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象:急性期
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常在10-2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显著增高。慢性病人
红细胞及血色素常有减少。 粪便检查:急性期典型患者的粪便量少,有脓血,粘液,无粪质。显微镜下有大量脓细胞、
红细胞与巨噬细胞有诊断价值。粪便培养阳性是确立诊断的依据。为取得阳性结果,应在用抗菌素之前选取大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作培养。标本必须新鲜,如搁置3~4小时或与尿混合,将影响结果。取肛拭作床边培养效果较好。 X线钡剂检查:慢性期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肠段收短,或呈节段状病变如香肠样。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阿米巴痢疾(虫痢):起病较缓,不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轻,大便次数少,粪量多呈暗红(果子酱)色,奇臭,粪便镜检红细胞成堆,有夏-雷氏结晶,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肠粘膜溃疡面出血轻。 2.空肠螺杆菌肠炎:可有同家禽家畜接触史,多呈低中度发热,粪便常呈黄水样,腹痛轻微,部分病人腹痛于腹泻停止后反而加重,但无里急后重。 3.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青少年多见,毒血症严重,短期内出现休克,常有全腹压痛与严重腹胀,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培养无痢菌生长。 慢性菌痢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直肠、结肠癌:中年以后发病率较高,病情顽固,抗菌剂疗效不佳,全身状况差并且呈进行性。一般来讲,对慢性患者,均应尽早肛检或内窥镜检。 2.肠结核:常呈腹泻与便秘交替,多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一般结核病中毒等症状,腹痛多在右下腹,可扪及包块,血沉增速,X线钡剂、内窥镜检以及抗痨治疗有助诊断。 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内窥镜可视肠粘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粘膜松脆易于出血,抗菌剂治疗多无效,需用皮质激素与
免疫抑制剂。血清中有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脂多糖抗体。 现代医学治疗: 一般护理:急性期宜卧床休息,按病情随时测脉搏、血压。按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多渣多油不易消化或具有刺激性食物。给口服补液盐溶液(ORS)每立升水中含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也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有酸中毒患者给碱性液体如碳酸氢钠等,腹痛剧烈时腹部置热水袋,也可给颠茄片(酊)或阿托品、654-2等。对腹泻与里急后重者可给复方樟脑酊,每次2毫升,每日3-4次。 抗菌药物: 1.SMZ-TMP: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对有磺胺过敏,
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2.吡哌酸:每次0.5克,每日3-4次,连用5-7日。也可用氟哌酸,每次0.2克,每日3-4次口服。 3.卡那霉素:每次0.5克,每日3-4次口服或肌注。 4.庆大霉素:每日16-24万单位,口服或肌注。 5.硫酸抗敌素:每日1.5-2克。 6.氨基苄青霉素:每日2-4克分4-6次,口服或肌注。 以上药物可任选1-2种(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疗程均为5~7日。 中毒型痢疾: 抗菌剂宜静脉给予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休克型忌用磺胺。休克型、脑水肿型宜参照中毒性休克与脑水肿的处理。 慢性菌痢: 抗菌宜联合应用,宜依据药敏选择,疗程宜长,有时需反复几个疗程。可用灌肠或直肠滴入法:尤其对肠道粘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宜在一般给药的同时,采用局部灌肠疗法,每次200-500毫升,每晚1次,10-14日为1疗程。常用药物有:①0.3%黄连素液;②0.1%卡那霉素溶液;③1:5000呋喃西林淀粉溶液;④5~10%大蒜溶液200毫升加强的松20毫克,还可配合免疫疗法,如用左旋咪唑,每次50毫克,每日3次,每周用2日。有条件者可用痢疾菌苗隔日皮下注射1次。以上均为10-14日为1疗程。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热蕴结(急性普通型菌痢): 症状:急起发热,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灼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调气行血导滞。 方药:疫痢合剂。 葛根12克,白芍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白头翁12克,木香6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1日1-2剂。 2.疫毒壅盛型(急性重型痢疾、毒痢): 症状:壮热烦渴,腹痛剧烈,泻下鲜紫脓血,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洪数或沉伏。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益气。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加减。 水煎服,1日1-2剂。必要时鼻饲或直肠滴入、灌肠。 3.热毒内闭型: 症状:骤起寒战高热,头痛项强,神昏惊厥,血压升高,大便腥臭,秘结,舌红绛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开闭。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泻心汤加味。 生
大黄12克(后下),黄连3克,黄柏9克,栀子9克,黄芩9克,葛根9克,金银花15克,丹皮9克,赤芍6克,鲜石菖蒲9克。 水煎服,1日1-2剂。 4.脾肾阳虚型: 症状:久痢不愈,神疲畏寒,口淡食少,腹痛隐隐,下痢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干姜9克,炒白术12克,吴茱萸12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9克,煨诃子9克,焦山楂9克。 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