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临床表现。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发病大多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有家族遗传史,且男性约占95%。
病因
由于人体的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痹阻经络,壅滞气血所致。而受寒、劳累、感染、关节创伤、手术、饮酒、食物过敏或进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精神刺激等又为诱发因素。
症状
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急性或慢性关节炎症并反复发作,关节畸形,肾脏病变和尿酸结石,痛风结石形成等。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五期,即:
(1)无症状期:病人仅有血尿酸持续增高或波动性增高,而无临床表现。至出现症状时间可达数年,十多年,有的终生不出现症状。
(2)急性关节炎期:病人常在半夜突然起病,因关节疼痛而惊醒。初为单侧关节炎,偶有双侧或先后发作,以拇趾第一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关节,病情反复,可发展为多关节炎,出现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且伴有发热,疲倦,厌食,头痛,白血球增高,血沉加快,经1~2
周后症状缓解。间歇期数月或数年,多数在一年内复发。
(3)慢性关节炎期:表现为多关节受累,发作较频,缓解期缩短,疼痛加剧,可出现痛风后关节畸形,或活动受限。
(4)肾结石:大约有10%~20%原发性痛风的病人合并肾结石。可出现肾绞痛、血尿等。
(5)肾痛变:出现肾间质性炎症和肾血管损害,而导致肾功能不全等。
痛风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且与进食高嘌呤类食物有关。继发性痛风常继发于肾脏、血液、心血管等疾病所引起的血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所致,而且痛风常与肥胖、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伴发。
治疗方藏
1.摩风膏
【组成】天雄90克(生,去皮脐),当归90克,白芷30克,附子90克(去皮脐),细辛60克,肉桂心30克,干姜60克,川芎60克,川乌头60克(去皮脐),朱砂30克(细研),食醋2100毫升,松脂250克,生地黄90克(捣后取汁),猪脂2500克(炼成者),雄黄30克。
【制法】膏药。上药细切,以生地黄汁及醋浸一宿,滤出,入猪脂,用慢火煎之,候白芷色黄、膏成绵滤去渣,入朱砂、雄黄及松脂等,以柳枝搅匀,于瓷器中盛,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少许摩于患处,如胁下聚如杯者,摩及涂之即瘥;面目黧黑消瘦,似心腹中冷,酒调半匙,日三服。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一切痛风(痛风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
2.舒筋散(一)
【组成】蘑菇750克(酒制),狗脊30克,川续断30克,木瓜30克,钩藤30克,牛膝30克,独活30克,枸杞子30克,防风20克,槲寄生15克,杜仲15克(炭),当归10克,川芎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日服2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益肝肾、祛湿散风、舒筋活血。
【主治】因肝肾不足,风湿所致之痹证日久者,腰腿疼痛,屈伸不利,麻木不仁,手足拘挛,舌淡苔薄,脉沉无力者。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湿所致,日久肝肾不足者。
【附记】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屡用效佳。外感,发热者勿服。
3.桂附参芪膏
【组成】制附子60克,肉桂30克,杜仲150克,桑寄生150克,熟地黄200克,怀山药200克,山茱萸150克,党参150克,黄芪150克,当归100克,白芍药150克,茯苓200克,泽泻100克,羌活100克,独活100克,淫羊藿150克,炙甘草50克,木香15克,鹿角胶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除鹿角胶外,余药加水煎煮三次,滤汁去渣,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将鹿角胶加黄酒适量浸泡后隔水炖烊,冲入清膏,和匀,最后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温补脾肾。
【主治】痛风(脾肾阳虚型)。表现为痛风反复发作,伴有腰痛,形寒,夜尿清长,大便溏薄,胃纳差,甚至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
【加减】如蛋白尿,水肿明显者,党参、黄芪均加至200克,再加益母草300克,芡实150克;如关节冷痛明显者,加骨碎补100克,威灵仙150克;如伴尿路结石患者,加金钱草300克,石韦150克,海金沙15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
4.星夏昆布膏
【组成】胆南星100克,半夏100克,玄参150克,山慈菇100克,僵蚕150克,昆布150克,海藻150克,白芥子50克,浙贝母100克,茯苓150克,陈皮50克,丹参150克,鸡血藤300克,穿山甲100克,生甘草3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三次,滤汁去渣,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化痰散瘀、软坚散结。
【主治】痛风(痰瘀互阻型)。表现为痛风反复发作,伴有皮下结节,皮色晦滞等。
【加减】如是痰核破溃不收口者,加黄芪150克,肉桂60克,白及100克;如尿路结石常伴腰腹痛者,加石韦150克,金钱草300克,乌药60克,延胡索150克;如尿酸难以下降者,加土茯苓300克,车前子300克,薏苡仁30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
5.鸡血藤膏
【组成】当归150克,赤芍药150克,白芍药100克,红花100克,川芎60克,牡丹皮100克,鸡血藤300克,威灵仙150克,路路通150克,三七90克,秦艽100克,甘草3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三次,滤汁去渣,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痛风(瘀血阻络型)。表现为关节疼痛,经久不愈疼痛剧烈,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
【加减】如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加延胡索150克,乳香60克,没药60克,蜈蚣30克。如尿酸一直不降者,加白茯苓300克,薏苡仁300克,草薛30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在进行治疗同时,应做好自我调摄:①多饮水,适量服用小苏打,有助于尿酸的排泄。②戒烟酒,尤其是啤酒,不喝浓茶和咖啡,以减少痛风的发作。③不吃高嘌呤类食物(如海产品,动物内脏等),宜吃牛奶、鸡蛋、蔬菜、水果等,以减痛风症状和避免诱发痛风发作。
6.十三味足疗方(散)
【组成】当归50克,白芷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细辛15克,干姜30克,吴茱萸30克,川芎30克,制川乌30克,制草乌30克,伸筋草20克,秦艽20克,桑树根2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本散适量(约20克),以陈米醋适量,调和成糊状,贴敷于足底涌泉穴(双),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必要时,应加敷阿是穴(痛处),可提高疗效。
【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痹症。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笔者祖传秘方。反复验证,屡用效佳。
7.雄黄摩风膏
【组成】犀角屑30(60)克,羚羊角屑30(60)克,雄黄15克(细研),硫黄60克(细研),朱砂15克(细研),鬼箭羽30(60)克,侧子30(60)克(生去皮脐),木香30(60)克,汉防己30(60)克,牛膝30(60)克(去苗),细辛30(60)克,虎胫骨180克(可用狗胫骨倍量代替),石斛150克(去根),败龟板150克,莒蒲150克,熟干地黄30克,沙参30克(去芦头),薯蓣30克,巴戟30克,川芎30克,续断30克,杜若30克,当归30克,秦艽30克,(去苗》,狗脊30克,草薛30克,茵芋30克,白鼓30克,桂心30克,杜仲30克(去粗皮),川椒30克(去目),天雄30克(生去皮脐),猪脂3000克。
【制法】膏药。上药细切,以炼后猪脂3000克入锅中,同诸药以慢火煎,自早至午,候药味尽,用新布绞去渣,更以绵布滤净,拭净锅再炼煎,然后入硫黄、雄黄、朱砂等,以柳木棍搅匀,俱凝,收于瓷器中备用。
【用法】外用。但有痛处,先用膏摩二三百遍,后涂膏于布帛上,贴于患处。
【功能】清热平肝、益肾壮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代谢性关节炎),白虎风(游走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效佳。
8.乌头摩风膏
【组成】川乌头15克(生用去皮脐),防风15克(去芦头),桂心15克,白芷15克,藁本15克,川椒15克(去目),吴茱萸15克,白术15克,细辛15克,白附子15克,藜芦15克,莽草15克,羌活15克,黄蜡150克,猪脂500克,生姜90克,川芎15克。
【制法】膏药。上药细到。先放猪脂于锅中煎之,后入诸药煎,待白芷色黄,候药味出尽,以新布绞去渣,更以绵布滤过,将锅拭净,重入膏于慢火中熬之,再下黄蜡令消,去火,待稍冷,收于瓷器中备用。
【用法】外用。每有痛处,于火边搓手乘热取膏摩之一二百遍,以手涩为好。每日摩1次。
【功能】祛风化湿、温经散寒。
【主治】痛风(代谢性关节炎),皮肤麻木,肌肉痉挛。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效佳。
9.头葛软膏
【组成】川乌头150克(生用,去皮脐),野葛500克,莽草500克。
【制法】膏药。上药细切,用酒拌匀,经三日,用猪脂2500克与前药入锅中,以草火煎之,以乌头色焦黄为度。用绵滤去渣,收于瓷器中盛,备用。
【用法】外用。患者近火旁,以手取膏摩二三千遍后,再取膏贴敷患处。每日摩贴1次。
【功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痛风(代谢性关节炎)手足顽麻(四肢慢性麻木)。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效佳。
10.头子软膏
【组成】乌头60克,附子60克(并生用),当归60克,羌活30克,细辛30克,桂心30克,防风30克(去芦头),白术30克,川椒30克(去目),吴茱萸30克,猪脂500克(腊月者,若能得驼脂去脂膜后去渣放冷)。
【制法】膏药。上药细切如大豆,以醋微腌之,经一宿煎猪脂化,去渣,入诸药微火煎之,候附子色黄即膏成,收瓷盒中备用。
【用法】外用。患者频取膏摩之,取膏贴患处。
【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祛风。
【主治】痛风(代谢性关节炎),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白癜疮(白癜风),四肢麻木,痉挛。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效佳。
11.踯躅摩风膏
【组成】踯躅花3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去芦头),川芎30克,杏仁30克(汤去皮),细辛30克,当归30克,白鼓15克,白及15克,白芷15克,丹参15克,玄参15克,桂心15克,附子15克(生用去皮脐),川乌头15克(生用去皮脐),皂荚15克(去黑皮),汉椒15克(去目),莽草15克,川大黄15克,苦参15克,猪脂1000克。
【制法】膏药。上药细切,以醋70毫升,搅令匀,经三宿后,以慢火炒令干,用猪脂1000克,入上药,以慢火同煎一日,候药味出尽,以新布绞去渣,更以绵布滤过,再入锅中煎,以柳木棍不住手搅,成膏,候凝,收于瓷盒中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一弹子大摩于疼处,反复摩之,每日1次。
【功能】祛风活血、温经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痛风(代谢性关节炎),肌肉顽痹,瘾疹。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效佳。
12.痛风散
【组成】鸡血藤50~150克,苏木50克,川续断50克,狗脊50克,独活50克,羌活50克,木瓜50克,地龙50克,川芎30克,牛膝30克,乌梢蛇30克,血竭30克,孩儿茶30克,红花15克,马钱子10克,当归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伸筋草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取本散200克,用白布包好,置入锅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煎沸3~5分钟,倒人盆中,趁热先熏洗患处,待温足浴(泡脚),每次15~25分钟。洗后再取本散50克,用食醋适量调和成糊状,涂敷患处,隔日用药1次。
【功能】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笔者经验方。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用药5~10次即效或痊愈。
13.苍柏白芷散
【组成】黄柏20克,苍术20克,白芷20克,大黄20克,青黛10克,冰片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本散适量(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而定),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状,敷患处,外盖油光纸,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痛风。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3个疗程即效或获愈。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多饮开水。
14.桑枝透骨膏
【组成】桑枝350克,忍冬藤350克,透骨草200克,牛膝150克,川黄柏150克,薏苡仁250克;白术120克,石菖蒲120克,革薛120克,车前草150克,虎杖100克,生甘草50克,赤茯苓150克,生大黄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三次,滤汁去渣,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湿热壅盛型)。表现为痛风急性发作期,骨关节红肿热痛,伴有便秘,尿赤。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师传秘方,多年应用,效果甚佳。必要时本方可改为汤剂,即按上药各十分之一剂量,水煎服,每日1剂。待病情控制后,再服膏剂。
15.防风膏
【组成】防风60克,大葱60克,白芷60克,川乌60克。
【制法】膏药。先将防风、白芷、川乌共研细末,人大葱共捣烂如泥状,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泥适量,加入少许热黄酒调敷患处。二三日后用大红椒、艾叶煎汤敷洗后再敷药,包好。若皮肉热痛可用清水搽之,再敷药。每日换药1次。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陈年痛风(老年性代谢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有效。
16.老姜膏
【组成】鲜老姜汁500毫升(自然汁),明水胶120克。
【制法】膏药。上药同人锅中,合熬成膏摊于布上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贴患处,旬日换药。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痛风(代谢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中医验方汇编》。若症因受风而得者,酌加细辛末掺于膏药中,其效更捷。
17.苍柏散
【组成】苍术45克,黄柏60克,牛膝60克,海桐皮60克,片姜黄60克,威灵仙60克,豨莶草75克,毛冬青150克,黑老虎150克,入地金牛15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风急性关节炎期(湿热型)。
【加减】同时配用侧柏叶30克,大黄30克,黄柏15克,薄荷15克,泽兰15克。共研细末,加蜂蜜适量,再加水调糊外敷患处。外加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张惠臣方。屡用效佳。用之临床,不仅可迅速消除关节肿痛,且对降低血尿酸浓度亦有一定的作用。
18.二枝秦艽散
【组成】桂枝50克,川芎50克,羌活60克,桑枝60克,秦艽60克,苍术60克,牛膝75克,丹参75克,防己75克,甘草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散寒祛湿、通络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风急性关节炎期(寒湿型)。
【加减】可同时配用大黄30克,槐花30克,积雪草30克。煎液保留灌肠。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张惠臣方。屡用效佳。本病日久不愈。痛风结石沉积,常可出现关节肿大变形,顽固疼痛,系久病入络,气血失畅,瘀血凝滞所致,故治疗配以活血化瘀药;若关节肿胀溃疡,有尿酸结晶析出者,则配以化痰药,不仅可迅速消除关节肿痛,且对降低血尿酸浓度亦有一定的作用。
19.二地参藤丸
【组成】太子参60克,鸡血藤60克,生地黄36克,熟地黄36克,细辛18克,山药36克,牛膝60克,川续断60克,当归60克,透骨草60克,泽泻36克,茯苓36克,防己36克,蜈蚣9克,乌梢蛇30克,牡丹皮45克,土鳖虫45克,木瓜45克,淫羊藿45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白开水化服。
【功能】补肝肾、祛风湿、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2个月即可见效或痊愈。
20.二花丸
【组成】金银花90克,天花粉90克,忍冬藤75克,络石藤75克,薏苡仁75克,茯苓75克,制乳香45克,制没药45克,赤芍45克,苍术60克,寻骨风50克,黄芩60克,泽泻60克,防风30克,秦艽30克,玄参36克,甘草15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20日为1疗程。
【功能】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清热消肿。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若热甚者,加水牛角30克,大黄30克;肿甚者,加防己45克,白术45克;关节变形者,加海风藤30克,威灵仙30克;痛剧者,加三七30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个月左右即可收到明显效果。
21.桂枝灵蛇散
【组成】桂枝90克,威灵仙45克,白花蛇60克,防风90克,姜黄45克,伸筋草45克,路路通45克,海桐皮45克,白芷45克,知母30克,黄柏30克,羌活36克,独活3S克,秦艽36克,全蝎18克,蜈蚣9条,甘草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清热养阴、温经散寒、搜风通络。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2.黄芪透骨丸
【组成】黄芪100克,丹参100克,透骨草75克,秦艽75克,生地黄60克,虎杖60克,桑寄生60克,木瓜60克,威灵仙60克,山茱萸·45克,当归50克,五加皮45克,茯苓45克,泽泻45克,甘草2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15天为1疗程。
【功能】益肝肾、祛风湿、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若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加淫羊藿、仙茅、杜仲、川续断、牛膝各45克;头晕、头痛明显者,加钩藤、白芷、野菊花、天麻各36克;腹胀便溏者,加太子参、炒白术各45克;发热、口干、小便黄者,加知母、黄柏、栀子、车前草各36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30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获愈。
23.参地痛风丸
【组成】太子参75克,丹皮25克,炒白术50克,茯苓50克,生地黄50克,熟地黄50克,淮山药50克,泽泻50克,当归50克,海藻50克,海带50克,贝母50克,车前子150克,生牡蛎150克,花龙骨75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以冷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益脾肾、软坚化痰。
【主治】原发性痛风肾结石期(脾肾两虚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张天方。屡用效佳。痛风与代谢有关,故除治疗外,尚应注意起居饮食,忌酒、肉、湿、面,避劳伤房事,尤其忌吃含嘌呤高的动物内脏,以免引起嘌呤过多而致血尿酸过高使病情加重。
24.二仙痛风丸
【组成】车前子150克,丹参150克,仙灵脾150克,仙茅50克,知母50克,黄柏50克,山药50克,泽泻50克,茯苓50克,草薛50克,木瓜25克,豨莶草75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以冷开水泛为丸,如绿豆粒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补肾阳、清利湿热、祛风通络。
【主治】原发性痛风肾变期(肾阳不足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张天方。屡用效佳。禁忌同上。
25.乳香定痛丸
【组成】苍术60克(米泔水浸),川乌30克(泡去皮),当归30克,川芎30克,乳香9克,没药9克,丁香1.5克。
【制法】枣丸。上药共研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五六十丸,黄酒送下,日服2次。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定痛。
【主治】痛风,遍身骨节疼痛,或腿膝痛及筋骨风。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屡用神效。
26.神应膏
【组成】乳香30克(研细),没药30克(研细),皮胶90克,生安1000兄(取自然汁)
【制法】膏药。先将生姜汁以砂锅内煎数沸,入皮胶化开,将锅取下坐灰上,方人乳香、没药细料,搅匀成膏。用不见烟的狗皮摊膏药。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贴患处,仍用鞋底炙热,时时在膏药上运动熨之,每日熨1次。
【功能】活血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痛风,骨节疼痛。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屡用神效。制药勿犯铁器。
27.加味二妙丸
【组成】苍术120克(米泔水浸一宿),黄柏60克(酒没一宿),川牛膝30克(去芦酒洗),汉防己30克(酒洗),当归30克(酒洗),川草薛30克(酒洗),败龟板30克(酥炎,要自毙者佳)(或以怀熟地30克代之)。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日服2次,空腹淡盐汤送下。
【功能】祛风利湿、活血养阴。
【主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腹胯,或麻痹痿软,或两足麻木疼痛,如火之热,皆是湿热为病。可用于脚气、痛风。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屡用神效。
28.舒筋散(二)
【组成】延胡索(炒)、当归、辣桂各等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为丸。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日服2次,黄酒送下。
【功能】活血理气。
【主治】痛风,血脉凝滞,筋络拘挛,肢节疼痛,行步艰难。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屡用神效。
29.续断丸
【组成】黄芪30克,人参21克,白茯苓39克,山萸肉30克,薏苡仁30克,续断30克,防风21克,桂心30克,山药30克,白术21克,熟地黄60克,牡丹皮30克,麦门冬30克,石斛30克,鹿角胶3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五十丸,日服2次,空腹温酒送下。
【功能】补脾肾、祛风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之气,痹滞关节,麻木疼痛。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屡用神效。
30.虎骨散
【组成】虎骨60克(炙酥)(可用狗胫骨倍量代替),乌梢蛇肉30克(酒没)(白花蛇亦可),天麻30克,防风30克(去芦),川牛膝30克(去芦,酒浸》,白僵蚕30克(炒,去丝嘴),川当归30克(去芦,酒漫),乳香30克,桂心30克(不见火),炙甘草15克,全蝎15克,麝香3克。
【制法】散剂。先将蛇肉、牛膝、当归用白酒浸透、晒干,再入前7味药共研成极细末,然后加入全蝎、麝香同研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用温白酒送服。每日中、晚各服1次或不拘时俱服之。
【功能】祛风散寒、强筋壮骨、通络止痛。
【主治】白虎历节风,肢节疼痛,发则痛剧难忍。白虎历节风,即痛风之痛甚者之谓,同属痛风。
【附记】引自宋代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屡用特效。笔者经验:本方加没药15克,蜈蚣3条。用法同上。验之临床,效果尤佳。
31.蠲痛丸
【组成】生川乌一枚,生黑豆77粒(去皮),全蝎27个,地龙15克,麝香1.5克(后人)。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用清酒糊为丸,如绿豆粒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丸,逐渐加至20丸,临卧空腹用冷酒吞下,微汗不妨。每日服1次。
【功能】驱风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诸风历节疼痛肿满及手下侧疼痛。
【附记】引自宋代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屡用神效。
32.历节风膏
【组成】白芷500克,威灵仙60克,宣木瓜60克,川牛膝60克,黄土狗740克(生野外黄土中,俗名姜吃石,江米人),青风藤30克,海风藤30克。
【制法】膏药。以上7味药俱生用。晒干,共研细末,用白菜疙瘩1个,大葱白(连须)1个,白萝卜2~3片,煎水取汁,入药粉调匀成软膏状即成。用时配制成膏。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膏适量,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敷药1次无反应,3次即发痒,出现红紫小疙瘩即为见效,不可抓破。再兼服虎甲药酒方。
【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历节风症,关节疼痛,皮色不变,动或转时,患部关节发生响声。兼治鹤膝风症。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家传秘方。①效果:一般用药10余日见效,3星期即可痊愈,效佳。②本方兼治:本方外敷患处,用治骨胀症,骨结核症,效果也很好。其症见骨关节肿大,或穿溃有洞流稀脓,日久不愈。药敷患处,每隔1日换药1次,20日即见大效。③附虎甲药酒方:药用虎胫骨(可用狗骨倍量代之)、川牛膝、山甲珠、青风藤、海风藤、伸筋草、追地风各9克,生白芷10克,上好白酒500毫升。病在上肢者,加桂枝12克。制法:上药连白酒共放入坛内,置锅内,隔水煮1炷香时间,大约酒剩下360毫升即可饮用。用法:每次服9毫升(无酒量的患者可酌情减量),一日服3次。用治历节风症。与上膏配用,内外并治,效果尤佳。
33.见现膏
【组成】一组:活短头发60克(晒干,用壮年人剃下者),大黄30克,威灵仙30克,雄鼠粪30克,川乌24克,草乌24克,刘寄奴24克,土鳖虫30个(大者),羌活15克,独活15克,红花15克,蛇床子15克,苍术15克,当归15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白芥子15克,生桃仁15克。
二组:樟冰30克,甘松9克,山柰9克,花椒9克,猪牙皂15克,炙山甲9克,荜菱9克,没药9克,乳香15克,白芷15克。
三组:新鲜烟叶汁(松香180克收,晒干)、新鲜商陆根汁(松香180克收)各500克,新鲜闹羊花汁(松香90克收)、新鲜艾叶汁(松香90克收》、白凤仙花汁(松香90克收)、老年姜汁(松香90克收)、葱汁(松香90克收)、韭汁(松香90克收)各250克,大蒜汁120克(松香60克收)。
【制法】膏药:先将一组药俱切碎,三组药共研成细末,三组药先熬成松香药,备用。先将麻油1120毫升,入锅内加热,先人头发熬半炷香,再将一组药入油熬至焦黄色,不可太枯,即滤去渣,入前松香(三组药)熬化,再用丝绵滤去渣,再熬至油面起核桃花纹,先加入极细密陀僧120克,再徐徐加入好西硫黄末500克,投此二味时,务须慢慢洒人,不可太多太急,以滴水成珠,离火待温,然后掺人细粉药(第二组药)搅匀,瓷器收贮。熬药时须用桑枝棍不住手搅,青布摊贴,每张约重12克。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并加肉桂末0.15克,细辛末0.06克于膏药中心,贴于患处。
【功能】祛风祛湿、温经散结、活血散瘀、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湿气,骨节疼痛,历节痛风,痿痹,麻木不仁,鹤膝风,偏头痛,漏肩风(肩周炎)等症。并治跌仆闪挫等伤,阴证无名肿毒。
【附记】引自清代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屡用皆效。小儿,孕妇勿贴;已破溃者勿贴。
34.普济成全膏
【组成】藿香、白芷、当归尾、贝母、大枫子、木香、白鼓、乌药、生地黄、萝卜子、丁香、白及、僵蚕、细辛、蓖麻子、檀香、秦艽、蜂房、防风、五加皮、苦参、肉桂、蝉蜕、丁皮、白鲜皮、羌活、桂枝、全蝎、赤芍、高良姜、元参、生南星、鳖甲、荆芥、两头尖、独活、苏木、枳壳、连翘、威灵仙、桃仁、牛膝、红花、续断、花百头、杏仁、苍术、艾绒、藁本、骨碎补、川芎、黄芩、麻黄、甘草、黑山栀、川乌(附子)、牙皂、半夏、草乌、紫荆皮、青风藤各45克,大黄90克,蜈蚣35条,蛇蜕5条,槐枝、柳枝、桑枝、楝枝、榆枝、楮枝各35寸,男人血余90克(以上俱浸油内),真麻油7.5公斤,松香50公斤(棕皮滤净),百草霜5公斤(同研,过筛)。
【制法】膏药。先将上药(血余以上诸药)共投入麻油中浸泡(冬浸9宿,春秋浸7宿,夏浸5宿),分数次入锅内,文武火熬,以药枯油黑,滴水成珠为度,滤去渣,重称准药油。每药油360克,下滤净片子松香2000克同熬至滴水不散,每锅下百草霜(细末)180克,勿住手搅匀,俟火候成,则倾入水缸中,以棒搅和成块,用两手扯拨数次,瓷缸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适量,摊布,各贴患处,咳嗽,疟疾贴背脊心第7椎。
【功能】温经散寒、祛风祛湿,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一切风寒湿气,走注疼痛以及白虎历节风,鹤膝风,寒湿流注,痈疽发背,疗疮,瘰疠,跌打损伤,腹中食积痞块,多年疟母,顽痰瘀血停蓄,腹痛,泻痢,小儿疳积,女人薇瘕,诸症(并贴患处),咳嗽,疟疾,贴背脊心第7椎。
【附记】引自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临床屡用,取效神速,效果颇佳。本方治疮疽,用血丹收膏(每药油500克,用丹180克)更妙。倘贴后起泡出水,此病气本深,尽为药力拔出乃吉兆也,不必凝惧,记之,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