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拿到一份血常规报告单时,看到繁杂的项目和数值,特别是标满了箭头的时候,内心一定非常地焦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
众所周知,血液、尿液和大便常规检验号称三大常规,大家肯定不陌生,这是门诊及住院病人要做的基础检验项目,可见其重要性。血常规对于很多疾病的诊断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尤其是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或者是累及到造血系统的疾病,是必须要进行血常规检查的。
1. 血液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大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其中血细胞占45%,血浆占55%。细胞部分也叫有形成分,也叫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成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盐类如钾、钠、氯等电解质,球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类物质等。
2. 血液的作用是什么?
血液的功能就是人体的物质供应线。心脏将血液泵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应全身的血液,保持血液通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就供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物质就供应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血液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大功能。具体是指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运输脂类、营养物质,杀灭细菌,抵御炎症,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等。
3.做血常规需要空腹吗?
血常规的检查是检测血液系统当中血细胞的计数是否正常,检测并不受饮食的影响,所以血常规检查并不需要空腹,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血常规检查,对血常规的数值一般没有影响。
通常情况下,血常规当中包括三大系列的细胞,分别为红细胞系列、白细胞系列以及血小板系列。
白细胞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成人:(4-10)X109/L
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饮酒、餐后等。(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1)病毒性感染: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感冒等。(2)某些细菌、原虫性感染:如伤寒、疟疾,以及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3)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等。(4)某些药物及化学试剂及放射线影响。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值: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参考值: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 g/L
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血红蛋白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血红蛋白减少:(1)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3)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4)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5)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参考值:100-300X109/L
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出血性疾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增多:(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上述所列疾病是临床中多见的疾病,如果在检查血常规时有异常结果,应该及时就医,依据病情找到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血常规检查报告上的向上箭头表示超出正常范围,向下箭头表示低于正常范围,没有箭头则是属于正常范围内,但是生理状态下也可能见到异常指标。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对血常规报告有了一定的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