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内斑块的不稳定及继发的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学基础。依据ACS治疗指南,患者入院后均应尽早给予抗
血小板治疗,有时甚至采用双联或三联抗
血小板治疗联合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的抗凝治疗。尽管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强化抗栓治疗显著降低了ACS患者的死亡率,但药物的副作用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
ACS患者抗栓治疗中的
血小板减少症不容忽视
抗栓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近年来,抗栓药物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症也逐渐引起了心血管医生的关注。研究表明,继发于抗
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
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达13%,且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死亡率和出血风险均显著增加。
血小板减少症的 定义尚不统一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致止血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且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成正比,血小板数量减少程度越重,出血风险越大,程度越严重。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目前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尚不统一,如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 <150×109/L及血小板计数降低≥50%等。
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之高及其严重程度不可小觑
由于不同研究采用的血小板减少症定义有差异,导致其发生率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多采用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标准,发现ACS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7%。
GRACE研究(一项ACS患者注册研究)应用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血小板计数降低≥50%的标准,分析了52647例ACS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6%,其中0.6%由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诱导,0.3%由肝素诱导,0.7%由其他原因所致。
最近一项研究对36182例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入院14天内血小板计数<150×109/L或较基础值下降≥50%的标准。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达13%,其中血小板计数在(100~149)×109/L的患者占11.8%,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占1.2%。研究结果还表明,院内死亡和出血危险与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血小板计数每下降10%,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39倍,即使只是轻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也明显增加。该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对AC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应当给予关注,即使是只有轻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抗栓治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重在预防
研究表明,血小板减少症是ACS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且与出血及住院死亡相关。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并且,对于发生出血的患者还要平衡出血与ACS血栓之间的关系,使治疗措施复杂化。因此,AC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重在预防。
ACS患者入院后应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及时发现变化,酌情调整抗栓治疗方案,避免血小板数量持续减少及出血事件的发生。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血小板减少症高危人群的警惕性,选择个体化抗栓治疗策略,密切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出院后亦应对血小板计数和功能进行监测和随访,以期降低血小板减少症导致的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