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
缺铁性贫血等)。
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
血液病“既病防变”很重要,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方法一:把
中医防病思想用于血液病并发症“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是中基防病思想的重要方面。《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用于防止血液病出血有一定临床价值,例如白血病患者因放
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及
血小板下降,又应用激素干扰凝血机制,很容易出血,在没出血前投以西药止血药是没道理的,但如给以养血健脾、补肾凉血中药,则对预防出血会有现实意义。
方法二:应用
中医四诊发现血液病并发症的先兆。现代医学为血液病并发症的检查提供了微观的定量依据,但无法囊括诸多的严重并发症,更无法解决并发症的“先兆”。
中医学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提示中医四诊可能提供并发症的先驱症状,是对西医诊断学的重要补充。例如曾遇一有胃出血史的胃癌患者,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指标及大便潜血检查均无异常,但逐渐面色红润、发热亢奋、脉弦大,舌红舌尖出现红点,提示有“血热妄行”的先兆,不久患者突然呕血1000ml。
方法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并发症。应用中西两套方法治疗并发症常可提高疗效。例如应用抗生素后仍然高热不退者,应用犀角地黄汤或清开灵可协助降温。用萘普生、消炎痛治疗癌性发热可致大汗淋漓,服用五味子、浮小麦等益气固表中药可止汗防虚脱。
阿霉素等蒽环类
化疗药常引起心前区不适及心电图异常,口服中药生脉饮常可纠正这种现象,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常可在抢救中发挥长处,如在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的抢救中,为了止血而用止血芳酸等止血药,这种药稍有过量便会促进微血栓形成而减少组织灌流。
为了溶解血栓有时要用肝素等活血药,这在
血小板减少情况下又易致出血,在短期内既要止血又要溶解血栓的情况下,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用药矛盾,这时中药配合常可改观。
一是中药止血药如藕节、仙鹤草不增加血黏度,配合肝素溶解血栓可排解出血之忧。
二是当归、赤芍等养血药活血而不致引起出血,与西药止血药配合可防止形成微血栓。
三是三七、血余炭、蒲黄等中药止血又活血,这种双向作用正好符合治疗DIC既止血又活血的需要,如能配合西药则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理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而且具备自我平衡的能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当人体在内因、外因作用下失去这种平衡而自身不能恢复时,就会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