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方 名:
补中益气汤(补养之剂)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歌诀: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主 治
: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 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
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归 经:
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肺者气之本,黄芪-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6.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6.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7.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 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 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 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 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出处
【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主治
【加减】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芪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论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