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血证中的紫斑和葡萄疫等。本病属于
中医“发斑”“血证”范畴,病因:由于热毒炽盛,气不摄血,致使血热妄行;或可能为肝实脾虚,肝木凌土,脾不统血而引发该病,病情长久不愈会导致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中医治疗以凉血解毒活血兼顾益气养阴,治疗要以髓入手,然后由髓扩散到全身治疗,使病症开始好转,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中医治疗方法大致为:清肝扶脾,滋阴降火,益气养血,可在中医辨证指导下选用中药方剂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以止血为要。主要病机为热、淤、虚三种。治疗方面,以清热凉血止血、补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参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以达到标本兼治。
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较少。常以多部位出血点、瘀斑为临床表现。外邪侵袭,蕴毒于内是诱发本病急性型的重要原因。外邪从阳化热,邪毒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血液外渗,留著于肌肤之间,则发为紫癜。邪毒蕴结于内,血随火升,上出清窍而为吐;移热下焦,灼伤阴络则为二便下血。而脾肾阳虚,统摄无权;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是本病慢性型的主要原因。脾虚不摄,血无所统,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而见紫癜,二便出血。火热之邪气耗阴伤,色欲劳伤,损伤肝肾真阴而相火必旺,而火旺阴愈消而致虚火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见紫癜、便血等。本病急性型以实证为主,而多数病例开始发病即为慢性型,多以肝肾脾虚损为其发病基础。而慢性型急性发作则以本虚标实为其临床特点,而临床多见虚实并存。
血热妄行症状:皮肤出现紫色瘀点或瘀斑,或伴有便血、尿血或发热,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多见于本病早期或急性型。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合+灰散加减
阴虚火旺症状:紫癜较多,时发时止,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
治疗方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为主
气不摄血症状:久病不愈,反复出现紫癜,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缺乏。舌质淡胖,脉细弱。多见于本病慢性型。
治疗方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淤血阻络症状:毛发枯萎无泽,目之白睛布满血丝,下眼睑青紫,舌质暗,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对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医十分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紫癜发生的部位,颜色的深浅,紫癜的大小,以及伴随的症状和舌苔、脉象,辨别寒热虚实,分清轻重急缓,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其基本治疗要点有如下几方面:
止血以治标,辨证以治本:血证首当止血。血出之后,离经之血留与体内,即是淤血,因此止血消斑是本病的治标方法,又是基本治法。辨证治本又要分清出血的病因,血热妄行者配以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清热,气不摄血者结合益气摄血,淤血阻络者,兼顾活血宁络。若证情兼夹者,据其具体情况辨证,合用上述法则。总之,是实火的宜清火,是虚火的宜降火,是气虚的要补气,血瘀者则宜活血化瘀消斑,治疗过程中血止瘀消后,仍需结合辨证予以宁血、补虚,不宜过早停止治疗,以防止紫癜复发。
上下止血,用药有别:口鼻出血多为气火上逆,可在清热凉血止血方药加用川牛膝、旋复花、生
大黄、沉香等引气血下行药物;血溢于下窍常为气虚不能摄血,一般在方中加入一些党参、龙骨、牡蛎、升麻等益气提升固涩收敛药物
危重急症应及时抢救:本病若伴有高热、抽搐、神志改变、失明、经血淋漓不尽、量多,均属于危急重症,应常使用中成药止血、息风开窍,配合成分输血、静脉丙种球蛋白、激素等治疗。
治疗禁忌:治疗血症忌用发汗解表法,因为中医认为汗血同源,用发汗解表法更加伤津耗血。忌辛热燥火之品,因为该类药物耗气伤阴。
中医治疗该病的方面较多,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单方验方,食物治疗、气功、针灸等多种方法,在此主要介绍中医中药的主要治法:
止血防脱:对出血性疾病,中医认为,血液不循经而行,则出现出血,失血过多则出现正气受到损害,导致虚劳等多种疾病的产生,如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心慌,不能营养皮肤,病人面色苍白、口唇淡、皮下紫癜是血液不能在脉管内运行,而溢于脉外的表现,所以治疗上要注意止血,防止出现失血过多,导致昏迷休克,危及生命。
凉血止血:中医认为血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之一,不能妄动,各种病因导致血热妄动而发生疾病,在影响血液循环而行的病因中,火盛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故有盖动者多为火,火盛则迫血妄行,可见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通过凉血而制火之邪,火气降则血自止。
滋阴凉血:出血性疾病病人,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失血,久而久之,必然损伤营阴,营阴伤则虚生内热,痰热和火热之邪两热相加,必然会加重出血病人的病情,因此在出血性病人时,使用凉血止血的治疗方法时,同时须根据病情选择滋阴的方法,滋阴有助于凉血,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活血止血:出血性疾病是由于血不循经络而行,故此表现为血溢于口腔、鼻腔出血、下泄于血尿、大便出血,或外溢于皮肤形成紫癜,离经的血液,中医观点认为是淤血,为一种病理的产物,这种病例产物不能及时祛除,势必会影响血液的运行,因此不但使新血不能生成,而且会加重血瘀的病情,所以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的办法,化瘀则淤血去而新血生,活血则使血循经络,而使血能自生。
扶正养血:出血性疾病,久病反复发作者,耗伤气血,必然使人体正气损伤,正气不足,气不能促使血液循环运行,加重出血。同时出血也会损伤阴精、阴精不足则阴不制火、火热熏灼、灼伤脉道迫血妄行。因此出血性病人,日久阴精气血亏损,必然会加重出血病人的病情,治疗上施以扶正养血之法,扶正不仅能顾及正气,而且有助于祛除邪气,邪去则能新血能生。
理气活血:因为情志因素,气郁日久可化火,或怒则气逆,甚则呕吐,所以不理气则血不止,同时离经之血形成淤血,必然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最终会导致气滞血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且气有余便是火,故理气在治疗出血性疾病中尤为重要,气降则火也降,气行则血也行,气运正常,则血循经络,自然无血瘀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