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ao 2007年05月29日
  • 新媒体

麻醉和血小板抑制因素

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有关键性的作用。血小板在血流中是呈不激活的状态,平均寿命约8~10天左右,1/3储存在脾脏内。当血小板过度激活,可导致血栓形成。如果血小板功能抑制,则将导致出血的危险。麻醉中熟知各种抑制血小板因素,有助于处理出血并发症。
抑制血小板的因素包括血小板数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受抑制两个方面。
一、 减少血小板数量的因素
(一)、疾病因素
1、 骨髓浸润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见于恶性肿瘤浸润替代造血组织,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2、 电离辐射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和病人术前放疗的剂量有关。如血小板低于10×109/L时,术前即应纠正。
3、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有许多药物作为半抗原,与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或载体结合形成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多是一种7S球蛋白,以IgG为主,也有IgM,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附在血小板膜上,使血小板在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最后血小板数量减少。
还有另二种机制:一是血小板被药物包裹,药物血小板复合物与药物抗体起反应。另一是药物先与抗体结合,药物-抗体复合物包裹血小板。药物-抗体复合物的结合位点可能是血小板膜蛋白GPIb。
(二)药物因素
1、 通过免疫机制使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 
(1) 退热止痛药:如安替比林、阿司匹林、保泰松、水杨酸钠、吲哚美辛(消炎痛)、非那西丁等。
(2) 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新生霉素、青霉素 、链霉素、红霉素、PAS、利福平、异烟肼、磺胺类等。
(3) 植物碱类:奎宁、奎尼丁。
(4) 镇静、镇痉药:如巴比妥类、苯妥因钠、安宁、氯丙嗪、利血平、扑尔敏、可待因、度冷丁、卡马西平等。
(5) 磺胺衍生物。
(6) 其他:双氢克尿塞、螺内酯、洋地黄毒甙、地高辛、金盐、汞利尿剂、硝酸甘油、麦角、肝素、甲氢咪胍、有机染发剂等等。
上述药物可能在术前使用,术前访问时要询问和查看术前治疗情况,结合血相检查和体征进行分析。 
2、 抗肿瘤药物 许多抗癌药物都可抑制血小板生成。它们包括环磷酰胺;亚硝基脲类如卡芙司汀等;抗代谢药物如氟脲嘧啶,阿糖胞苷、甲氨喋呤、羟基脲等;鬼臼素类如依托泊甙;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蒽环类如柔红霉素、放线菌素;其他类有甲基苄肼、达卡巴嗪、门冬酰胺酰酶Ⅲ等。
术前化疗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必须了解所用药物是否对血小板有抑制。
(三)血小板分布的异常
1、 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
各种原因的脾肿大都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脾内血小板池扩大数倍,扣留大量的血小板,使外周的血小板数减少。被扣留的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大都正常。病人出血症状并不严重,如果出血时可以进入血循环发挥作用。
2、 低温所致血小板减少
低温条件下血小板可以聚集并释放出ADP。血小板粘附聚集成团,使血小板减少,一般是暂时的,偶可很严重。复温时,血小板均可回至血循环,血小板减少是一暂时现象,而不是被破坏。扣留部位大多在肝和脾,以肝为主。
3、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这是外科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创伤、大量失血、感染的病人,需要输入大量的液体和库血,就可能发生三种止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障碍的程度和血液稀释程度密切相关。严重创伤病人为保住生命,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是主要目的。一中年男子外伤性左股动脉断裂,经过10小时抢救,Hct低至3%,血小板计数低至10×109/L,截去患肢后,积极调整,健康恢复。
二、 抑制血小板功能的因素
(一) 疾病因素
1、 尿毒症 肾移植手术开展较为普遍,这些病人在透析前凝血功能障碍,影响因素也较复杂,主要是血小板功能障碍。表现为数量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粘附降低,对ADP、肾上腺素、胶原等诱导的聚集反应降低,血小板膜磷脂释放花生四烯酸,TXA2生成、致密颗粒、α颗粒分泌均减少,致密颗粒内容物(ADP和5-羟色胺)也减少,血小板内cAMP升高,PF3可利用性降低,血块退缩不良。主要特征是出血时间延长。这些缺陷的机制不清楚。尿毒症病人前列环素的产生增多,透析无法纠正。但透析治疗可以改善血小板功能和出血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用去氨加压素、雄激素、浓缩红细胞输入可改善出血。
2、 体外循环手术
手术中常有血浆凝血因子降低及纤溶活性升高,大多数病人有血小板数减少和功能异常。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降低、α颗粒和致密颗粒内容物减少。有人统计发生率低于10%。发生机制主要是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激活和形成碎片。血小板膜上α2肾上腺素受体和纤维蛋白原受体减少也影响聚集。这些作用和手术时间长短有关。去氨加压素、前列环素或前列腺素E1可以预防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的发生。
3、 血小板抗体
输入同种异体或自体血小板易产生抗体,产生的机制不清楚。抗体与特异的血小板膜蛋白、脂类或糖鞘脂结合,可影响这些成分参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些抗体是干扰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复合物相结合,而抑制血小板功能。还有报道GPⅡb/Ⅲa或GPⅠb/V的自身抗体,也可引起血小板功能抑制。
4、 储存的血小板
血小板在22℃储存3天,功能发生明显变化,对ADP反应性降低,凝血酶诱导的分泌发生障碍。储存的血小板内腺苷酸内浓度降低,膜蛋白和前列腺素代谢也发生变化。不过输入病人体内后,这些缺陷在体内可能发生逆转。保存在4℃的血小板寿命较短。
5、 肝硬化
晚期肝硬化病人需作脾切除术,或其它手术。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血小板计数减少是一致的。肝病病人的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凝血因子不足,纤溶亢进,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减少主要与凝血过程中的消耗有关系。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纤维蛋白原降低也 可抑制血小板功能。
(二) 药物因素
许多药物可以成为抑制血小板的因素,围术期必须掌握。有以下几类:
1、 影响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
阿司匹林抑制TXA2的合成,防止血小板聚集。它使血小板环聚酶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作用,还能使纤维蛋白原乙酰化,干扰止血过程及加速纤溶,进一步影响止血。去氨加压素可以对抗。其它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保泰、布洛芬和苯磺唑酮等也能抑制TXA2合成,作用机制是竞争性地抑制环氧合酶而非 乙酰化,影响也是暂时的,出血倾向不如阿司匹林明显。
2、 增高血小板内cAMP浓度的药物
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PGE1和PGO2,通过刺激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双嘧达莫(潘生丁)是抑制磷酸二酯酶,减少cAMP降解。
3、 抗凝药
肝素与血小板表面结合,引起血小板聚集、释放、延长出血时间。
4、 纤溶剂
药理剂量的链激酶、尿激酶及t-PA,都可抑制血小板功能。首先,高浓度的FDP及低纤维蛋白原可影响血小板聚集,其次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的纤溶酶原,溶栓时要转变为纤溶酶,水解GPIb和纤维蛋白原,影响血小板和vWF的作用,使血小板解聚集。纤溶酶抑制血小板膜释放花生四烯酸,减少TXA2合成。
5、 内酰胺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及头孢菌素。抗生素提高亲酯机制与血小板膜结合,抑制其功能。但临床意义并不大。
6、 血浆扩容剂
大量使用除产生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外,常规剂量对凝血功能无影响。血小板抑制血小板功能主要是以致聚集,血浆vWF降低,故用量受限。
7、 血管活性药物
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心得安及硝普钠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出血时间无影响。钙通道组滞剂如异搏定、硝苯地平,体外高浓度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剂量对出血时间无影响。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