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好?
一、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诊断过程
【病例】
患者,女,21岁,农民,G1P0。因“停经40+2周,反复鼻出血、皮肤瘀斑4个月,见红伴不规则阵发性腹部胀痛1+天”入院。
停经40+天时出现早孕反应,尿妊娠试验阳性。孕4+月开始感胎动,并常出现牙龈出血。孕6+月及7+月时不明原因出现鼻衄,不能自止,均于当地医院填塞纱条后止血,未做进一步检查。怀孕期间四肢曾间断出现过少量淤斑,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慢消失。1+天前见红并伴有不规则腹部阵发性胀痛入院。
从病史采集得知:患者妊娠期间有反复的牙龈及鼻衄历史,故应考虑妊娠合并有血液系统方面疾病的可能。妊娠期伴发的血液系统方面疾病常见的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接下来应仔细询问既往有无同样病史,怀孕前后有无有害物质接触史,是否服用过什么特殊药物,有无发热、感染等情况。查体方面应注意有无贫血体征,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倾向,有无脾脏肿大。首先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是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进一步详细的病史采集得知:患者16岁时曾患“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量多,经治疗后月经周期及月经量恢复正常。平时四肢于碰撞后易出现瘀斑,不易消退。否认心、肝、肾、肺等脏器疾病史。无发热、口腔溃疡及关节疼痛史,近期无感冒及特殊药物服用史。孕期未行定期检查。
查体显示:体温37℃,脉搏8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25/84mmHg。营养状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眼睑、睫膜及甲床红润,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点及小瘀斑。心率84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肝脾扪不清;双肾区无叩击痛,水肿(+)。
产科情况:腹围94c m,宫底高34c m,胎位LOA,胎心140次/分,骨盆外测量24‐26‐20‐7.3c m。肛查:子宫颈管消退90%,宫口未开,双侧坐骨棘较突出,坐骨切迹小于2横指。
辅助检查:产科B超检查胎儿LOA位,双顶径9.3c m,股骨长7.3c m,胎盘后壁,Ⅱ级,羊水7.2c m。胎心电子监护NST有反应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1×109/L,中性粒细胞78%;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21×109/L,复查血小板23×109/L,白细胞、血红蛋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因为患者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均正常,只有血小板减少,经过复查血小板仍然少,故“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检查明确。
根据上述病史及检查结果做出如下诊断:①G1P040+2周宫内孕LOA活胎先兆临产;②血小板减少症。
进一步检查思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血常规检查结果,血小板减少诊断明确,因为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均正常,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性大(根据病史,及多次血常规检查,基本可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生成不足)。需进一步做B超了解脾脏情况、骨髓穿刺进一步查明原因。立即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脾大小形态正常。并请血液内科医师会诊。
二、概况及病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er mocatalytic purpur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循环血中血小板数目低于正常,从而引起皮肤、粘膜甚至内脏出血。它是引起异常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seudo‐thrombocyto penia,PTP)。是因血小板计数不准确或因使用某些抗凝剂而造成的“人为”血小板数目减少;②血小板生成不足。常见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或巨核细胞受损害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异常增殖,如急性白血病等;③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小板过度消耗性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④血小板体内分布异常。常见于与脾脏肿大有关的疾病,该状态下血小板生成正常或增加,但绝大部分血小板被“扣押”在肿大的脾脏内,从而引起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
临床上血小板减少还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ITP)也叫特发性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er mocata lytic purpura,I A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ITP的性别发病女性约为男性的2~3倍,所以妊娠合并ITP较为常见。妊娠合并ITP使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危险性都增加;妊娠还可能使原已缓解的ITP复发或病情加重;ITP母亲体内的血小板抗体IgG可通过胎盘,造成胎儿、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导致分娩时新生儿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的危险增加。
三、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多次化验证实,血小板数量减少(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脾脏不增大;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可考虑ITP诊断。但ITP诊断做出前,需仔细排除是否存在使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或因素,如脾脏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等,并应检查血小板抗体。妊娠期间尤其应该排除妊娠期偶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四、处 理
1﹒糖皮质激素
对于血小板<50×109/L者,可用泼尼松1~2mg/(kg·d)口服,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至(5~10)mg/d维持3~6个月。对于出血倾向严重,血小板<10×109/L者,应住院治疗。对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的患者,应迅速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输注免疫球蛋白、血小板、抗凝药物、脱水剂等治疗。
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标准方案为0.4g/(kg·d),连用5日,起效时间约为5~10日,总有效率60%~80%(效果可维持1个月)。适用于:危重型和难治型ITP,以及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ITP。
3﹒脾切除
对于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或需要较大剂量维持(15mg/d以上)以及对皮质激素使用有禁忌证者,有脾切除指征。
4﹒血小板输注
当血小板<30×109/L,并有出血倾向时,为防止发生重要器官出血(如脑出血),或手术时,应考虑输入血小板。因血小板输入将刺激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加快血小板的破坏。因此,只有在病情需要时,以及当经阴道分娩宫口开全时或者剖宫产术中输入。
5﹒免疫抑制治疗
因为对胎儿具有毒性或者潜在的副作用,因而在孕期禁用。
6﹒其他治疗
可使用维生素C2g,每日1次顿服;氨肽素1g,每日3次;适当配合补充钙剂。
7﹒产科处理
(1)对孕前即发现存在该病的妇女,应于孕前或者孕早期评估是否适宜妊娠,指标包括:①未怀孕者病情稳定,血小板大于10×109/L,无出血倾向,可考虑妊娠;②对于病情不稳定,仍需治疗者,应暂缓妊娠;③若在孕早期发现ITP,由于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者病情较严重的ITP患者怀孕后,应在早孕期及时终止妊娠。
(2)妊娠中、晚期:应密切监测血小板情况及有无出血倾向,最好与血液科医生共同进行监测并协商治疗方案。治疗以保守支持疗法为主,积极治疗,改善病情,并注意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3)分娩期:①分娩方式:目前多数主张经阴道分娩。因剖宫产可能使母亲并发症增加,主要为出血、感染。但经阴道分娩应注意防止产程延长,尽量避免经阴道手术助产;胎盘娩出后应仔细缝合伤口,防止血肿形成;并注意加强宫缩,防止产后出血及感染。有以下情况时应考虑施行剖宫产:有产科相应指征;血小板<30×109/L,并有出血倾向;分娩前脐带血检查或者当宫口开大至2~3c m时,取胎儿头皮血检查胎儿血小板<50×109/L;有脾切除史。②备血及血小板于剖宫产术中及宫口开全时输入。③静脉给予皮质激素:地塞米松20~40mg或氢化可的松500mg静脉滴注。
(4)产褥期:①新生儿出生后,应动态监测血小板,因为多数证据表明孕前患有ITP孕妇的新生儿有患病风险。②孕期应用皮质激素者,产后可继续应用,但应根据血小板情况,酌情减量。同时该部分产妇的新生儿也应使用泼尼松2.5mg,每日2次,视血小板情况1周后逐渐减量。③ITP不是母乳喂养的绝对禁忌证。但母乳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应根据孕妇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新生儿的血象检查结果酌情选择。
本例患者入院后,经血液内科医生会诊,骨髓穿刺提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其间宫缩逐渐加密,但因血小板太低,不论经阴道分娩或行剖宫产均有发生大出血的危险,故应暂时抑制宫缩,同时积极准备合血及血小板,择期终止妊娠。因患者为漏斗骨盆,胎儿重量估计为3300~3400g左右,分娩方式应选择剖宫产。
在给予硫酸镁静脉点滴抑制宫缩的同时积极合血、准备血小板。第2日输入机采血小板1U后,在全麻下行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娩一男活婴,体重3295g,身长50c m,Ap gar评分10‐10‐10。产妇胎盘自然娩出,完整,子宫收缩好,出血约350ml,创面渗血不明显。术后再次输入机采血小板1U,阴道出血不多,伤口无渗血。术后第2日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6×109/L,中性粒细胞80%,血红蛋白95×109/L,血小板43×109/L。产妇伤口Ⅰ期愈合,术后第4日出院,嘱血液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再障 (>2000)
白血病(>1600)
血小板减少(>1500)
MDS(>1000)
淋巴瘤(>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