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有一些专家预测的“新一轮春运感染高峰”,为何始终未出现?
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分析出了两点原因:
1.主动免疫:我国疫苗接种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自然免疫:春节前已有大量人群感染且各省平稳度过了感染高峰。
两者快速建立了人群的混合免疫屏障,所以导致春节疫情高峰并没有出现。
1月27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方邦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
“新冠病毒传播渐渐变弱,并非因为病毒本身有重要变化,而是社会面维持一定低水平传播,巩固了免疫屏障,加上绝大多数人都感染了,形成了群体免疫,病毒有点‘传’不动了。”
目前,我国已于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结合其他国家的一些相关防疫政策调整,比如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月27日宣布,将于5月8日把新冠病毒在《传染病法》中级别下调为与季节性流感相同的“5类”;韩国政府于1月30日宣布即日起仅建议民众在室内佩戴口罩,不再强制要求。
这些是否意味着新冠紧急状态要结束了?
昨日(1月30日),世卫组织在其官网上宣布了最新报告:尽管新冠大流行可能正接近转折点,但目前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图源:世卫组织官网
根据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国际卫生条例》,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符合三个标准:(1)严重、突发、异常或意外;(2)它有可能跨越国界传播;(3)它可能需要协调一致的国际反应。
三年前,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此拉开了全球协同抗疫的大幕。
三年后,全球新冠感染病例已超过6.7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70万例。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相比,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仍然很高,且中低收入国家以及全球高风险群体的疫苗覆盖率仍显不足。
所以,在是否会出现新变种病毒方面,仍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