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ao 2011年05月03日
  • 新媒体

再障中西医结合如何辨证治疗?

再障贫血的治疗宜采取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协同提高疗效,已为临床医家认同。然而如何结合值得深入探讨、推敲,应根据各自的不同特色,寻找结合点。
一、急慢性再障的诊断分型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再障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
再障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或单一,或联合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可以归属于中医“虚劳”、“血虚”、“血证”等范畴,中医症候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西医的血象、骨髓细胞形态、骨髓活检等方可明确诊断及进行临床急慢性分型。这样既有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又有助于选择治疗手段和方法。在确诊的基础上,予以中医的辨病、辨证论治。一般急性者,发病急骤,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较重,为温热邪毒侵及骨髓,造血之源肾精枯竭,属于“急劳髓枯”范围,应以西医治疗为主,中药以清热凉血解毒施治。慢性者,发病缓,贫血、出血、感染症状较轻,多属中医“虚劳血虚”范畴,宜中医补肾活血治疗为主,应进一步辨其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分型施治,亦可联合雄激素和环保孢菌素A以提高疗效,并可增效减毒。
二、明确中西医在急慢性再障治疗中的优势和不足
急性再障因其发病急、进展快,常伴严重感染和内脏出血,临床适宜积极西医联合免疫抑制,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尽快控制、缓解病情;对于严重感染及内脏出血,宜积极予以输注血小板、止血药、抗生素、丙种球蛋白等,配合中医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有利于减轻症状;当病情缓解期,配合补肾活血等中药对于造血功能的恢复、血象的进一步改善确有优势。慢性再障病情缓,可以中药补肾治疗为主,适当结合健脾、活血、疏肝等治法,中医治疗具有疗效稳定、持久、副作用少等优点。慢性再障分为初、中、末三期,每期的病理机制不同,治疗时应区别对待,有所侧重和针对性,应掌握好凉、润、温、热等治疗规律。如病初多呈(肝)肾阴虚之象,治宜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中期多属阳虚,或阴虚、阳虚证候交替,治疗上宜滋补肾(肝)阴与肾(脾)阳并施之阴阳双补法,也可交替应用;末期多为脾(肾)阳虚,宜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适当加入辛热之附子、肉桂亦属必要。
三、中医药减轻西药毒副作用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
西医对于急性、重型再障的治疗,常采用免疫抑制剂、雄激素、环孢菌素A,乃至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对于疾病的治疗,有较肯定的疗效;但上述西医治疗毒副作用明显,如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严重继发感染等。此时应用中医药介入治疗,以补益肝肾、健脾和胃、清热解毒、化湿泄浊等,减轻毒副作用,对保障治疗的顺利完成有一定效果。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运用中医药治疗在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方面可显示疗效。
四、评价方面的中西医结合
鉴于中西医体系各异,疗效标准不一。对于急慢性再障贫血类疾病,主张在重视西医的客观指标基础上,在同一疗效水平要重视中医临床证候主管指标,以利于生存质量的评价。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造血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身体上、经济上、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日益发达,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且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复杂性及不易控制性及化学药物与有毒物质的应用及接触等因素,使再障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趋势,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现代医学关于再障的治疗,慢性再障以雄激素为主配合改善造血微环境、免疫调节剂治疗,而急性再障以免疫抑制剂、造血刺激因子配合雄激素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上述药物或因雄激素类药物肝损害、毒副作用大,极大地限制了临床应用。
在国内中医药治疗再障呈百花齐放之势,从肾论治为治疗再障基本原则,配合从肝、从脾、从瘀、从毒、从湿论治,疗效颇佳,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其疗效喜人,并从实验角度证实了上述中药的刺激造血、调控造血、改善造血微环境等机制。成分输血、广谱抗生素应用、造血刺激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疗法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再障的疗效,但缓解治愈率偏低(50%左右),对照研究者少,缺乏客观依据和特定指标。应进一步提高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有待开发出有独特疗效,又不失辨证论治的系列成药,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疗效更上一层楼。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