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组织,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健康关系重大。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许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块形成的化学物质。血细胞和
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另外45%。而任何一处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急
慢性白血病、遗传性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蚕豆病(葫豆黄)、
过敏性紫癜 、原因不明性巨球蛋白血症、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继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痿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单纯红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贫血等。
由于血液系统疾病在初期一般症状较轻,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以致产生很多危害。如轻度贫血可引起心脏负荷加重,组织供氧不足,久而久之可引起昏厥甚至猝死。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忽视这种深藏不露的“危险潜流”。
血液“变质”的元凶:
血液病,通俗地讲就是血液“变质”了。从医学概念上说,
血液病常常是由于血液的组成成份比例失衡引起的。大家知道,血液的成份主要是血浆、血球和血小板,血球又分红血球和白血球。这些成份都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而且按照一定比例存在,哪种成份过少或哪种成份过多都会使血液发生功能性障碍。
血液成份失衡的后果:
造血原料的缺乏。造血的主要原料如铁、叶酸、维生素B2等许多元素均靠从食物中摄取。由于部队官兵大多数为集体伙食,缺乏合理配餐,再加上烹煮过度等原因,就容易造成造血原料缺乏。有些同志特别是女战士有偏食的毛病,也会引起造血原料缺乏。
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手术等疾病均能造成造血原料的吸收障碍;严重的出血、痔疮、肛裂以及女性月经过多容易造成铁的流失,引起缺铁性贫血。
药物副作用。一些同志得了头疼脑热,不找医生诊断,轻率地服用感冒通、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药。这些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严重的可以导致粒细胞缺乏。
环境影响。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官兵,在核辐射、高能射线辐射以及化学物质的作用下,血液细胞以及脊髓造血细胞有发生异变的可能,出现超过正常指标的幼稚细胞。
血液“变质”的前兆有那些:
血液病常常潜伏时间较长,早期症状最容易被忽视。因此,抓住血液病早期的“蛛丝马迹”,有助于及早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以最常见的贫血为例,早期症状有如下表现:疲乏困倦,虚弱无力;皮肤粘膜、结膜、指甲、口唇颜色苍白;体力活动后感觉气短心慌、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随着病情加重,容易出现食欲减退、腹部涨气、恶心、便秘等。
由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失血性血液疾病,可表现为黑便、便中带血、上腹部不适,胃部有灼热感、反酸、打嗝等临床症状。
由白细胞减少引起的血液疾病,患者抵抗力较差,经常反复出现发热、头痛、咽痛、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全身肌肉酸疼等症状,非打针吃药不能治愈。
由血小板减少引起的血液疾病,患者在受到外伤时,即便是很小的创口也流血不止。有的患者还会时常出现原因不明的鼻出血。
做到“血液安全”的要素
血液疾病尽管危害极大,但是并非不可预防。平时在头脑中树立“血液安全 ”的概念,就可以避免绝大多数血液疾病的发生。
饮食规律,杜绝偏食。食物是血液营养的主要来源,平时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基层连队应注意科学营养配餐,并掌握正确的烹调方法,防止食物中的营养元素被破坏,同时应注意杜绝偏食的不良习惯。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从事特殊职业的官兵要重视防护,不要接触苯制剂、农药等化学物质,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防护。
加强体育锻炼。依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防御血液疾病的有效保障。连队还应科学安排官兵的学习、训练计划,防止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
注意定期体检。一次
血常规化验,就可以诊断部分常见的血液疾病,因此应定期参加体检,力争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应重点预防由输血引起的外源性血液疾病。未经单位组织,不要轻易献血,也不要到没有卫生保障的采血点献血。不要互相借用剃须刀,也不要到街头不卫生的发廊理发、修面。非紧急情况下,不要输血,更不要“现采现输”他人血液。
当前治疗血液病的弊端:
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有急
慢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骨髓纤维化、多发性
骨髓瘤、
地中海贫血、自免溶贫血、血友病等各种贫血。大部分血液病由于缺乏特效疗法,现代医学对血液病的治疗多采用输血、激素、
化疗、
免疫抑制剂、
骨髓移植等常规疗法,激素类如康力龙、强地松、此类药物作用缓慢,疗效不稳定,而长期应用激素会引起骨质疏松症和骰骨头坏死和肝肾损害,往往是旧病未愈而又添新疾。输血不治病,越输越不造,反而抑制骨髓造血,只适用于临床急迫之时,对原发病无任何作用,而多次输血,会引起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甚至肝肾功能衰竭。
免疫抑制剂如田可,环胞素A等因价格昂贵,疗效不确切,停药易反跳,和副作用大等一直未能被广大血液病患者所接受。
骨髓移植由于受骨髓来源和价格等因素影响外,骨髓移植的患者常发生抗宿主病(GVHD),5年内复发率也高达70%。
血液病基本常识的概念:
血液病临床分为三大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等,以往由于缺乏特效疗法,许多疾病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许多疾病得以治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示出
中医治疗本病的巨大优势。
从血证走向血液病的临床研究是一次较大的改革和深化,在临床辨证观察中结合现代医学有关实验指标,已被广泛采纳。两种医学观察中发现了一些同步的变化,激发了传统方法和现代科研方法的相互参透和运用。血证的狭义概念为出血性疾病,传统分类以部位而定:皮肤(肌衄)、鼻腔(鼻衄)、齿龈(齿衄)呼吸道(咯血、咳血、唾血)、消化道(呕血、便血)、泌尿道(溲血、血尿)、阴道(崩漏),而广义的血证比较近乎血液病的认识,它包括了造血系统及影响造血系统并有血液成分异常的各种疾病,分别隶属于
中医“血虚”、“亡血”、“血积”、“血实”范畴。
造血系统必需具备健全的多能干细胞,并且要排除一切可能令其发生病态的微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种子和土壤。《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作为人生初具形质和始生复制功能的原始种子,基本上奠定了生命过程中生、长、化、收、藏每一阶段的生理活动。而血为气之配,如同种子植入土壤之中,无时不受造血微环境的影响。这一认识,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血液病与血症之间内涵联系,可清晰理解血液病有先天性、后天性及原发性、继发性的机制,可清晰理解出血液病诊疗上的难易度及预测其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