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PCNSL的治疗方案主要为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MTX)的化疗方案,整体而言PCNSL患者的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PCNSL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和预后取得了长足进步。近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钱李仁教授、莫菲特癌症中心Julio C. Chavez教授和印度昌迪加尔医学教育研究所Gaurav Prakash教授发表了一篇社论,聚焦PCNSL的研究进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医脉通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巩固治疗在PCNSL中的进展
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的探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高春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元波教授团队通过荟萃分析,评估了ASCT巩固治疗在PCNSL治疗中的价值。通过分析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初诊PCNSL的患者数据,研究者发现大剂量MTX化疗后序贯ASCT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完全缓解(CR)率、总缓解率(ORR)和复发率分别为80%、95%和19%,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5%和69%,与接受全脑放疗的PCNSL患者的生存情况相当。目前在PCNSL中,ASCT相关研究大多为单臂或回顾性研究,基于上述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希望未来有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可以提供证据质量水平更高的研究结果。
对于PCNSL巩固化疗方案的探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元波教授团队对243例PCNS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该研究表明,在95例接受非清髓性序贯巩固化疗(培美曲塞/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的PCNSL患者中,中位PFS为28个月,4年预估OS率为78.7%,所有患者(n=243)的中位PFS为14个月,4年预估OS率为61.6%。年龄和早期治疗的缓解程度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表明,大剂量MTX的诱导化疗序贯非清髓性巩固化疗也是PCNSL患者很好的治疗选择。与上述ASCT研究相比,非清髓性序贯巩固化疗的疗效并不逊色于ASCT巩固治疗,但该结论仍需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数据支持。
CAR-T疗法在PCNSL中的进展
已有研究证明,CAR-T细胞疗法在外周B细胞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卓有成效,但CAR-T细胞疗法在PCNSL中的应用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日本Miyao教授等人回顾了CAR-T细胞疗法在PCNSL中的作用,包括CAR-T细胞疗法在PCNSL中的现状、耐药机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Miyao教授等人表示,CAR-T治疗PCNSL的主要缺点为缺乏持久缓解,与全身性淋巴瘤或白血病类似。与其他药物(包括激酶抑制剂或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新型联合治疗或CAR-T细胞局部给药目前正在临床研究中。CAR-T细胞疗法有望改变PCNSL的整体治疗策略,如CAR-T细胞疗法联合传统的大剂量MTX诱导治疗作为PCNSL的一线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持久缓解率,这将减少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的情况,从而降低相关白质脑病或神经毒性的风险。
PCNSL精准分型的进展
PCNSL的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DLBCL靶向治疗的最大难点在于该病的遗传学特征以及表型存在异质性。2002年,Alizadeh等人的研究将DLBCL依据细胞起源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活化B细胞样(ABC)型和第三型,从此开启了淋巴瘤的精准治疗时代。此后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DLBCL的基因分型也取得了快速进展,基因分型为DLBCL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与外周DLBCL的基因型是否一致尚不清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雨华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张新友教授团队依据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是否携带CD79B和PIM1突变,将患者分为CDP组和非CDP组。研究发现,CDP组患者的2年OS率高于非CDP组(76% vs 40%)。但是该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明确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否可以像外周DLBCL一样进一步分型,这可能是开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精准治疗的关键。
PCNSL预后模型的进展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预后模型自2006年公布以来一直用于PCNSL患者预后的预测。但随着PCNSL诊断和治疗的进步以及患者预后的巨大改善,该模型需要更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被用于预测各种恶性肿瘤的预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团队将SII和MSKCC预后模型相结合,建立了SII-MSKCC预后模型(纳入了SII、年龄和KPS评分)并成功验证了其预测能力,并且发现SII-MSKCC模型较MSKCC模型的预测更精确。但上述结果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小结
整体而言,PCNSL在治疗、分型和预后模型方面的进展显著,这些研究进展改善了PCNSL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更多靶向药物的研发,PCNSL患者的远期生存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