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健康网)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末有鸡啼声,未经治疗的病人,病程可延续2~3月,故名“百日咳”。婴儿及重症者易并发肺炎及脑病。我国唐代《千金方》中有类似百日咳的记载,至明朝蔻平的《全幼心鉴》中正式定名为百日咳。民间称“鹭鸶咳”或“疫咳”。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必须在特殊含鲜血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本菌含内毒素及外毒素,本菌离开人体后生存不久,对紫外线抵抗力较弱,经阳光直接照射1小时或加热至50~60℃经10~15分钟、干燥数小时均可灭活。也能被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迅速灭活。副百日咳杆菌也为包特菌属,形态和百日咳菌属一致,但抗原性不同,二者无交叉免疫。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染。人群对百日咳具有普遍易感性,但以婴幼儿为最强。 现代医学病理: 百日咳杆菌侵入呼吸道后,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上繁殖并产生内毒素,引起纤毛运动障碍和纤毛细胞的破坏。支气管粘膜广泛炎症,粘液分泌物增多,纤毛损伤:积聚的分泌物不断地刺激呼吸道神经末梢,刺激传入至大脑皮层,反射地引起痉挛性咳嗽在大脑皮层咳嗽中枢形成了兴奋灶。因此在恢复期或病愈数月后,由于哭闹等因素仍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素体不足,内隐伏痰,风邪从口鼻而入袭侵于肺。侵袭肺卫,可见恶风寒发热等表证。若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煎熬津液,酿成浊痰,阻塞气道,壅塞不宣,肺失清肃,以致肺气上逆而痉咳阵作。肺主气,气行则经络流通,如肺气壅滞,与痰液相并而不得外越,气机失调,血行不畅,故咳逆上气而颜面浮肿,面赤耳红,颈静脉怒张,弓背弯腰,涕泪交作,呕逆作吐,甚至二便遗出。如咳伤肺络,则见咯血、衄血。咳后作呕,有碍脾胃,运化失司,再滋生痰浊壅肺,又致痉咳,形成恶性循环,病程绵长不愈。两岁以下婴幼儿,由于脏腑娇嫩,稚阴稚阳,形气未充,神气祛弱,易见肺闭或痰热上蒙清窍的喘憋、昏迷抽搐等证。 临床表现: 本病轻重和病程长短差别很大,潜伏期3~21天,临床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可见咳嗽、喷嚏、低热等上呼吸道症状。3~4天后,上述症状减轻,低热消失,咳嗽日见加剧,逐渐发展至阵发性痉挛期,本期传染性强。 痉咳期:一般为2~6周,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发作时频频短促咳嗽呈呼气状态,伴1次深长吸气,此时产生高音调鸡啼声或吸气性吼声,然后又是1次痉咳,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咳出大量粘稠痰或呕吐为止。痉咳时面红唇绀、舌外伸、颈静脉怒张,躯体弯曲作团状。可有眼睑浮肿、眼结合膜出血、鼻出血,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因摩擦舌系带而有溃疡,病情轻者,多数痉咳后一般情况尚好,神态、活动及饮食均如常。 新生儿及幼婴,病情多表现严重。因呼吸肌和胸廓软弱,无力咳嗽,也可无吸气性音调吼声。因气管及支气管狭窄,痰不易咳出,易致堵塞,往往发生阵发性屏气、青紫、窒息,需及时作人工呼吸帮助呼吸恢复。并易发生脑缺氧而惊厥。早期出现上述症状、严重窒息者,预后不佳。 恢复期:咳嗽逐渐减轻,吼声消失至咳嗽停止,精神食欲恢复正常。遇烟、气味、上呼吸道感染,痉咳可再次出现,但较轻。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愈后,痉咳随之消失。 诊断: 流行病学:发病前1~3周有百日咳接触史,无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象:前驱期末即可见
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5×109/L以上,分类淋巴细胞占60~70%以上。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正常。 细菌培养:咳喋法是直接将培养皿面对患儿口腔距离约3~5厘米处,咳5~6声后,即将培养皿送入37℃温箱中孵育。还可以鼻咽后壁取分泌物进行培养。二者早期阳性率达90%。 血清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效价4倍升高可确诊,仅作回顾性诊断。 并发症: 肺炎:多为继发性肺部感染。 脑炎:小婴儿多见。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等、脑脊液多无变化。 结核病恶化:肺结核恶化引起播散、而发生全身栗粒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频咳舌系带溃疡;腹腔内压力增高,发生脐疝、腹股沟疝、直肠脱垂等。 鉴别诊断: 1.急性支气管炎:可有刺激性咳和吸气性喉鸣,有发热、声音嘶哑,咳无鸡啼样吼声。 2.气管内异物:有异物吸入史、X线检查有助诊断。 3.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引起阵咳,但缺乏典型鸡啼样回声。根据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血沉、X线检查可作鉴别。 4.百日咳综合征:副百日咳杆菌及其他病菌以及一些病毒也可引起类似百日咳的症状,其临床症状、血象、X线发现与百日咳有相似之处,但常可分离出腺病毒、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或副百日咳杆菌等,而未分离到百日咳杆菌。 现代医学疗法: 1.休息与饮食: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和适当的温度与湿度,以使患者安静休息。注意营养,避免诱发痉咳因素。 2.药物治疗:早期可用抗菌剂,首选红霉素,30~50mg/kg/日,也可用氯霉素,30~50mg/kg/日,增效联磺片也有效。控制痉咳可酌选皮质激素、维生素K1,对百日咳脑病抽风,可用苯巴比妥钠5mg/kg肌注,或安定每次0.1~0.3mg/kg静脉注射,另用甘露醇或山梨醇每次1~2g/k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静脉点滴以降低颅内压。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风邪袭表型(初咳期): 症状:咳嗽初起,微热或体温正常、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宣肺化痰。 方药:止嗽散加减。 桔梗、紫苑、荆芥、百部、陈皮、杏仁、桑叶、乌梅。 水煎服,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2.肺热壅盛型(痉咳期): 症状:反复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入夜尤甚,痰多而粘,常伴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则:清热、止咳、化痰。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桑白皮、川贝、黄芩、杏仁、葶苈子、冬瓜子、百部、枳实、
青黛。 水煎服,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3.气阴亏耗(恢复期): 症状:阵咳次数减轻,咳而无力,痰稀少,易出汗,声音低微,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舌苔少,脉细弱。治则:益肺健脾。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白术、茯苓、川贝、百部、陈皮、炙甘草。 也可用补肺汤加减: 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 水煎服,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