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血液不循演常道引起的体表出血(皮肤紫癜及各种衄血)和内脏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均称血证。《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逐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络血。”认为出血为络脉损伤所致。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是以血证为主的篇目,用柏叶汤以温气摄血;属于实热逼血外溢的,用泻心汤以泻火清热止血。下血有远血,近血的不同。属于脾寒不以统血的用黄土汤;属于湿热下血的,用赤小豆当归散。治吐、衄下血,方虽仅四首,但有温有寒、有虚有实、各有法度。为我们认识和治疗血证提出了规矩准绳。
历代对血证的认识逐渐有所发展,尤其是明、清时代出现了如葛可久著十药神书。缪希壅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以及唐容川《血证论》等专著或专篇,把务证的中医认识从理论到实践上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近年来国内重视开发中医急诊研究,特别是把血证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并成立了全国性的协作组、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疗效有明显提高。血证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祖国医学对出血的病因和病机有独特的认识,治疗方法及止血药物、内容丰富,今人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对止血中草药作了不少研究,为研究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今分述于下:
一、病因病机
1.六淫:外感风热燥火及邪毒。伤及血络、或血分有热,迫血妄行,可引起出血。如风淫肠胃、大肠湿热、引起便血;膀胱湿热,或心火下移,引起尿血。
2.七情:迟缓怒伤肝、肝不藏血,情志郁结,气郁化火,思虑伤脾,脾不统血,恣情纵欲,耗损肾阴,虚火妄动,皆可出血。
3.劳倦:劳伤过度可能伤血。
4.饮食:饮食不节,嗜好煎炸食物和烟酒,使胃中积热,损伤胃络。
5.慢性病;肺肾阴虚,内热由生,水亏木旺,肝阳化火、素体虚弱,中气内虚。
6.瘀血:内有瘀血,血失常道。
7.外伤:金石创伤,虫兽咬伤,属于外科范围。
二、辨证要点
1.血色:鲜红者为血热,淡红者为气虚,紫暗或瘀块者为血瘀。
2.血量;实证出血量多,虚证出血量少。
3.缓急:实证出血来势急、控制后不易复发;虚证出血来势缓,连绵不继,容易复发。
4.部位:上部出血实证居多;下部出血虚证居多。
5.全身情况;实热出血常有热象,如体温高,苔黄,脉数有力。虚热出血常有阴虚表现,如低热,手足心热,颧红,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气虚出血,常有乏力,气短,自汗,舌质淡,舌体胖,脉细无力,瘀血出血,皮肤紫斑,面色紫暗,腹有瘀积,舌质紫暗。
三、治疗原则
l.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2.唐荣川“通治血证之大纲”:一止血,二消瘀,三宁血,四补血,即(血证论)治血四法。
3.澄原、塞流为先:如热盛迫血妄行,当先凉血安营;若属血瘀,则当治血行瘀;治血当治气(气为血帅),气滞当行气化滞,虚证宜补气摄血;治血应治火,实证泻火,釜底抽薪,火去营自安,虚证宜滋阴泻火,虚火降血自止。
四、止血法则
1.清热止血法
适应证:心、肺、肝、胃、膀胱、大肠等有热所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类情况。
⑴ 清热解毒止血法:多用于上焦风热或感受温邪出现的鼻血,常选用银翘散、桑菊饮化裁。
⑵ 清热泻火止血法:多用于肝胃或心经实火引起的吐血,尿血,常选用泻心汤或丹桅逍遥散或导赤散加减。
⑶ 清热化湿止血法,多用于下焦湿热证候之便血、尿血,选方如赤小豆当归散、地榆槐角丸、小蓟饮子等。
2.益气止血法
适应证:便血久不止及妇科崩漏以及多种慢性出血证候等。因其气虚不能摄血所致者,常选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黄士汤、独参汤以及黄芪建中汤等。
3.平肝止血法
适应证:肝脏气火上逆,吐血、呕血、衄血等。缪希壅曾云,吐血有三诀,一是宜行血不宜止血,二是宜补肝不宜泻肝,三是宜降气不宜降火。虽分三,实乃一个平肝法,选方黛蛤散、天麻钩藤饮等。
4.适应证:肺虚内热引起之咳血。一般见到咳血,均有延成肺痿之虚,因而处方侧重清补宁络。如经久不愈,出现肺虚证状,始用沙参、麦冬等清补,虚甚而血不止者,可以生地、阿胶、白芨之类,选方百合固金汤等。
5.祛瘀止血法
适应证:跌打损伤,内脏出血、瘀血内停之胸胁刺痛等,内有瘀血,影响血液正常运行,瘀不祛则血不归经。选方桃红四物汤、逐瘀汤、失笑散、一味丹参饮等。
6.收敛止血法
适应证:齿龈出血或便血日久难止。此类药物多性味酸,可以内服,有的仅能外用。如地榆、地骨皮、五倍子等。
7.炭剂止血:指将药物烧炭存性后产生的止血功效,如血余炭、百草霜,方如十炭散等。
8.养阴止血:用于阴虚所致的各类出血证候,如肺阴虚之咳血用麦门冬汤,胃阴虚之呕血用益胃汤,肾阴虚之尿血用六味地黄丸及大补阴丸等。
9.温经止血;即温阳摄血,宜于肺寒和脾肾阳虚的血证,如黄土汤、柏叶汤、理中汤等。
五、用药要点
1.上部出血宜加引血下行药,如牛膝、代赭石,下部出血宜加升提药,如柴胡、升麻、芥穗和固涩之品,如五味子、赤石脂、乌贼骨。
2.治血热不宜纯用寒凉药,寒则血凝,防其致瘀,免留病根。
3.寒凉滋润之剂,容易碍胃,有痰火和湿热者容易留滞,用时宜注意,不宜久用。
4.失血过多者,宜加补气药,以防气随血泄,阴脱阳亡。有形之血如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速固。
5.离经之血或外伤瘀血,宜使其行散,或排出体外。
6.血热妄行出血,宜清泄血分之热,勿急止涩。
六、近代对中华草药止血机理的认识
1.含有钙盐,缩短血浆再钙化时间:
贼骨 花蕊石 龙骨 牡蛎 石脂 海浮石 龟板 苏木 伏龙肝
2.含有鞣酸及衍生物,收敛止血
五倍子 地榆 藕节 地锦 石榴皮 杜仲 炒大黄
3.含蛋白胶质,促进血液凝固而止血。
阿胶 鹿角胶 龟板胶 鳖甲胶:含粘液质者有白及 京墨
4.缩短出、凝血时间而止血。
紫珠草 仙鹤草 三七 羊蹄 牛西西 著莨(红孩儿) 白及 茜草 旱莲草 血竭 槐角 槐米 白茅根 生地 荆芥炭 艾叶 大小蓟 地榆 侧柏叶 藕节 莲房 丹皮 鱼腥草
5.收缩毛细血管而止血:
三七 马齿苋 救必应 花生衣 地榆 艾叶
6.增加凝血酶原而止血;
仙鹤草 玉米须
7.增加血小板而止血:
三七 紫珠草 仙鹤草 花生衣 白及 狗脊 肉苁蓉 抽葫芦 木耳 丹皮
8.改善凝血因子的缺陷:
花生衣用于血友病。
9.机械性止血
马勃(含大理磷酸钠),百草霜
10.碳类止血:炭为黑色,中医服“黑能胜红”理论。百草霜、血余炭、川军炭、棕榈炭、薄黄炭、侧柏炭。
七、按出血部位选用方药
出血的治疗,除根据出血原因选用方药外,还须按出血部位而用药。
1.肺经出血:包括鼻衄和咳血,多为血热引起。药用黄芩炭、栀子炭、白茅根、仙鹤草、白及等,方剂:实热者泄肺清热,可用泻白散、桑杏汤;虚热者滋阴清热,可用沙参麦冬汤合茜根菜。肺出血可用白茅根50~
2.胃经出血:包括呕血及牙龈出血,血热所致者、药用石膏、知母、大黄、黄连等。实热宜清胃泻火,用泻心汤、十灰散、加味清胃散、玉女煎等。虚热者宜滋阴清热,用茜根散。胃出血还可用白及、三七粉调服,也可用紫珠草
3.肝经出血:如球结膜或眼底出血,多为血热引起,药用龙胆草、山栀炭、菊花、枸杞子、生石决明,青葙子等。方剂:实热者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虚热者滋阴清火,用杞菊地黄汤、大补阴丸、石斛夜光丸。
4.便血:多为脾不统血,可用归脾汤补脾摄血。或用椿根皮
5.尿血;也多为血热引起,药用大小蓟、白茅根、藕节、仙鹤草、益母草、琥珀等。方剂:实火者清热泻火,用小蓟饮子:虚火者滋阴降火用大补阴丸。
6.月经过多:以气虚血瘀多见,常选归脾汤及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用阿胶、女贞子、旱莲草、煅龙牡、大黄炭、乌贼骨、茜草、云南白药等。
7.紫斑,血热者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虚证宜归脾汤加减。
8.颅内出血:多为肝火上冲,可配用龙胆泻肝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9.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因瘀血所致,宜化瘀止血,可用丹参液静点或用桃红四物汤、失笑散等。
10.各种严重出血:大小蓟、生地榆、藕节、仙鹤草各
八、止血机理的实验研究:
1.炭剂药止血的研究;
2.健脾止血的研究;
3.活血止血的研究;
4.外用止血药的研究;
九、中医中药治疗紫癜的进展: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2.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