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血康中医血液病医院 >中医中药 >中药知识 >浏览文章
佚名 2008年05月07日
  • 新媒体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1

  (据人民健康网)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  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现代医学病理:  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入神经组织。受累组织有非化脓性炎症状为本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或有出血点等。  中医学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散,气滞血瘀。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因初起邪犯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如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于心包,犯胃侵脑,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近年来尚可有气阴耗伤心肾,引起心悸,胸闷,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但大多数病例病情轻,预后良好。归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依次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奎滞;温毒炽盛,涉及心肝;气血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  诊断:  1.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  2.临床表现:以耳垂前下方为中心肿胀、发硬与压痛,且多为双侧,并不成脓。部分病例可并发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脑膜炎等。  潜伏期:14-24日,以17-18日最为多见。  前驱期:1-2日,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偶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征,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  腮肿期:腮肿一般多为两侧性,可先见于一侧,1~2日后另一侧亦肿大,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稍减少,淋巴相对增加,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尿淀粉酶活力增高,50%以上有脑脊液细胞轻度增高。如有特殊必要可进行血清学(中和抗体,补体结合、血凝抑制)检查、灭活病一皮肤试验以及病毒分离而确定诊断。  4.并发症  脑膜脑炎与睾丸炎较多见。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为发颐)多为一侧,红肿疼痛显著,成脓后有波动感,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抗菌剂治疗有效。  2.颈部、耳前淋巴结炎:非以耳垂为中心,呈边缘清楚的硬结,压痛显著,其附近多有炎症(牙齿、咽峡、耳部疮疡等)。  3.继发性腮腺肿大:可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药物性(碘剂、羟保泰松、异丙肾等),多对称,柔软,无疼痛。  4.其他:偶或尚须同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相鉴别,这些均有反复发作史,肿消皆速。尚有青春期男子有单纯腮肿者,但不伴其他症状。  现代医学疗法:  一般护理:卧床休息,并发睾丸炎时宜半卧位,以利消肿。保护口腔卫生,呼吸道隔离,避免酸性等刺激性饮食,并发胰腺炎者,禁饮食,输液以维持营养,酌给维生素B、C等。  药物治疗:早期重症可试用病毒唑、干扰素。并发睾丸炎时可用己烯雌酚1mg,3次/日,口服。并发胰腺炎可酌用解痉剂阿托品、654-2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温毒在表: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腮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薄荷6克,板兰根15克,夏枯草9克,丹参15克,黄芩9克。  水煎服,1日1剂。  2.胆热犯胃,气血壅滞型:  症状:壮热烦渴,腮肿拒按,心烦恶心,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柴胡6克,升麻9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僵蚕9克,牛蒡子9克,板兰根15克,马勃9克,黄芩12克,桔梗9克,丹参15克。  水煎服,1日1剂。  3.余毒未清,腮肿尚存:  症状:热退腮肿渐消,或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治则:清解余毒,软坚散结。  方药:消瘰丸加减。  夏枯草12克,玄参9克,全瓜蒌12克,浙贝母12克,牡蛎12克,板兰根15克,大青叶9克,王不留行12克。  水煎服,1日1剂。  4.气血亏损,痰瘀阻留:  症状:热退神呆,痰鸣涎垂,肢体活动不灵,舌淡红或紫暗,体胖苔润,脉细涩。  治则: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菖蒲6克,郁金6克,丹参12克,茯苓9克,地龙6克,胆南星3克,葛根6克,黄芪12克,白术9克。  水煎服,1日1剂。  5.邪退正虚,气阴两虚:  症状:头晕心烦,纳呆困倦,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开胃。  方药:沙参6克,麦冬9克,茯苓9克,白术6克,太子参6克,炒麦芽9克,神曲6克,炒山楂6克,甘草3克。  水煎服,1日1剂。  随证加减:  腮肿硬结不散加海藻、昆布;热毒壅盛,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并发睾丸炎,加龙胆草、荔枝核、元胡、枳壳;并发脑膜脑炎,神昏惊厥加僵蚕、地龙、紫雪丹;呕吐加玉枢丹。(未完待续)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