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靶向CD38、B细胞成熟抗原(BCMA)等新型免疫疗法的广泛应用,患者生存获得了显著改善,但MM仍不可治愈,仍有部分患者面临复发的难题。鉴于MM领域存在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更多的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向了全新靶点GPRC5D上,MonumenTAL-1 II期研究显示,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BsAb)Talquetamab(Tal)在既往接受≥3线治疗的复发难治性MM(RRMM)患者中缓解深度且持久,总缓解率(ORR)超过71%,这一卓越表现进一步使得靶向GPRC5D的BsAb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精选了2023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中针对靶向GPRC5D BsAb及BsAb临床安全性管理相关的研究热点与进展,与读者共飨!
迫在眉睫:多药暴露后的MM患者真实世界治疗选择受限,亟需寻找新型治疗手段
虽然目前MM治疗领域的免疫靶向治疗发展迅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结局,但尚未解决MM患者治疗后仍会复发的难题。BCMA靶向免疫治疗通常用于三药治疗(triple class exposed ,TCE)的患者,随着BCMA靶向疗法不断应用并成为MM治疗的重要选择,后续需要接受BCMA靶向疗法的TCE患者(TCE+BCMA暴露)比例将增加。
一项来自真实世界1的研究首次评估了TCE+BCMA暴露后继续接受治疗的MM患者的临床结局。研究纳入了344例TCE+BCMA暴露的患者,其中44.2%的患者在进入临床试验开始前接受过五药治疗,总体人群的既往治疗线数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7和6.0。结果显示,TCE+BCMA暴露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差,中位至停药或死亡时间(TTD)为3.7个月,中位至下次治疗或死亡时间(TTNT)为6.4个月;且既往接受过重度治疗的MM患者由于有效治疗选择有限,通常会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疗法进行再治疗。(表1)
表1. 各亚组中位TTD和TTNT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MM患者,尤其是生存结局或预后较差的患者,亟需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改善生存结局。
觅光前行:靶向GPRC5D BsAb研究进展更新,联合方案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可控
近年来T细胞重定向治疗(TCR)为血液肿瘤带来了新出路,其中BsAb疗效显著。GPRC5D是一种G蛋白偶联孤儿受体,在正常组织表达有限,但在MM细胞中独立于BCMA特异性高表达。因此,靶向GPRC5D的Tal成为当前BsAb新的研究方向。
MonumenTAL-1 II期研究2纳入了既往接受≥3线治疗的MM患者,Tal的II期推荐剂量为0.4 mg/kg皮下注射(SC)每周1次(QW),或0.8 mg/kg SC每2周1次(Q2W)。关键队列中,143例患者接受0.4 mg/kg QW,145例患者接受0.8 mg/kg Q2W,51例既往接受过TCR治疗的患者选择了其中一种剂量。结果显示,Tal在RRMM患者中缓解深度且持久,其中288例既往未接受过TCR治疗患者的ORR超过71%,51例既往接受过TCR治疗患者的ORR为65%。
最新分析共纳入70例既往接受过TCR治疗(主要为抗BCMA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Tal在既往接受过BCMA CAR-T细胞治疗患者中的ORR为72.9%,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1年;在既往接受过BCMA BsAb治疗患者中的ORR为56.5%(图1)。
图1. 既往接受TCR治疗患者的ORR
安全性方面,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皮肤相关不良反应、指甲相关不良反应、味觉障碍等,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3。Tal在RRMM患者中显示出深度持久缓解,且安全性可控,为众多既往未接受过TCR/BCMA治疗和接受过TCR/BCMA治疗的RRMM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MonumenTAL-2研究4继续追光而行,评估了Tal联合泊马度胺治疗既往接受≥2线治疗的RR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首次报道了GPRC5D靶向治疗与免疫调节剂联合使用的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结果显示,Tal联合泊马度胺可使RRMM患者获得快速、深度缓解。QW和Q2W队列的ORR分别为93.8%和84.2%,≥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62.5%和36.8%,≥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7.5%和68.4%(图2)。QW队列至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7个月,Q2W队列为1.2个月。在两个队列的缓解者中,9个月时持续缓解率分别为100%和83.9%。中位DO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未达到,9个月PFS率分别为93.8%和75.5%。
图2. QW和Q2W队列的缓解情况
该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包括3/4级血液学毒性)与单药一致,无累积血液学毒性。此外,因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疗的患者比例低。Tal与泊马度胺首次联合用药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进一步支持Tal作为RRMM患者的联合用药选择。
近年来亦有其他新型GPRC5D×CD3 BsAb药物正在探索,LBL-0345是一种靶向GPRC5D的新型BsAb,具有特殊设计的分子结构,可与不同GPRC5D表达水平的细胞强效结合。目前LBL-034尚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可诱导GPRC5D产生强效的T细胞依赖性细胞杀伤作用,提高活化标志物的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增强抗肿瘤活性,同时降低CD3诱导的CRS风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目前LBL-034已获得FDA和NMPA临床试验批准,开始在RRMM患者中进行FIH研究。
点燃希望:BsAb预防策略显初效,做好临床安全性管理为患者建立防线
BsAb表现出显著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引起相关不良反应,如何做好相应临床管理保证患者的治疗获益,亦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一项研究6检索了PubMed等数据库中BsAb相关的文献并做汇总分析,BsAb被分为BCMA靶向药物组(n=1288;Teclistamab,Elranatamab,REGN-5458,AMG420,AMG701,CC-93269,TNB-383B,Linvoseltamab)和非BCMA靶向药物组(n=638;Talquetamab/GPRC5D,Cevostamab/FcRH5)。结果显示,在3-4级血液学毒性方面,BCMA靶向BsAb组比非BCMA靶向BsAb组血液毒性显著更低(p=0.0002);此外,相较于非BCMA靶向BsAb组患者,BCMA靶向BsAb组患者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发生率更高(p=0.006)。非BCMA靶向BsAb组的任何级别CRS发生率显著更高(p<0.0001),但3-4级CRS发生率相似。这一结果为RRMM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结局。
为了减少BsAb不良反应发生和降低严重程度,可给予适当的预防策略。在CRS方面,有研究评估了预防性给予托珠单抗在降低BsAb相关CRS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面的作用7。该研究共纳入53例接受Teclistamab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预防性给予托珠单抗治疗可降低CR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避免Teclistamab给药延迟或再入院,并可能减少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发生。接受托珠单抗预防性治疗的38例患者中有10例(26.3%)发生CRS,且多为1级(8例;21.1%),而未接受预防性治疗的15例患者中有11例(73.3%)发生CRS。相较于非预防性队列,预防队列并发ICANS减少(20% vs 5.3%),且均为1级。非预防性队列15例患者中有3例(20%)再入院,而预防性队列中的患者在出院后14天内均未再入院(图3)。这一结果为尽早预防性给予托珠单抗治疗提供了依据,为大多数患者在门诊使用Teclistamab治疗提供了支持。
图3 预防性使用或不使用托珠单抗不良事件发生率
在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预防感染方面,尽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常用于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剂量为0.4g/kg,但MM患者的最佳接受IVIG时间、计划和频率仍存在不确定性。考虑到MM BsAb目前按照持续给药计划使用,目前可用的和预期未来可及的新BsAb的获批正在增加,IVIG既往一直存在国家/全球短缺问题(偶尔无法获得),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期间的IVIG替代是MM充分预防感染的一个关键方面,Vanderbilt医学中心探讨了其机构采用10g IVIG预防治疗,对接受BsAb的RRMM患者感染率的影响。既往报告显示,抗BCMA和抗GPRC5D BsAb的≥3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2-45%和18%。Vanderbilt医学中心就此纳入了30例接受BsAb治疗的RRMM患者展开研究,其中60%的患者接受抗GPRC5D BsAb治疗,其余(40%)患者接受抗BCMA BsAb治疗,结果显示,10 g固定剂量的IVIG预防性治疗可降低严重或≥3级感染事件的发生率(27%),证明了在基于BsAb的MM治疗方案中减少IVIG剂量的可行性(固定剂量10g vs 传统剂量0.4g/kg)8。
总结
目前RRMM患者仍面临治疗选择的局限性。BsAb是MM治疗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新一代GPRC5D靶向BsAb Talquetamab在RRMM患者中疗效良好,安全性可控,更多新型GPRC5D靶向BsAb也在不断探索中。针对BsAb相关不良反应,托珠单抗的预防给药可降低CRS发生率,减低剂量的IVIG治疗也有助于降低多线治疗后MM患者的感染风险。临床疗效数据的不断更新和临床管理的日益优化有望最大化GPRC5D靶向BsAb为RRMM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未来临床医生也将继续在BsAb领域觅光而行,为RRMM患者点燃新生的希望!
EM-147436 Approval date:2023/12/14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参考,严禁翻印及传播
本文仅用于医学、科学交流,可能涉及尚未在中国获批的产品和适应症
杨森公司不支持、不鼓励任何未被批准的药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