁殖分裂,释出毒素(志贺氏菌感染还可释出外毒素)。毒素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高热、脑水肿等症状;毒素经肠粘膜排出,引起结肠过敏和粘膜损害,有利于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结肠粘膜弥漫性炎症,排出脓血粘液样便;毒素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以致阵发性肠蠕动增强和痉挛而产生腹痛、腹泻;炎症刺激直肠肛门扩约肌而产生便意,出现里急后重。若人体抵抗力低下,神经调节失常及肠道原有病变,或伴发寄生虫症以及细菌抗药性形成等,则易转成慢性。  病变主要在大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显著。急性期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粘液及纤维蛋白渗出,形成假膜,继而粘膜坏死脱落,形成弥漫性浅表溃疡和小出血点。约经1周后,病变逐渐消退,溃疡愈合而不留明显瘢痕。慢性期主要为粘膜溃疡扩大,边缘上皮细胞增生及粘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致使肠壁增厚。中毒型菌痢的肠道病理改变轻微,而以大脑、脑干和其他脏器弥漫性充血、水肿为显著。  中毒型痢疾的发病原理一般认为与细菌的型别和数量无明显关系,主要是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以致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和继发酸中毒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和休克。往往严重病人有毒血症状而无明显的肠道病变,故全身中毒症状与肠道病变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认为痢疾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与肠形成。人体中气的强弱与所感病邪有密切关系。素体阳虚者,易感受寒湿,或感受浊邪后,湿易从热化。  1.感受外邪: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郁蒸,气血阻滞,气血与暑湿、疫毒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或疫毒痢。  2.饮食所伤:饮食所伤或误食不洁之物,如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湿热内蒸,腑气阻滞,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若平素过食生冷瓜果,有伤脾胃,脾胃不运,水湿内停,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如再饮食不慎,寒温壅塞肠中,大肠气机受阻,气滞血瘀,气血与肠中秽浊之气相搏结,化为脓血,则成寒湿痢。脾胃素弱之人,感受寒湿之气,或湿热痢过服寒凉之品克伐中阳,易成虚寒痢。  本病病位虽然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则胃不纳食,成为噤口痢;如痢疾迁延,正虚邪恋,则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痢久不愈反复发作,不但损伤脾胃,而且影响及肾,导致脾肾亏虚,而致痢下不止。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2天(志贺氏可近至7天)。症状的轻重缓急,与菌型和数量,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反应性有关。志贺菌感染的表现一般较重;宋内菌引起较轻;福氏菌感染介于两者之间,但易变为慢性。  急性期:  1.普通型:  突然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先为稀便,很快转为典型的脓血样,每日10次以上,伴里急后重,全腹压痛,以下腹显著。乙状结肠可触及,有压痛。本期持续1~2周后缓解或自愈,或逐渐转为慢性。严重者大便失禁,有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神志模糊,有呃逆,腹部气胀或凹陷,体温可以很高或在常温以下,可因酸中毒或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  个别急性期及恢复期病人,可在大关节出现渗出性关节炎,伴全身发热及局部红肿,关节腔穿刺液为无菌性,是痢疾的变态反应,用强的松治疗后不留遗迹。  2.轻型:  大都表现为肠炎,可有微热。排稀便,一日数次,偶有粘液,但无脓血。  3.中毒型:  多见于体质较好的儿童,突然发病。或以普通型开始,于1~2天内突变,患者高热达40℃以上,精神萎顿,频发惊厥,迅速出现休克和/或呼吸衰竭,可有咖啡色吐物。而痢疾症状多缺如,因而易被误诊。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早期是微循环痉挛引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正常或稍高,眼底小动脉可见痉挛。稍晚则嘴唇指甲发绀,皮肤花纹明显。当病理生理发展至瘀血阶断,血压下降显著出现少尿或无尿,肺循环瘀血,呼吸困难和咯血;心脏缺血缺氧易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脑型(呼吸衰竭型):因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早期即有面色苍白,嗜睡惊厥,血压正常或稍高,很快进入昏迷,瞳孔大小不等,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出现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下颌呼吸等,很快以呼吸衰竭死亡。  混合型:以上两型同时出现,是最凶险的一型。  慢性期:  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为慢性,多由于轻型病例未能诊治,一般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造成,也有因菌耐药,虽经正规治疗仍转为慢性者。凡有营养不良,胃酸低,慢性胆囊炎,肠道寄生虫病者易形成慢性;神经稳定性失常,饮食失常,受凉或过度劳累则是导致慢性或缓解期转为急性发作的诱因。  1.慢性迁延型:患者有轻重不等的痢疾症状,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多有屡次不愈史,大便成形或较稀次数较多,带粘液和少量脓血。腹部有压痛,乙状结肠粗厚可触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维生素缺乏症,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劳动力减退。  2.急性发作型:因某种原因,原来是静止的病人有急性发作,或迁延型病人的症状加剧发作。有腹痛,微热,大便次数增多,作痢疾样,但程度不如急性期严重,疗效也不如急性期满意。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痢疾史,临床上无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或大便培养阳性,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有慢性结肠溃疡性病变者,多并发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及神经官能症。长期用多种抗生素可合并真菌感染等,引起肠道症状加重。  诊断:  1.流行病学:有同菌痢患者接触与饮食不洁史(2/3病人有),地区、季节、年龄有参考意义。(未完待续)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