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诊断要点 对于血小板减少疾病,应该做到及时诊断,合理治疗,血小板减少疾病属于疑难病症,部分医生由于不太擅长治疗此病,常常会给予患者过度治疗,大量激素药物会给患者造成很大副作用,关于血小板减少的诊断要点,下面无极血康医院专家进行了介绍。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要点
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红细胞、白细胞通常正常,如有贫血与出血量成正比;脾脏不肿大或仅轻度肿大;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但产板巨减少;下列5项中应具备一项,如泼尼松治疗有效、切脾治疗有效、PAIg增多、PAC3增多、血小板寿命缩短;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2.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包括输血后紫癜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本病的致敏抗原90%以上是血小板特异抗原PLA1,因此在受血者或患儿母亲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的血小板同种抗体(抗PLA1抗体)具有确诊价值。
3.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血管炎、人工心脏瓣膜、动脉插管、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上述疾病史可提供诊断依据。
4.其他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淋巴增殖性疾病: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可合并有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这类患者外周血象常有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骨髓检查或淋巴结活检可明确诊断。
5.药物或感染相关的血小板破坏过多:患者有服药或感染史,药物引起者多在重复用药后发病,常在服药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发病;血小板计数一般<10×10^9/L,出血较重,往往有口腔血疱;出血发生前有过敏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寒战、嗜睡、瘙痒及皮疹等;一般能检测到高水平血小板抗体;停服相关药物后3~7天血小板开始上升,出血消失。感染引起者常见于病毒,亦可见于革兰阳性、阴性细菌败血症,少数可见于疟疾、锥虫病等原虫感染。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多见于儿童,出血较重,但亦可表现轻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
1.慢性ITP: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女性,起病缓慢,出血倾向不明显或仅有皮肤瘀点、瘀斑、紫癜,血小板计数通常为(30~80)×10^9/L涂片中可见异形及巨大血小板,病程数月到数年。
2.急性ITP: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无性别差异;发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出血倾向严重;血小板计数常小于20×10^9/L形态正常,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升高;病程有自限性。
经过无极血康医院专家的讲述,想必大家对于血小板减少的诊断要点已经了解了更多,如果您对于血小板减少疾病,还有疑问的话,请联系在线专家,无极血康医院在线专家会对您的提问进行详细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