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草经集注》,被认为是继《神农本草经》这后本草学史上的另一块里程碑。它是由梁·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部本草专著。
《本草经集注》对药物学的贡献与特点:第一,改进了以前本草药物的一般分类法。对药物不是简单地分上中下三品,而是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除有名未用一类外,其余每类中,更再分为上中下三品。第二,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方面的论述有显著的提高。对于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墨点予于区别,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他在序言中说:诸药主治,唯冷热须明,今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者是平,以省于烦注也。第三,总括诸病通用的药物。即将药物按其效用加以分类。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芎究等;治水肿通用药有大戟、甘遂、泽泻、葶苈、芫花、巴豆、猪苓、苇根、商陆等。第四,注重药物的加工炮炙及配制方法。如指出麻黄去节,鬼臼、黄连去须毛,石韦刮去毛,桃仁、杏仁去皮尖等。
《本草经集注》在本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新修本草》以后,一直到《证类本草》,都是沿袭着《本草经集注》体系发展的,直至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以后,才代替了它。
《本草经集注》共收药730种, 它把药物从三品分类法改成按自然属性进行分类,计分成七类,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其后代的本草著作分类,就基本上是在这一方法基础上的发展。书中还创用诸病通用药的分类,即以病为纲,把每一病证之下可用的药物列出,这种分类法也是后世本草学另一种分类方法的雏型。在药物学方面的另一种发展,是对各种药物进行加工制作,即所谓炮炙,目的是去除杂质、便于保存、减除毒性、增强药效等等。刘宋时期的雷(xiao)著成《炮炙论》,书中记载不同药物的炮制方法计有17种,形成具有中药学特色的一门科学,即中药炮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