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血液病不仅常见,有些病情还很严重。它约占药源性疾病总例数的10%左右。临床上可分如下种类: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药物引起的骨髓造血细胞增殖与分化障碍,导致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称为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病的临床表现变化不一。一般来说,多数起病隐蔽。少数病情急、症状重,因贫血、乏力或粒细胞减少而致反复感染。出现血小板减少引起自发性瘀点或瘀斑,是本病的典型表现。急性型发病缓急不一,但进展迅速,以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患者均有发热(感染所致),外周血象全血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 药物诱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维生素功能紊乱有关,主要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本病相对少见。本病贫血多为轻度或中度。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通过产生抗体,引起红细胞破坏增速的一种疾病,称为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病除具有溶血型贫血的表现外,抗人球蛋白试验应为阳性。贫血多为轻度或中度。
药物氧化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存在某种遗传性缺陷,或其代谢物的氧化变性而引起的溶血,称为药物氧化性溶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和贫血,可伴有寒战、高热和腰背痛等。
急性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 此病又称治疗相关白血病、治疗后急性白血病,是指在白血病以外的造血或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继烷化剂等细胞毒药物治疗或放疗后,以及非肿瘤性疾患者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出现的继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状态,表现出典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改变,是一种与化疗、放疗或免疫抑制疗法有关的继发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有某些药物引起外周血液中出现不成熟的白细胞,总数可以正常、偏低或偏高;或未发现不成熟的白细胞,但白细胞总数超过50X109/升称之为类白血病反应。
血小板减少症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药源性血液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最常见原因之一,故对所有就诊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均须认真排除是否为某种药物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常有数日、数周或数月的服药史,一般于末剂用药后24小时内发作。紫癜也可于末次用药后数周甚或数月出现。多数起病急骤,于数小时内突然发生严重的自发性出血,伴有其他全身性表现。
血小板病 药源性血小板病是指由药物引起血小板的变化,即其功能发生了明显改变,导致或促进出血倾向加剧称之为血小板病。但对血小板的量无任何影响,属于特殊类型的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倾向,以皮肤和黏膜的出血为主,外伤和手术中出血难止,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延长以及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