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血康中医血液病医院 >中医中药 >单方秘方 >浏览文章
佚名 2025年04月17日
  • 新媒体

类风湿关节炎中药方剂选编78首(二)

38.温阳解凝丸

【组成】制附子10克,熟地黄10克,白芥子10克,黄芩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汉防己10克,泽泻10克,独活10克,牛膝10克,甘草10克,麻黄5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10克,一日服3次,黄酒送服,或温开水送服亦可。

【功能】温阳解凝、除湿消肿。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尤适于膝部肿痛,但不发红发热者。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施延庆方。屡用效佳。

39.二乌外敷膏

【组成】生川乌20克,生草乌20克,焦南星20克,生半夏20克,桂枝30克,桑枝30克,肉桂30克,干姜20克,麻黄25克,细辛15克,木防己30克,秦艽3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马桑树根皮20克,全蝎20克,防风30克,豨莶草50克,苍术30克,宣木瓜20克,紫花地丁30克。

【制法】浸布膏。上药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煮沸一个半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至3000毫升,再加60度白酒5000毫升,冷却后装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数层纱布在药液中浸透,取出贴敷于患处,并保持湿润,或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15~20分钟后,盖上多层纱布,在火边熏烤,反复数次,使药气慢慢透入关节(患部),每日早、晚各施治1次。1个月为1疗程。

【功能】散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连治2个月左右可愈。

40.雷公藤膏

【组成】雷公藤50克,生川乌30克,蜂房30克,地龙30克,桂枝30克。

【制法】膏药。上药共研细末,以蜂蜜、白酒各半调匀成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药膏适量,分贴敷于患处;压痛点(阿是穴)和循经取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并常加入白酒数滴于敷料上,保持药层湿润。每日换药1次。15次为1疗程。

【功能】散寒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笔者经验方。多年使用,屡用屡验,效佳。若能配合内治,效果尤佳。本方有毒,严禁内服。

41.桃红胆星膏

【组成】桃仁100克,红花100克,当归150克,川芎90克,威灵仙150克,生地黄150克,地龙100克,鹰虫100克,穿山甲100克,白芥子90克,胆南星60克,乌梢蛇150克,僵蚕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活血化瘀、驱风化痰、通络止痛。

【主治】慢性关节痛(痰瘀互阻型)。表现为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等症。

【加减】若疼痛较剧烈,且受寒后症状加重者,加全蝎30克,蜈蚣30克,炙细辛60克;以上半身疼痛为主者,加羌活90克,姜黄90克,桂枝60克;若以下半身疼痛为主者,加独活100克,川牛膝150克,五加皮15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慢性关节痛,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疾病均可引起。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做好自我调摄:①加强体育锻炼,避免居住在潮湿寒冷的环境,防止外邪侵袭人体而加重病情。②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③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坚持药物治疗与体疗相结合。

42.扶正活血膏

【组成】熟地黄200克,杜仲150克,牛膝150克,桑寄生200克,狗脊150克,续断150克,骨碎补100克,党参150克,茯苓150克,当归150克,川芎90克,白芍药200克,独活150克,秦艽150克,制豨莶草300克,鸡血藤300克,龟板胶150克,鹿角胶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除龟板胶、鹿角胶外,余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将龟板胶、鹿角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冲入清膏和匀,最后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补益肝肾、祛风活血。

【主治】慢性关节痛(肝肾亏虚型)。表现为关节疼痛,时轻时重,日久难愈,形疲乏力,腰膝酸软,肌肉瘦削等症。

【加减】如久病形瘦萎缩者,加黄精150克,怀山药150克,山茱萸100克。如有头晕眼花耳鸣明显者,加枸杞子150克,菟丝子150克,石菖蒲15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本方与桃红胆星膏,分型论治,一虚一实,病呈慢性,正符合病机,故用之临床,只要坚持服用。颇具效验。

43.桂鹿散

【组成】川桂枝30克,生鹿角100克,北细辛15克,杭白芍100克,嫩桑枝150克,生地黄50克,熟地黄50克,豨莶草100克,桑寄生150克,金狗脊100克,伸筋草100克,酒川芎30克,酒当归60克,乌梢蛇100克,酒地龙60克,双钩藤100克,炙甘草节30克,虎骨胶30克(可用狗胫骨胶倍量代)。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3次,白开水冲服。或以黄酒送服。亦可水煎服。

【功能】活血通络、益肾壮骨、清热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祝谌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44.破故纸丸

【组成】破故纸50克,巴戟天50克,乌梢蛇肉60克,川桂枝24克,伸筋草100克,地龙肉60克,酒当归60克,嫩桑枝150克,酒川芎30克,赤芍50克,白芍50克,桑寄生150克,节菖蒲50克,桑螵蛸60克,生银杏100枚(连皮打),炙甘草50克,虎骨胶30克(可用狗胫骨胶倍量代)。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壮筋骨、补肾气、散风寒、止遗尿。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恢复期。兼夜间遗尿。

【加减】若无夜间遗尿者,可去银杏、桑螵蛸、节菖蒲。

【附记】引自祝谌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45.关节炎丸(二)

【组成】豨莶草3000克,山豆根1500克,托盘根1000克,老鹳草3000克,独活1500克,生草乌25克,威灵仙1500克,苍术1000克(以上药材,除生草乌外,均用鲜品)。

【制法】浓缩丸。将上列药材(生草乌除外),切碎,加水煎煮2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去渣,合并2次滤液,浓缩成膏,加入生草乌细粉,充分拌匀,搓制丸100丸,甘草粉为衣。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白酒微温送下。若服后关节局部有痛麻沉重感,继续服3~4丸后可自行减轻或消失。若服后全身有麻感,有目眩,则下次服用减量三分之一丸。

【功能】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保定合作医疗药厂制剂技术》。屡用效佳。本方服用量,生草乌剂量超标,故每次服三分之一丸为宜,如副反应小可逐渐加服至1丸。如出现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等严重中毒症状,可注射阿托品。

46.黑砂丸

【组成】苍术400克,老鹳草200克,当归100克,穿山甲100克(醋制),牛膝100克,防己100克,秦艽100克,石菖蒲100克,地龙100克,木瓜100克,钩藤100克,龙胆草100克,石斛100克,川乌50克,羌活50克,防风50克,杜仲50克(盐制),天麻50克,全蝎50克,川芎50克,肉桂50克,草乌50克,荆芥50克,细辛50克,威灵仙50克,何首乌50克(制),甘草50克,麻黄30克,雄黄30克,马钱子20克(制)。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等量炼蜜调和为丸,每丸重3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解毒消肿,舒筋活血。

【主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难以屈伸,舌淡苔薄白,脉沉者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筋骨疼痛等属风寒湿所致者以及跌打损伤等症。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47.舒筋活络膏

【组成】虎骨150克(制)(可用狗胫骨倍量代之),木瓜200克,老鹳草200克,牛膝200克,青风藤200克,海风藤200克,功劳叶200克,防风100克,当归100克,红花100克,骨碎补100克,麻黄100克,乳香80克,没药80克,麝香24克,麻油7500毫升。

【制法】膏药。上药除乳香、没药、麝香外,余药用麻油熬至药材焦枯,滤净去渣,再熬沸,加入黄丹3750克,边加边搅,膏成后,离火,待温加入已研细的乳香、没药、麝香,搅匀,摊膏,每张16.5厘米×18厘米,膏重30克;13厘米×15厘米,膏重15克。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贴于患处,2~3日换药1次,温化再贴。

【功能】散风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手足麻木,跌打损伤,痈疽红肿。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贴腹部。

48.舒筋活络丸

【组成】当归90克,木瓜60克,川芎60克,桂枝60克,桑寄生60克,秦艽60克,威灵仙60克,地龙60克,独活60克,赤芍60克,川乌60克,骨碎补60克,防风60克,羌活60克,麻黄60克,虎骨胶60克(可用狗胫骨胶倍量代之),五加皮60克,胆南星60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熟地黄18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1.3倍量的炼蜜调和为丸,每丸重6克(含药量约2.5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除湿、活络止痛。

【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麻木拘挛,腰膝酸痛,屈伸不利。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49.舒筋活血丸

【组成】制川乌100克,制草乌100克,秦艽100克,牛膝100克,汉防己100克,川续断100克,防风100克,玉竹240克,桑枝120克,桂枝120克,薏苡仁120克,土鳖虫150克,威灵仙150克,地龙150克,青风藤200克,鸡血藤200克,伸筋草200克,当归90克,红花90克,薄荷90克,党参90克,羌活60克,花椒6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等量炼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丸(约0.2克),每日服3次,酒或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

【功能】祛风活血、舒筋胜湿。

【主治】类风湿性及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周身麻木,半身不遂,或关节屈伸不利及软组织挫伤,脱臼骨折等症。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慎服。

50.六虫通痹膏

【组成】蜈蚣2克,炙乌梢蛇9克,全蝎3克,僵蚕9克,地龙10克,蜣螂虫6克,炙豹骨6克(亦可用狗骨代替),露蜂房9克,老鹳草10克,制川乌2克,细辛3克,牛膝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当归10克,甘草6克。

【制法】膏滋。上药以10倍量,加水煎煮3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15~30克,每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调服。或按常规煎服,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450毫升,分3次温服。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急性活动期。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史建功祖传秘方。临床屡用,疗效肯定。但应与方51配合应用。

51.类风湿散

【组成】蜈蚣5克,炙乌梢蛇10克,全蝎5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蜣螂虫10克,炙豹骨10克,露蜂房10克(炒黄),麝香0.5克,蟾酥2克,冰片3克,细辛10克,牛膝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马钱子10克,白及20克,三七5克,大黄10克(麻油煎)。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其中麝香、冰片、蟾酥三种药粉最后加入,同研细和匀过筛,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取上药粉适量,一般早期急性炎症性活动期,加陈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涂敷于关节处,每日1次。若慢性稳定期用肥生姜30克,鲜葱白带须30克,共捣为泥,混合上药粉,加适量黄酒调为稠膏状,外敷于患关节,外用绷带包扎固定,3日一换。

【功能】搜风通络、舒筋壮骨、通痹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史建功祖传秘方。一般早期,急性活动期,与六虫通痹膏配合使用,内外并治,疗效显著。若为稳定期、晚期,应三方(即方50、方51和方52)结合应用,其效始著。服药后,如见消化道反应,则可在(50)方内加砂仁、佩兰,或服药前食大枣数枚,饮少量生姜水、老陈醋;小儿、老人及拒药不受者,可服胶囊。如见药疹,减量或停药即可。

52.麝香海狗散

【组成】蜈蚣2条,炙乌梢蛇9克,全蝎3克,僵蚕9克,地龙10克,蜣螂虫6克,炙豹骨6克(或用狗骨代替),露蜂房9克,老鹳草10克,制川乌2克,细辛3克,牛膝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当归10克,甘草6克,麝香0.3克,羊肝15克,海狗肾3克,生黄芪15克。

【制法】胶囊。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装人胶囊,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由1克逐日递增为6克,每日服4次。第4次宜在晚上睡前服。其余饭后服,以减轻夜间关节痛及次日晨僵。

【功能】祛风散寒、利窍通痹、强肝补肾、舒筋壮骨。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稳定期及晚期。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史建功祖传秘方。史氏三方,分期治疗,较为实用,用之临床,疗效肯定。

53.玄驹丸

【组成】广西产大黑蚂蚁的干燥粉末。

【制法】蜜丸。取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克,每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30天为1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功能】滋补强壮、镇静抗炎、护肝解痉。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王怀山方。①疗效:用本方治疗51例,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经3个月治疗,显效率为75%,总有效率达100%,慢性风湿性关节炎15例,显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94.3%。②本方对气血虚损的顽痹,久痹甚为相宜。③副作用:经临床观察,本方应用安全可靠,但极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性皮疹,经用少量抗过敏制剂后皮疹即迅速消失。

54.二乌归芪丸

【组成】生草乌10克,生川乌10克,生白附子10克,独活10克,钻地风15克,川牛膝15克,生地黄15克,防己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0.5~1.5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经散寒、祛风止痛、补益气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如关节疼痛剧型,可加全蝎、蜈蚣以搜络止痛。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何懋生方。临床应用本方20余年,多获良效。本方原为汤剂,一日服用,恐川、草乌、白附子剂量偏大,故笔者改用蜜丸,一次仅服0.5~1.5克,验之临床,效果亦佳。因本方药性峻猛有毒,但服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1.5克,以策安全。一旦发生中毒,可用生绿豆、生甘草各60克,煎服解毒。凡有心脏病、肝病、胃病及孕妇等患者禁用。

55.类风灵仙散

【组成】当归9克,红花6克,秦艽9克,防风9克,桑寄生12克,木瓜9克,牛膝9克,威灵仙9克,草薛9克,苍术9克,茯苓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2~3次,白开水送服。如病重者,可每次服30克,水煎服,日服3次。

【功能】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为热痹,可配用活通洗剂:生地黄15克,丹皮9克,赤芍9克,银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黄柏9克,木通9克,丝瓜络9克。煎汤浸泡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可使药物由腠理透入,内外合治,效果尤佳。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沈仲圭方。屡用效佳。

56.麻黄温痹丸

【组成】麻黄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八里麻1克,桂枝10克,黄芪20克,川牛膝12克,木瓜12克,威灵仙12克,鸡血藤10克,细辛3克,制附块10克,伸筋草10克,寻骨风10克,苍耳子10克,秦艽10克,桑寄生10克,炙甘草1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冷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一日服2~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个月为1疗程。

【功能】祛风散寒、舒筋活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气血亏虚者,可酌加党参、枸杞、当归、白芍以扶正气。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黄云樵方。屡用效佳。

57.青蛇顽痹散

【组成】青风藤150克,寻骨风150克,威灵仙100克,乌梢蛇30克,地龙30克,土鳖虫30克,蜈蚣6克,僵蚕30克,制马钱子15克。

【制法】散剂。先将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威灵仙加水煎煮3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状,再将余药共研为极细末,掺入稠膏内,混合均匀,低温干燥,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一个月为1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方。本方系根据祖传加味龙蛇散加威灵仙、制马钱子而成。多年使用,颇具效验,若能坚持服用2~6个疗程后,均能收到较为理想的疗效。

58.驱风活血膏

【组成】鸡血藤125克,牛膝150克,制川乌50克,苍术75克,生麻黄50克,威灵仙95克,防风100克,黄芪200克,制乳香50克,制没药50克,全蝎45克,白僵蚕40克,蜈蚣40克,生甘草30克,当归75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3次,白开水调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驱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气血两虚者,加党参50克,白芍75克;肝肾两亏者加熟地黄65克,杜仲50克,川续断50克,秦艽50克,若寒甚者,加制草乌50克,桂枝50克;若热甚者,加忍冬藤100克,生石膏50克,知母30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据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6%以上,其中治愈率为56%。

59.参芪蜈蝎散

【组成】丹参150克,徐长卿150克,麻黄50克,细辛50克,全蝎50克,黄芪200克,蜈蚣15条,土鳖虫75克,制南星75克,羌活60克,独活60克,白芍125克,生甘草30克,威灵仙100克,制川乌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个月为1疗程。

【功能】益气活血、祛风除湿、缓急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川续断、骨碎补各75克;若发热,口渴,关节肿胀灼热者,去麻黄,加生石膏、忍冬藤各150克,知母75克;若下肢疼痛者加牛膝100克,宣木瓜50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据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5%以上,其中治愈率为78%。

60.顽痹丸

【组成】全当归90克,生黄芪90克,汉防己90克,虎杖90克,威灵仙90克,寻骨风45克,秦艽45克,防风45克,牛膝45克,独活45克,羌活45克,生白附18克,细辛18克,生川乌24克,生草乌24克,土鳖虫50克,蜈蚣10条。

【制法】水丸。先将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加水煎煮3次,每次煮沸1~2小时,过滤,合并3次滤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状,再将余药共研为细末,掺入稠膏内,加冷开水适量,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20天为1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补益气血、散寒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用药2~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获愈。本方有毒,若万一发生中毒,可用生绿豆、生甘草各50克,水煎顿服,即可解毒。服药期间,宜忌生冷、甜食及油腻食物。

61.当归四藤膏

【组成】全当归75克,雷公藤45克(制),海风藤45克,青风藤45克,鸡血藤60克,钻地风45克,生黄芪75克,穿地龙75克,穿山甲75克,千年健60克,威灵仙60克,寻骨风50克,防风45克,土鳖虫45克,白芷30克,细辛30克,生甘草30克。

【制法】膏滋。上药以2料,加水煎煮3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3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调服。20天为1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补益气血、舒筋活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风邪偏盛者,加桂枝、秦艽、葛根各50克;若湿邪偏盛者,加苍术、茯苓、白术各75克,薏苡仁100克;若热邪偏盛者,加生石膏100克,川黄柏、知母各60克;若寒邪偏盛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各45克,麻黄30克,白芍100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坚持服用2~5疗程即愈。

62.偏热类风膏

【组成】双花150克,连翘75克,生地黄75克,丹参100克,红花50克,秦艽75克,丹皮50克,地龙50克,麦门冬50克,知母50克,牛膝60克,桑枝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3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调服。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热型)。表现为手足小关节红肿疼痛,局部有热感,关节活动受限,行动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烦渴汗出,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数者。

【附记】引自《河北中医》。陈凯方。屡用效佳。

63.偏寒类风膏

【组成】麻黄20克,鹿角霜60克,炒白芍60克,炒白芥子60克,熟地黄150克,仙灵脾50克,附子60克,干姜20克,穿山甲30克,生姜黄60克,当归50克,狗脊6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3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2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3次,黄酒或温开水调服。

【功能】温经散寒、益肾壮骨、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寒型)。表现为手足小关节肿痛变形,关节局部不红,僵硬麻木,活动受限,腰膝冷痛,四肢不温,怕冷畏风,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者。

【附记】引自《河北中医》。陈凯方。屡用效佳。

64.寒热类风膏

【组成】鹿角霜50克,肉桂20克,熟地黄150克,炒白芥子60克,穿山甲30克,赤芍50克,白鲜皮75克,地龙60克,皂角刺60克,鸡血藤75克,双花150克,连翘60克,乌梢蛇5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每次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3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调服。

【功能】清热散寒、舒筋活络、搜剔祛邪。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夹杂型)。表现为手足关节疼痛,畏冷,但摸之发热,或自觉手足发热,触之局部发凉,或有的上肢发热,下肢发凉,或口渴便溏等。稍有外感劳累极易发作加重,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弦数或弦缓者。

【附记】引自《河北中医》。方殿方。屡用效佳。

65.补肾活血丸

【组成】地龙125克,狗骨100克,千年健100克,熟地黄100克,赤芍75克,党参75克,甘草50克,黄芪100克,苍术75克,淫羊藿75克,骨碎补75克,川芎75克,桂枝5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肾活血、益气散寒。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气血亏虚型)。表现为久病不愈,四肢关节疼痛沉重,晨起僵硬,纳差,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者。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杨永顺方。久治效佳。

66.五虫搜风散

【组成】蜈蚣10条,全蝎25克,干地龙60克,腐虫50克,蚂蚁20克,山中蚂蚁100克(活蚂蚁用开水烫死),炙黄芪100克,甘草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功能】追风宣痹、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闭阻、经络瘀滞型)。

【加减】若寒甚者,加制川乌、制附子各50克,细辛20克,(最高可用45克),麻黄50克;疼痛甚者加乌梢蛇75克,白花蛇50克;如骨质变形者,加透骨草150克,煅自然铜75克;红肿难消者,加炮山甲75克,露蜂房50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狄邦圣方。多年应用,效果甚佳。服本方显效后,可取本散80克,放入2000毫升黄酒中浸泡,1周后饮用。每次服1汤匙,日服2次,以巩固其疗效。但本方药性偏温,故阴虚火热者忌用。

67.补肾活血散

【组成】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川芎6克,丹皮9克,木瓜10克,桂枝6克,露蜂房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补肾活血、凉血清热、祛湿散寒。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瘀血明显者,加土鳖虫9克,地龙15克;兼湿加苍术10克,黄柏9克,薏苡仁15克;上肢疼痛者,加威灵仙12克,片姜黄9克;下肢疼痛者加牛膝9克,五加皮6克;腰痛甚者,加豨莶草10克,桑寄生9克;气虚者,加黄芪12克,党参9克;阳虚者,去生地黄、丹皮,加肉桂6克,制附子9克;阴虚者,加女贞子10克,早莲草9克。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程绍寰方。屡用效佳。

68.史氏祛风定痛散

【组成】白花蛇100克,僵虫100克(蛹),苍术30克,蜈蚣30克,甘草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3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祛风定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史建功方。屡用效佳。

69.蚂蚁丸

【组成】蚂蚁、何首乌、熟地黄、人参、五味子各3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冷开水泛为丸,每丸约重5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3日服1丸,10丸为1疗程。连服3疗程。服时分别将5个核桃去皮夹,5个枣去核,切极碎,药丸揉碎,打入2个鸡蛋,一同混匀,蒸成膏状,用淡盐水送服,或用小米粥浮在上面的汤送服。

【功能】益肾活血、通络镇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各30克;偏血瘀者,加赤芍、桃仁、元胡各30克;偏寒证者,加川乌、草乌各10~30克;急性发作期可配合西药治疗。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郭来旺方。坚持服用,效果颇佳。

70.框痹丸

【组成】桑寄生15克,川续断15克,杜仲15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伸筋草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巴戟天10克,狗脊10克,全虫10克,土元10克,地龙1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2~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肾壮骨、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赶痹型)。表现为关节强直,肌肉萎缩,X线检查有骨质变化。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数。其病程在5年以上。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李燕青方。屡用效佳。但须久治,其效始著。

71.二藤军乌丸

【组成】制川乌45克,生甘草45克,桂枝15克,大生地75克,生川军20克,肥玉竹60克,赤芍75克,白芍75克,炒知母45克,忍冬藤75克,络石藤75克,汉防己60克,丹参75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扶正祛邪。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虚实寒热夹杂型)。证属肾气素虚,肝血不足,初则感受风寒,久则郁而化热,由筋入骨。

【附记】引自张向渠《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张伯臾方。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72.桃红芪乌丸

【组成】制川乌45克,制草乌45克,生黄芪75克,净麻黄30克,全当归45克,细辛15克,生甘草45克,川桂枝45克,炒赤芍45克,炒白芍45克,桃仁45克,红花30克,全蝎12克。

【制法】蜜丸。先将制川乌、制草乌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煮沸1.5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状,再将余药共研细末,掺入稠膏内,搅拌均匀,低温干燥,再研细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此因风寒湿久阻脉络,挟瘀凝结所致。

【附记】引自张向渠《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张伯臾方。屡用屡验,久治效佳。

73.二乌龙蛇丸

【组成】制川乌45克,制草乌45克,黄芪75克,细辛15克,麻黄30克,桂枝30克,当归50克,白术50克,羌活75克,独活75克,威灵仙75克,蕲蛇肉50克,炙全蝎25克,地龙75克,炙马钱子2.5克。

【制法】蜜丸。先将制川乌、制草乌加水煎煮3次,每次煮沸1.5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状;再将余药共研细末,掺入稠膏内,和匀,低温干燥,再研细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搜风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非发作期寒痹型)。表现为病程较长,关节肌肉疼痛较剧烈,受累局部有冷感,手趾关节肿痛,不红不热,脉多弦紧或沉迟,沉缓。

【加减】若关节变形,功能障碍,则为寒湿夹痰瘀,凝结筋络,可加胆南星、桃仁各75克,丹参、透骨草各100克(为笔者所加)。

【附记】引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张沛礼方。屡用屡验,效佳。本方原为汤剂,今笔者改为蜜丸,且制川、草乌,采用浓缩入剂,毒性大减。病至晚期,久病人络,故随症加味如上。用之临床,若能坚持服用,常多获良效。

74.透骨草丸

【组成】透骨草75克;穿山龙75克,钻地风75克,白花蛇75克,地龙75克,乌梢蛇75克,僵蚕75克,生黄芪75克,露蜂房60克,防风60克,炙山甲60克,白芍60克,全蝎50克,麻黄40克,桂枝40克,制马钱子30克,生甘草3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散寒除湿、搜风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病在上肢者,加秦艽、姜黄、羌活、忍冬藤各75克;而病在下肢者,则加牛膝50克,木瓜、伸筋草、五加皮各75克;若关节变形,伴有肢麻者,加蜈蚣、红花、鸡血藤、路路通各75克;若关节红肿热痛者,加丹皮、黄柏、知母、连翘各75克,石膏150克(煎水送服此散)。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服药1~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获愈。

75.二乌芪术丸

【组成】生黄芪150克,白术75克,桂枝75克,寻骨风75克,制川乌75克,制草乌75克,防己75克,桑枝150克,莪术60克,白芍60克,当归60克,炙甘草50克,白花蛇75克,地龙75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健脾除湿、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偏热者,加生石膏、土茯苓各150克;若偏寒者,桂枝加至100克,加细辛30克;若气血亏虚者,加党参150克,何首乌75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但须服药1年以上者,其效始佳。

76.仙芪通痹散

【组成】生黄芪150克,威灵仙75克,透骨草75克,制附子60克,桂枝36克,白芍36克,秦艽36克,鸡血藤36克,麻黄30克,防风30克,知母30克,川黄柏30克,生甘草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20日为1疗程。

【功能】益气活血、祛风散寒、清热育阴。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气血两虚者,黄芪用量加至240克,再加当归、何首乌各60克;若关节红肿较甚者,加草薛90克,防己、泽泻各45克;若上肢重者,加片姜黄、桑枝各45克;下肢重者,则加牛膝、木瓜、蚕砂各36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用药2~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获愈。

77.二骨虎杖散

【组成】虎杖100克,威灵仙75克,寻骨风75克,透骨草90克,熟地黄75克,杜仲60克,川续断60克,桂枝60克,鸡血藤56克,淫羊藿60克,补骨脂60克,制附片60克,防风60克,苍术50克,白芍50克,独活50克,麻黄30克,炙穿山甲7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一日服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20天为1疗程。

【功能】补肾活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据临床观察,一般用药1~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可达97%以上,其中治愈率为89%。

78.桑枝四藤散

【组成】桑枝250克,海风藤100克,络石藤100克,青风藤100克,透骨草150克,威灵仙95克,海桐皮30克,忍冬藤80克,寻骨风95克,当归100克,制乳香30克,制没药30克,穿山甲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白开水冲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清热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热型)。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祖传秘方。多年应用,治验甚多,屡获良效。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