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ao 2007年10月09日
  • 新媒体

常见的医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检验
 (一)血常规检验
 (二)贫血及溶血检验
 (三)止血及凝血检验
 凝血四项
 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
 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四)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肾脏疾病检验
 体液免疫学检验
 细胞免疫学检验
 免疫血清学检验
 自身抗体检验
 (六)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
 血糖、脂类代谢检验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七)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
 无机离子
 微量元素
 血气与酸碱分析
 (八)内分泌疾病检验
 (九)肿瘤标志物检验
 (十)过敏性疾病的检验
 (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
 二、尿液检验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
 尿沉渣定量检查
 尿液其他检查
 三、其他检验
 (一)粪便检验
 (二)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
 (三)脑脊液检验
 (四)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
 浆膜腔积液检验
 关节腔积液检验
 (五)痰液检验
 (六)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胃液检验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七)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
 淋球菌检查

 一、血液检验
 (一)血常规检验
 白细胞(WBC,LEU)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6)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7)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8)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9)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0)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2.减少: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2) 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3)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4)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6)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
 【正常参考值】
 成人:0.50~0.75(50%~75%),绝对数为(1.8~6.4)×109/L;
   幼儿:0.35~0.50(35%~50%);
   新生儿:0.70~0.90(70%~90%)。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计数。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白细胞包涵体)、核变性等中毒性变化是在一些理化及生物学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放射线治疗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和右移:末梢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同时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等早期细胞称为核左移,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常见于多种严重感染。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粒细胞象称为核右移。
 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阑尾炎、类白血病反应、缺氧、低血压等
 退行性核左移 多见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的严重感染,如伤寒、伴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
 核右移
 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的相对增多,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尿毒症、脚气病、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及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嗜酸性粒细胞(E,EOS)
 【正常参考值】
 百分率:0.005~0.05(0.5%~5%);
 绝对数: (50~300)×106/L。
 【临床意义】
 1.增多:
 (1)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2)某些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3)某些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等。
 (5)其他:如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
 (1)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感染早期。
 (2)应激状态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嗜碱性粒细胞(B,BASO)
 【正常参考值】
 百分率:0~0.01(0~1%),
 绝对数:(0~0.1)×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2)在高脂饮食条件下,可促使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到周围血中,而致血液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减少:
 (1)速发性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柯兴症等。
 (2)应激反应:如心肌梗塞、严重感染、出血等。
 淋巴细胞(L,LYM)
 【正常参考值】
 成人:0.20~0.40(20%~40%),绝对数:(0.8~4.0)×109/L;
 儿童:0.40~0.60(40%~60%)。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淋巴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
 3.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常见疾病有:
 病毒感染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超过20%具有诊断价值)、巨细胞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甲型病毒性肝炎、风疹、Echo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艾滋病
 少数细菌感染 如布氏病、结核
 原虫感染 如弓形虫病、疟疾
 药物过敏 如对氨基水杨酸、苯妥英钠、氨苯砜、酚噻嗪
 其他 血清病、肺炎支原体感染、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霍奇金病及潜在感染的健康幼儿
 单核细胞(M,MONO)
 【正常参考值】
 成人:0.02~0.05(2%~5%),绝对数:(0.12~0.8)×109/L;
 儿童: 0.03~0.08(3%~8%),绝对数:(0.12~0.8)×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出生后两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
 2.病理性增多: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儿童:(3.5~4.7)×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增多:
 (1)
 相对性增多:见于大量脱水而致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严重烧伤、长期不能进食等。
 (2)
 绝对性增多: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法鲁四联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CO2)中毒等。
 (3)
 生理原因:年龄与性别差异(如初生儿),长期多次献血,缺氧刺激(如气压低、居住高原、剧烈体育活动等),精神因素(如感情冲动、冷水浴刺激)等,均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2.减少:
 (1)生理性贫血: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后期,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等。
 (2)病理性贫血:见于贫血(如海洋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异常红细胞
 大小异常小红细胞 增多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 增多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巨红细胞 增多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肝脏疾病
 形态异常球形红细胞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及Hbs病)
 椭圆形红细胞
 明显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高于25%~50%才有诊断意义)、巨幼细胞贫血(可达25%)和恶性贫血,其他类型的贫血也可程度不同的增多
 染色异常嗜多色性红细胞 增多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结构异常染色质小体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脾切除后等
 染色质小体
 卡波氏环(Cabot,s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铅中毒等;有核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血红蛋白(Hb)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二者可以不一致,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降低很少有时甚至升高。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0.40~0.54L/L;
 女: 0.37~0.48L/L;
 儿童:0.35~0.49L/L;
 新生儿:0.50~0.60L/L。
 【临床意义】
 1.增高:
 (1)血液浓缩:各种脱水、大面积烧伤及手术后长期禁食病人。
 (2)重症肺原性心脏病。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球形细胞增多症。
 (4)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新生儿。
 2.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及妊娠稀释血症等。
 (1)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溶血性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2)急性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等。
 (3)妊娠稀释血症及大量输液造成的稀释血症等。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人:80~94fl;儿童:75~96fl;新生儿:92~113fl。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见表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人:28~32pg;儿童:27~32pg;新生儿:35~42pg。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及其轻重程度(见表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人:320~360g/L;儿童:325~365g/L;新生儿:350~420g/L。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及其轻重程度(表1-1)。
 表1-1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类型               常见疾病(fl) 
 (pg)  (g/L)
 80~94  28~32 
 320~360  正常细胞  ①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创伤或手术后大出血;性贫血   ②急性溶血性贫血,如烧伤、某些溶血性细菌的感染、药物中毒、                     血型不合的输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③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94   >32   >320  
 大细胞性  
 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如恶性贫血、(营养性)巨               贫血    幼细胞贫血<80   <28   <320  
 小细胞低   ①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钩虫病、月经大量失血;色素性贫  
 ②缺铁性贫血血<80   <28   <360   单纯小细  
 ①感染中毒性贫血,如慢性炎症、尿毒症;胞性贫血   ②海洋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测定
 【正常参考值】 RDW是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的,不同的分析仪,RDW值可有差异。一般在11.5%~14.8%。
 【临床意义】
 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观察:IDA前期RDW即可增大,贫血越严重RDW越大。当IDA治疗有效时,RDW首先增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RDW升高尚不能排除其他贫血的可能,而RDW正常者IDA的可能性不大,因此RDW增大可作为IDA的筛选指标。
 2.用于缺铁性贫血和β-轻型海洋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病人RDW增高,而β-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常正常。
 3.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MCV和RDW的变化,可将贫血的形态学与病因学结合起来分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贫血分类方法。
 血小板计数(PLT,BPC)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1)生理性变化: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0%~10%的波动,午后较晨间高,冬季较春季高,高原居民较平原居民高,静脉血平均值较周围血稍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剧烈活动和饱餐后升高,休息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2)病理性变化: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后及脾切除手术后等。
 2.减少:
 (1)生理性减少: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妇女月经前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
 (2)病理性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
 【正常参考值】 不同仪器的参考值有一定差别,一般为6.6~13.0fl。
 【临床意义】
 1.MPV增大: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及血栓性疾病。
 2.MPV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巨幼细胞贫血、败血症、骨髓病变或药物抑制骨髓功能时。
 3.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当骨髓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下降;当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当血小板分步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4.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指标: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PLT数值的增高。
 血小板压积(PC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0.108%~0.272%; 女0.114%~0.282%。
 【临床意义】 同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
 【正常参考值】 不同的细胞分析仪,其参考值有一定的差别。一般为15.5%~18.0%。
 【临床意义】 PDW增大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等)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散点图)
   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简称细胞直方图,至少有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直方图三种,血细胞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和出现的相对频率表示出来的坐标式曲线图或散点图,又称矩形图或立方图。直方图的横轴可看作细胞的特定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纵轴代表一定体积大小范围内的细胞相对频率,以百分率表示。
   白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是反映白细胞体积大小的频率分布图,正常人白细胞直方图可见两个明显分离的峰,左峰为小细胞群(以淋巴细胞为主),右峰为大细胞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两峰之间为中间细胞群(即中间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小细胞群峰又高又陡,大细胞群峰较高较宽,中间细胞群峰一般为有一定宽度的平坦区(也叫中值细胞区)。小细胞群峰越高,淋巴细胞比率越大;大细胞群峰越高,中性粒细胞比率越大;而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多或出现病理细胞时,中间细胞群峰可增高。白血病时外周血中出现的幼稚细胞也多分布在中间细胞群,由于各种白血病幼稚细胞的数量、大小及形态各异,常表现出特征性直方图,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红细胞直方图:红细胞直方图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或任何相当于红细胞大小范围内粒子的分布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为一正态分布曲线图,图的峰值表示一定数量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基本一致,正常人峰值一般在80~92fl。直方图峰高变低、基底部增宽,说明红细胞大小不一,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是一致的。直方图左移,提示红细胞变小,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直方图明显左移,波底显著增宽。直方图右移,提示红细胞增大,如巨幼细胞贫血病人及新生儿。红细胞直方图有时出现双峰,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有效治疗后,原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及贫血病人大量输血后也可出现双峰。
  
 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直方图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分布的曲线图。血小板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高峰在6~10fl之间。直方图左移,提示血小板体积偏小;右移提示体积偏大。直方图在2~5fl处明显升高,多由于仪器的电噪音干扰或血液中存在血小板碎片、冷球蛋白、红细胞包涵体等。直方图尾部抬高或在20~30fl处出现另一波峰,提示血液中可能存在较多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等,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因血液中存在大量小红细胞,其血小板直方图尾部明显抬高,呈现出特征性直方图。血小板减少及其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直方图多呈波浪状。
 (二)贫血及溶血检验
 网织红细胞计数(RC)
 【正常参考值】
 成人:0.008~0.020或(25~75)×109/L;
 3个月内的婴儿:0.02~0.06或(144~336)×109/L。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数值可反映骨髓造血系统的功能状态,亦可作为贫血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增高:①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时,主要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溶血性贫血患者显著增高。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增多,1周左右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效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增加先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③骨髓移植白血病化疗后,网织红细胞增多是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增生低下性疾病。网织红细胞绝对数低于15×109/L是再障的诊断标准之一。
 2.观察贫血疗效:网织红细胞是贫血患者随访观察的检验项目之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中,如果网织红细胞升高,提示骨髓增生功能良好,表明治疗有效;若网织红细胞不增高,则表明治疗无效。
 3.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意义:
 (1)RETL和RETH:可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初筛实验,如溶血性贫血时,Ret、RETL和RETH明显升高;肾性贫血患者,RETH增高,RETL降低,Ret不增高。
 (2)RMI:①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②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
 (3)RETM+RETH:RETM+RETH称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
 【正常参考值】
 开始溶血:75.2~82.1mmol/LNaCl溶液;
 完全溶血:47.9~54.7mmol/LNaCl溶液。
 【临床意义】
 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脆性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红白病(HbC、HbD、HbE等)、低色素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阻塞性黄疸、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症等。
 自身溶血及纠正试验(ACT)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红细胞经孵育48h后溶血率<3.5%,加葡萄糖的溶血率<3.5%,或加ATP纠正物的溶血率<3.5%。
 【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先天性和后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前者自身溶血率增加,加入葡萄糖或ATP后明显纠正。
 2.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患者溶血率增加,可被葡萄糖纠正。
 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I型)病人自身溶血率明显增加,可被ATP纠正,但不能被葡萄糖纠正。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
 【正常参考值】
 比色法:2.8~7.3U/gHb;
 荧光斑点法:有强荧光点。
 【临床意义】
 1.G-6-PD活性明显减低见于G-6-PD缺陷患者,杂合子或某些G-6-PD变异者G-6-PD活性轻中度降低。此试验可作为G-6-PD缺陷患者较特异的筛选试验。
 2.药物反应(如伯氨喹、磺胺吡啶、乙酰苯胺等)、蚕豆病及严重感染时,G-6-PD活性可有不同程度降低。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RT)
 【正常参考值】 还原率≥75%。
 【临床意义】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明显降低主要见于G-6-PD缺乏患者。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活性
 【正常参考值】 荧光斑点法:阴性;酶活性:15.0±1.99U/gHb。
 【临床意义】 减低:主要见于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陷症患者;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某些继发性丙酮酸激酶缺陷患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也可不同程度的降低。
 酸溶血试验(AHT)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酸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明显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也可呈阳性。
 蔗糖溶血试验(SHT)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溶血率<5%。
 【临床意义】 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且较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不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骨髓硬化时也可呈轻度阳性。
 抗人球蛋白试验(AGT)
 【正常参考值】 直接和间接试验均阴性。
 【临床意义】
 1.直接试验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间接试验阳性:见于Rh和ABO血型不合妊娠免疫性溶血。
 冷热溶血试验(CHT)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冷热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其D-L抗体效价可大于1:40。
 2.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偶尔可呈阳性反应,但抗体效价较低。
 冷凝集素试验(CAT)
 【正常参考值】效价低于1:32(4℃)。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效价可高达1:1000。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疟疾等,血清冷凝集素也可增高。
 抗碱血红蛋白(HbF)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人:0.01~0.031;
 新生儿0.60~0.70,2~4周后逐渐下降,1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临床意义】
 1.HbF增高见于β-地中海贫血、急性白血病、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淋巴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贫血、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β-地中海贫血患者抗碱血红蛋白可高达90%,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2.HbF生理性增高见于孕妇和新生儿。
 血红蛋白A2(HbA2)
 【正常参考值】1.2%~1.35%。
 【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A2增高:见于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S病、β链异常的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2.HbA2 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
 血清铁(SI)
 【正常参考值】
 男性:11.6~31.3μmol/L;
 女性:9.0~30.4μmol/L。
 【临床意义】
 1.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期血清铁都较低。
 2.升高:主要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肝病及血色病。反复输血和接受铁剂治疗的患者常增高。
 总铁结合力(TIBC)
 【正常参考值】 男性:50~75μmol/L;女性:54~77μ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⑶铁吸收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注射铁剂治疗。
 2.减低:
 ⑴运铁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
 ⑵运铁蛋白合成减少:如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肝硬化等;
 ⑶其他:如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溶血性贫血等。
 血清铁蛋白(SF)
 【正常参考值】
 新生儿:25~200μg/L;
 6个月~15岁:7~140μg/L;
 成年男性:15~200μg/L;
 成年女性:12~150μ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肝脏病变、心肌梗塞、急性感染、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引起贫血等。
 2.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失血等。孕妇、乳母和生长期婴幼儿常较低。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正常参考值】 20%~55%。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血色病早期,转铁蛋白饱和度大于70%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炎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清转铁蛋白(Tf)
 【正常参考值】 28.6~51.9μmol/L(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急性肝炎、口服避孕药、妊娠后期等。
 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炎症、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
 【正常参考值】 10~50mg/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血管内溶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清结合珠蛋白(Hp)
 【正常参考值】 火箭电泳法:1.0~2.7g/L;放射免疫扩散法:0.8~2.7g/L;血红蛋白结合法:0.3~2.0g/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类固醇时、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
 减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②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及巨幼细胞贫血等。

 尿含铁血黄素(HS)试验(Rous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新生儿可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
 1.本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肌肉疾病等。
 2.急性溶血初期,因肾上皮细胞还来不及对血红蛋白接取、降解,因此还没能迅速形成含铁血黄素尿,所以本试验可阴性,但尿隐血试验阳性。为提高尿含铁血黄素试验的阳性检出率,建议用晨尿标本。
 血清叶酸(SFA,SF)
 【正常参考值】 4~20nmol/L。
 【临床意义】减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及肿瘤时,由于叶酸的需要量增加,血清叶酸水平也降低。
 血清VitB12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降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脊髓侧束变性和髓鞘障碍症。长期服用桔抗剂或干扰维生素B12利用的药物也可引起血清维生素B12的降低。
 异丙醇沉淀试验(TPT)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一些特殊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主要为HbF;HbH、HbE、HbM、G-6-PD增高时异丙醇沉淀试验也可为阳性。
 血红蛋白电泳(HbEP)
 【正常参考值】
 成人:HbA:95%~98%,HbA2:1.5%~3.5%,HbF:0.2%~3.0%(无异常血红蛋白区带);
 新生儿:HbA:15%~50%,HbA2:0.2%~0.3%,HbF:60%~70%(无异常血红蛋白区带)。
 【临床意义】
 1.HbA减少,Hb F明显增加,见于β-地中海贫血,Hb F可高达90%。
 2.HbA、HbA2、Hb F减少,见于α-地中海贫血。
 3.缺铁性贫血时Hb A2常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 A2常增加;
 4.出现异常血红蛋白区带具有相应的临床意义。
 (三)止血及凝血检验
 凝血四项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正常参考值】 11~14.5s。
 因不同试剂检测结果差异很大,检验报告中均注明所用试剂的参考值范围。
 【临床意义】
 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
 (1)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原发性纤溶症等。
 (2)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
 (3)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等。
 2.缩短: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等)、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3.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测指标: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一般使PT保持在正常对照的1.5~2倍。为了增加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之间的可比性,现多用国际正常化比值(INR)作为抗凝药物的监测。如预防血栓形成时,INR保持在1.5;血栓性疾病治疗期间,INR达到2.5~3.0较为合适。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正常参考值】
 手工法:35~45s; 仪器法:26~36s。
 【临床意义】
 1.延长:
 (1)因子Ⅻ、Ⅺ、Ⅹ、Ⅸ、Ⅷ、Ⅱ、Ⅳ,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重症肝脏疾病等。
 (2)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3)纤维蛋白原小于1g/L。
 (4)轻度延长偶见于正常人。
 2.缩短:
 (1)静脉穿刺不佳、血浆内含有血小板、采血1h后才进行检查。
 (2)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呈高凝状态时。
 3.常作为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一般维持在基础值的1.5~2.5倍。
 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人:2~4g/L; 新生儿:1.5~3.5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急性脑梗塞、心肌梗塞、高脂血症、糖尿病、急性感染(如肺炎)、胆囊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治疗、外科大手术后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减少:
 (1)产生不足: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肝硬化、急性肝坏死等。
 (2)消耗增多:大面积烧伤、DIC、原发性纤溶症、出血性休克、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输血反应等。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正常参考值】 16~18s。
 【临床意义】
 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
 (1)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增多。
 (2)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0.75g/L)或结构异常时,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缩短:见于有钙离子存在时及pH呈酸性等。
 3.可作为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的监护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
 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出血点在10个以下为阴性;出血点在10~20个为可疑;出血点大于20个为阳性。
 【临床意义】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见于:
 1.血管病变: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感染性紫癜、药物性紫癜、坏血病及其他可疑毛细血管受损的疾病。
 2.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
 3.其他:慢性肾炎、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肝脏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病质等。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
 【正常参考值】 94.1%±32.5%。
 【临床意义】
 1.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F:Ag是血管性血友病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依据。
 2.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怀孕中后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肝肾疾病、大手术后及周围血管病变等。
 血小板计数(PLT,BPC):同第一节“血小板计数”。
 出血时间(BT)测定
 【正常参考值】
 出血时间测定器:2.3~9.5min;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h较服药前延长2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1.BT延长:
 (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3)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主要因缺乏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WF),使血小板黏附胶原的功能异常。
 2.BT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PAdT)
 【正常参考值】
 玻璃球法:男:34.9%±6.0%,女:39.4%±5.2%;
 玻璃滤器法:31.9%±10.9%;
 玻璃珠柱法:62.5%±8.6%。
 【临床意义】
 1.增加:有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倾向。见于心肌梗塞发作(48h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某些癌肿手术后、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2.降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白血病,肝硬化,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口服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药物后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正常参考值】
 11.2μmol/L ADP:70%±17%;
 5.4μmol/L 肾上腺素:65%±20%;
 20mg/L 花生四烯酸:69%±13%;
 1.5g/L 利菌霉素:67%±9%。
 【临床意义】
 1.聚集率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2.聚集率降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May-Hegglin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口服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等药物。但血小板无力症以瑞斯托霉素诱导时仍可聚集。
 血块收缩时间(CRT)测定
 【正常参考值】
 定性试验:37℃ 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定量法:37℃ 1h血块收缩率为48%~64%。
 【临床意义】
 1.血块收缩率<40%表明血块收缩不良: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无力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凝血障碍、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和严重贫血。
 血小板Ⅲ因子有效性测定(PF3T)
 【正常参考值】 与正常人对照,凝固时间少于5秒,血小板中PF3有效性正常。
 【临床意义】 凝固时间如超过对照5秒,表示血小板III因子有效性有缺陷,见于先天性PF3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心脏病、I型糖原累积病、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DIC)等。
 血小板寿命测定
 【正常参考值】
 MDA法:6.6~15d;
 TXB2法:7.6~11d。
 【临床意义】 血小板寿命缩短见于:
 1.血小板破坏增多性疾病,如ITP、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血小板消耗过多性疾病,如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等。
 3.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ATT)
 【正常参考值】 服药后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min以上者为阳性。
 【临床意义】 口服阿司匹林能使出血时间延长,但口服小剂量不会使正常人出血时间显著延长,却可使假性血友病及轻型血小板功能异常者的出血时间显著延长。此试验阳性见于轻型血小板病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测定
 【正常参考值】
 血浆:57.5~215.6μg/L;
 血小板:60.9~117.3μg/106血小板。
 【临床意义】 血浆TSP含量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病综合征、肺栓塞等。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正常参考值】
 PAIgG:0~78.8 ng/107Plt;
 PAIgA:0~2.0 ng/107Plt;
 PAIgM:0~7.0 ng/107Plt。
 【临床意义】
 1.诊断依据:PAIg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指标之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越高,血小板数量越低,血小板生存时间越短。
 2.疗效判定:激素治疗有效,PAIg降低;复发患者PAIg增高。
 3.预后判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后PAIg降低且不再增高,预后较好;反之则较差。
 4.脾切除的判定:激素治疗后,PAIg始终不降低,往往预示需要进行脾脏切除。
 5.孕妇患者血液中PAIg增高,胎儿出生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几率高。
 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见凝血四项检验。
 凝血因子Ⅱ:C、V:C、Ⅶ:C、X:C活性测定
 【正常参考值】
 Ⅱ:C:81%~114.4%;  Ⅴ:C:71.5%~133.3%;
 Ⅶ:C:85.7%~120.3%; Ⅹ:C:84%~122%。
 【临床意义】
 1.增高:因子Ⅱ:C、Ⅴ:C、Ⅶ:C、Ⅹ:C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
 2.减低:因子Ⅱ:C、Ⅴ:C、Ⅶ:C、Ⅹ:C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获得性减低,如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药等。
 3.目前因子Ⅱ:C、V:C、Ⅶ:C、X:C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损害的检查。肝病早期因子Ⅶ:C活性即可下降,在肝损伤和肝移植中因子V:C具有重要价值。
 蝰蛇毒时间(RVVT)测定
 【正常参考值】 13~14 s。
 【临床意义】
 1.延长(病人结果较正常对照延长了3s以上)见于:
 (1)凝血因子Ⅴ、Ⅹ、Ⅱ缺乏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常见于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脏疾病等。
 (2)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病等。
 (3)血中抗凝物质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等。
 2.缩短:见于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赛、心肌梗塞)等。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凝血时间(C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玻璃管法:5~10min;
 塑料管法:10~19min;
 硅管法:15~32min。。
 【临床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Ⅺ的含量严重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Ⅴ或Ⅹ严重降低,如严重肝损害、阻塞性黄疸、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
 (3)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及双香豆素等。
 (4)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2.缩短:
 (1)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脑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2)抽血不顺利混有组织液时,也会使CT缩短。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见凝血四项检验。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正常参考值】
 男:12.09±0.7s;女:11.88±0.7s。
 【临床意义】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不佳(>15秒)见于:
 1.凝血因子减少:甲、乙、丙型血友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肝脏疾病等。
 2.血中有抗凝血酶活性物质,如肝素或口服香豆素类药物等。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见凝血四项检验。
 血浆复钙时间(PRT)测定:
 【正常参考值】 2.18~3.77min。病人结果大于正常对照40%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同凝血时间(CT)测定,但比CT敏感。
 复钙交叉试验(CRT)
 【正常参考值】 延长的复钙时间被1/10体积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表明病人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如Ⅶ、Ⅸ、Ⅺ因子等)缺陷;延长的复钙时间不被等量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表明患者血液中含有病理性抗凝物质。
 【临床意义】
 1.用于出血的鉴别诊断:某些血友病患者,由于长期输入凝血因子,体内产生凝血因子的抗体,可加剧出血的发生。
 2.凝血因子缺乏和病理性抗凝物质初筛试验:某些女性及老年男性病人,无血友病史,若出现类似血友病的出血症状时,可应用复钙交叉试验进行初筛后,再进行相应凝血因子及抗体的检测。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
 【正常参考值】 37℃大于25s为正常,20~25s为可疑,小于20s为异常。
 【临床意义】 消耗减低见于:
 1.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如因子Ⅴ、Ⅸ、Ⅺ减少引起的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血友病、肝脏病等。
 2.血小板减少或缺乏,如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PF3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尿毒症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3.维生素K缺乏症或使用双香豆素药物等。
 凝血因子Ⅷ:C、Ⅸ:C、Ⅺ:C、Ⅻ:C测定
 【正常参考值】
 Ⅷ:C:60%~160%;   Ⅸ:C:67.7%~128.5%;
 Ⅺ:C:81.6%~118.4%; Ⅻ:C:71.7%~113.1%。
 【临床意义】
 1.增高:因子Ⅷ:C、Ⅺ:C、Ⅻ::C增高,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以及妊娠高血压、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急性炎症、感染、大手术后急性反应蛋白含量增高时,亦见Ⅷ:C水平增高。
 2.减低:
 (1)
 Ⅷ: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按Ⅷ:C减低程度可将其分为重型(<2%)、中型(2%~5%)、轻型(6%~25%)、亚临床型(26%~45%)。其次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Ⅰ、Ⅱ型)和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DIC)。
 (2)Ⅸ:C减低见于血友病乙(分型同血友病甲),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药时。
 (3)Ⅺ:C减低见于血友病丙、DIC和肝脏疾病等。
 (4)Ⅻ:C减少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DIC和肝脏疾病等。
 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测定
 【正常参考值】106.5%±32.46%。
 【临床意义】
 1.鉴别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和血友病甲:血管性假性血友病ⅧR:Ag明显减低,而血友病甲正常。
 2.Ⅷ
 R:Ag增高:见于肾脏病、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心肌梗塞、肝脏病变、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妊娠后期先兆子痫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 见凝血四项检验。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
 【正常参考值】
  血:<0.01g/L; 尿:阴性。
 【临床意义】
 1.血内增高:见于纤溶亢进、DIC、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尿毒症等。
 2.血内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尿毒症。肾炎患者血清和尿FDP均增高,但尿的阳性率远远超过血清,因此尿FDP对肾炎的诊断更有意义,且可用于鉴别肾小球肾炎与肾病,前者治疗前尿中FDP常大于1.25mg/L,而后者常小于1.25mg/L.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正常参考值】
 加钙法:>120min;
 加凝血酶法:99~147min。
 【临床意义】
 1.ELT缩短(<
 90min):表示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胸外科手术、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输血反应、急性白血病、慢性肾炎、肝脏疾病等。
 2.ELT延长:表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PPP、3P)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别在早期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片段时;DIC晚期多为阴性。
 2.继发性纤溶早期、晚期肝硬化、癌转移、心脏手术、高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局部血管发生凝血时也多呈阳性。
 纤溶酶原活性(PLG)测定
 【正常参考值】 0.8~1.2(80%~120%)。
 【临床意义】
 1.增高:表明纤溶活性减弱,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冠心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脑栓塞形成、静脉血栓形成等。
 2.降低: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常见于肝硬化、肺叶切除术、肝移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等。
 血浆D-二聚体(D-Di)测定
 【正常参考值】 <0.5mg/L。
 【临床意义】
 1.D-二聚体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增高,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增高常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肌梗塞、DIC继发纤溶亢进等。
 2.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鉴别:前者D-二聚体正常,后者则显著增高,见于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胸外科手术、肝脏疾病等。
 3.D-二聚体增高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时,应排除可能引起D-二聚体增高各种原因;反之,一般可排除急性血栓性疾病。但若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D-二聚体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游离肝素时间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延长,加入甲苯胺蓝后使凝血酶时间缩短5s以上为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病、肝叶切除、肝移植、过敏性休克及使用肝素、氮芥等。区别肝素及类肝素物质不能仅靠本试验。
 抗凝血酶 Ⅲ活性(AT-Ⅲ:A)测定
 【正常参考值】 85%~135%。
 【临床意义】
 1.AT-Ⅲ活性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见于先天性AT-Ⅲ缺陷病及获得性AT-Ⅲ缺陷。后者见于肝脏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外科手术后,以及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2.AT-Ⅲ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见于口服抗凝药物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α2-抗纤溶酶活性(α2-AP)测定
 【正常参考值】 80%~120%。
 【临床意义】
 1.α2-AP活性减低:常见于肝病、严重感染、DIC及溶栓治疗等。
 2.α2-AP活性增高:常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脑病、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α2-巨球蛋白(α2-MG)测定
 【正常参考值】
 免疫单扩法:男:3.0±0.61g/L;女:3.39±0.72g/L。
 【临床意义】
 1.α2-MG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炎症反应、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α2-MG减低: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肾炎等。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IV因子(PF4)测定
 【正常参考值】
 1.RIA法:β-TG:16.8~33.2μg/L;PF4 :1.6~6.4μg/L。
 2.ELISA法:β-TG:6.6~26.2μg/L;PF4 :4.6~6.4μg/L。
 【临床意义】 血浆β-TG和PF4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DIC、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
 纤维蛋白肽A(FPA)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性:不吸烟为1.83±0.61μg/L;
 女性:不吸烟为2.22±1.04μg/L。
 【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肽A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梗塞、DIC、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尿毒症、肺栓塞、肾病综合征、系统系红斑狼疮、转移性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
 血浆蛋白C活性(PC∶A)检测
 【正常参考值】 100.24%±13.18%。
 【临床意义】
 1.减低:见于先天性PC缺陷(Ⅰ型和Ⅱ型)和获得性性PC缺陷(DIC、肝功能不全、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抗凝剂等)。
 2.增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炎症和妊娠后期等。
 血浆蛋白C抗原(PC∶Ag)检测
 【正常参考值】 102.5%±20.1%。
 【临床意义】 见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
 血浆蛋白S抗原(PS∶Ag)检测
 【正常参考值】 TPS:96.6±9.8%; FPS:40.4±11.6%。
 【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S抗原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性PS缺乏症(肝脏疾病、口服抗凝药物等)。
 血液流变学检验
 全血黏度(BV)测定
 【正常参考值】
 高切变率(230/s)
 男:4.50~5.88; 女:4.04~5.42。
 低切变率(23/s)
 男:6.84~9.86; 女:6.10~8.98。
 【临床意义】
 1.增高:
 (1)心、脑血管疾病:见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不全、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
 (2)血液病:见于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其他疾病:见于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脱水、休克及某些恶性肿瘤。
 2.降低: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
 血清黏度(SV)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35~1.48; 女:1.41~1.44。
 【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测定。
 红细胞压积测定
 见第一节红细胞压积测定。
 血沉方程K值
 【正常参考值】 13~93。
 【临床意义】查阅“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但较单纯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能更合适地反映细胞聚集程度。
 1.若血沉增快,计算出K值大,说明血沉增快是确定性的,红细胞聚集性高。
 2.若血沉正常,计算出K值大,则表明红细胞压积增加,使血沉表面处于正常范围,实际上是血沉增加,且红细胞聚集性高。
 3.若血沉增加,而K值正常,则表明为红细胞压积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实际血沉并不快。
 4.若血沉正常,K值亦正常,表明血沉确在正常范围内,红细胞聚集性不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人:0.59~0.75; 儿童:0.68~0.80。
 【临床意义】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见于冠状动脉狭窄、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脑梗塞、肝硬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血小板黏附率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人:0.21~0.32; 儿童:0.17~0.30。
 【临床意义】
 1.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多发性硬化症、雷诺症、高血压、静脉血栓形成、肥胖症、痛风症等。
 2.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见于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假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等。
 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正常参考值】
 1.血栓长度
 男:98.1~22.3mm;  女:14.4~25.6mm。
 2.血栓湿重
 男:54.0~93.3mg; 女:70.4~100.2mg。
 3.血栓干重
 男:15.5~29.3mg; 女:25.7~31.6mg。
 【临床意义】 体外血栓增加表明有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倾向,见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肾炎、大叶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四)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参考范围】 男: ≤40U/L ; 女: ≤31U/L
 【临床意义】
 1.
 ALT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阳性率可达80%~100%。其特点有:①急性肝炎ALT可急剧上升,短时间内达到高峰,甚至在症状出现前,此酶已经升高,炎症消退后此酶活性恢复正常;②无黄疸型肝炎早期高峰不显著,但长期稽留于较高水平面50~100U/L,持续数月或数年,ALT的改变是唯一的诊断依据;③部分无黄疸型肝炎ALT一过性升高,2~3天内恢复正常,而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
 2.当ALT恢复后又反跳或持续升高,通常表示肝炎又有复发或发展为肝坏死。一般血清ALT活性高低与病情轻重一致,但亦有ALT短暂明显升高,短期内即恢复正常,而无任何自觉症状表现。相反,部分急性重症肝炎ALT先是升高,以后随着黄疸加重而急剧下降甚或降至正常,称为胆-酶分离现象,说明有大片肝细胞坏死,提示预后险恶。
 3.肝炎后如血清ALT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半年以上,则多成为慢性肝炎。
 4.在肝硬化同时有活动性肝损害时ALT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在代偿期特别是无活动性肝损害时,ALT可正常,因此观察ALT的变化,可以了解病情变化。
 5.原发性肝癌的ALT可以正常也可以轻度升高,如ALT升高说明肝细胞有活动性损害,提示预后不良。此外,当静滴葡萄糖液造成人工高血糖状态,此时肝癌则出现ALT升高,而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无此现象,有助于鉴别诊断。
 6.肝内外阻塞性黄疸时,ALT升高,但一般不超过500U/L,如梗阻解除后ALT迅速恢复正常,当ALT<300U/L时,对黄疸病例无鉴别意义,必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予以考虑。胆囊炎、胆石症在无黄疸时,ALT亦可升高,有时甚至高达400U/L以上,但随着症状缓解后,此酶大幅度下降。
 7.药物中毒性肝炎可致ALT升高:氯丙嗪、异烟肼、四环素、利福平、巴比妥类和抗癌药物,可导致肝细胞中毒、坏死,ALT可升高,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8.传染性疾病:如肝脓肿等ALT可以轻度升高。
 9.肝外病变: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胰腺炎、胰癌等疾病,ALT可以升高。
 10.外伤、手术药物麻醉、剧烈运动等有时可使ALT升高,但持续时间短,而且比肝炎恢复快。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参考范围】 ≤40U/L ,新生儿和婴儿的水平大约是成人的2倍,6个月以后降至成人水平
 【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与ALT一样,是肝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之一,阳性率达80%~90%。急性黄疸型肝炎在黄疸出现前3周AST即升高,黄疸出现后此酶急剧升高,可达正常的150倍以上,黄疸消退后此酶迅速下降。
 2.胆道疾病如胆道梗阻、胆管炎,尽管肝细胞无显著损害,亦会引起AST升高。一般来说,肝外胆管阻塞AST多不超过300U/L,当阻塞解除后1~2周即恢复正常。
 3.轻度肝损害时,ALT升高大于AST,当肝脏严重病变时,AST升高大于ALT。
 4.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药物中毒致肝细胞坏死,如异烟肼、四氯化碳、利福平、锑剂、四环素、磺胺、避孕药等的伤害,此酶均可显著升高。
 5.心肌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6hAST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发作48h达最高峰,3~5天后即恢复正常。急性心力衰竭因肝小叶充血至肝细胞损害此酶也升高。急性心肌炎发病初期此酶与病情呈正相关。慢性心肌炎多呈中等升高。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胸外心脏按摩等此酶均可升高。
 6.创伤:如当各种大面积创伤或手术时AST均可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升高短暂。辐射伤、一氧化碳中毒此酶亦升高。
 7.外皮肌炎在未出现肌肉损害的临床表现前AST即升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痛风、肾病、肌红蛋白尿、肢端肥大症等AST均会升高。
 ALT/AST(SGPT/SGOT)比值
 【临床意义】 这是血清中ALT(GPT)和AST(GOT)这两种酶的比值。因为,肝细胞内含有的ALT和AST两种转氨酶,含量都很丰富,而且AST的含量比ALT多,但是在急性肝病时,肝细胞的损伤使ALT更容易透过细胞进入血清,故血清ALT/AST比值有相当的鉴别诊断价值。
 1.急性肝炎时GPT/GOT>1,甚至达2.5以上。
 2.慢性肝炎时比值接近于1。
 3.在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病时,比值<1,常在0.6~0.7之间。
 4.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此比值明显地小于1。
 【注意事项】 医学实验室应注意ALT和AST的可比性,两者测定方法应当一致。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ASTm ASTs)
 【参考范围】 ASTm: <7 U/L;  ASTs:<21 U/L。
 【临床意义】 AST的两种同工酶ASTs及ASTm,分别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及线粒体。正常人血清中AST同工酶主要为ASTs;ASTm增高常见于重症肝炎、休克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心肌梗塞引起的休克,骨骼肌及血小板破坏等。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GGT)
 【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
 1.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此酶可以轻度至中度升高,其变动一般与转氨酶平行,但在急性恢复期γ-GT恢复较ALP晚,如γ-GT持续升高,提示肝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
 2.肝硬化:代偿期γ-GT多属正常;肝功能失代偿期或有肝活动性损害时,γ-GT升高;肝内纤维增生时,其升高程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3.肝癌: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此酶活力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由于肝癌组织本身或癌周围组织炎症刺激,导致血中γ-GT明显升高。当肝癌手术切除后此酶迅速下降,当肝癌复发时,此酶再度升高,因此对肝癌之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γ-GT检测,可判断疗效和预后。
 4.阻塞性黄疸:不管肝内或肝外阻塞性黄疸,此酶升高,其升高幅度与阻塞程度和阻塞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如胆汁性肝硬化、毛细管炎性肝炎、肝癌、肝外胆管癌等,血清γ-GT不仅显著增高,可达700~1000U以上,且其阳性率也较ALP、GPT和GOT为高。因此,本试验对阻塞性黄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阻塞解除后此酶恢复正常。
 5.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胰腺疾病等可因心肌或胰腺损害,产生γ-GT增多,释放到血循环内也多,因而血清中γ-GT也增高。
 6.药物:如服巴比妥类、抗癫痫类药物,可因药物对肝细胞的损害而导致γ-GT增高,不过其增高程度与药物剂量无关。
 7.嗜酒者和酒精性肝炎:嗜酒者γ-GT可升高,酒精性肝硬化、肝炎γ-GT几乎都上升,常达100~2000U/L,成为酒精性肝病的特征。
 8.判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肿瘤患者如有γ-GT的升高,常说明有肝转移。
 碱性磷酸酶(AKP/ALP)
 【参考范围】 20~50岁 男性:53~128U/L;女性:42~98U/L
        ≥60岁  男性:56~119U/L;女性:53~141U/L
 【临床意义】 ALP增高见于:
 1.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妇女、儿童生长发育期及紫外线照射后等。
 2.肝胆疾病:①阻塞性黄疸,无论是肝内还是肝外阻塞,此酶均明显升高,阻塞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与血清ALP呈正相关;②肝细胞性黄疸此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③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④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3.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及骨折修复愈合期。
 4.溶血性黄疸:此酶多属正常。因此,此酶对黄疸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
 5.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ALP活性也增高。
 ALP降低见于:
 1.贫血及恶病质。
 2.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等。
 血清总蛋白(TP)
 【参考范围】 早产儿:36~60 g/L;新生儿:46~70g/L;成人:60~85 g/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合成增加:球蛋白合成增加,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⑵水分丢失,血液浓缩: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等。
 2.降低:
 ⑴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的慢性胃肠道疾病。
 ⑵合成减少:如急性肝坏死、肝硬化、中毒性肝炎、恶性贫血和遗传性无白蛋白血症。
 ⑶丢失过多:如严重失血、广泛烧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大量反复放胸腹水。
 ⑷消耗过多:如严重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恶性肿瘤、高热、妊娠和哺乳期等。
 血清白蛋白(ALB)
 【参考范围】 35~55 g/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2.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⑴白蛋白合成不足:①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由于白蛋白的半寿期较长,因此在部分急性肝病患者,其浓度降低可不明显。②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也可造成白蛋白合成不足。
 ⑵白蛋白丢失:①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蛋白由尿中丢失,有时每天尿中排出蛋白达5g以上,超过肝的代偿能力;②肠道炎症性疾病时,可因粘膜炎症坏死等使胃肠道蛋白质丢失,从而引起血浆白蛋白下降;③在烧伤及渗出性皮炎,可从皮肤丧失大量蛋白质。
 ⑶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由组织损伤(外科手术或创伤)或炎症(感染性疾病)引起。
 ⑷白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大量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从血管内渗漏入腹腔。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时,由于肝脏合成减少和大量漏入腹水的双重原因,使血浆白蛋白显著下降。
 ⑸无白蛋白血症:是极少见的遗传性缺陷,血浆白蛋白含量常低于1
 g/L。但可以没有水肿等症状,部分原因可能是血液中球蛋白含量代偿性增高。
 血清球蛋白(GLB)
 【参考范围】 20~30 g/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感染:如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慢性肝炎等。
 ⑵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⑶骨髓瘤和某些淋巴瘤:γ-球蛋白和部分β-球蛋白均可增至20~50 g/L。
 ⑷肝硬化。
 2.降低:
 ⑴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3岁以内婴幼儿)。
 ⑵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及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的病人。
 ⑶放射治疗后或氮芥中毒。
 血清白/球蛋白比值(A/G)
 【参考范围】 1.5~2.5:1
 【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者称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前白蛋白(PA)
 【参考范围】 0.25~0.40 g/L
 【临床意义】
 1.机体营养的敏感指标,组织修补的材料。
 2.降低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蛋白吸收不良等营养不良征。
 3.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胶原病。
 血清蛋白电泳(SPE)测定
 【测定方法】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
 【参考范围】
            丽春红S染色    氨基黑染色      洗脱比色
 白蛋白       0.57~0.68    0.600~0.732    0.586~0.738
 α1-球蛋白     
 0.010~0.057    0.010~0.030    0.025~0.059
 α2-球蛋白     
 0.049~0.112    0.033~0.073    0.045~0.087
 β-球蛋白      0.070~0.130     0.067~0.099    
 0.071~0.133
 γ-球蛋白      0.098~0.182     0.119~0.235    
 0.131~0.215
 【临床意义】
 1.白蛋白增高或降低:见“血清白蛋白”。白蛋白区出现剪刀状双区带称为双白蛋白血症。真性双白蛋白血症易并发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2.α1-球蛋白:
 ⑴增高:肝癌、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3.α2-球蛋白:
 ⑴增高: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肝脓肿、营养不良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4.β-球蛋白:
 ⑴增高:高脂血病、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5.γ-球蛋白:
 ⑴增高:慢性感染、肝硬化、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⑵降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
 总胆红素(TBil)
 【参考范围】 
 1~2天:早产儿:<137μmol/L;  足月儿:<103μmol/L;
 3~5天:早产儿:<274μmol/L;  足月儿:<205μmol/L;
 6~8天:早产儿:<34μmol/L;   足月儿:3.4~17μmol/L;
 成人:2~20μmol/L
 【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增高常见于:
 1.肝脏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等。
 2.肝外疾病:如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闭塞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输血错误等。
 直接胆红素(Dbil)
 【参考范围】 0~6 μmol/L
 【临床意义】
 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肝癌等疾病造成的胆红素排泄障碍,使经肝细胞处理后的胆红素无法排出而入血,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间接胆红素(Ibil)
 【参考范围】 7~12.0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等。
 总胆汁酸(TBA)
 【参考范围】 0~15μmol/L
 【临床意义】
 1.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药物引起肝损害等。
 2.在肝癌、肝硬化患者总胆汁酸比丙氨酸转移酶(ALT)敏感性高。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验(抗HAV-IgM/IgG)
 【正常参考值】 抗甲肝抗体lgM(抗HAV-lgM):阴性  
           抗甲肝抗体lgG(抗HAV-lgG):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甲型肝炎病毒(HAV)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血液中抗HAV-lgM型抗体在发病后l~2周内出现,3个月后滴度下降,6个月后不易检出。抗HAV-lgM型抗体阳性,表示急性HAV感染早期,为甲肝特异性早期诊断指标。抗HAV-lgG出现较抗HAV-lgM稍晚,几乎可终身存在。抗HAV-lgG型抗体阳性,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示有既往感染史。
 甲型肝炎病毒RNA检验(HAV-RNA)
 【正常参考值】 HAV-RNA定性:阴性(RT-PCR法)
 【临床意义】 检验患者血清中HAV-RNA,灵敏度高,能检出极少量的甲肝病毒,进一步实现了甲肝的早期诊断。
 乙肝五项指标检验
 【正常参考值】(ELISA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或抗-HBs):阴性、阳性均可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或抗-HBe):阴性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G(HBcAb-IgG或抗HBc-IgG):阴性
 【临床意义】
 ①HBsAg主要在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维持数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HBsAg阳性表示肝脏中有HBV,虽然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被用来作为感染HBV的标志之一,但不能反映病毒复制、传染性和病情预后。
 HBsAg阳性见于:a.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b.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c.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也可从许多乙肝患者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
 但在HBV感染窗口期,HBsAg可阴性,而此时抗HBcAb-IgM、HBVDNA等其他指标则可阳性。
 ②HBsAb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是乙肝血清标志物中唯一的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它一般在HBsAg转阴后出现,是疾病恢复的开始,抗体可持续多年,其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HBsAb阳性:a.提示既往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体内已产生保护性抗体,而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b.接种过乙肝疫苗后(—般只出现抗-HBs单项阳性)
 或注射过HBsAb免疫球蛋白者。
 ③HBeAg可作为乙肝病毒复制的间接指标,说明病毒复制活跃,感染性强,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HBeAg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HBeAg阳性:a.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常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检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b.HBeAg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易转变为慢性肝炎;c.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妇可将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其感染的阳性率为70%~90%。
 ④HBeAb是HBeAg的对应抗体,但它不是中和抗体(即保护性抗体),出现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持续时间较长,它的出现表示传染性相对降低,但并非无传染性,是一种低传染、弱复制状态。HBeAb和HbeAg除在转换过程中,一般不会同时阳性,HBeAb阳转,HBeAg即消失。
 HBeAb阳性:a.多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意味着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b.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病人可检出HBeAb,乙肝急性期即出现HBeAb者,易进展为慢性肝炎。
 ⑤HBcAb-IgG不是保护性抗体,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若阳性表明曾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疾病处于恢复期。HBcAb-IgG在机体感染HBV后1个月左右开始升高,在体内持续时间长,可数十年甚至终身,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标,并且几乎所有的个体均能产生HBcAb,所以常用于乙肝流行病学调查。
 表3-4-1 临床常见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及其意义
 类型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1   十  一  一   一  一      急性HBV感染潜伏期后期
 2   十  一  十   一  一  急性HBV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   十  一  十  
 一  十  急性或慢性HBV感染或慢性HBV携带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即“大三阳”
 4   十  一  一  
 十  十  慢性期乙肝或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或慢性HBV携带者,弱传染性,即“小三阳”
 5   十  一  一   一  十  急性、慢性期乙肝或慢性HBV携带者,有传染性
 6   一  一  一   十  十  HBV感染恢复期或有既往感染史,或HBsAg量少难以检出
 7   一  一  一   一  十  急性HBV感染窗口期或有既往感染史,有流行病学意义
 8   一  十  一   十  十  乙肝恢复期,有免疫力
 9   一  十  一   一  十  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或有既往感染史,有免疫力
 10   —  十  —  —  —  HBV感染后康复或乙肝疫苗接种后,已有免疫力
 11   —  —  —  —  —       非乙肝感染
 12   十  十  十  一  十 不同亚型(变异型)HBV再感染或HBsAg变异的结果
 13   十  十  一  十  十 不同亚型(变异型)HBV再感染或HBsAg变异的结果
 14  
十  十  一  一  十 不同亚型(变异型)HBV再感染或HBsAg、HBeAg变异的结果
 15   十  一  十  十  十 急、慢性乙肝由HBeAg阳性向HBeAb阳性过渡阶段
 乙肝五项指标定量检验
 【正常参考值】(电化学发光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S/CO <1.0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S/CO <1.0或>10.0(成功接种乙肝疫苗后)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S/CO<1.0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S/CO>1.0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G(HBcAb-IgG):S/CO>1.0
 【临床意义】
 比定性更加准确,主要应用于诊断以及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也可用于乙肝疫苗接种的效果判断。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检验(HBcAb-IgM或抗HBc-IgM)
 【正常参考值】HBcAb-IgM或抗HBc-IgM:阴性 (ELISA法)
 【临床意义】 HBcAb-IgM是机体感染HBV后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是乙肝近期感染指标,在肝炎的急性期滴度高,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并提示病人血液有传染性。IgM转阴,预示乙型肝炎逐渐恢复;IgM阳转,预示乙型肝炎复发;HBcAb-IgM阳性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在HBV感染窗口期,HBcAb-IgM是惟一能检出的血清标志物,对急性肝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前Sl(PreS1)蛋白与抗-前Sl抗体检验
  前Sl蛋白是HBV外膜蛋白的成分,其第2l~47位氨基酸为肝细胞膜的受体。HBV可通过这一受体粘附至肝细胞膜上,从而侵入肝细胞。抗-前Sl抗体是针对前Sl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正常参考值】前Sl蛋白:阴性
 【临床意义】
 ①前Sl蛋白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②前Sl抗体是HBV的中和抗体,能阻止HBV入侵肝细胞,抗-前Sl抗体较早出现提示预后良好。抗-前Sl抗体阳性,见于急性乙肝恢复早期,常表示HBV正在或已经被清除,是观察乙肝病情、了解预后及乙肝疫苗接种后是否有效的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前S2(PreS2)蛋白与抗-前S2抗体检验
 前S2蛋白也是HBV外膜蛋白成分,其N端109~133位氨基酸为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可与PHSA结合。人肝细胞膜上也有PHSA-R,也可与PHSA结合,故HBV可通过病毒受体-PHSA-肝细胞膜受体方式粘附到肝细胞膜上,从而侵入肝细胞,是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的主要结构组分之一。抗-前S2抗体是针对前S2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正常参考值】前S2蛋白:阴性
 【临床意义】
 ①前S2蛋白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若长期存在患者血清中,提示转为慢性。
 ②抗-前S2抗体是HBV的中和抗体,能阻止HBV入侵肝细胞,患者体内出现此种抗体,表明病情好转,趋向痊愈。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前S2抗体对观察乙肝的预后,特别是急性乙型肝炎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抗-前S2抗体较早出现提示预后良好。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定性和定量检验
 【正常参考值】 HBV-DNA定性(PCR法或斑点杂交试验):阴性
 荧光定量PCR法:HBV-DNA<103拷贝/ml
 【临床意义】
 血液中HBV-DNA的存在是HBV感染最直接、最灵敏和最特异的诊断指标。
 ①HBV-DNA阳性:表明HBV复制及有传染性,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靠的诊断指标。当机体感染HBV时,在外周血中HBV-DNA的出现要早于血清学抗原抗体指标,并且只有HBV-DNA存在才会引起感染,因此,使用极为灵敏、特异的PCR方法检测HBV-DNA可为急性HBV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②HBV-DNA检测结果与血清免疫学结果的综合评价:
  a.与HBsAg检测结果的关系:一般来说HBsAg阳性,HBV-DNA测定常常阳性,但偶尔会遇到HBsAg阴性,HBV-DNA阳性,其原因可能是因为HBsAgELISA测定敏感性低,对极低浓度的HBsAg测不出,而PCR具极高的灵敏度,HBV-DNA含量即使很低也可检测出来;或在HBV感染早期,此时所有乙肝免疫标志物尚未产生。
 b.与抗-HBs的关系:HBV感染恢复期,抗-HBs阳性,血清HBV-DNA检测一般为阴性,但少部分亦可为阳性,特别是肝组织HBV-DNA测定阳性率仍很高,说明HBV还没有从肝脏中完全清除掉。只有HBV-DNA测定阴性才是病毒消除的明确指标。
  c.与HBeAg、抗-HBe和抗-HBc的关系:HBeAg阳性,HBV-DNA检测几乎全为阳性;HBeAg阴性而抗-HBe和抗-HBc阳性者,仅表明病毒复制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仍可高达80%。因此HBV-DNA检测是评价HBV传染性的最可靠方法。
 ③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疗效评价:使用定量PCR测定乙肝患者血中HBV-DNA的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可以判断相应药物的疗效,从而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经治疗后若HBV-DNA阴转,说明疗效显著。
 ④筛查献血员,防止乙肝病毒输血后感染。
 ⑤监测血制品的传染性、乙肿疫苗的安全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验(抗-HCV)
 【正常参考值】 抗丙肝抗体(抗-HCV):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①抗-HCV是一种非保护性抗体,阳性是诊断HCV感染的重要依据。
 ②抗-HCVIgM阳性,a.)表明HCV近期感染,常见于急性HCV感染,是诊断丙肝的早期敏感指标;持续阳性常可作为转为慢性肝炎的指标。b.)是HCV活动的指标,在慢性HCV感染时,若抗-HCVIgM阳性只表示病变活动,常伴有ALT升高;c.)提示病毒持续存在并有复制,是判断HCV传染性的指标。
 ③抗-HCVIgG出现晚于抗-HCVIgM,阳性表明体内已有HCV感染,但不能作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而且由于实验试剂的限制、患者免疫力的差异,在疾病早期抗-HCVIgG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必要时行HCV-RNA的检测。在慢性期、持续感染或丙肝恢复期,抗-HCVIgG多为阳性。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定性和定量检验 
 【正常参考值】 HCV-RNA定性(RT-PCR法):阴性
 荧光定量PCR法:HCV-RNA<103拷贝/ml
 【临床意义】
 HCV-RNA阳性,有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CV-RNA和抗-HCV同时阳性,提示活动性感染;HCV-RNA阴转,提示复制受抑,预后较好;HCV-RNA阴性而抗-HC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HCV-RNA检测有助于发现抗-HCV阴性期的急慢性肝炎,尤其对抗-HCV低滴度反应患者更有意义。
  HCV-RNA定量检测,可连续观察HCV-RNA的动态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监测干扰素等药物的疗效以及检测血制品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检验(HDVAg)
 【正常参考值】 HDVAg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HDVAg在血清中出现较早,但仅持续1~2周就很快下降,在急性感染后1~2周就难以检测到,因此多数临床上疑诊为急性丁型肝炎的病人,由于检测不及时,往往血清HDVAg呈阴性反应。

 HDVAg阳性是诊断急性HDV感染的最好而又最直接的证据。慢性HDV感染患者血清中HDVAg可反复阳性。HDVAg与HBsAg同时阳性,表示丁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患者可迅速发展为慢性或急性重症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检验(抗-HDVIgM/IgG)
 【正常参考值】 抗-HDVIgM和抗-HDVIgG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抗-HDV是一种非保护性抗体。
 ①抗-HDVIgM阳性,见于急性HDV感染。抗-HDVIgM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可用于丁型肝炎早期诊断。
 ②抗-HDVIgG阳性,只能在HBsAg阳性血清中测得,是诊断慢性丁型肝炎的可靠血清学指标。抗-HDVIgG在HDV感染急性期滴度低,慢性感染期滴度高,HDV感染终止后抗-HDVIgG阳性仍可持续多年。
 HBV/HDV联合感染时,血清中首先出现乙肝表面抗原,然后肝内丁肝抗原阳性。急性期血清出现一过性丁肝抗原阳性即消失,随即出现丁肝抗体。因此,丁型肝炎的血清诊断主要依据丁肝抗体的检验。
 丁型肝炎病毒RNA(HDV-RNA)定性检验
 【正常参考值】HDV-RNA定性(RT-PCR法):阴性
 【临床意义】HDV-RNA阳性可明确诊断为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检验(HEV)
  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传播方式(粪-口)及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淤胆症状较常见。
 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检验(抗-HEV)
 【正常参考值】抗-HEVIgM和抗-HEVIgG定性: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①抗-HEV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HEV,但持续时间较短,可作为急性感染的指标。
 ②抗-HEVIgG阳性:表示有HEV既往感染史或感染恢复期后期。
 戊型肝炎病毒RNA(HEV-RNA)定性检验
 【正常参考值】HEV-RNA定性(RT-PCR法):阴性
 【临床意义】早期诊断指标,对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确证。
 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庚肝病毒感染一般经血液传播,抗体阳性表示曾感染过HGV,多见于输血后肝炎或使用血液制品引起HGV合并HCV感染的患者。但是,目前HG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还不成熟。
 庚型肝炎病毒RNA检验
   【正常参考值】 RT-PCR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 RNA阳性表明有HGV存在。
 输血传播病毒肝炎的免疫学检验(TTV)
  【正常参考值】PCR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TTV DNA阳性表明有TTV存在。
 α–L–岩藻糖苷酶(AFU)
 【测定方法】 4–硝基苯–α–L–岩藻吡喃糖苷显色速率法
 【参考范围】 12~40U/L
 【临床意义】 升高见于:
 1.原发性肝癌,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AFP 高。
 2.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恶性间皮瘤、肝硬化等,但升高不明显。
 3.妊娠结束后5天降到正常。
 降低见于:
 1.卵巢肿瘤
 2.B淋巴细胞白血病
 腺苷脱氨酶(ADA)
 【参考范围】 4~24U/L
 【临床意义】
 1.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①重症肝炎发生酶胆分离时,ADA明显升高;②急性肝炎前期ADA升高不如ALT明显,后期ADA升高率高于ALT,且恢复较ALT为迟,与组织学恢复一致。③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ADA升高显著;失代偿肝硬化ADA明显高于代偿期。
 2.ADA随着肝纤维化加重活性增加。
 3.肝细胞性黄疸病人血清ADA多数升高,阻塞性黄疸病人血清ADA多属正常或升高不明显。
 4.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患者胸腹水及血清中,ADA的活力明显升高;癌症病人的胸腹水及血清ADA活力正常或升高不明显。
 5.结核性脑膜炎性脑脊液中ADA活力升高,病毒性脑膜炎升高正常或不明显。
 谷氨酸脱氢酶(GLDH)
 【参考范围】 0~11U/L
 【临床意义】
 1.各类肝病患者的谷氨酸脱氢酶明显升高,且肝脏损伤程度越严重其升高的程度越高。谷氨酸脱氢酶的检测对各类肝病的诊断、肝细胞损伤程度的评价、疗效观察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还可用于梗阻性黄疸与非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血清淀粉酶(AMY)测定
 血清淀粉酶(AMY)
 【参考范围】 血清: <140 U/L(37℃); 尿液:<640 U/L。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升高:多见于急性胰腺炎、胰管阻塞、胰腺癌、胰腺损伤、急性胆囊炎、胃溃疡、腮腺炎等,以上疾病时,往往患者的血清淀粉酶与尿中淀粉酶同时升高。
 2.病理性降低:主要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3.巨淀粉酶血症时,尿淀粉酶正常,但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
 4.坏死性胰腺炎,淀粉酶不升高,血清钙降低者预后不良。
 血清淀粉酶同工酶测定
 【参考范围】
 胰型(P型):  血清:0.23~0.61 ; 尿液:0.52~0.84 。
 唾液型(S)型: 血清:0.39~0.77; 尿液:0.16~0.48 。
 【临床意义】 淀粉酶同工酶分为胰型(P型)和唾液型(S)型两种。
 1.P型增加:常见于急、慢性胰腺炎。
 2.S型增加:常见于高淀粉血症及肺小细胞癌、急性耳下腺炎等。
 脂肪酶(LPS)
 【参考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病理性升高:
 1、急性胰腺炎:可持续升高10~15天。
 2、胰腺癌和胆管炎时也常常增高。
 3、脂肪组织破坏时如骨折、软组织损伤手术后可轻度增高。
 4、个别慢性胰腺炎、肝癌、乳腺癌的病人也增高。
 胰淀粉酶(P-AMY)
 【参考范围】 0~53U/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
 血清胆碱酯酶(ChE)
 【参考范围】 5000~12000U/L
 【临床意义】
 1、血清胆碱脂酶降低:
 ⑴肝病:当有肝实质损害时,此酶降低,随着肝功能改善而逐渐上升至正常。急性肝炎其降低程度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时此酶持续下降。因而可以用于估计肝脏储备功能和判断肝病预后。
 ⑵脂肪肝时此酶正常,而肝癌并有肝硬化时此酶明显下降,因而有鉴别诊断意义。
 ⑶阿米巴肝病80%低于正常,在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有机磷中毒、严重感染、重度结核病、败血症、营养不良、孕妇、口服避孕药等亦下降。
 2.血清胆碱脂酶升高:甲状腺机能亢进、肾脏疾病、高脂血症等高于正常。
 血清单胺氧化酶(MAO)
 【参考范围】 0.2~0.9 U/L。
 【临床意义】 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见于:
 1.肝硬化:反映结缔组织MAO的活性,当肝组织结缔组织增多时,结缔组织中的MAO进入血内,所以血清此酶活性增高,临床上用于观察肝硬化程度,根据腹腔镜观察,重症肝硬化患者70%~80%MAO增高,而且与肝硬化结节程度呈正相关,但对早期肝硬化并不敏感。
 2、肝炎:急性肝炎其MAO活性可正常或稍增高,而当有大块肝坏死,大量肝细胞线粒体破坏,MAO释放入血,血中MAO亦会明显增高;慢性肝炎在无活动性肝细胞损害的情况下,MAO多属正常,但当有活动性肝细胞损害时,MAO亦增高。
 3、其他疾病:原发性肝癌、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MAO亦会增高。
 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参考范围】 男性: 18.3 ~ 36.7 U/L; 女性: 16.3 ~ 29.2 U/L。
 【临床意义】
 1.肝癌、胆道癌、胰癌时明显增高,阻塞性黄疸时也明显增高,常达正常的5倍以上。
 2.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肾病时,可中度增高。
 3.慢性肝炎、肝硬化时,正常或稍高,慢性胰腺炎时多正常。
 4.妊娠2~5个月,可中度增高,后期可达正常上限的2~4倍。所以,有人认为LAP水平可用来监测正常妊娠。
 5.有饮酒习惯者可稍高。
 血清5ˊ-核苷酸酶(5ˊ-NT)
 【参考范围】 2 ~ 17 U/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胆道癌、胰腺癌、胆管炎、胆道阻塞、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等。骨骼疾病时此酶不增高。
 血清胰蛋白酶(Try)
 【参考范围】 0.1~0.5mg/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
 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
 【参考范围】 成人:ALP2 > ALP3 或 ALP2≈ALP3;  儿童:ALP2 < ALP3
 。
 【临床意义】
 1.血清中ALP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工酶,分型为ALP1~ALP6
 ,正常人血清中只出现ALP2及ALP3 ,O或B型血的正常人,饭后偶尔出现ALP5 。
 2.出现ALP1: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转移性肝癌、局限性肝损害、脂肪肝等,ALP1 > ALP2 。
 3.出现ALP2: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时可出现ALP1
 ,同时ALP2增加;原发性肝癌不出现ALP1 ,仅ALP2增加。
 4.出现ALP3 :常见于小儿增生性疾病。
 5.出现ALP4 :常见于妊娠后期(耐热性ALP)。晚期患者有1%的人可出现ALP4 。
 6.出现ALP5 :O或B型血之肝硬变者显著增加。
 7.出现ALP6 :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肾脏疾病检验
 血尿素(Urea、BUN)
 【参考范围】 儿童:1.8~6.3 mmol/L; 成人:2.3~7.8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生理性升高:高蛋白饮食。
 ⑵肾前因素或全身性疾病:如急性大出血造成低血压和休克、脱水症(呕吐、幽门梗阻、长期服泻等),或循环功能衰竭引起尿量显著减少,甚至尿闭症,使血中尿素氮升高;严重的急性传染病累及肾功能、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蛋白分解代谢过甚,也可使BUN升高。
 ⑶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及肾结核晚期等。
 ⑷肾后因素: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膀胱肿瘤等使尿路梗阻,因尿液排出障碍而使BUN上升。
 2.降低:
 ⑴生理性降低:妊娠。
 ⑵病理性降低:见于重症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血清肌酐(Cr)
 【参考范围】
 儿童:27~62μmol/L ;
成人男性:44~133μmol/L;女性:50~105μmol/L。
 【临床意义】
 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形成的肌酐量是恒定的,肌酐在体内不能重复利用,并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排出,因此血液循环中的肌酐含量完全依赖于肾的排泄速度。测定肌酐主要用来评价肾功能状态。
 1.增高:
 ⑴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尿液排泄障碍: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潴留、尿毒症等。
 ⑵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⑶其他:如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治疗、Ⅱ-Ⅲ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常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白血病、多尿等。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参考范围】 1.3~1.7ml·s-1/1.73m2(80~120ml/min/1.73m2)
 【临床意义】 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1.当患者CCR低于80ml/min时,表示肾功能有损伤。
 2.当患者CCR低于50~80ml/min时,表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3.当患者CCR低于25ml/min时,表示肾功能衰竭期。
 4.当患者CCR低于10ml/min时,为尿毒症终末期。
 血尿酸(UA)
 【参考范围】
 儿童:0.12~0.32mmol/L;成人 男:0.118~0.420mmol/L;女:0.15~0.35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痛风、子痫、慢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2.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胱抑素C(Cystatin C)
 【参考范围】 0.59~1.03mmol/L
 【临床意义】
 1.不受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标志物。
 2.监测肾小球滤过率不用考虑炎症、药物及饮食影响,比内生肌酐清除率更准确、直接。
 3.其他同内生肌酐清除率。
 尿微量白蛋白 (mAlb)
 【参考范围】 成人:2~20mg∕L; 儿童:1.7~22.9mg∕L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
 尿NAG酶(NAG)
 【参考范围】 10.3~10.9U/L
 【临床意义】
 1.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脏损害升高,早于肾功能的改变。
 2.对药物毒性反应强烈,用药后升高,提示有肾脏损害。
 3.尿中浓度升高反映肾病综合症、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等的发生发展。
 4.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的敏感、可靠指标。
 β2-微球蛋白(β2-m)
 【参考范围】 尿:0.03~0.14mg/L;血:1.28~1.95 mg/L
 【临床意义】
 1.近端肾小管损伤,尿β2-m升高。
 2.肾小球虑过功能下降,血中β2-m升高
 3.恶性肿瘤和各种炎症时血尿β2-m均升高。
 体液免疫学检验
 血清免疫球蛋白G、A、M检验(IgG、IgA、IgM)
 【正常参考值】 
 各年龄组健康人血清中1gG、IgM、1gA含量(g/L)  (速率散射比浊法)
   年龄       IgG       IgM        IgA
   新生儿     6.6~17.5    0.0l~0.06     0.06~0.2l 
 3个月     2.0~5.5     0.05~0.34     0.17~0.66 
 6个月     2.6~6.9     0.08~0.57     0.26~l.00 
 l岁      3.6~9.5     0.14~0.91     0.37~1.50 
 2岁      4.7~12.3    0.2l~1.45     0.41~1.75 
 4岁      5.4~13.4    0.30~1.88     0.43~1.93 
 6岁      5.9~14.3    0.38~2.22     0.45~2.08 
 8岁      6.3~15.0    0.46~2.5l     0.47~2.20 
 12岁     7.0~15.5    0.58~2.91     0.49~2.40 
 16岁     7.2~15.6    0.67~3.14     0.50~2.55 
 18岁     7.3~15.5    0.70~3.21     0.51~2.61 
 成人     7.0~16.0     0.70~3.00     0.40~2.80
 【临床意义】
 增高:
 ⑴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血清中各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增高,常见于①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细菌感染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时血IgG可升高,宫内感染时,脐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②慢性肝病、肝硬化、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IgM增高为主。⑵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某种免疫球蛋白显著增高,而其他种类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多为IgG型、其次为IgA型)、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和良性单株丙球血症等。
 降低:
 ⑴常见于各类先天性体液免疫缺陷病(三种免疫球蛋白全缺或缺1~2种)、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如剥脱性皮炎、肠淋巴管扩张症、肾病综合征、淋巴网状系统肿瘤、中毒性骨髓疾病等)、联合免疫缺陷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⑵单一IgA降低常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⑶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体液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成人低。
   血清免疫球蛋白E检验(IgE)
 【正常参考值】0~100IU/ml(速率散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增高:
 ⑴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药物及食物过敏等IgE常升高。⑵部分与IgE有关的非过敏性疾病也可升高,如IgE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⑶急慢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有时也可见血清IgE升高。
 降低:
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A、M检验(CSF IgG、IgA、IgM)
 【正常参考值】  IgG 5~61mg/L
 IgA 0~15mg/L
 IgM 0~19mg/L (速率散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CSF
 IgM升高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感染的指标;多发性硬化症及血脑屏障功能发生损害的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病、脑血栓等)CSF中IgG升高,SLE脑病的CSF中IgG、IgA正常,IgM升高。
 血清M蛋白检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蛋白电泳法,免疫比浊法或免疫电泳法)
 【临床意义】 血清中检测到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见于:
 ⑴多发性骨髓瘤:以IgG型最常见,其次为IgA型;IgD和IgE型罕见。多发性骨髓瘤中约50%的患者尿中有本周蛋白(BJP)即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存在。
 ⑵巨球蛋白血症:血液中存在大量的单克隆IgM。
 ⑶重链病:其M蛋白的实质为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合成异常增多。现已发现有α重链病、γ重链病和μ重链病等。
 ⑷轻链病:出现单克隆游离轻链(κ或λ)。
 ⑸半分子病:由免疫球蛋白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构成的半个Ig分子的单克隆蛋白片段异常增生而导致的疾病,现已发现有IgA类和IgG类半分子病。
 ⑹恶性淋巴瘤:血液中可发现有M蛋白。
 ⑺良性M蛋白血症:是指血清或尿中存在单一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原因不明,长期观察未发现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证据。老年人中发现良性M蛋白血症者较多,应注意与多发性骨髓瘤相鉴别。
 血清总补体CH50检验
 【正常参考值】50~100U/ml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补体九种成分(C1~C9)的综合水平。
 CH50活性增高: 常见于急性炎症、急性组织损伤、某些恶性肿瘤及妊娠等。
 CH50活性降低:
 常见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Graves病、艾滋病、严重烧伤、冷球蛋白血症、重度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补体成分缺乏症等。
 血清补体C3检验
 【正常参考值】 900~1800mg/L (BN ProSpec)
 880~2010mg/L (IMMAGE)  (速率散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增高:
 补体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如皮肌炎、关节炎、心肌梗死等)、传染病早期(如伤寒、风湿热急性期等)、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增高。
 降低:
 更有意义,见于:①补体合成能力降低,如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坏死;②补体合成原料不足,如营养不良(多见于儿童);③补体消耗或丢失太多,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基底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疟疾、冷球蛋白血症、白血病化疗后、血液进行体外循环后、大失血、大面积烧伤等;④先天性补体缺乏,如遗传性C3缺乏症。
 血清补体C4检验
 【正常参考值】 100~400mg/L (BN ProSpec)
 160~470mg/L (IMMAGE)  (速率散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基本与C3相似,其含量降低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IgA肾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遗传性C4缺乏症、遗传性IgA缺乏症等。
 血清补体C1q检验(C1q)
 【正常参考值】 0.197±0.04g/L (单向免疫扩散法)
 【临床意义】
 基本与C3相似,其含量降低还见于活动性混合结缔组织病、重度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0~15mm/h; 女:0~20mm/h。
 儿童较成人略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略有增快。
 【临床意义】
 1.增快:
 (1)
 生理性:妇女月经期、中晚期妊娠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高龄者,可因生理性贫血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而血沉加快。婴幼儿血沉也常轻度增快。
 (2)病理性:结核病和风湿病的活动期,恶性肿瘤,胶原性疾病,铅中毒等。在各种血沉增快的病例中,往往器质性疾病高于功能性疾病,炎性疾病高于肿瘤,恶性肿瘤高于良性肿瘤。
 (3)观察结核、风湿病、内脏慢性出血等病理变化,以及中医进行活血化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血沉增快表示病情活动或复发,病情稳定或好转时,血沉逐渐恢复正常。
 2.减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支气管哮喘等。
 细胞免疫学检验
 淋巴细胞亚群检验
 【正常参考值】
 免疫荧光法 FACS:CD3﹢T细胞:61%~85%;CD4﹢T细胞:28%~58%;CD8﹢T细胞:19%~48%;CD4﹢/CD8﹢细胞比值:1.66±0.33 
 (>1)。
 【临床意义】
 1.T淋巴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CD3﹢分子表达于所有成熟T淋巴细胞的表面,是总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

 CD3﹢T淋巴细胞升高:
 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CD3﹢T淋巴细胞降低:
 主要见于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以及联合免疫缺陷病等。亦可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某些病毒感染(如麻疹、流感等),采用放疗、化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时。
 2.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
 ⑴ CD4分子是辅助、诱导T细胞的标志:
 CD4﹢T细胞下降,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AIDS、巨细胞病毒感染、严重创伤、全身麻醉、大手术、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征、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等。而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CD4﹢T淋巴细胞则T升高。
 (2) CD8分子是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标志:
 CD8﹢细胞下降,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Sjögre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膜型肾小球肾炎等。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慢性乙型肝炎,CD8﹢T细胞常升高。
 (3) CD4﹢/CD8﹢细胞比值,更能反映免疫调节的变化。
 比值下降:常见于AIDS(显著降低)、瘤型麻风病、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也见于部分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血吸虫病等。比值升高:则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jögre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膜型肾小球肾炎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若移植后CD4﹢/CD8﹢的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毒检验(CDC)
 【正常参考值】 死细胞占0%~10%为阴性。
 【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毒试验用于器官移植前判断受者对供者有无预存抗体。
 在器官移植前检验受者是否具有抗供者抗原的预形成抗体(由于多次输血、妊娠和二次移植前),如有细胞毒抗体,能引起受体的超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移植失败。因此,在移植前检验受者血清中有无抗供者淋巴细胞的抗体,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必需的试验。
 组织相容性抗原B27检验(HLA-B27)
 【正常参考值】免疫荧光法 FACS:HLA-B27为阴性。
 【临床意义】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生高度相关,其阳性可提示AS。
 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测定
 【正常参考值】 免疫荧光法: SmIg﹢细胞总数:均值21% (16%~28%)
                 SmIgG﹢细胞: 均值7.1% (4%~13%)
                 SmIgM﹢细胞: 均值8.9% (7%~13%)
                 SmIgA﹢细胞: 均值2.2% (1%~4%)
                 SmIgD﹢细胞: 均值6.2% (5%~8%)
                 SmIgE﹢细胞: 均值0.9% (0%~l.5%)
 【临床意义】
 (1)
 SmIg﹢细胞增高:常与B细胞恶性增殖有关,主要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以及巨球蛋白血症等,且巨球蛋白血症以SmIgM﹢细胞增高明显。
 (2)
SmIg﹢细胞减低:主要与体液免疫缺陷有关,常见于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B细胞分化抗原CDl9测定 
 【正常参考值】 FACS:CDl9﹢细胞:11.74%±3.73%
 【临床意义】 CDl9为全部B细胞共有的表面标志,B细胞活化后不消失,因此是最重要的B细胞标记分子。

 CDl9﹢细胞升高:
 见于B细胞系统的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等。
 CDl9﹢细胞降低: 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如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
 免疫血清学检验
 白介素-2检验(IL-2)
 【正常参考值】 5~15 kU/L
 【临床意义】
 IL-2主要刺激T细胞生长;诱导细胞毒作用;对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明显加强对单核-巨噬细肥的抗原递呈能力、杀菌力、细胞毒性。IL-2随年龄增长有降低趋势。
 增高: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排斥反应等。
 降低:
 见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联合免疫缺陷病等)、恶性肿瘤、I型糖尿病、某些病毒感染、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和老年人等。
 白介素-4检验(IL-4)
 【临床意义】
 IL-4主要功能为促使抗原或有丝分裂原活化的B细胞分裂增殖,但其作用远弱于IL-2;能促使静止的B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增强B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对淋巴细胞的迁移具有一定意义。
 白介素-6检验(IL-6)
 【正常参考值】 8.449~11.569pg/ml
 【临床意义】
 IL-6可促进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增强IL-l和TNF对TH细胞的致有丝分裂作用;在感染或外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中诱导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IL-6还能有效地促进TNF和IL-1诱导的恶病质。许多疾病中,IL-6水平均可升高。①多克隆B细胞激活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Reiter综合征、硬皮病、洒精性肝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银屑病;②淋巴细胞系肿瘤:多发性骨髓痈、淋巴瘤、霍奇金病、Kaposi肉瘤、心脏粘液瘤、官颈癌;③其他:烧伤、急性感染、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8检验(IL-8)
 【临床意义】
 其主要生物活性是吸引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对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有一定作用。
 IL-8升高见于慢性斑状牛皮癣患者的鳞屑中、类风湿关节炎和麻风患者的滑液中、自发性肺纤维化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支气管灌洗液中。另外,IL-8还与败血症休克、内毒素血症、输血溶血反应等密切相关。
 白介素-10检验(IL-10)
 【正常参考值】 12.46~23.35μg/ml
 【临床意义】 能够抑制活化的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应答;还可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促进抗体生成;可选择性地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的某些功能。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卵巢癌等患者血清IL-10水平升高。
 白介素-12检验(IL-12)
 【正常参考值】 6.79~36.43ng/ml
 【临床意义】
 IL-12主要由B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T细胞和NK细胞,可刺激活化型T细胞增殖、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增强对肿瘤细胞的ADCC效应。
 肿瘤坏死因子(TNF)
 【正常参考值】为4.3±2.8μg/L(ELISA法)
 【临床意义】
 TNF有炎症介质作用,能阻止内毒素休克、DIC的发生;有抗感染效应,抑制病毒复制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有抗肿瘤作用,杀伤和破坏肿瘤细胞。
 正常人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TNF活性,但在慢性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恶性肿瘤及肾移植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TNF。肾移植排斥时TNF增高。革兰阴性杆菌或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时可测出高水平的TNFα。病毒性暴发性肝衰竭外周血细胞诱生的TNF活性升高,且与病情程度相关。艾滋病患者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血中TNF水平增高特别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病情观察有价值。
 干扰素(IFN)
 【正常参考值】为l~4 kU/L(ELISA法)
 【临床意义】
 IFN是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因子,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与IL-2相似,①增高:见于SLE、非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早期、急性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减低:见于乙肝及携带者、哮喘、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等。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验(CIC)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自身免疫病(自身抗原与抗体)、感染(感染因子与抗体)、肿瘤(肿瘤抗原与抗体)、移植(移植抗原与宿主抗体)、变态反应(变应原与抗体)等。
 2.辅助诊断免疫复合物病:如血清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血管炎、恶性肿瘤、肾小球肾炎和白血病等。
 免疫球蛋白轻链检验
 【正常参考值】 血清轻链KAP: 1.7~3.7g/L
 血清轻链LAM: 0.9~2.1 g/L
 κ/λ: 0.75~4 (速率散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可与免疫球蛋白同时检验共同参考(参见血清M蛋白检验)。
 血清转铁蛋自检验(TRF)
 【正常参考值】2.72±0.81g/L
 【临床意义】
 TRF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监测;在急性时相反应中往往降低,在炎症、恶性病变时常随着白蛋白、前白蛋白同时下降;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在营养不良及慢性肝脏疾病时下降。
 1.升高:妊娠末期、缺铁性贫血。
 2.降低:急慢性感染、慢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
 血浆结合珠蛋白检验(HGP)
 【正常参考值】新生儿:0.05~0.48g/L;成人0.3~2.15g/L
 【临床意义】
 1.升高:急性时相性反应中血浆HGP增加,当烧伤和肾病综合征引起大量白蛋白丢失的情况下也可见增加。
 2.降低:溶血性贫血、血管内溶血、输血反应、疟疾、重肝。
 3.连续观察可用于监测急性时相反应和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抗血小板抗体IgG检验(PAIgG)
 【正常参考值】0~23g/L
 【临床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出血的疾病。95%ITP患者血清或血小板表面可检验到此类抗体,大都为IgG,且PAIgG增高的水平与血小板数及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
 铜蓝蛋白(CER)
 【正常参考值】0.21~0.53g/L
 【临床意义】
 CER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炎症、创伤和肿瘤(如肝癌、肺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等)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营养不良、严重肝病及肾病综合征时亦往往下降。
 血浆CER含量明显下降可协助Wilson病的诊断,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
 血浆α1-酸性糖蛋白检验(α1-AGP或AAG)
 【正常参考值】0.5~1.5g/L
 【临床意义】
 AAG作为急性时相反应指标,在急性炎症、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时增高;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时降低。AAG可以结合利多卡因和普茶洛尔(心得安),在急性心肌梗死时AAG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升高,而干扰药物剂量的有效浓度。
 α2-巨球蛋白检验(α2-MG)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 在低白蛋白血症,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时,α2
 MG含量可显著增高;在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恶性肿瘤、急慢性肾炎、妊娠时α2MG也增高;可观察急性肝炎患者病情变化,若病程延长,α2MG升高,常提示转为慢性。
 前降钙素(又称降钙素原)检验(PCT)
 【正常参考值】< 0.5ng/ml
 【临床意义】
 1.在局限性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创伤和慢性炎症时,其血浆浓度正常或轻度升高;严重细菌感染或霉菌、寄生虫感染(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蜂窝组织炎、吻合口漏、肺炎、ARDS)时大量上升,特别是脓毒性休克时PCT时浓度成倍升高。因此,利用它能有效地评估感染和炎症的严重程度及进展情况,还能监测药物疗效,指导外科围手术期的处理以及抗生素正确应用。
 2.作为高危患者(如ICU、器官移植术后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感染性疾病的监测指标;早期预测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F)的发生及判断疾病预后等。
 自身抗体检验
 类风湿因子检验(RF)
 【正常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 RF<20IU/m1(速率散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1.约90%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RF呈阳性。RF的滴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呈正相关,即随症状加重而效价升高。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也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也可出现RF。RF有IgM、
 IgG、IgA、IgE、IgD五种类型。
 2.IgM型RF:IgM型被认为是RF的主要类型,也是临床免疫检验中常规方法所测定的类型。在RA患者血清中IgM型RF效价>80IU/m1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IgG型RF:在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IgG型RF的出现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的症状密切相关,此类RF常伴随高滴度的IgM型RF在同一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出现。正常人及非RA患者很难检测出IgG型RF。IgG型RF在关节软骨表面的沉积可激活补体引起关节的炎性损伤。
 IgA型RF:约有10%的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可检出IgA型RF,IgA型RF是RA临床活动的一项指标,与患者关节炎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骨质破坏有显著的相关性。
 IgE型RF:在关节液、胸水中高于同一病人的血清水平。
 3.老年人RF可轻度增高。
 抗核抗体(ANA) 检验
 【正常参考值】 ANA (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
 【临床意义】
 1.ANA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最多见于未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阳性率达80%~100%;活动性SLE几乎100%阳性,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也可见于药物引起的狼疮、重叠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R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进行性全身性硬化(PSS)、自身免疫性肝炎、桥本甲状腺炎等。ANA检测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强。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均可出现一定的阳性率。目前多用作过筛试验。抗核抗体滴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活动性无相关关系。
 2.荧光核型 细胞核荧光有四种核型:
 (1)均质型:高滴度均质型主要见于SLE患者,低滴度均质型可见于RA、慢性肝脏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药物诱发的狼疮患者。
 (2)斑点型:高滴度斑点型常见于MCTD,同时也见于SLE、硬皮病、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核膜型:又称周边型,高滴度周边型几乎仅见于SLE,特别是活动期SLE,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很少见周边型,因此周边型对SLE的诊断价值极大,且提示病情活动。
 (4)核仁型:核仁型在硬皮病中出现率最高,尤其是高滴度核仁型对诊断硬皮病具有一定特异性,但核仁型也见于雷诺现象者,偶尔也出现于SLE。
 抗双链DNA抗体检验(抗dsDNA抗体)
 【正常参考值】 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
 【临床意义】 
 抗dsDNA抗体阳性见于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别是肾炎活动期(狼疮性肾炎),阳性率70%~90%,抗dsDNA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程度有相关性,是SLE的特征性标志抗体。本试验特异性较高,达95%,但敏感性较低。抗dsDNA抗体的检测对于SLE的诊断和治疗监控极为重要,是SLE诊断标准之一。
 抗Sm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抗Sm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抗Sm抗体为SLE所特有的标志性抗体,特异度达95%,但灵敏度较低,平均为20%~40%。相对抗dsDNA抗体而言,抗Sm抗体水平不与SLE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亦不与SLE的任何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后的SLE患者也可存在抗Sm抗体阳性。抗Sm抗体的检测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治疗后的回顾性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检验 (抗RNP抗体,又称抗U1RNP抗体)
 【正常参考值】抗RNP抗体或抗U1RNP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抗U1RNP抗体阳性主要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相关,阳性率达95%,是诊断该病的特征指标之一。该抗体在30%~40%的SLE病人中也可检测到,并常与Sm抗体相伴出现。
 抗U1RNP抗体特异性不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干燥综合征(SS)20%,进行性系统性硬化(PSS)10%~15%,皮肌炎(PM)/多发性肌炎(DM)10%,偶尔也可见于RA和药物诱发的狼疮,但滴度均较MCTD患者低。
 抗SS-A/Ro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抗SS-A/Ro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病相关,常见于干燥综合征病人(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类风湿关节炎(3%~l0%),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外,100%新生儿红斑狼疮出现SS-A抗体,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其也可导致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SS-B/La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抗SS-B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SS-B抗体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患者中,干燥综合征患者常同时出现SS-A抗体和SS-B抗体。SS-B抗体的特异性高于SS-A抗体,该两个抗体的同时检测可提高对SS的诊断率。5.抗Scl-70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抗Scl-70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抗Scl-70抗体特异性地出现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性)
 (PSS)
 患者中,并预示着预后不良,病人易出现早期严重的器官损害,如肾功能衰竭、间质性肺炎、肢端脂溶解及小肠病变,但不出现于局限性硬皮病中。6.抗Jo-1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抗Jo-1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抗Jo-1抗体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肺间质纤维化有高度特异性,Jo-1抗体于多肌炎的发生率为25%~35%。抗Jo-1抗体常与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验(ANCA)
 血管炎指以血管壁(主要是动脉)发炎和坏死为基本病理所引起的一组疾病。现已认识到ANCA是一种与临床多种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是诊断血管炎的一种特异性指标。对血管炎的诊断、分类、疗效观察、病情活动、复发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可将ANCA分为胞浆型(cANCA)、核周型(pANCA
 )和不典型(x ANCA)。
 cANCA(又称抗蛋白酶3抗体或抗PR3抗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cANCA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WG),活动性WG患者在病变尚未影响到呼吸系统时cANCA灵敏度是65%,当病人已出现呼吸系统、肾脏损害时其灵敏度达90%以上。少数尚未治疗的活动性WG患者cANCA阴性,但随着病情的发展,cANCA终将转为阳性。非活动性WG仍有40%cANCA阳性。其他出现cANCA的疾病还有坏死性血管炎、微小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
 pANCA (又称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或抗MPO抗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快速进行性血管炎性肾炎、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pANCA的阳性率较高,达70%~80%。pANCA主要与多发性微动脉炎相关,在WG患者中少见。pANCA的效价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pANCA还见于风湿性和胶原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在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中可见非典型ANCA 。
 抗心磷脂抗体检验(AC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C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抗磷脂综合征的关系较为密切,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病患者,反复自然流产患者、抗磷脂综合征(包括血栓形成、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和CNS病变)患者,以及肿瘤、感染(AIDS、麻风、疟疾等)、血小板减少症、脑卒中、心肌梗死患者。
 在风湿病中,以IgG型ACA为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血栓形成与阳性ACA显著相关。在肿瘤、感染及药物副作用等情况下,以IgM型ACA为主。在脑血栓患者中,IgG型ACA阳性率最高并与临床密切相关。约70%未经治疗的ACA阳性患者可发生自发性流产和宫内死胎,尤其是IgM型ACA可作为自发性流产的前瞻性指标。ACA阳性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性者,以IgG型抗体多见,并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有关。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验 (抗AchR抗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抗AchR抗体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标志性自身抗体,约90%重症肌无力的患者为阳性,且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仅有眼肌症状者,抗体滴度较低;约1/3胸腺瘤患者可检测出该抗体;可用来监测该病的疗效。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用蛇毒治疗后可出现假阳性。
 八、抗线粒体抗体检验(AMA)
 【正常参考值】 阴性(主要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或ELISA和斑点免疫法等方法)。
 【临床意义】 许多肝脏疾病时可检出AM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AMA阳性率可达90%以上,且抗体效价甚高。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患者的AMA也可阳性。胆总管阻塞性肝硬化、肝外胆管阻塞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的AMA皆为阴性。据此,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查可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症的鉴别诊断。
 抗肌动蛋白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主要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临床意义】
 抗肌动蛋白抗体见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也见于重症肌无力、克罗恩病、长期血液透析。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60%~90%有IgG型抗肌动蛋白抗体,且效价高。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检验 (抗GBM抗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抗GBM抗体是抗基底膜抗体型肾小球肾炎特异性抗体,包括Good-Pasture综合征、急进型肾小球肾炎及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抗GBM抗体还见于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抗GBM抗体阳性的患者约50%病变局限于肾脏,另50%有肾脏和肺部病变,仅有肺部病变者非常少见。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化学成分相似,两者具有交叉抗原性。
 抗胃壁细胞抗体检验(PC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PCA是器官及细胞特异性自身抗体,90%的恶性贫血患者PCA为阳性,因而,抗体测定有助于恶性贫血与其他巨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PCA的阳性率与胃粘膜病变的进展程度相关,但抗体效价与病变进展程度不相关,也不与治疗效果平行。PCA也见于许多胃粘膜萎缩、某些缺铁性贫血、十二指肠溃疡、甲状腺疾病、原发性艾迪生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患者。大约1/3的甲状腺炎或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有抗胃壁细胞抗体。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检验(抗TG抗体或TG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血清TGA是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的一个特异性指标。其阳性多见于桥本甲状腺炎(阳性检出率可达90%~95%)、甲状腺功能亢进,也见于突眼性甲状腺肿、萎缩性或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肝病、糖尿病等,较少见于甲状腺肿瘤。
 此外,有些正常人,特别是妇女,也可检出TGA,其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40岁以上妇女检出率可达18%。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检验(TMA或抗-TPO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桥本甲状腺炎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也见于甲状腺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SLE。正常人也有—定的阳性率。
 TGA及TMA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阳性率,作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重要依据。
 抗平滑肌抗体检验(SM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抗平滑肌抗体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急性病毒性肝炎。F型肌动蛋白与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G型肌动蛋白与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波状蛋白与病毒感染、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相关。Desmin可能与心肌炎相关:在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肝硬化、肝癌中,SMA的检出率、效价均低,无诊断价值。
 抗胰岛细胞抗体检验 (APIC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PICA在IDDM中阳性率最高,可作为IDDM早期诊断指标;高效价抗体与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有关;ICA
 阳性预示家族成员患病的危险性大。健康正常人该抗体阳性检出率在1.8%~4.1%。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检验(LKM)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LKM存在多种亚型:LKM-l、LKM-2、LKM-3。LKM-1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是妇女、儿童,见于慢性丙型肝炎。LKM-2仅见于应用药物替尼酸治疗的患者。
 LKM-3与丁型肝炎病变性肝炎相关。
 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检验(SL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SLA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大约25%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仅该抗体阳性。由于免疫抑制剂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故SLA的检测可指导正确的临床治疗。
 抗精子抗体检验(AS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通常不育者血清中ASA检出率在10%~30%,尤其是梗阻性无精症病人,ASA阳性率可高达60%。ASA的出现以及滴度升高是造成免疫性不育、不孕的根本原因。用激素或中药治疗,使ASA转阴后,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生育能力。
 抗心肌抗体检验(AHM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心肌炎、心肌衰竭、心肌梗死后综合征、风湿热、重症肌无力、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病和心脏手术后患者均可测到抗心肌抗体。此外,0.4%的正常人和某些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此抗体。
 抗骨骼肌抗体检验(ASM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SMA最常见于成年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阳性检出率约30%~60%,在少年发病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中阳性检出率较低。同时患有MG及胸腺瘤的患者其ASMA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80%~90%,而年龄小于40岁的单纯MG患者,ASMA的阳性检出率仅为5%。因此,ASMA对判断MG患者是否并发胸腺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ASMA与抗AchR抗体的联合检测对MG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其他疾病如恶性贫血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也可阳性,但阳性率极低。
 抗TSH受体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抗TSH受体抗体与TSH同时检验,对Graves病的诊断意义较大。
 抗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体检验(AL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特发性艾迪生病、特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桥本甲状腺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阳性率较高。
 抗角蛋白抗体(AKA)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KA又称为抗丝集蛋白抗体(AFA)或抗角质层抗体(ASCA)。AxA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30%~55%,特异性可达95%~99%。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自身免疫病患者,AKA的阳性检出率极低。AKA与RF在诊断RA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于AKA的出现常可先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因此AKA对于早期诊断RA具有更要的临床意义,如与RF联合检测,能进一步提高对R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AKA是判断RA愈后的一个标志性抗体,特别是高滴度AKA
 的RA患者,常提示疾病较为严重。
 应注意的是AKA的敏感性较低,AKA阴性不能排除RA的诊断,AKA与RF也不是平行出现,AKA阳性者RF可为阴性,而RF阳性且高滴度者,AKA亦可为阴性。
 狼疮抗凝物检验(LAC)
 【临床意义】 LAC阳性患者中大部分有自身免疫机制异常。临床上以SLE多见,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方面也有报道。
 抗组蛋白抗体检验(AHA)
 【正常参考值】 AHA:阴性。
 【临床意义】 50%~70%的SLE及95%以上的药物诱导性狼疮可出现抗组蛋白抗体,常见的药物有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尼酸及氯丙嗪等。在药物诱导性狼疮中,该抗体可持续很长时间,即使在缓解期。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为5%~14%。
 抗核点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见于干燥综合征、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偶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中,常与抗线粒体抗体同时出现。
 抗原纤维蛋白抗体检验 (又称抗Scl-34抗体、抗U3RNP抗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抗原纤维蛋白抗体为硬皮病所特异,多见于无关节炎症状,但有骨骼肌和小肠累及的年轻人。
 抗PM- Scl抗体检验(又称PM-1抗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重叠综合征(24%),但也存在于单独的多发性肌炎(8%)、硬皮病(2%~5%)中。抗体阳性的硬皮病人出现钙化症及关节炎的频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
 抗着丝点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主要与局限型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即钙化症、雷诺现象、食管运动障碍、硬指症及毛细血管扩张)相关。其他相关疾病有:关节痛、肺部病变特别是青年发病者。弥漫型硬皮病中抗着丝点抗体较少见,而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反而常见。
 (六)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
 血糖、脂类代谢检验
 总胆固醇(TCH)
 【参考范围】
 新生儿:1.37~5.3mmol/L ; 婴儿:1.81~4.53 mmol/L ; 儿童:<4.4
 mmol/L ;
 青年:3.11~5.44 mmol/L ; 成人:2.8~6.0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常见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糖尿病、肝外阻塞性黄疸、牛皮癣、妊娠后期、急性失血后、老年性白内障、高脂血症Ⅱ、Ⅲ、Ⅴ型。
 ⑵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判断:当TCH值在5.17~6.47
 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
 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7.76 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
 2.降低:常见于低胆固醇血症、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甲亢、急性感染、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结核、长期营养不良。
 血清甘油三脂(TG)
 【参考范围】 男:0.45~1.81mmol/L;   女:0.40~1.53 mmol/L。
 【临床意义】
 1.甘油三脂升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⑴家庭性高甘油三脂血病,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⑵继发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甲状腺功能不足、肾病综合征、妊娠等。
 ⑶
 急性胰岛炎高危状态时,甘油三脂>11.3mmol/l(>1000mg/dl)。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现象。单纯的高甘油三脂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只有伴以高胆固醇、高LDL-C、低HDL-C时才有病理意义。
 2.甘油三脂减低见于以下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肝功能严重低下。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参考范围】
 HDL-CH: 男>1.03mmol/L; 女>1.16mmol/L。
 HDL2-CH:占总HDL-CH的2/5左右。
 HDL3-CH:占总HDL-CH的3/5左右。
 【临床意义】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是冠心病疾患的危险因素。HDL低下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TG血症、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吸烟、缺少运动等。
 2.在冠心病中,当HDL-C值成年男性<0.91mmol/L、青年女性<1.03mmol/L时,提示有冠心病的可能。
 3.在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和LACT缺乏等遗传因素紊乱时,HDL水平较低;HDL3没有显著变化,但HDL2降低者较多。
 4.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持续性肝炎患者,HDL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HDL3由肝脏合成。在肝硬化患者,HDL3几乎可能消失。
 5.尿毒症患者HDL显著下降,糖尿病患者HDL下降,尤以控制不良的成年型II型为甚,并伴有高脂蛋白血症。在依赖胰岛素的I型患者HDL升高,与糖尿病的调控情况有关。
 6.吸烟、饮酒可导致HDL水平降低,肥胖者HDL水平也可低于正常人。
 7.雌激素可升高HDL水平,特别是HDL2 水平;反之,雄激素可使HDL水平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参考范围】 成人<3.36m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当HDL-C值在3.36~4.14mmol/L时,为危险边缘;>4.14mmol/L为危险水平。
 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APOA1)
 【参考范围】 1.00~1.60g/L
 【临床意义】
 1.载脂蛋白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也是反映HDL-C水平的最好指标。病理状态下由于HDL亚类大小与组成成分往往发生变化,所以APOA1和HDL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两者的检验不能互相代替。
 2.载脂蛋白A1降低常见于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及肝实质性病变。
 3.增高见于高α脂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炎。
 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APOB)
 【参考范围】 0.60~1.00g/L
 【临床意义】
 1.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结构蛋白,主要代表LDL-C的水平。病理状态下由于LDL-C亚类大小与组成成分往往发生变化,所以APOB和LDL-C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两者的检验不能互相代替。成人>1.0g/L为轻度偏高;>1.2g/L为明显偏高。病理状态下ApoB的变化往往比HDL-C明显。
 2.载脂蛋白B增高:常见于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银屑病。
 3.载脂蛋白B降低: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
 血清载脂蛋白A1/B比值(ApoA1/B)
 【临床意义】 血清ApoA1/
 ApoB比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在高脂血症、冠心病时,其比值明显降低,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
 脂蛋白a(LP(a))
 【参考范围】 <30 mg/dL
 【临床意义】
 1.LP(a)高低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与饮食、性别、年龄以及其他血脂指标的高低关系不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LDL-c和Lp(a)在CHD中的不同作用。
 3.Lp(a)水平等于或高于30 mg/dL,患冠心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血清脂蛋白电泳
 【参考范围】
 乳糜微粒(CM):阴性;
 α-脂蛋白(HDL):0.318±0.05;
 前β-脂蛋白(VLDL):0.154±0.04;
 β-脂蛋白(LDL):0.531±0.05。
 【临床意义】
 疾病种类 乳糜微粒 α-脂蛋白 前β-脂蛋白 β-脂蛋白
 高脂血症I型高脂血症Ⅱ型高脂血症Ⅱb型高脂血症Ⅳ型高脂血症Ⅴ型门静脉肝硬化早期急性肝炎肝炎动脉粥样硬化
 阳性阳性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降低降低
 增高正常增高增高增高降低降低正常正常 正常增高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
 葡萄糖(GLU)
 【参考范围】
 脐带:2.5~5.3mmol/L;早产儿:1.1~3.3 mmol/L;1天:2.2~3.3
 mmol/L;
 >1天:2.8~4.4 mmol/L;儿童:3.5~5.6 mmol/L;成人:3.90~6.10
 mmol/L;
 餐后2h<11.1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生理性因素:情绪紧张,饭后1~2h,注射葡萄糖或肾上腺素制剂后。
 ⑵胰岛素不足:糖尿病、慢性胰腺炎。
 ⑶肝摄取减少:肝硬化等。
 ⑷内分泌疾病: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病等。
 (5)脱水:呕吐、腹泻、高热等。
 (6)药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
 (7)应激性高血糖: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塞等。
 2.降低:
 ⑴生理性因素:运动、饥饿、妊娠、哺乳等。
 ⑵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β细胞瘤或胰腺癌、功能性胰岛素过多征、倾倒综合征、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过多等。
 ⑶皮质糖类激素及甲状腺素不足: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⑷血糖来源减少:长期营养不良、急性肝损害(病毒性或中毒性)、原发性肝癌、肝瘀血、糖原积累病。
 (5)遗传性酶缺乏症状:糖原合成酶缺乏症等。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
 【参考范围】
 空腹:3.89~5.83mmol/L;   30~60min:6.7~9.4 mmol/L;
 120min:≤11.1 mmol/L;   180min:3.89~5.83 mmol/L。
 【临床意义】
 1.正常人:空腹血糖正常,2h血糖≤7.80
 mmol/L(200mg/dl),3h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尿糖定性试验均为阴性。
 2.糖尿病人:空腹血腹超过正常值(一般>6.7 mmol/L),服糖后血糖更高,2h血糖≥7.80
 mmol/L,4~5h后可能仍不回至原来的含量,尿糖出现。
 3.糖耐量减退:空腹血糖<7.0 mmol/L,>6.1 mmol/L和2h血糖≥7.8
 mmol/L,<11.1 mmol/L。
 4.空腹血糖损害:空腹血糖≥6.1 mmol/L但<7.0 mmol/L,2h血糖<7.8
 mmol/L。
 5.肾脏病人:糖耐量曲线正常,但尿糖呈阳性。
 6.肝脏病人:服糖1h左右血糖急剧增高,2h左右血糖迅速下降,乃至正常或低于空腹血糖,随着血糖升高而出现尿糖。
 7.某些内分泌病人:空腹血糖低于正常值,服糖后血糖无明显升高,糖耐量曲线偏低,尿糖呈阴性。
 8.低血糖现象: 肝源性低血糖,空腹血糖常低于正常,口服糖后血糖高峰提前出现并高于正常,
 2h后不能降至正常;2型糖尿病早期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功能性低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服糖后血糖高峰也在正常范围内,但服糖后2~3h可发生低血糖。

 9.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 常见于胰岛 B细胞瘤、甲亢、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糖化血红蛋白(GHbA1)
 【参考范围】 4%~6%
 【临床意义】
 1.糖尿病诊断:糖尿病病人GHbA1显著增高。可反映患者抽血前1~2个月内血糖的平均综合值,并对区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有价值。
 2.糖尿病分型:胰岛素依赖型GHbA1值高于非胰岛素依赖型。GHbA1对糖尿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虽有优越性,但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血红蛋白和糖接触时间也相应缩短,故GHbA1值偏低,因此,在分析化验结果时应予以注意。
 糖化血清蛋白(GSP)
 【参考范围】 1.65~2.15mmol/L
 【临床意义】
 1.糖化血清蛋白半衰期较短,该实验可反映检验前1~2周的血糖平均水平。
 2.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研究较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
 3.连续检测可更好地了解病情。
 血酮体(Ket)
 【参考范围】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禁食过久、妊娠毒血症、饮食中缺乏糖类而摄入脂肪过多、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等。
 丙酮酸(PYR)
 【参考范围】 0.03~0.10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缺氧(如循环不全、高血压、肺病、休克、情绪激动等)、酒精中毒、酮酸中毒、严重贫血、严重肝病、细菌感染、冠状动脉硬化、慢性高乳酸血症(如糖尿病I型)、维生素B1缺乏症。
 乳酸(LACT)
 【参考范围】 0.50~2.22mmol/L
 【临床意义】
 1.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最终产物。
 2.增高见于半乳糖激酶缺乏而致半乳糖血症。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
 【参考范围】 0.01~0.30mmol/L
 【临床意义】
 1.糖尿病患者酮症或应激状态的监测,酮症早期诊断以治疗监控。
 2.指导糖尿病灭酮治疗及疗效观察,出现酮症时β-羟丁酸升高早于尿酮体,灭酮治疗后β-羟丁酸降低早于尿酮体。
 3.严重损伤、败血症、营养支持的病人,测定早晨空腹血β-羟丁酸可以了解体内脂肪蛋白质动员情况。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参照肝功能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
 【参考范围】 男:38~174U/L;女:26~140U/L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时血清CK浓度显著升高。CK是心肌梗塞病人血清中出现最早的酶之一,心肌梗塞发生后3~4h内CK即开始上升,12~24h达到高峰,且不受肝脏疾病的影响,3~5天可恢复正常,所以CK测定有利于心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诊断,其值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坏的程度基本一致,且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和复发性心肌梗塞CK亦增高。

 2.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营养不良、心包炎、严重肌肉损伤等,CK亦显著增高。
 3.脑血管意外、休克、全身性惊厥、破伤风、骨骼肌损伤等,CK亦增高。
 4.甲状腺机能减退时CK可增高。
 5.手术后、反复肌肉注射、剧烈运动等,CK也增高。
 6.CK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标志物物有以下优点:①快速、经济、有效,能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是当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②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塞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③能测定心肌再梗死塞;④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成功率。
 7.CK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标志物其缺点是:①特异性较差,特别难以与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②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6h以前和36h以后敏感度较低,只有CK-MB亚型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③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
 【参考范围】 ≤24U/L
 【临床意义】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急性心肌梗塞
 胸痛发作后先于CK总活力升高,4~8h开始升高,24h达峰值,48h消失。若72h后此酶仍保持高值,说明梗塞在扩散,预后不良。若72h此酶恢复正常后,又再度升高,说明心肌梗塞复发。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参考范围】 CK-MM: 0.95~1.0;CK-MB: 0~0.05;
 CK-KK:微量或无(百分比)。
 【临床意义】
 1.CK是由B及M两种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在细胞质内存在三种同工酶:CK-MM,CK-MB,CK-BB。正常人血清中主要为MM型。
 2.CK-MB升高被看作是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很有价值,在急性心肌梗塞4~8h内开始升高,12~24h达高峰,48~72h恢复正常。若72h后此酶仍保持高值,说明梗塞在扩散,预后不良;若72h此酶恢复正常后,又再度升高,说明心肌梗塞复发。
 3.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手术后,均可出现CK-BB增高。
 4.肌肉损伤及肌肉注射时,CK同工酶只检出CK-MM,故血清CK-MM是骨骼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乳酸脱氢酶(LDH)
 【参考范围】 114~240U/L
 【临床意义】LDH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的胞质中,正常人血清中LDH主要来自红细胞、肝和骨骼肌。
 1.心肌梗塞时LDH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9~20h开始上升,30~60h达高峰,持续4~10天恢复正常。若LDH增高后恢复迟缓,或在病程中再次升高,提示梗塞范围扩大,预后不良。
 2.临床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时LD和LD同工酶的应用原则:①限制LD应用,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对病人作个案处理,主要用于排除急性心肌梗塞诊断;②在胸痛发作24h后测定LD同工酶,作为CK-MB补充;③
 LD出现较迟,如果CK-MB或cTn已有阳性结果,AMI诊断明确,就没有必要再检测LD和LD同工酶。
 3.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血中LDH可显著或中度增高。
 4.血液病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活性增高。
 5.肌营养不良、胰腺炎、肺梗塞等,LDH活性增高。
 6.正常生理情况下,新生儿较成人高2倍,随着年龄增长其值逐渐降低,至14岁时趋于恒定。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
 【参考范围】 17~95U/L
 【临床意义】 参考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参考范围】
 定性: LDH2 > LDH1>LDH3 > LDH4 >LDH5;
 定量:LDH1 :0.17~0.30; LDH2
 :0.30~0.40; LDH3:0.19~0.27;
 LDH4 :0.07~0.14; LDH5 :0.00~0.08。
 【临床意义】
 1.肝炎:急性肝炎早期LDH5即升高,且在黄疸出现之前开始升高;慢性肝炎LDH5持续升高,肝硬化、肝癌、骨骼肌损伤、手术后LDH5亦会升高。

 2.黄疸:阻塞性黄疸LDH4、IDH5均升高,但以LDH4升高较多见。有人认为良性胆道阻塞时LDH1升高而LDH2则降低,恶性胆道阻塞时LDH1下降。
 3.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LDH1、LDH2升高,LDHl/LDH2>1.0,心肌梗塞如LDH1和LDH5均升高应考虑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继续性肝损害。

 4.其他: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LDH1可升高。脾、胰、甲状腺、肾上腺、淋巴组织以LDH3最多,因而这些器官疾病LDH3也会升高。
 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参考范围】 ≤0.06ng/ml
 【临床意义】
 1.心肌肌钙蛋白I为心肌所特有,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心梗发作后4h~6h释放入血,Tn-I值增高,14
 h~36h达到最高峰,可持续4~7天,尤其对于肾衰病人发生的急性心梗有鉴别价值。
 3.怀疑心梗的病人经12h观察,CK-MB和Tn-I持续阴性可排除心梗。
 4.TnI的浓度高低与心肌梗塞的面积有关。
 5.
 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在成功的溶栓疗法使冠状动脉复通后30、60min,cTnI还会继续升高,其敏感性约为80%,高于CK-MB和肌红蛋白。
 6.cTnI可敏感地测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存在。
 7.心脏及瓣膜手术后肌钙蛋白I轻度升高。
 8.不稳定心绞痛,TnI的浓度增高预示着心血管病危险性的增加。
 9.可以用于对不稳定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从而评估这些患者随后发生相应死亡、心肌梗塞的风险概率,或考察出现缺血性事件的可能性是否增加。
 10.正逐渐成为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肌肌钙蛋白T(cTnT)
 【临床意义】
 1.肌肌钙蛋白T(34.566kd)比心肌肌钙蛋白I(23.980kd)大,心肌损伤后在血中出现的时间稍晚。
 2.参考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
 肌红蛋白(Mb)
 【参考范围】 0~ 80 ng/ml
 【临床意义】
 1.分子量17.8kD,小于CK-MB(84kD)更小于乳酸脱氢酶(134kD),且位于细胞质内,故出现较早。到目前为止,它是AMI发生后最早的可测标志物。
 2.当AMI病人发作后细胞质中Mb释放入血,2h即升高。6~9h达高峰,24~36h恢复至正常水平。Mb的阴性预测价值为100%,在胸痛发作2~12h内,如Mb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结合Mb能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的有效率。
 3.由于Mb消除很快,因而是判断再梗死的良好指标。
 4.有骨骼肌疾病、休克、手术创伤、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肌红蛋白也可升高,注意鉴别。
 5.假性肥大型肌病、急性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患者血液中肌红蛋白与肌酸磷酸激酶呈平行性升高。
 6.肌红蛋白的评价。⑴优点①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至今出现最早的急性心肌梗塞标志物。②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③能用于判断再梗死。④在胸痛发作2~12h内,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诊断。⑵缺点①特异性较差。②窗口期太短,回降到正常范围太快,峰值在12h,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6h后测定易见假阴性。
 血清丙酮酸激酶测定(PK)
 【参考范围】 33~83 U/L
 【临床意义】
 丙酮酸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及脑等组织的细胞内,血清丙酮酸激酶主要来自心肌和骨骼肌。
 1.急性心肌梗塞时,病人血清PK出现异常值的时间早,上升到峰值快,峰值持续时间短,因此可作为心肌梗塞诊断的早期指标。
 2.子宫颈癌、淋巴肉瘤、粒细胞白血病和何杰金病等PK活性都有明显提高。
 3.PK缺陷可引起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与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七)无机离子、微量元素及血气分析
 无机离子
 血清钾(K)测定
 【参考范围】
 新生儿:3.7~5.9 mmol/L;   婴儿:4.1~5.3 mmol/L;
 儿童: 3.4~5.7 mmol/L;   成人:3.5~5.5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血清钾高于5.5 mmol/L
 ⑴输入过多:钾溶液输入过多或量过大,特别是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时,又输入钾溶液,尤其容易引起高血钾症。如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钾盐(尤其在肾功能不全时)或长期应用潴钾利尿剂。
 ⑵排泄障碍:肾功能衰竭、少尿症、尿闭症、尿路阻塞排泄障碍。
 ⑶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如大面积烧伤,组织细胞大量破坏,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入血;代谢性酸中毒,血浆H+往细胞内转移,细胞内的钾转移到细胞外;另外如严重溶血、大量输入陈旧库存血、挤压综合征、剧烈运动、胰岛素缺乏等,均可使血钾升高。
 ⑷组织缺氧: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急性肺炎、休克、全身麻醉时间过长等。
 (5)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6)毛地黄素大量服用。
 2.降低:血清钾低于3.5 mmol/L
 (1)钾摄入不足:如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时间进食不足使钾来源减少,而肾照常排钾。
 ⑵钾排出增多:如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和肠瘘等因消化液丢失而造成低钾。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促进排钾作用,长期应用可能引起低血钾。
 ⑶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如静脉输入过多葡萄糖,尤其是加用胰岛素时,为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合成糖原,钾也进入细胞内,很易造成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或输入过多的碱性药物,形成急性碱血症,H+从细胞内移至细胞外中和碱性,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造成低血钾。
 ⑷血浆稀释也可造成低血钾症。
 (5)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过多使用皮质激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血清钠(Na)测定
 【参考范围】 135~145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细胞外液Na+>150 mmol/L时称为高钠血症。
 ⑴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烧伤、糖尿病多尿等。
 ⑵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⑶过多补入钠且伴有肾功能不全。
 2.降低:细胞外液Na+<130 mmol/L时称为低钠血症。
 ⑴肾性因素:肾功能损害引起的低钠血症有渗透性利尿、肾上腺功能低下、肾素生成障碍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⑵胃肠失钠:如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出汗过多而未补充钠盐等。
 ⑶抗利尿激素过多等。
 ⑷严重肝病、肝硬化等。
 血清氯(Cl)测定
 【参考范围】 96~108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高钠血症、呼吸性碱中毒、高渗性脱水、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摄入食盐或输生理盐水过多(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时)、肾炎少尿及尿道梗塞等。
 2.降低:常见于低钠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肠液胰液胆汁液大量丢失、肾功能减退及阿狄森病等。
 血清钙(Ca)测定
 【参考范围】 儿童:2.5~3.0 mmol/L; 成人:2.1~2.6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钙溢出进入细胞外液(如癌肿时骨矿物质过多被吸收)。
 ⑵肾对钙重吸收增加(如应用噻嗪类药物)。
 ⑶肠道对钙吸收增加(维生素D中毒)。
 ⑷骨骼的重吸收增加(固定不能活动)。
 ⑸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TH(甲状旁腺激素)过多分泌。
 2.降低
 ⑴低清蛋白血症: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衰以及营养不良均可造成低清蛋白血症,此时,虽然血清总钙降低,但直接检测游离钙多正常。
 ⑵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损害所至的慢性肾功能衰竭1,20(OH)2D生成不足,导致低钙血症。
 ⑶甲状旁腺功能减退:PTH分泌不足。
 ⑷维生素D缺乏:可因吸收不良或不适当饮食,加上暴露阳光下太少。对于成人可发生软骨病,儿童可患佝偻病。
 ⑸电解质低谢紊乱:并发高磷血症,升高的血磷破坏了钙、磷间的正常比例,使血钙降低。并发镁缺乏,可因干扰PTH分泌,并影响其在骨和肾的活性,导致低钙血症。
 血清无机磷(P)测定
 【参考范围】 儿童:1.5~20 mmol/L; 成人:0.8~1.5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肾排泄磷酸盐能力下降: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如急、慢性肾功能衰竭;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PTH缺乏)、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PTH耐受)、肢端肥大症(高血清水平的生长激素)以及用依替磷酸二钠治疗。
 ⑵磷酸盐摄入过多:如经口或静脉补给磷酸盐药或使用含磷酸盐的缓泻剂和灌肠液。
 ⑶细胞内磷酸盐大量转运出:①乳酸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或糖尿病酮症;②细胞溶解,如横纹肌溶解、血管内溶血、细胞毒性抗癌药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
 2.降低:
 ⑴磷向细胞内转移(输注葡萄糖、高营养治疗、使用胰岛素或呼吸性碱中毒)。
 ⑵肾磷酸盐阈值降低(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小管缺损性家族性低磷血症)。
 ⑶肠道磷酸盐的吸收减少(如呕吐、腹泻丢失或与口服制剂结合;吸收减少如吸收障碍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
 ⑷细胞外磷酸盐丢失(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
 血清镁(Mg)测定
 【参考范围】 0.66~1.07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慢性肾炎少尿期、肾上腺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昏迷、严重脱水、多发性骨髓瘤、使用含镁制酸剂、灌肠剂等。此外,横纹肌溶解症、家族性低钙尿高钙血症及锂盐过量,亦可致高镁血症。
 2.降低:
 ⑴胃肠道病症:如持续性胃肠减压、吸收障碍综合征、急慢性腹泻、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以及原发性低镁血症。
 ⑵肾脏丢失:①渗透性利尿,如糖尿病、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②高钙血症;③乙醇及其他药物;④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⑤肾脏疾病,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肾移植术后;⑥原发性低镁血症;⑦磷酸盐缺乏。
 微量元素
 血清铁(Fe)测定
 【参考范围】
 新生儿:18~45μmol/L;  婴儿:7~18μmol/L; 儿童:9~22μmol/L;
 成人男:9~29μmol/L;  女:7~27μmol/L;  老年人:7.2~14.3μ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铅中毒、维生素B6缺乏症、何杰金病晚期、血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习惯性输血等。
 2.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感染性贫血、长期失血(尤其是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铁吸收障碍、妊娠后期、尿毒症、恶性肿瘤、肝硬化、先天性无运铁蛋白血症、促肾上腺素皮质素(ACTH)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
 血清铜(Cu)测定
 【参考范围】
 新生儿:2.5~10μmol/L;   儿童:5.0~29.8μmol/L;
 成人男:11~22μmol/L;   女:12.6~24.3μmol/L。
 【临床意义】
 1.降低:①处于生长阶段,需要量大而供给量相对不足;②长期腹泻和营养不良;③伴有小肠吸收不良的病变;④肾病综合征,尿内蛋白含量增加,铜丢失过多;⑤长期使用螯合剂;⑥肝豆状核变性。
 2.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白血病、甲亢、感染性疾病、胆道梗阻、风湿病、结核、妊娠等。
 血清锰(Mn)测定
 【参考范围】 9.1~12.7n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慢性活动性肝炎、坏死性肝硬化、心肌梗塞,以及锰中毒引起的豆状核、苍白球、尾状核及丘脑损害等。
 2.锰缺乏症:①侏儒症;②贫【注意事项】 避免溶血。
 血清锌(Zn)测定
 【参考范围】 7.6~22.9μ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锌中毒、甲亢、红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X线照射后等。
 2.降低: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心肌梗塞、各种贫血、白血病、骨髓瘤、肾病综合征、急性组织损伤、胃溃疡及直肠溃疡。儿童缺锌可引起食欲不振、嗜睡、发育停滞和性成熟延缓等。神经疾患,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炎时,血锌也可降低。
 全血铅(Pb)测定
 【参考范围】 儿童:<1.45μmol/L; 成人:<1.93μmol/L。
 【临床意义】 血铅升高见于铅中毒。铅中毒时,全血铅含量≥4.83μmol/L。
 血汞(Hg)测定
 【参考范围】 <0.25μmol/L
 【临床意义】 血汞升高见于汞中毒。
 硒含量测定
 【参考范围】 全血:0.1~2.36μmol/L; 尿液:0.18~0.48μ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硒中毒(某些职业环境可造成血硒浓度增高)。
 2.降低:见于克山病、溶血性贫血、缺血性心脏病、胰腺炎、多发性肝硬化。长期缺硒易患不孕症、关节炎、肿瘤及加速老化。
 血气与酸碱分析
 pH测定
 【参考范围】7.35~7.45。
 【临床意义】
 1.pH<7.35为机体酸中毒,见于未代偿或代偿不全的原发性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如肺心病、肺气肿、肺不张、肾功能衰竭等。
 2.pH>7.45为机体碱中毒,见于未代偿或代偿不全的原发性呼吸性或代谢性碱中毒,如感染、缺氧、呕吐、呼吸中枢兴奋等。
 3.pH正常不能排除酸碱平衡紊乱,应结合其他检测判断是否是代偿性的酸碱平衡紊乱。
 二氧化碳总量(TCO2)测定
 【参考范围】
 新生儿:13~22 mmol/L; 儿童:20~28 mmol/L; 成人:22~32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呼吸性酸中毒:如肺气肿、肺纤维化、呼吸肌麻痹、呼吸道阻塞、气胸、支气管扩张等。
 ⑵代谢性碱中毒:如呕吐、缺钾、服碱性药过多、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2.降低:
 ⑴代谢性酸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休克、严重腹泻及脱水等。
 ⑵呼吸性碱中毒:如呼吸中枢兴奋及呼吸加快等。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测定
 【参考范围】
 婴儿:3.5~5.5 kPa; 成人:男:4.7~6.4 kPa; 女:4.3~6.0 kPa。
 【临床意义】
 1.增高:为高碳酸血症,提示肺泡通气不足、呼吸性酸中毒(如肺心病等)或代谢性碱中毒等。
 2.降低:为低碳酸血症,提示肺泡通气过度、呼吸性碱中毒(如哮喘等)或代谢性酸中毒等。
 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测定
 【参考范围】 成人:21~30mmol/L; 儿童:18~29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⑴代谢性碱中毒:幽门梗阻引起呕吐而胃酸大量丧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过多、缺钾及服碱性药物过多。
 ⑵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梗阻、重症肺气肿、肺实变、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性脑病、肺水肿。
 2.降低:
 ⑴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尿毒症、休克、严重腹泻、重度脱水、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⑵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增快、换气过度。
 动脉血氧总量(O2CT)测定
 【参考范围】 0.15~0.22vol。
 【临床意义】 血氧总量为判断呼吸功能及缺氧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贫血时血氧总量降低,但不表明呼吸衰竭。
 动脉血氧分压(PO2)测定
 【参考范围】 新生儿:8.0~12.0 kPa;   成人:10.6~13.3 kPa。
 【临床意义】 氧分压是表示溶解在血中的氧气所产生的压力。临床上根据测得的氧分压值可判断缺氧的程度。
 1.增高:见于吸入高氧气体。
 2.降低:见于吸烟者、一氧化碳(CO)中毒及各种肺部疾病。当PO2为8.13~10.6
 kPa时为轻度缺氧;PO2为5.47~8.0
 kPa时为中度缺氧;PO2<5.33kPa时为重度缺氧;PO2<4.31kPa时表示有呼吸衰竭;PO2<4.0kPa时则有生命危险。
 动脉血半饱和氧分压(P50)测定
 【参考范围】 3.5±0.2kPa。
 【临床意义】 根据半饱和氧分压值可判断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的大小。
 1.增高:表明氧离解曲线右移,反映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下降,不利于氧携带。
 2.降低:表明氧离解曲线左移,反映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增加,不利于组织供氧。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测定
 【参考范围】 0.9~1.0。
 【临床意义】
 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可反映氧分压的大小。降低常见于缺氧性疾病,如呼吸功能不全引起的低氧血症、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一氧化碳中毒等。
 血浆实际碳酸氢盐(AB或HCO3-)和标准碳酸氢盐(SB或ST)测定
 【参考范围】
 AB:22~28mmol/L。
 SB:儿童:21~25 mmol/L; 成人:22~28 mmol/L。
 【临床意义】AB值变化较为复杂,与机体代谢及呼吸因素有关,应结合PCO2、pH与SB等值综合分析。
 1.AB与SB均正常:表示酸碱平衡正常。
 2.AB与SB均减低:表示代谢性酸中毒(未代偿)。
 3.AB与SB均升高:表示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
 4.AB>SB:表示呼吸性酸中毒。
 5.AB<SB:表示呼吸性碱中毒。
 缓冲碱(BB)测定
 【参考范围】 45~55 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代谢性碱中毒。
 2.降低: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3.若临床测定出现BB不足而AB正常,说明患者存在着HCO3-以外的碱储备不足,如低血浆蛋白或贫血等,此时宜补充蛋白质或全血,而勿补充HCO3-。
 剩余碱(BE)测定
 【参考范围】
 新生儿:-10 ~ -2 mmol/L; 婴儿:-7 ~ -1 mmol/L;
 儿童:-4 ~ +2 mmol/L;  成人:-3 ~ +3 mmol/L。
 【临床意义】由于BE测定时排除了呼吸的干扰,可较正确地反映体内缓冲碱多少的情况,因而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失衡的重要指标。代谢性碱中毒时,剩余碱会增高;代谢性酸中毒时,剩余碱会降低;呼吸性酸中毒发生代偿时,剩余碱略有增高。
 阴离子间隙(AG)测定
 【参考范围】 7 ~ 16 mmol/L。
 【临床意义】 AG=Na+ -(CL- + HCO-3)
 。AG是反应代谢性酸碱中毒的指标之一,在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及肾功能不全时可增高。
 (八)内分泌疾病检验
 甲状腺素(T4)测定
 【正常参考值】儿童:83~194nmol/L; 成人:65~155n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先天性遗传性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增高症、急性传染性肝炎、间歇性血卟啉病,服用甲状腺素、雌激素类药物及避孕药、奋乃静等。
 2.
 降低: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活动性肢端肥大症、遗传性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减少症、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

 游离甲状腺素(FT4)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3~31.0pmol/L。
 【临床意义】
 同“T4”,但FT4不受血液中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改变的影响,因此直接测定FT4对了解甲状腺功能比总T4更有意义。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
 【正常参考值】儿童:1.4~4.0nmol/L; 成人:1.8~2.9n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甲状腺机能亢进症、T3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复发先兆。 
 2.降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及低T3综合征(其他系统的疾病可出现T3
 降低,称低T3综合征):常见于胃癌、急性或慢性肾衰、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测定
 【正常参考值】儿童:5.1~10.6pmol/L; 成人:5.4~8.8pmol/L。
 【临床意义】同“T3”
 ,但T3在血中99%以上和TBG等血浆蛋白结合,游离部分更能可靠反映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
 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测定
 【正常参考值】 0.54~1.46nmol/L。
 【临床意义】
 1.
 rT3是诊断甲亢最灵敏的指标,灵敏度较T3、T4高。甲亢时血清rT3浓度高,甲减时rT3浓度低。轻型及亚临床型甲减的诊断rT3优于T3及T4,但不如TSH(促甲状腺素)灵敏。
 2. rT3结合T3、T4测定可判断疗效。甲亢治疗中若T4
 、rT3均低于正常,表明用药过量;甲低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若rT3、T3明显升高,T4正常或偏高,则提示用量过大。
 3.鉴别原发性甲低和低T3综合症。原发性甲低时,T3和rT3同时减低,而许多非甲状腺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变、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临床上发生低T3综合症时,血清rT3水平明显升高,病情好转时可恢复至正常。
 T3摄取试验
 【正常参考值】 0.35~0.45。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非甲状腺病引起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减少的病人等。
 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因生理因素或用药所致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增高而引起T4
 、T3升高者等。
 甲状腺131I摄取试验
 【正常参考值】
2小时:0.04~0.25;6小时:0.08~0.35;24小时:0.30~0.60。
 【临床意义】
 1. 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缺碘性及单纯性甲状腺肿大、青春期、绝经期及妊娠期等。
 2. 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甲状腺炎。
 血清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
 【正常参考值】 15~34m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孕妇、病毒性肝炎、使用雌激素或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奋乃静等药物者。
 2.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肾病综合征、严重营养不良、肝功能衰竭、应激、使用雄激素、糖皮质激素、苯妥因钠等药物。
 甲状旁腺素(PTH)
 【正常参考值】 170~400n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衰竭、单纯性甲状腺肿、骨软化症、闭经后骨质疏松症、异位原发性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量等。
 2.减低: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降钙素(C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0~14ng/L; 女:0~28n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甲状腺髓样癌、肾功能衰竭、肺癌、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2.降低:见于暴发性流脑、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醛固酮(ALd)测定
 【正常参考值】 立位:94~204ng/L; 卧位:55~139n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妊娠毒血症等。
 2降低:见于醛固酮减少症、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测定
 【正常参考值】 12.5~34.5U/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不全等。
 2.降低:见于肾性贫血等。
 血管紧张素I(AT-I)测定
 【正常参考值】 11~88ng/L。
 【临床意义】
 1.增高:
 (1)生理性升高:见于低钠饮食、月经周期黄体期、妊娠等。
 (2)病理性升高:见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巴特综合征、肾血管瘤、单侧肾动脉狭窄、肾脏球旁细胞肿瘤、肾上腺功能低下、口服避孕药、肝硬化、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甲亢等。
 2.降低:
 (1)生理性降低:见于高钠饮食、月经周期卵泡期等。
 (2)病理性降低:见于类固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等。
 血管紧张素II(AT-II)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60ng/L。
 【临床意义】同“血管紧张素I(AT-I)测定”。
 皮质醇测定
 【正常参考值】 上午:442±276nmol/L;下午:221±166nmol/L。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血中皮质醇的浓度一日内有昼夜节律变化,清晨6~8时最高,下午4~6时约为晨间的一半,晚上22时到凌晨2时最低,故在一定时间内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具有确定的临床意义。
 2.病理变化:
 (1)增高: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如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肿瘤、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及燕麦细胞型肺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肿瘤等。
 (2)降低: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如Addsion病)、垂体功能低下、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11-去氧皮质酮测定
 【正常参考值】 61~576n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库欣综合征、肾上腺肉瘤等。
 2.降低:见于阿狄森病、席汉综合征等。
 肾上腺素(Ad)测定
 【正常参考值】血浆:<480pmol/L;尿:0~80nmol/24h。
 【临床意义】 肾上腺素升高常见于持续刺激神经、精神紧张、寒冷、长期给予利血平治疗、嗜铬细胞瘤等。
 去甲肾上腺素(NA)测定
 【正常参考值】血浆:615~3240pmol/L;尿:0~590nmol/24h。
 【临床意义】 同“肾上腺素测定”。
 多巴胺(DA)测定
 【正常参考值】 血浆:<888pmol/L; 尿:424~2612nmol/24h。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精神错乱、恐惧、幻觉、恶心、呕吐等。
 2.降低:见于震颤麻痹综合征等。
 雌二醇(E2)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29~132pmol/L;
 女:卵泡期:37~330pmol/L;
 排卵期:367~1835pmol/L;
 黄体期:184~881pmol/L;
 绝经期:10.3~31.0p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正常妊娠、双胎或多胎妊娠、卵巢肿瘤、原发性或继发性性早熟、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不明原因乳房发育男性、雌激素分泌瘤、肝硬化等。
 2.降低:见于胎盘娩出后、妊娠毒血症、无脑儿、女性青春延迟、原发或继发闭经和绝经、下丘脑癌变、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卵巢炎症及功能不足等。
 雌三醇(E3)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及未孕妇女:<7nmol/L;妊娠期:104~1215n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正常妊娠(并随妊娠时间而升高,分娩后迅速下降)、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对胎儿男性化影响等。
 2.降低:见于先兆子痫、无脑儿、胎儿宫内死亡、出生低体重婴儿、母体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妊娠时胎儿患有Down综合征等。
 雌酮(Es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41~240pmol/L;
 女: 卵泡期:291±77pmol/L;
 排卵期:1472±55pmol/L;
 黄体期:814±163p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正常妊娠妇女第12周以后、肝脏疾病及某些睾丸肿瘤等。
 2.降低:见于闭经妇女、原发性或继发性卵巢功能减退等。
 孕酮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3.2nmol/L;
 女: 卵泡期:0.6~2.7nmol/L;
 黄体期:9.5~111.3nmol/L;
 绝经后:0.09~0.9n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正常妊娠(从第1周开始孕酮升高,35周达高峰)、先兆流产(若出现下降则有流产可能)、葡萄胎、轻度妊娠中毒等。
 2.降低:见于绒毛膜癌、重度妊娠中毒等。不管胎位如何,若单次血清孕酮≤15.9nmol/L,可提示为死胎。
 睾酮(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4.5~25.5nmol/L;女:<2n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睾丸间质细胞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21-羟化酶或11-羟化酶缺陷)及肾上腺肿瘤、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肥胖者及注射睾酮或促性腺激素等。
 2.降低:见于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睾丸炎或X线照射后、垂体前叶机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先天性嗅觉缺陷、类睾综合征(如Kallman综合征)及睾丸不发育或睾丸消失综合征等。
 双氢睾酮(DHT)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03~2.92nmol/L;女:0.14~0.76n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女性多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降低:见于5-α还原酶所致的性分化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IU/L。
 【临床意义】
 1. 早孕:在受孕后9~13天即有明显升高,妊娠8~10周时达高峰。
 2.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等可见升高。经手术或化疗后降低,可作为临床治疗的监测指标。
 3.
 先兆流产和异位妊娠:如果怀孕的最初3~6周β-HCG不能持续以每天66%的速度递增,应考虑异位妊娠或先兆流产的可能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正常参考值】 儿童:0.9~9.1mIU/L;成人:2~10mIU/L。
 【临床意义】血清TSH测定是诊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最灵敏的一种指标。
 1.增高:
 (1)生理性增高:如低碘饮食、寒冷刺激、新生儿和老年人、妊娠。
 (2)轻度和亚临床期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4)地方性克汀病。
 (5)单纯性及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6)异源异位TSH症候群。
 (7)垂体肿瘤所致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减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席汉氏综合征、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测定
 【正常参考值】 14.0~168.0pmol/L。
 【临床意义】
 1. 升高:见于各类甲状腺功能减低。重型原发性甲低时,血清TRH浓度可高达1142 pmol
 /L;亚临床甲低患者血清TRH水平亦超过正常值数倍。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血清TRH早期正常,后期甲低时则升高。
 2.降低: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但部分甲亢患者血清TRH水平并不减少,甚至高于正常。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测定
 【正常参考值】 1.1~11.0pmol/L。
 【临床意义】
 1.升高:肾上腺皮质增生,异源性ACTH分泌综合征,烧伤、创伤、手术、失血、剧痛、低血糖、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后、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Nelson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
 2.降低: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垂体前叶缺血性坏死、垂体瘤、外源性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肿瘤等。
 黄体生成素(LH)测定
 【正常参考值】青春期前:2~12IU/L;成人:4~20IU/L;绝经后:>40 IU/L。
 【临床意义】
 1.增高:原发性睾丸衰竭、卵巢衰竭、过早绝经等。
 2.降低:见于垂体机能减退、妊娠、无生殖力综合征、性机能减退、女性染色体病(如两性畸形)等。
 卵泡刺激素(FSH)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2.5~15U/L;女性:4~20U/L;绝经后:>20 U/L。
 【临床意义】
 1.增加:见于睾丸精细胞瘤、Klinefelter氏综合征、Turner氏综合征、卵巢功能衰减及闭经、两侧卵巢全切除术后、皮质类固醇治疗、原发性生殖机能减退、垂体机能亢进前期、巨细胞退行性发育的脑癌,若有促性腺样物质的异位分泌,也使FSH增加。
 2.减少:见于雌性激素、黄体酮治疗、继发性生殖机能减退、Simmond氏病、垂体机能亢进晚期。
 泌乳素(PRL)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20ng/mL;
 女:未妊娠妇女 0~40ng/mL;
   孕早期3月 0~84ng/ml;
 孕中期3月18~306ng/ml;
 孕晚期3月34~386ng/m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加:见于运动后、性交、妊娠、产后、吮乳、夜间睡眠、应激状态及月经周期中的分泌期。
 2.药理性增加:见于使用氯丙嗪及其他吩噻嗪类药物、氟哌丁苯、三环抗抑制药、大剂量的雌激素、某些抗组织胺药物、α-甲基多巴、合成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利血平等。
 3.病理性增加:见于垂体肿瘤、乳腺肿瘤、非功能性肿瘤、柯兴氏综合征、肢端肥大症、下丘脑肿瘤、肉芽肿、脑膜炎、Chiari-Fromel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Nelson氏综合征、肾上腺机能减退、肿瘤的异位生长(如垂体瘤肺转移)、闭经和乳溢综合征等。
 生长激素(GH)测定
 【正常参考值】儿童:<10μg/L;成人:<58μ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肢端肥大症、巨人症、严重营养不良、应用某些药物(如胰岛索,精氨酸)等。
 2.减低:垂体性侏儒,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
 抗利尿激素(ADH)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1.5ng/L。
 【临床意义】
 1.增加:支气管癌或其他癌症异位分泌、哮喘持续状态、肺炎、结核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2.减少:尿崩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
 胰岛素和C肽测定
 【正常参考值】 胰岛素: 7~24mU/L;C肽:0.5~3.0μg/L。
 【临床意义】
 1.血液中C肽水平结合血糖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和指导临床治疗,Ⅰ型糖尿病空腹血清胰岛素和C肽值低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无高峰;Ⅱ型糖尿病C肽和胰岛素可正常或稍高,刺激后高峰延迟出现。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若血中C肽值不太低,对试验餐有一定反应能力,说明胰岛β细胞有一定贮备能力,可考虑减量甚至停用,若C肽值太低,则仍需用胰岛素治疗。
 2.胰岛素增高:见于
 胰岛细胞瘤、肢端肥大症、柯兴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症、肝脏疾病、感染、胰岛素治疗期间、肾功能障碍等。

 3.C肽增高:见于胰岛细胞瘤、服用类固醇激素、胰岛素抵抗状态等。
 胰高血糖素测定
 【正常参考值】 50~200n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糖尿病、胰高血糖素瘤、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等。
 2.降低:见于特发性胰高血糖素缺乏、胰腺切除后。
 胃泌素测定
 【正常参考值】 15~105ng/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卓-艾氏综合征(胃泌素瘤)、慢性萎缩性胃炎A型、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肝肾功能障碍等。
 2.降低:见于胃窦部胃癌。
                   
 (九)肿瘤标志物检验
 甲胎蛋白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20ng/ml (µg/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有75%~80%的患者AFP>300
 ng/ml,AFP可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普查和随访,对于肝癌的诊断、鉴别与疗效观察有价值;但也有18%病人可无AFP升高,值得注意。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水平常<300
 ng/ml。AFP升高主要是由于受损伤的肝细胞再生而幼稚化时,肝细胞便重新具有产生AFP的能力,随着受损肝细胞的修复,AFP逐渐恢复正常。
   3.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患者血清AFP可见升高,如睾丸癌、畸胎瘤、卵巢癌等。
 4.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一般在400
 ng/m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双胎妊娠血清AFP较单胎高。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如脊柱裂、无脑儿等)的可能性。
 5.另外,胃癌、胰腺癌、结肠癌、转移性肝癌等也可见AFP升高。
 癌胚抗原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5ng/ml (µg/L)。
 【临床意义】
   1.血清CE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时常见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胃癌、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2.血清CEA连续随访检测,可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后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也可用于对化疗病人的疗效观察。一般情况下,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恶化时升高。
   3.肠道憩室炎、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肝炎和肺部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率较低。
 4.98%的非吸烟健康人血清CEA<5ng/ml,吸烟者中约有39%的人CEA>5ng/ml。
 癌抗原15-3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25 000 U/L。
 【临床意义】
   1.乳腺癌患者常有CA15-3升高,但在乳腺癌的初期敏感性较低,约为60%,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可达80%。CA15-3可作为原发性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也是手术后随访、疗效观察、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指标。
   2.其他恶性肿瘤,如肺癌、肾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3.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疾病,阳性一般低于10%。
 4.CA15-3对蛋白酶和神经酰胺酶很敏感,因此血清标本应避免微生物的污染,以免影响测定结果。
 癌抗原125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35 000 U/L。
 【临床意义】
   1.卵巢癌病人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阳性率为61.4%,手术和化疗有效者CA125水平很快下降,若有复发时,CA125升高可先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因此是观察疗效、判断有无复发的良好指标。
   2.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乳腺癌40%、胰腺癌50%、胃癌47%、肺癌4l.4%、结肠直肠癌34.2%、其他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43%。
   3.非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不同程度升高,但阳性率较低,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4.在许多良性和恶性胸腹水中发现有CA125升高。羊水中也能检出较高浓度的CA125。
   5.早期妊娠的头3个月内,孕妇体内也有CA125升高的可能。
 癌抗原19-9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37 000 U/L。
 【临床意义】
  1.胰腺癌、胆囊癌、胆管癌、胆管壶腹癌时,血清CA
 19-9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诊断胰腺癌其敏感性为70%~95%,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2.胃癌阳性率约为50%,结肠癌阳性率约为60%,肝癌的阳性率约为51%。
 3.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胆石症、肝硬化、肝炎等疾病,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注意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癌抗原72-4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4000 U/L。
 【临床意义】
  
 1.CA72-4对胃癌的检测特异性明显优于CA19-9和CEA,卵巢癌时CA72-4含量也明显增加,且有助于监测病情,因此,为了提高卵巢癌的检出率,应考虑CA72-4和CA125组合应用。
   2.结肠癌、胰腺癌和非小细胞性肺癌,CA72-4含量也可见增高。
   3.正常人和良性胃肠道疾病的阳性率分别是3.5%和6.7%,应予注意。
 癌抗原242检验
 【临床意义】 用于综合肿瘤检测,如胰腺、肝、大肠、肺等部位的肿瘤,与CA50检测起互补作用。胰腺癌阳性率为68%~79%,胃癌阳性率为44%,结肠癌阳性率为55%~85%,卵巢癌、子宫癌、肺癌等肿瘤阳性率均高于CA50。胃、结肠、肝、胰腺和胆管疾病可有5%~33%的增高。
 鳞状细胞癌抗原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1.5μg/L。
 【临床意义】
   1.SCC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子宫颈癌、肺癌、头颈部癌时,血清SCC升高,其浓度随病期的加重而增高。子宫颈癌的阳性率较高,为45%~83%;头颈部癌阳性率为34%~78%;肺鳞癌阳性率为39%~78%;食道癌为30%~39%。临床上还用于监测这些肿瘤的疗效、复发、转移和评价预后。
   2.肝炎、肝硬化、肺炎、肾功能衰竭、结核等疾病,SCC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3.血液标本应避免汗液、唾液和其他体液的污染,否则会引起测定值的假性升高,导致错误结论。
 组织多肽抗原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80 U/L。
 【临床意义】
 1.许多肿瘤都可见到血清TPA升高,但主要见于:膀胱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特别是对膀胱转移细胞癌的诊断敏感性高。TPA在肿瘤切除后3~4周降至正常水平。由于TPA的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相关,如果TPA水平降至正常,说明肿瘤治疗有效,是监测肿瘤是否复发的良好指标。
   2.急性肝炎、胰腺炎、肺炎和胃肠道疾患也可见到血清中TPA升高。
   3.妊娠的最后3个月可见TPA升高。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T-PSA<4.0μg/L;F-PSA<0.8μg/L;F-PSA/T-PSA比值>0.25。
 【临床意义】
   1.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升高,以血清T-PSA>4.0μg
 /L判断为阳性,其阳性率为50%~80%。T-PSA的血清浓度和阳性率随病程进展而增高。前列腺癌手术后,T-PSA浓度可逐渐降至正常,若术后T-PSA浓度不降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应考虑肿瘤转移或复发,因此PSA测定可作为监测前列腺癌病情变化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2.前列腺肥大或增生、前列腺息肉、前列腺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也可见血清T-PSA和F-PSA水平轻度升高。
   3.单独使用T-PSA或F-PSA诊断前列腺癌时并不能排除前列腺肥大或增生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影响,特别是当T-PSA在4.0~20.0μg时,用血清中F-PSA/T-PSA比值测定更有价值。若血清总PSA(T-PSA)和游离PSA(F-PSA)升高,而F-PSA/T
 -PSA比值降低,则可考虑诊断前列腺癌,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正确性。
   4.约有5%的前列腺癌患者,T-PSA在正常范围,但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升高,因此两者同时测定,可提高前列腺癌的阳性检出率。
   5.采集病人的血标本前,若进行前列腺按摩,将导致血清PSA升高,应注意避免。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4 U/L。
 【临床意义】
  
 1.前列腺癌时可见血清PAP浓度升高。特别是在前列腺癌第3、4期时,PAP测定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度比PSA高,但灵敏度较PSA低。因此,为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阳性率两者可联合检测。
   2.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也可见PAP升高。
 3.某些肾脏和前列腺检查可导致血清PAP升高,在判断测定结果时要予以考虑。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15 U/L。
 【临床意义】
   1.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NSE水平明显高于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等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用于鉴别诊断和监测小细胞肺癌放疗、化疗后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时NSE浓度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复发时血清NSE升高。用NSE升高来监测小细胞肺癌复发要比临床确定复发早4~12周。
 2.神经母细胞瘤患者NSE水平异常增高,而Wilms瘤则升高不明显。因此测定NSE的水平可用于上述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用来监测神经母细胞瘤的病情变化,评价疗效和预报复发。
   3.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等患者血清内NSE也可增高。
   4.NSE也存在于正常红细胞中,标本溶血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采血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溶血。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检验(CYFRA21-1)
 【正常参考值】 ELISA和CLIA法:血清<3.3μg/L。
 【临床意义】
 1.肺癌患者血清中CYFRA21-1含量明显升高,特别是鳞状上皮细胞癌首选的肿瘤标志物,CYFRA21-1升高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其在血清中的浓度可以反映肿瘤的恶变程度;作为外科手术治疗的判断指征;用于监测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程进展,对患者的化疗监测尤其有用,CYFRA21-1浓度升高,往往早于临床症状,有助于早期判断肿瘤复发和术后肿瘤的残存。
 2.如将NSE与CYFRA21-1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验(TSGF)
 【正常参考值】<64U/ml。
 【临床意义】
 1.TSGF属广谱性肿瘤筛查因子,无特异性,增高常见于腺癌、鳞癌、胶质瘤、血液病等,阳性率可达70%以上。在肿瘤早期TSGF即可升高,因此,可协助肿瘤的早期诊断,适用于肿瘤普查和病情随访。
 2.急性炎症、肠炎、SLE等疾病患者也可出现TSGF升高,但一般为一过性的,随抗炎成功一般在1月内即可转阴,可通过随访排除。
 3.某些晚期肿瘤患者,TSGF检验可出现假阴性,应予注意。
 α-L-岩藻糖苷酶检验(α-L-AFU)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234~414umo1/L。
 【临床意义】
  
 1.81.2%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水平增高,是原发性肝癌的标志物之一,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阳性率达93.1%。
   2.动态观察对判断肝癌疗效、预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3.血清AFU在转移性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孕妇体内也可增高;在肝硬化、慢性肝炎、消化道出血等也有轻度增高。
 铁蛋白检验(SF)
 【正常参考值】  男:12~245μg/L;女:5~130μg/L。
 【临床意义】
 1.升高:①常见于原发性肝癌、胆道癌、大肠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患者。②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F可明显升高,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F浓度可在正常范围之内,慢粒急变时SF浓度升高,监测血清SF浓度可提示慢粒急变。再障、恶性地中海贫血,血清SF升高。非霍奇金病SF升高在晚期尤为明显,可作为非霍奇金病与霍奇金病的鉴别指标。
 2.降低:缺铁性贫血时,SF浓度明显降低,常小于12.0μg/L,可作为缺铁性贫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hCG)
 【正常参考值】βhCG<5.0 IU/L。
 【临床意义】
   1.100%滋养体瘤和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恶性葡萄胎,βhCG异常升高;βhCG的中度升高见于精原细胞睾丸癌,70%非精原细胞性睾丸癌βhCG低度升高(往往和AFP同时升高)。部分乳腺癌、胃肠道癌、肺癌、良性疾病如肝硬化、十二指肠溃疡、炎症也可见βhCG轻度异常。
   2.动态观察βhCG还可用于治疗监测,判断疗效、预后及复发情况。
 透明质酸检验(HA)
 【正常参考值】62.89±20.6μg/L。
 【临床意义】 HA由间质细胞合成,绝大多数在组织间隙或结缔组织中,很少一部分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血清中HA浓度升高见于胃、直肠、卵巢、支气管癌伴肝或骨转移者。
 α1-抗胰蛋白酶检验(α1-AT)
 【正常参考值】 放射免疫法:2~3g/L;
 比浊法:成人0.78~2.0 g/L,60岁以上1.15~2.0 g/L。
 【临床意义】
 α1-AT是一种由肝脏合成代谢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细胞发生恶变时,肿瘤细胞也能合成α1-AT。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α1-AT浓度升高,且与肿瘤的大小、扩散有一定的关系。某些感染、外伤、心肌梗死等应激情况下α1-AT也可升高,应加以区别。
 (十)过敏性疾病的检验
 常见过敏原定性组合
 吸入组:总IgE定量,屋尘、尘螨、粉螨、猫毛发皮屑、狗毛发皮屑、点青霉、交链孢霉、黑根霉、蟑螂、蚊子、普通豚草、蒿属植物、白桦、榆树、梧桐、桉树、桑树。
 食物组:
 ①总IgE定量,螃蟹、虾、龙虾、鳕鱼、带鱼、金枪鱼、牛肉、羊肉、鸡肉、牛奶、蛋白、蛋黄、大豆、花生、绿豆、大马哈鱼、大比目鱼、扇贝、干贝。

 ②总IgE定量,小麦、燕麦、玉米、胡萝卜、土豆、南瓜、西红柿、菠菜、芹菜、莴苣/生菜类、蘑菇、黄瓜、苹果、桃子、葡萄、橘子、草莓、香蕉、大蒜、洋葱、胡椒粉。
 【结果判断】 均为阴性。
    吸入组 结果   食物组 结果   食物组 结果
                   总IgE   IU/ml 
 (1岁≤15;1-5岁≤90;10-15岁≤ 200;其他年龄范围≤100 IU/ml)
 H1屋尘 阴性 F23螃蟹F24虾F80龙虾 阴性 F4 小麦F7 燕麦F8 玉米 阴性
 D1尘螨D2粉螨 阴性 F3 鳕鱼/带鱼F40金枪鱼 阴性 F 31胡萝卜F 35土豆F135南瓜
 阴性
 E1 猫毛发皮屑E2 狗毛发皮屑M1 点青霉M6 交链孢霉M11黑根霉 阴性
 F27牛肉F88羊肉F83鸡肉 阴性 F25 西红柿F38 菠菜F85 芹菜 阴性
 阴性 F 2牛奶 阴性 F100莴苣/生     菜类 F127蘑菇F133黄瓜 阴性
 16 蟑螂17 蚊子 阴性 F 1蛋白F75蛋黄 阴性 F49 苹果F53 桃子F92 葡萄 阴性
 W1普通豚草W5蒿属植物 阴性 F 13花生F 14大豆F132绿豆 阴性 F
 41橘子F211草莓F212香蕉 阴性
 T 3 白桦T 8 榆树T11 桐树T18 桉树T70 桑树 阴性 F
 41大马哈鱼F211大比目鱼F212扇贝/干贝 阴性 F 44 大蒜F 48 洋葱F203胡椒粉
阴性
 【临床意义】
 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IVT)主要检测IgE介导的速发性过敏反应,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过敏反应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如荨麻疹、湿疹、花粉症、常年性、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哮喘、药物过敏等。

 食物不耐受IgG(FIgG)的定量检验
 食物不耐受是—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机体不能充分消化食物大分子并由此引发抵抗性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分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堆积在人体组织内,数天或几周后由此引发了身体各部位的一系列的症状。多数食物不耐受患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和皮肤反应,其他还可有神经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肌肉骨骼症状等,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食物不耐受可能出现极不相同的症状。
 常用食物组过敏原定量组合:食物总IgG,螃蟹、虾、鳕鱼、猪肉、牛肉、鸡肉、蛋白、蛋黄、大豆、花生、小麦、玉米、西红柿、蘑菇、大米。
 【结果判断】
 针对检测得到的每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的不同,可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级,解释为“阴性、轻度不耐受、中度不耐受、重度不耐受”。结果分级见下表:
 检测值           分级           判断
 < 50 U/ml           0            阴性
 50~100 U/ml        +1          轻度不耐受
 100~200 U/ml       +2         中度不耐受
 > 200 U/ml         +3          重度不耐受
 【临床意义】 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与食物有关,表现为对此食物不耐受。特点:接触过敏原几天或一周以上才出现过敏症状。这种过敏反应常因症状滞后而被误诊,临床表现为各系统的慢性症状。引起诸如胃肠道疾病(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结肠炎、口臭、打嗝、胀气、肠道激惹综合征等)、皮肤病(湿疹、风团、瘙痒、头皮屑、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呼吸道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呼吸困难、鼻窦炎等)
 、
 肌肉骨骼疾病(关节炎、关节疼痛等)和神经性疾病(焦虑、疲劳、头痛、暴躁易怒、晕眩等)等,且长期病因不明,久治不愈。
 如果检测出对多项食物不耐受,则建议改变烹饪习惯或环境条件。一般来说,如果不耐受食物少,则直接“禁食”就可。如果查出不耐受食物很多,则将+2、+3阳性的食物列为“禁食”,而将“+1”的食物列入“轮替”。“轮替”食物是间隔一段时间重新食用。当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禁食”的不耐受食物仍可小心纳入饮食。对于已禁食食入的食物,在症状消失或改善后,可以尝试逐渐将其引入正常饮食;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该食物是否可以食用。有一部分食物这时不会再引起从前的症状,可以转入轮替组。重新纳入应在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约6个月后进行。
 (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HAT)
 【正常参考值】 ≤1:14(红细胞凝集法)
 【临床意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嗜异性抗体滴度常达1:14以上。一般认为在1:14以上,隔周检验抗体滴度上升4倍以上者,诊断意义更大。
 少数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何杰金病、少数淋巴网状细胞瘤和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患者,嗜异性抗体可呈低滴度阳性。
 冷凝集试验(CA)
 【正常参考值】 1:32以下(红细胞凝集法)
 【临床意义】
 本试验是最常用于检验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的非特异试验。患者血清中常出现高滴度的冷凝集素,当凝集效价≥1:64或双份血清效价4倍增高为阳性,阳性者85%具有抗肺炎支原体抗体存在。
 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肥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腮腺炎、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链球菌感染性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也可出现阳性。
 艾滋病(AIDS)的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抗HIV1+2抗体(ELISA法):阴性; HIV-RNA(RT-PCR法):阴性
 【临床意义】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经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当感染HIV数周至半年后,绝大多数病人血清中存有抗HIV抗体。
 2.抗HIV抗体阳性:如无任何临床症状,可为病毒携带者。抗HIV阳性可持续数年、数十年以至终身,是重要的感染标志。
 3.抗HIV抗体阳性,特别是确证试验结果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时,可诊断为艾滋病。(可参见本节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抗HTV)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体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EHFV),鼠是主要的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人体感染后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机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2~3天,血清中即可检出特异性lgM,7~10天达高峰。而特异性IgG在病后2周出现,可持续多年,故特异性lgM阳性,可对EHF进行早期诊断,而检测特异性lgG抗体,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急性乙脑患者体内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发病后3~4天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可在病程第2天测到,2周达到高峰,阳性率为70%~90%。因此检测病毒特异性IgM,可早期诊断急性乙型脑炎。中和抗体特异性较高,出现较迟,2个月时效价最高,可持续5~15年,仅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
 人类轮状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人类轮状病毒主要在寒冷季节流行,—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类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也能引起较大儿童及成人腹泻。IgM阳性提示现症感染,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麻疹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麻疹病毒可引起人体急性发热、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和皮肤出现斑丘疹等症状。—般情况下典型的麻疹病人不通过实验室检查也可诊断,但由于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尚达不到终身免疫以及轻型及不典型病例的增加,故仍需实验室检测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以提供早期快速诊断。检测麻疹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可了解机体有无免疫力,并对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考核。
 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机体感染该病毒后数天,血清依次出现IgM、IgG抗体,IgG为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并将病毒清除,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双份血清抗体升高4倍或4倍以上或特异性IgM阳性有诊断价值。
 柯萨奇病毒IgM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柯萨奇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提示现症感染,有早期诊断价值;特异性IgG为中和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EB病毒壳抗原、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1.抗VCA-IgM阳性是EBV近期感染的指标,可持续4~8周,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抗VCA-IgA阳性见于:①鼻咽癌,阳性率达93%,放疗后,病情好转者其滴度下降,肿瘤复发时滴度再次上升,抗VCA-IgA可作为鼻咽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指标;②支气管肺癌、甲状腺癌、慢性鼻咽部炎症,也可见阳性,但阳性率较低;③正常人阳性率约为3.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及RNA检验
   
 【正常参考值】SARS病毒抗体 (ELISA和IFA法):阴性;
 SARS-coV RNA(RT-PCR法):阴性
 【临床意义】SARS病毒抗体阳性表明曾感染过SARS-coV,RT-PCR阳性可表示标本中有SARS-coV的遗传物质(RNA)。
 禽流感病毒检验
 【正常参考值】
 上下呼吸道、肝、脾、脑及直肠内容物等标本H5N1病毒分离和(或)培养:阴性;
 H5N1- RNA(RT-PCR法):阴性;
 血清学诊断: A型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检测(ELISA和IFA法):阴性
 【临床意义】 病毒分离和(或)培养、H5N1-
 RNA阳性及禽流感病毒H5N1特异性抗体效价四倍上升均可提示禽流感病毒感染。
 【标本采集】
 1.尽早采集病人的呼吸道标本:要及时、规范地采集不明原因肺炎或可疑人禽流感病例的呼吸道标本。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如错过最佳时间,仍应尽早采集,一般采集7天内标本。如果第一份标本核酸检测阴性,应立即再次采集呼吸道标本。上呼吸道包括鼻拭子、鼻咽拭子、鼻咽抽提物、鼻洗液、咽漱液;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吸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下呼吸道标本最有利于分离到禽流感病毒。
 2.血清标本:如果没采集到用于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急性期标本,人禽流感病例的诊断或排除需双份血清,急性期血清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发病后第2、3、4周采集。如未能采集到急性期血清,仍应尽早采集第一份血清,并在间隔2~4周后采集第二份血清。
 C反应蛋白测定(CRP)
 【正常参考值】 <8mg/L  (速率散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1.组织损伤,如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心肌梗死等,CRP常于发病后数小时迅速升高,病变好转时迅速下降。若手术恢复后CRP又升高,提示继发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
 2.各种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CRP常明显增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升高不明显或轻度增高,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指标。
 3.风湿热活动期,CRP明显升高,可达200mg/L以上,治疗好转后,CRP逐渐降至正常。
 4.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以及妊娠等都可见CRP明显升高。
 5.超敏CRP(hs-CRP)(正常参考值<3mg/L=还可用作冠心病危险性预测指标。
 抗链球菌溶血素“O” 检验 (ASO)
 【正常参考值】 速率散射比浊法:<200(德灵)
                 <125(IMMAGE) 
 【临床意义】 
 1.ASO升高,常见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扁桃体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以及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脓疮病、新生儿脐带感染等。由于正常人群中链球菌感染相当常见,故正常人血清中也有一定量的ASO,但一般在正常参考值以下。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周后,ASO即开始升高,4~6周达高峰。由于ASO可持续几个月或几年,因此ASO阳性不一定是近期感染的指标,应多次动态观察。风湿热病人于感染后4~6周,80%的病人阳性,如果合并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风湿活动。                    
 3.病人确有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ASO持续阴性,可能是发病早期用过大量的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4.多次检验,滴度逐步升高,可认为是疾病的活动期,对活动性风湿热或急性肾炎的诊断有较大意义;如滴度逐步下降,可认为是疾病的缓解期,如抗体恒定在高水平,多为非活动期。
 肥达反应WR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正常参考值】 伤寒O<1:80;伤寒H<l:160;副伤寒甲<1:80;
 副伤寒乙<1:80;副伤寒丙<1:80(直接凝集法)
 【临床意义】
 1.本试验可作为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具体模式如下:
 (1) O升高,H正常:伤寒发病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交叉反应。
 (2) O正常,H升高:以往曾患过伤寒或伤寒疫苗接种后,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3) O升高,H升高:伤寒可能性大。
 (4) O升高,A、B、C任何一项升高:可能分别为副伤寒甲、乙、丙。
 2.肥达反应单次效价增高,判断的可靠性差,必要时进行动态观察,若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则诊断价值较大。

 3.早期使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可出现阴性。
 外斐反应WFR (变形杆菌凝集试验)
 【正常参考值】Ox2<l:160;Ox19<l:160;Oxk<l:160;(直接凝集法)
 【临床意义】
 1.x19增高:见于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或洛杉矶斑疹热。
 2.Ox2增高:见于洛杉矶斑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或流行性斑疹伤寒。
 3.xk增高:见于恙虫病。
 4.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血清滴度可有所增高;孕妇可稍有增高。
 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结核抗体阴性
           PCR法:结核分枝杆菌DNA阴性
 【临床意义】
 抗体阳性表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结核病人体内抗体水平差异较大,低水平结核抗体常在健康人中发现,注意鉴别。
 PCR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且速度快,但应防止标本污染引起的假阳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测定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抗原或抗体均阴性
 【临床意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感染1周后,抗体逐渐增高,2个月后逐渐下降;接受疫苗接种者高抗体IgG效价可持续1年以上。
 布氏杆菌病凝集试验(波状热杆菌病凝集试验)
 【正常参考值】 凝集效价≤1:160
 【临床意义】 
 1.凝集效价明显升高或动态上升(双份血清测定,后次凝集效价超过前次4倍以上)有助于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2.链球菌感染、伤寒、疟疾、风湿热、流感,可轻度增高。
 抗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检验
 【正常参考值】 凝集效价≤1:80
 【临床意义】抗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
 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染,如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
 囊虫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囊虫特异性IgG阳性,见于囊虫病,阳性率高达96%。
 日本血吸虫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 环卵沉淀法,胶乳凝集法等:阴性
 【临床意义】
 IgM、IgE阳性提示病程处于早期,是早期诊断指标。IgG阳性提示疾病已是恢复期,曾有过血吸虫感染,可持续数年。
 艾滋病(AIDS)的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
 1.筛选试验:ELISA法检测抗HIV1+2抗体和快速蛋白印迹法(RWB)均为阴性;
 2.确诊试验: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WB)和RT-PCR法HIV-RNA均阴性。
 【临床意义】
 1.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经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当感染HIV数周至半年后,绝大多数病人血清中存有抗HIV抗体。
 2.抗HIV抗体阳性:如无任何临床症状,可为病毒携带者。抗HIV阳性可持续数年、数十年以至终身,是重要的感染标志。
 3.抗HIV抗体阳性,特别是确证试验结果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时,可诊断为艾滋病。
 4.筛选试验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高,故有假阳性;所以筛选试验阳性时应做确诊试验证实。确诊试验阳性,特别是RT-PCR法检测HIV-RNA阳性,对肯定诊断和早期诊断颇有价值,HIV-RNA在艾滋病患者体内量的多少直接反映病情进展。
 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
 检测非特异性抗体的定性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阴性;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阴性;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
 阴性。
 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确诊试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均阴性。
   【临床意义】
 梅毒螺旋体反应素试验敏感性高;定性试验阳性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确诊试验,若阳性可确诊梅毒。
 一般用VDRL或RPR试验对梅毒患者血清进行过筛试验,出现阳性者再用FTA-ABS或TPHA试验作确诊试验。梅毒螺旋体PCR检测也是快速检出螺旋体特异基因片段的确诊试验。
 淋病的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协同凝集试验阴性;PCR检测淋球菌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新生儿淋病性眼结合膜炎等淋病症状。
 对常规镜检、培养和血清学检查阴性,而病史和临床体征怀疑淋病患者、菌量少及慢性淋病患者、病菌携带者、正常的产前查体等,均可用PCR方法检测。PCR可做确诊试验。
 沙眼衣原体(CT)抗体和DNA检测
  【正常参考值】IFA法IgM效价≤1:32,IgG效价≤1:512;
          PCR法检测CT-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沙眼衣原体阳性常见于非淋病性尿道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新生儿眼结膜炎等。
 ①IgM阳性提示近期有CT感染,有利于早期诊断;②IgG在发病后6~8周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曾有过CT感染。泌尿生殖道标本CT-DN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沙眼衣原体感染,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检查手段。
 解脲支原体(UU)的DNA检测
  【正常参考值】 PCR法检测UU-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解脲支原体阳性常见于非淋病性尿道炎、阴道炎、盆腔炎、前列腺炎、流产、早产、不孕症等。泌尿生殖道标本UU-DN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解脲支原体感染,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检查手段。
 解脲支原体引起的非淋病性尿道炎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尿道内痒,伴有尿急和排尿不畅或排尿不净感,尿痛轻微,偶尔见有粘液丝随尿而出,少数患者有稀薄的脓性分泌物,女性患者会阴部有异臭味。
 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的DNA和抗体检测
 【正常参考值】 PCR法检测HSV-Ⅰ-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生殖器皮损标本内HSV-DN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生殖器疱疹,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检查手段。
 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见本节前述。
 乳头瘤病毒(HPV)的DNA检测
 【正常参考值】PCR法检测HPV-DNA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生殖道标本HPV-DNA检测阳性可确诊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检查手段。
   疟原虫(MP)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疟原虫。
 【临床意义】 血内查到疟原虫,是诊断疟疾最可靠的证据。
 分类 病症 典型表现
 间日疟原虫 间日疟
 突起发冷、畏寒、面色苍白,脉搏快而有力;继以高热、面色潮红、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皮肤干热;接着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至正常。反复周期性发作,隔天发作一次
 三日疟原虫 三日疟 发作与间日疟相似,但三日发作一次
 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 发热不规则,可引起重型疟疾。脑型疟疾有剧烈头痛、精神错乱等症状
 卵形疟原虫 卵形疟 与间日疟类似,但病情较轻
   血微丝蚴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微丝蚴。
 【临床意义】 查见微丝蚴可诊断为丝虫病。根据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①急性期过敏及炎症反应:两种丝虫病均可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等,以下肢淋巴管多见。班氏丝虫病还可出现精索、附睾及睾丸的炎症;②慢性期阻塞性病变(如表所示):浅表淋巴肿反复发作,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下肢和阴囊。
 腹内深部淋巴系统 阻塞
 淋巴尿或淋巴腹水;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则出现睾丸鞘膜淋巴积液及精索周围淋巴管曲张
 精索、睾丸的淋巴管 睾丸鞘膜淋巴积液及精索周围淋巴管曲张
 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管 产生乳糜腹水、乳糜尿或鞘膜乳糜积液
 浅表腹股沟淋巴结或淋巴管 阴囊淋巴肿
 腹部淋巴结或淋巴管 下肢淋巴肿
 浅表淋巴肿反复发作,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下肢和阴囊。
 腹内深部淋巴系统(如肾脏、输尿管与膀胱的淋巴管或主动脉侧淋巴结及腰干淋巴管)阻塞,可引起淋巴尿或淋巴腹水;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则出现睾丸鞘膜淋巴积液及精索周围淋巴管曲张;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管阻塞,则产生乳糜腹水、乳糜尿或鞘膜乳糜积液;浅表腹股沟淋巴结或淋巴管阻塞,则出现阴囊淋巴肿;腹部淋巴结或淋巴管阻塞,则发生下肢淋巴肿。
  
 尿液培养
 【正常参考值】 培养无细菌生长。
 【异常结果分析】 报告XXX 细菌,菌落数/ml,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时,必须根据细菌数判断是否有泌尿系感染。检出同一种细菌时,革兰阴性杆菌≥105/ml菌落数(CFU)时可认为是病原菌,有人认为一次培养菌数在105/ml,准确率为80%,两次检出同一细菌在105/ml以上,准确率为91%,三次为95%;104~105/ml时为可疑,应重复检查;
 <104/ml时视为污染;革兰氏阳性球菌≥104/ml则可视为病原菌。但在下列情况下尿路感染时尿中细菌常可≤105/ml或104/ml:尿液因大量饮水而被稀释;应用抗菌药物使尿中有较高浓度,细菌受抑制;细菌营养条件要求高,繁殖缓慢。若因菌数意义不能肯定或培养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继续送检。在严格无菌手续下送检膀胱穿刺或导尿培养时,无论菌数多少,均应视作病原菌。
 泌尿感染常见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近年由于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肠杆菌属、克雷白菌属、变形杆菌属类细菌增多,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增多。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也较常见,由于抗菌药的滥用导致尿路二重感染,酵母样真菌也常检出。若疑有结核菌感染时应送检结核培养。
 粪便培养
 1.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正常参考值】 未检出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异常结果分析】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主要有: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
 肠聚集-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ag-greagative
 E.coli,EAAggEC)
 若检出某种类型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结合临床对腹泻作出诊断。
 ①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婴儿流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婴儿肠炎、夏季腹泻及婴儿霍乱。本菌具有很强传染性,可引起院内暴发流行,也可引起成人腹泻。
 ②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及旅游者腹泻常见病原菌,本菌可产生大量耐热和非耐热肠毒素,患者腹泻呈水样便,伴有恶心、腹痛、发热等症。
 ③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因具有侵袭性,侵入人体肠粘膜上皮细胞后可迅速繁殖,破坏肠粘膜及其基底膜,出现粘膜溃疡,发病多呈散在性。与痢疾杆菌相似,引起痢疾样腹泻。
 ④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暴发或散在性出血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中度高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腹泻,早期为水样便,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少数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大肠杆菌O157:H7为最常见之血清型。
 ⑤ 肠聚集-粘附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顽固性小儿腹泻及旅行性腹泻。
 2.沙门菌、志贺菌(Salmonella、Shigella)
 【正常参考值】 培养沙门菌、志贺菌阴性
 【异常结果分析】 报告致病菌及该细菌药敏结果。
 检出沙门菌可视为沙门菌食物中毒(胃肠炎),主要由鼠伤寒、肠炎、猪霍乱、汤卜逊及丙型副伤寒等血清型引起。检出志贺菌可诊断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我国流行较多的为福氏志贺菌和宋氏志贺菌。
 3.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正常参考值】 未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异常结果分析】 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本菌为人、畜共患病原菌,主要可引起人类胃肠炎型感染(小肠结肠炎),约占本菌感染的2/3,多见于儿童。尚可引起末端回肠炎、阑尾炎、关节炎及败血症感染等。若为非肠道感染症,应在标本收集时,按要求作特殊处理。
 4.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正常参考值】 未检出霍乱弧菌,应结合临床作其他病原学检查。
 【异常结果分析】
 ① 培养检出霍乱弧菌某某血清型,可作为霍乱的确诊依据。
 ②
 弧菌科中,尚有其他致病细菌如副溶血弧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嗜水气单胞菌可引起腹泻等,可根据不同要求检测。
 报告细菌的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5.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正常参考值】 未检出空肠弯曲菌。
 【异常结果分析】 培养检出空肠弯曲菌。
 本菌产生霍乱样肠毒素,引起急性肠炎,血便伴发热、恶心、呕吐,常因饮食不洁牛奶等动物污染的食物引起。尚可引起霍乱样腹泻的暴发流行及食物中毒,尤其在儿童中发病较多。其感染率不少于沙门菌。
 6.结核病细菌学培养
 【正常参考值】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培养未检出结核分支杆菌。
 【异常结果分析】 常用检查方法为直接涂片检查和结核分支杆菌培养,目前PCR及探针技术已用于临床。
 1.涂片找到抗酸杆菌,可初步诊断为结核病,同时应做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与其他分支杆菌加以鉴别。
 2.培养检出结核分支杆菌及TB-DNA 阳性,即可确诊为结核病。
 3.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结核时应排除污染的干扰,阴、阳性结果临床应用均应谨慎。
 7.淋病细菌学培养
 【正常参考值】涂片未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培养未检出淋病奈瑟菌。
 【异常结果分析】 标本检查采用直接涂片及淋球菌培养。阳性结果如下:
 (1)涂片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患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急性期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伴有尿道口或阴道充血水肿。男性患者具有确诊意义,女性患者诊断应慎重,可结合临床初步诊断,并结合培养结果确诊。
 (2)培养检出淋病奈瑟菌,即可诊断为淋病,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8.真菌培养
 【正常参考值】
 (1)涂片未找到真菌(包括菌丝及孢子)。
 (2)培养未检出真菌。
 (3)未找到新型隐球菌。
 【异常结果分析】
 (1)涂片找到真菌菌丝和孢子。
 (2)检出新型隐球菌:可见于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或肺部感染,也可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淋巴结及肠道等处,由肺经血行播散时可侵犯所有脏器组织。不管发生哪类隐球菌感染,最后中枢神经系统终将受染。
 (3)检出真菌(包括深部真菌和浅部真菌)。
 深部真菌指侵犯表皮以外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原真菌、条件致病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申克孢子丝菌、暗色孢科真菌、曲霉菌、毛霉菌)。
 浅部真菌指寄生或腐生在表皮、毛发、甲板等部位的真菌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称为癣,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
   弓形虫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弓形虫特异性IgM抗体、 IgG抗体: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1.弓形虫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猫和其他宠物是主要传染源。人体感染后,轻者常无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体;重者可引起各种症状,如高热,肌肉、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孕妇急性弓形虫感染时,弓形虫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威胁胎儿健康。
 2.妊娠早期感染者可引起流产、死胎、胚胎发育障碍;妊娠中、晚期感染者,可引起宫内胎儿生长迟缓和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无脑儿、脑积水、小头畸形、智力障碍等),眼损害(如无眼、单眼、小眼等)以及内脏的先天损害(如食管闭锁)等。
 3.IgM抗体出现较早,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高滴度IgM抗体多提示有近期感染,IgG抗体出现较晚,可维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若再次感染,血清IgG抗体将迅速升高到4倍或4倍以上的较高水平。IgG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这种病原体,且有一定免疫力。
 风疹病毒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 风疹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阴性 (ELISA法)
 【临床意义】
 风疹病毒易感人群为l~5岁的儿童及孕妇。据统计,孕妇在怀孕1~6周时感染风疹者约50%可致流产、死胎、早产;若胎儿存活出生,有可能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神经性耳聋、小头畸形和智力障碍等。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必要时应终止妊娠。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表示机体已受过风疹病毒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
 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 抗-CMV IgM、IgG抗体:阴性 (ELISA法)
 【临床意义】
 1.抗-CMV测定,双份血清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增长时,有诊断意义。特异性抗-CMV
 IgM阳性为CMV近期感染的指标;IgG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CMV,且有一定免疫力。
 2.CMV围生期感染是引起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CMV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早产、胎儿发育迟缓、新生儿畸形、黄疸、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视网膜脉络膜炎等,新生儿死亡率较高。
 3.成人CMV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损者,如艾滋病、癌症、器官移植等,病人感染CMV后可发生进行性间质肺炎、肝炎、脑炎、心包炎及播散性CMV感染等,常威胁病人的生命,影响移植器官的存活。
 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 抗-HSV IgM、IgG抗体:阴性 (ELISA法)
 【临床意义】 
 1.单纯疱疹病毒(HSV) 分HSV-I
 和HSV-Ⅱ两型。原发感染后,机体最先出现IgM,随后出现IgA及IgG,抗体能防止病毒播散,但不能阻止复发,检出特异性IgM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上升4倍或4倍以上,可提示HSV近期感染。
 2.HSV主要引起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疱疹性脑膜炎、疱疹性外阴阴道炎、湿疹性疱疹、新生儿疱疹等。生殖器官以外部位的HSV感染多由HSV-I型引起(占95%),而生殖器官的HSV感染主要由HSV-Ⅱ型引起(占78%)。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HSV感染。IgG抗体阳性(效价无变化),说明既往感染过,且有一定免疫力。
 3.孕早期感染HSV者可导致流产,妊娠中、晚期感染者,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发病。
 临床上对TORCH检验结果的分析
 检验结果        临床意义
 IgM+     早期感染过,体内有抗体;近期复发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病毒被激活IgG+
 IgM+     急性期初次感染IgG-
 IgM-     早期感染过,体内有抗体,有一定免疫力;无近期感染IgG+
 IgM-     无感染史,体内无抗体,无免疫力,视为易感人群IgG-
 二、尿液检验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
 尿酸碱度(pH)测定
 【正常参考值】 正常尿液多为弱酸性,pH值约为6.0,因摄食种类及生理活动变化,pH值可在5.4~8.4之间波动。
 【临床意义】
 1.生理波动:摄食大量蔬菜、水果(富含钾、钠),pH升高(偏碱);摄食大量肉类(富含硫、磷)及混合性食物,pH降低(偏酸);剧烈运动、大汗、应激状态、饥饿时,pH也降低。
 2.病理性变化:
 (1)酸性尿:主要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结石、IV型肾小管酸中毒、白血病、坏血病及服用酸性药物如氯化铵等。
 (2)碱性尿:主要见于代谢性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变形杆菌或铜绿假单胞杆菌所致的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等。肾小管酸中毒(I、II、III型)时,肾脏无力排酸,尽管存在酸中毒,pH值仍不低于6.5。
 3.药物因素:如口服碳酸氢钠、碳酸钾、碳酸镁、枸橼酸钠等,尿液pH升高,某些中草药可使尿液pH明显升高;应用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钾时,尿液pH降低。
   4.判断尿路结石的种类,指导临床用药:如磷酸盐、碳酸盐结石多见于碱性尿;尿酸盐、草酸盐、胱氨酸结石多见于酸性尿。
 尿比重(SG)测定
 【正常参考值】
 晨尿:1.020~1.030;
   随机尿:1.003~1.030;
   新生儿尿:1.002~1.004。
 【临床意义】
 1.尿比重增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高热、大量出汗、脱水、心功能不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周围循环障碍及使用造影剂等。禁水、大量出汗也可引起尿比重增高。
 2.尿比重减低:表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精神性多包饮多尿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及恢复期等。大量饮水也可引起尿比重减低。
 3.尿比重固定:尿比重变化不大,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表示肾实质有严重的损害。
 尿蛋白定量(PRD)测定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儿童<40mg/24h;
    成人休息状态20~80mg/24h;
    成人运动状态<250mg/24h。
 【临床意义】
 1.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如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精神紧张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休息或刺激消失后可恢复正常。
 (2)体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长时间站立时,左肾静脉受压导致肾静脉压升高,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不良引起的蛋白尿称为体位性蛋白尿。定性试验有时可高达“++”,体位性蛋白尿经卧床休息后多可消失,常见于儿童和青年。近年已证实,部分病例是早期肾炎的反映,故体位性蛋白尿的诊断应特别慎重。
 (3)摄食性蛋白尿:一次食入大量蛋白质或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而出现在尿中。
   2.病理性蛋白尿
 (1)泌尿系统疾病:主要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肾小管性酸中毒。
 (2)其他疾病引起肾脏损害:重金属(汞、镉、铋)中毒、应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急性溶血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均可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
 尿葡萄糖(Glu)测定
 【正常参考值】
 定性:晨尿或空腹尿为阴性;
 定量:新生儿<1.11mmol/L; 
 儿童<0.28mmol/L;
    成人:0.56~5.0mmol/24h。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糖尿: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糖、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后期妊娠等。
 2.病理性糖尿:①糖尿病:轻型病人仅饭后可出现尿糖阳性,重症病例随机尿液几乎均为阳性。一般情况下,由于糖尿病病情轻重与排糖量相平行,因此,“+”越多表示病情越严重,饭后2h尿糖阴性基本上可排除糖尿病;②肾性糖尿:如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糖尿、妊娠期糖尿、家族性糖尿、新生儿糖尿等;③其他:甲状腺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柯兴综合征、肾上腺肿瘤、垂体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出现糖尿。
 尿隐血(BLD;OB)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偶尔可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
 1.血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服用某些肾毒性药物、血管畸形及出血性疾病等,显微镜检查多可查见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2.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型不合的输血及其他急性溶血性疾病。严重病毒感染、链球菌性败血症、疟疾、体外循环术后、肾透析、大面积烧伤、外伤(肌肉挤压伤、电击、痉挛)及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时也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3.假阳性:尿液中存在易热酶(如过氧化物酶)和肌红蛋白时,可引起BLD的假阳性。临床上,对一些无临床症状而BLD阳性者,应注意定期复查。
 尿酮体(KET)测定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本法主要检测乙酰乙酸浓度,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酮体形式以β-羟丁酸为主,故酮体阳性程度较弱,随着酸中毒症状逐渐缓解,尿中乙酰乙酸浓度也逐渐升高,酮体阳性增强,所以结果分析时应注意结合病情的发展。当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也可减少甚至定性为阴性。
 2.非糖尿病性疾病:妊娠剧烈呕吐、子痫、禁食过久、严重腹泻、全身麻醉、肾小管功能不全等病人,因碱质丢失过多,有机酸相对增多,可大量缩合成酮体由尿中排出。
 尿亚硝酸盐(NIT)定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而致病性球菌、霉菌、支原体等一般不能产生亚硝酸盐还原酶,故这些细菌的感染仍为阴性。菌尿在膀胱中停留时间不足4h,亚硝酸盐尚未形成时,也容易造成假阴性反应。因此尿液中亚硝酸盐检出率受感染细菌是否含有硝酸盐还原酶、食物中是否含有适量的硝酸盐和尿液是否在膀胱中停留足够的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
 2.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可表现为假阳性。
 尿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RO)
 【正常参考值】
 BIL: 阴性;
 URO: 定性:弱阳性;
 定量:男:3.3~3.55µmol/24h;
 女:0~2.64µmol/24h;
 儿童:0.13~2.30µmol/24h。
 【临床意义】
 1.溶血性黄疸时尿胆原阳性,胆红素阴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时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肝细胞性黄疸时胆红素和尿胆原均为阳性。溶血性黄疸见于新生儿溶血、溶血性贫血、异型输血、蚕豆病、药物过敏等;肝细胞性黄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药物性肝炎等;胆汁淤积性黄疸见于肝胆系统的结石、恶性肿瘤及胰腺病变等。
 2.尿胆红素阳性可见于梗阻性黄疸胆道蛔虫、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癌,以及肝细胞性黄疸如肝癌、肝硬化、肝细胞、坏死、急慢性肝炎。大剂量应用氯丙嗪、盐酸苯偶氮吡啶(泌尿道止痛药)时,胆红素可呈假阳性。
 3.URO阳性或增高见于:①色素产生过量,如溶血性黄疸等溶血性疾病;②细胞功能损害,如肝病;③内容物停留过久,尿胆原吸收增多,如便秘时;④内细菌增多,尿胆原形成和重吸收增多,如肠道感染;⑤胆道感染,使胆汁内的胆红素转变为尿胆原。
 白细胞(LEU、WBC)
   【正常参考值】 高倍视野下可有少量白细胞。
 【临床意义】 见尿沉渣定量检查。
 维生素C(VTC)
 正常尿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一,其排泄量直接受饮食的影响。
   【正常参考值】 “-”~“++”(0~1.4mmol/L)。机会拉瓜
 【临床意义】 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使葡萄糖、隐血、胆红素、尿胆原、白细胞的阳性反应减弱,甚至呈假阴性反应。因此,维生素C的检测主要用于尿液分析结果的正确判断。
 (二)尿沉渣定量检查
 白细胞(WBC)
 【正常参考值】 尿沉渣每高倍视野不超过5个白细胞(<5/HPF)。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明显增多见于急性尿路感染(如急性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肾结核等。
 2.白细胞轻度增多见于急性尿路感染恢复期和慢性尿路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路结石、膀胱癌、前列腺癌、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妊娠各期白细胞均可增多,尤其是孕晚期,多由于白带污染所致,常与上皮细胞共存。
 4.尿液中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多见于慢性炎症及应用抗生素或抗癌药引起的间质性肾炎,特别是肾移植排异反应和尿路淋巴瘘时,尿中淋巴细胞可显著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过敏性疾病,如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红细胞(RBC)
 【正常参考值】 尿沉渣中可有少量陈旧红细胞。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服用某些肾毒性药物、血管畸形及出血性疾病等。由于红细胞来源不同、尿液的渗透压及pH不同,红细胞很可能发生变形,不同形状的红细胞,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及定位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如新鲜尿液中70%以上变形红细胞多考虑肾性血尿,而红细胞形态正常者为非肾性血尿;变形红细胞为主的混合性血尿或影细胞大于80%的血尿,多考虑为肾小球病变,而均一红细胞血尿基本上可排除肾小球病变。
 巨噬细胞
   【正常参考值】 无巨噬细胞。
 【临床意义】 巨噬细胞一般在泌尿系统急性炎症时出现,如急性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其数量多少取决于炎症的程度。炎症恢复后巨噬细胞持续存在,示疾病易复发。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或称肾细胞,过去亦称小圆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常与某些疾病相关。
   【正常参考值】 可见一定量的鳞状上皮细胞,特别是女性患者。
 【临床意义】
 1.成片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见于尿道炎,常伴有较多白细胞。
 2.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提示肾小管病变或肾实质损害,最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的可能。肾移植术后1周内,尿中可见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消失。当发生排异反应时,尿中再度出现成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复粒细胞(又称脂肪颗粒细胞,是脂肪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慢性肾病。
 3.浅层移行上皮细胞(亦称大圆上皮细胞)和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亦称尾形上皮细胞)见于肾盂、输尿管及膀胱颈部的炎症。尿道插管、膀胱镜、逆行肾盂造影等刺激时,尿中也可见较多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见于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异形细胞和癌细胞
 【正常参考值】 无异形细胞和癌细胞。
 【临床意义】 尿沉渣中查见异形细胞,常见于一些慢性炎症、严重感染及癌前病变;查见癌细胞可见于膀胱癌、肾癌、子宫颈癌、前列腺癌等。
 细胞包涵体的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细胞包涵体。
 【临床意义】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可见于急性龈炎性口炎、疱疹性湿疹、脑膜炎、急性三叉神经痛及角膜结膜炎等。
 2.巨细胞感染的双嗜性核内或胞质内包涵体见于器官移植、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等。
 3.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核内包涵体见于扁平湿疣、穗状湿疣、性病湿疣等。
 4.人多瘤病毒感染的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发生于上皮细胞)见于糖尿病或肾移植患者免疫力低下时。
 5.麻疹病毒感染的胞质内、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主要见于小儿急性发疹性传染性疾病。
 6.腮腺炎病毒感染的胞质内包涵体见于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并发的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及神经炎等。
 管型(Cast)
   【正常参考值】 不见或偶见透明管型。
   【临床意义】 病理条件下尿液中可见到的管型有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变性管型和宽幅管型。
 1.透明管型:见于肾实质病变时,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及恢复期、急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恶性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正常人剧烈运动后、高热、全身麻醉等情况下可一过性出现透明管型,透明管型也偶见于老年人晨尿中。
 2.颗粒管型: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后期可大量出现细颗粒管型,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尿毒症及某些原因(如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等。
 3.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是红细胞充满在管型内所致,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硬化症、肾静脉血栓形成等,此种管型偶可见于蛋白定性阴性的尿中;白细胞管型是白细胞包埋在管型内而形成的,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查见白细胞管型提示有化脓性炎症,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时可见到淋巴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的检出提示有肾小管病变,常见于药物或重金属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轻度肾脂肪变性、重症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及妊娠子痫等,有时在开腹手术后患者的尿中也可见到;混合细胞管型有红白细胞混合型,也有红白细胞和上皮细胞混合型,可见于肾炎反复发作、肾充血、肾坏死及肾病综合征等;血小板管型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肿瘤细胞管型较少见,可发生在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肺癌等有肾转移或肾浸润时。
 4.变性管型:变性管型是指蛋白质、上皮、血液等变性后形成的管型,包括脂肪管型、蜡样管型及血液管型。脂肪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肾病期及肾病综合征;蜡样管型是严重肾脏疾病的表现,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糖尿病肾病及重症肝病患者,此种管型的出现提示局部肾单位有长期阻塞、少尿或无尿现象的存在;血液管型见于肾出血及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时。
 5.宽幅管型:宽幅管型过去称肾衰竭管型,见于尿毒症、重症肾疾患或肾昏迷时。
   结晶
   【正常参考值】 可出现或多或少的代谢性盐类结晶。
   【临床意义】
 1.代谢性结晶:新鲜尿液中大量出现尿酸结晶、草酸钙结晶、磷酸铵镁结晶、磷酸钙结晶并伴有多量红细胞时,有尿路结石的可能。新鲜尿液中大量出现尿酸铵结晶、碳酸钙结晶并伴有脓细胞时,有膀胱炎的可能。
 2.病理性结晶:①胆固醇结晶:肾脏淀粉样变、脂肪变或泌尿生殖道肿瘤时可出现,有时可见于乳糜尿及脓尿中;②磺胺类药物结晶:磺胺类药物溶解度小,尿中出现此类结晶而继续长期应用时可能形成尿路结石或堵塞输尿管引起少尿、无尿、肾绞痛和血尿,故应用期间应定期检查尿中是否有磺胺类药物结晶,此类结晶的检出,应作为停药的信号;③亮氨酸或酪氨酸结晶:可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急性有机磷和四氯化碳中毒的病例中,偶见于白血病、糖尿病性昏迷、伤寒及皮肤腐败性病变等;④胱氨酸结晶:先天性胱氨酸代谢异常时可大量出现,此类结晶长期存在可导致肾或膀胱的胱氨酸结石,风湿病、严重肝病病人尿中也可查到;⑤胆红素结晶: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癌、溶血性黄疸及有机磷中毒等;⑥含铁血黄素颗粒: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
 尿液中其他成分
 1.粘液丝:正常人尿液中可少量出现,特别是成年妇女。粘液丝大量存在时表示尿道粘膜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
 2.类圆柱体:常与透明管型同时存在,多见于肾血循环障碍或肾受刺激时。
 3.阴道毛滴虫:多由于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分泌物污染尿液所致,偶见于滴虫性尿道炎。
 4.寄生虫卵:埃及血吸虫侵入肾及膀胱时,其虫卵可由尿中排出,有时可因粪便污染所致。
 (三)尿液其他检查
 尿量(UV)测定
 尿量是指24h的全部尿液。尿量多少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率,受气候、出汗量、饮水量和食物的影响。成人24h尿量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为少尿;少于100ml或12h内完全无尿称无尿或尿闭。
 【正常参考值】
 成人:(1000~1500)ml;
   儿童:(500~1000)ml;
 婴儿:(100~150)ml;
 初生儿:(30~60)ml。
 【临床意义】
 1.多尿(尿量>2.5L/24h)
 (1)生理性多尿:见于大量饮水、服用利尿药物和食物、饮浓茶、咖啡和酒类、精神紧张等。
 (2)病理性多尿:见于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移植术后肾血循环24h内、精神性多尿及服用利尿药物等。
 2.少尿(尿量<0.4L/24h)
 (1)生理性少尿:见于饮水过少、出汗过多等。
 (2)病理性少尿:见于严重脱水、血液浓缩、休克、严重烧伤、急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心功能不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以及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等。
 3.无尿(尿量<0.1L/24h):见于严重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液颜色
 尿液中因含有尿色素、尿胆原、尿胆素等物质而呈淡黄色,随着尿量的多少,其颜色深浅不一。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新鲜尿离心后显微镜下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称为显微镜血尿。  
 【正常参考值】 淡黄色透明。
 【临床意义】 某些疾病时尿液可显示特定的颜色,尿色也受某些药物或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尿色异常可作为进一步检查的参考。
 1.近乎无色:尿崩症、糖尿病、肾硬化症、间质性肾炎等。过量饮水可引起短时间尿量增加近乎无色。
 2.橘黄色或深黄色:胆红素尿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外观深黄色,振荡后泡沫黄染。尿液浓缩、服用维生素B2、阿的平、呋喃妥因、四环素、大黄、山道年、牛黄解毒丸、熊胆粉制剂等尿液也可呈深黄色。
 3.乳白色: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尿道炎、肾多发性脓肿、肾积脓(并发于结石或积水)、精囊炎、前列腺炎等。乳糜尿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混浊或脓丝状,见于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周淋巴管阻塞。尿中含大量磷酸盐或尿酸盐也可呈乳白色。
 4.红色洗肉水样:见于严重尿路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或尿路结石、肾肿瘤、泌尿系出血性疾病。服用氨基磺胺、安替比林、大黄、山道年以及应用苯酚磺肽、刚果红等指示剂也可呈红色。
 5.暗褐色:血红蛋白血尿外观红色透明,主要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G-6-PD缺乏症患儿食用蚕豆之后、卟啉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当尿液pH偏酸时常呈暗褐色。暗褐色尿也见于应用氯喹啉、对苯二酚、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甲硝唑、呋喃妥因等。
 6.蓝绿色~蓝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也可见于应用美蓝、阿咪替丁、Evau氏蓝、胺甲酚噻嗪等。
 气味
 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肾脏不断产生的酯类和尿内含有的挥发酸,人的嗅觉不能分辨这些有机酸和酯类。
 【正常气味】 无特殊气味。
 【临床意义】 氨臭味系尿液搁置过久尿素分解所致,如新鲜尿液若有氨臭味提示有慢性膀胱炎并发尿潴留;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恶臭味多见于晚期膀胱癌及尿路炎症性疾病等;明显粪臭味可考虑膀胱-直肠瘘。某些药物可使尿液出现特殊的气味。
 艾迪氏(Addis)计数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50万/12h尿;
 白细胞<100万/12h尿(女性多于男性);
 透明管型<5000/12h尿。
 【临床意义】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均增多,但以红细胞最突出;尿路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时以白细胞增多为主;慢性肾小球肾炎以红细胞增多为主;肾动脉硬化时一般仅管型增多。
 1h细胞排泄率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男性:<3万/h,女性:<4万/h ;
 白细胞:男性:<7万/h,女性:<14万/h 。
 【临床意义】 同Addis计数。
   尿三杯试验
 【正常参考值】 三杯尿液均清晰,镜检无异常。
 【临床意义】
 1.一杯阳性,提示尿道疾患,如亚急性或慢性尿道炎、前尿道感染或出血。
 2.二杯阳性,担示膀胱及肾脏疾患。
 3.三杯阳性,提示肾脏病变、前列腺炎、精囊炎。
 乳糜尿试验(CUT)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最常见于丝虫病,本病多表现为间歇性乳糜尿,常诱发于过度劳累、妊娠及分娩时。腹腔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及肾盂肾炎等均可引起乳糜尿。妊娠、包虫病、疟疾等偶尔也可引起乳糜尿。
 脂肪尿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丝虫病、腹内结核、肿瘤压迫、胸腹创伤、过度疲劳、妊娠分娩、糖尿病、脂血病、类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长骨骨折、骨髓脂肪栓塞、脂肪组织创伤等。
 本周蛋白(B-J Pro)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约50%患者的尿液中可出现本周蛋白。
 2.巨球蛋白血症、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骨肉瘤、骨质软化症、恶性淋巴瘤、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炎、癌肿骨转移及白血病时,偶尔可出现阳性反应。
 3.应用氨基水杨酸、氯丙嗪及大剂量青霉素等药物可引起假阳性;碱性尿、严重尿路感染等可出现假阴性。
 尿液妊娠(HCG)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早期妊娠诊断:早早孕试验在末次月经后22~30天即可查出,有利于早期确诊正常妊娠,对非计划妊娠进行处理。
 2.异位妊娠与急腹症的监别:约60%的宫外孕者尿HCG检测为阳性或弱阳性反应,而其他急腹症时呈阴性。
 3.流产的诊断:过期流产、不完全流产或分娩后子宫内尚有胎盘组织残存,妊娠试验可持续阳性;完全流产或死胎时,HCG定性逐渐减弱,半月左右转为阴性,故本试验又可作为保胎或流产的参考依据。
 4.滋养层细胞肿瘤的辅助诊断: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畸胎瘤及男性睾丸畸胎瘤、睾丸间质细胞瘤等肿瘤时,本试验可呈强阳性。尿中HCG含量明显增高。绒癌时HCG分泌量与癌瘤体积成正比,如手术后HCG不消失,说明可能有残留癌组织,在治疗过程中HCG由阴性转为阳性,提示肿瘤复发。
 5.其他:脑垂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增生、子宫颈癌等尿HCG检测偶可为弱阳性。

 尿尿素(U-urea)测定
 【正常参考值】 500~1140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高热、水肿、心功能不全、休克、上消化道出血、甲亢、大面积烧伤、创伤、尿路结石、前列腺肿瘤或肥大、高蛋白饮食等。
 2.减低:主要见于严重的肝脏疾患。
 尿肌苷(U-Cr)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5.3~16.0mmol/24h;女:7.0~18.0mmol/24h。
 【临床意义】
 1.日间变化:尿肌酐浓度的变化与饮食有关,上午7时最低,下午7时最高,因此必须准确收集24h的尿标本。
 2.尿肌苷增多:常见于妊娠、饥饿、肌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皮肌炎、破伤风、伤寒、斑疹伤寒等;进食肉类、剧烈运动、摄入维生素C、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药物时尿肌苷增多。
 3.尿肌苷减低: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白血病、贫血、肌萎缩等。尿肌苷减低也见于长期素食、服用雄激素及噻嗪类药物等。
 尿尿酸(UUA)测定
 【正常参考值】 1.5~13.2mmol/24h。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痛风、白血病、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铅中毒、慢性肝病。
 2.减低: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小管损害。
 尿钾(U-K)测定
 【正常参考值】 25~125mmol/24h。
 【临床意义】
 1.尿钾增高:常见于醛固酮增多症、肾性高血压、慢性肾炎、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饥饿初期、服用利尿剂、摄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庆大霉素、青霉素等药物也可引起尿钾增高。
 2.尿钾减低:常见于呕吐和腹泻、尿少、尿闭、肾盂肾炎、肾硬化、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尿钾减低也见于摄入麻醉剂、肾上腺素、丙氨酸、阿米洛利等药物。
 尿钠(U-Na)测定
 【正常参考值】 130~260mmol/24h。
 【临床意义】
 1.尿钠增高: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碱中毒、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炎症、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小管严重损害及支气管肺癌患者。进食含钠过多的食物,摄入咖啡因、利尿剂、肝素及大剂量孕酮等药物也可引起尿钠增高。
 2.尿钠减低:常见于严重呕吐、胃肠减压引起消化液丧失、心力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尿钠减低也见于长期低盐饮食、摄入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普荼洛尔等药物。
 尿氯化物(U-Cl)测定
 【正常参考值】 170~250mmol/24h。
 【临床意义】 基本同尿钠测定。
 尿钙(U-Ca)测定
 尿钙来源于血钙,血液中的钙经肾脏滤出后,大部分重吸收入血,过多的钙则通过尿液排出。尿钙的变化可反映血钙的变化,其排出量与钙的摄入和吸收有直接的关系,蛋白质的摄入和磷的排出可影响钙的排出,尿磷高则尿钙低。血钙过低时,尿液中无钙排出。因此尿钙测定时,应避免高钙磷和高蛋白饮食,标本收集时应加盐酸。
 【正常参考值】 2.5~7.5mmol/24h。
 【临床意义】
 1.尿钙增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维生素D过多、肾小管性酸中毒、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等。摄入氯化铵、降钙素、皮质类固醇、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也可引起尿钙增高。
 2.尿钙减低: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维生素D缺乏症、婴儿手足搐搦及骨软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慢性腹泻、妊娠晚朔、低钙血症等。尿钙减低也见于应用利尿剂、雌激素、新霉素、口避孕药等药物。
 尿磷(U-P)测定
 【正常参考值】 23~480mmol/24h。
 【临床意义】
 1.尿磷增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质软化症、代谢性碱中毒、糖尿病等。
 2.尿磷减低: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肾功能不全并发中毒、佝偻病、脂肪泻等。
 尿淀粉酶(U-Amy)测定
 【正常参考值】 148~333U/L。
 【临床意义】
 1.尿淀粉酶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增高较血清淀粉酶晚,持续时间长)、胰管阻塞、胰腺癌、胰腺损伤、总胆管结石阻塞、急性胆囊炎、胃或十二指溃疡穿孔、小肠梗阻、流行性腮腺炎等。
 2.尿淀粉酶减低:见于肝硬化、糖尿病。
 3.巨淀粉酶血症时,尿淀粉酶正常,但血淀粉酶明显升高。
 尿白蛋白(U-Alb)测定
 【正常参考值】 <250mg/L。
 【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主要用于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可分为糖尿病、肾病和其他原发性及继发性肾病、镉中毒等肾脏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或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
 尿β2-微球蛋白(U-β2M)测定
 【正常参考值】 <0.2µg/ml。
 【临床意义】 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见于先天性近曲肾小管功能缺陷、后天性近曲肾小管功能受损、肾移植发生排斥反应、血液β2-微球蛋白高于正常3倍以上时。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k(Ig-k)测定
 【正常参考值】 0.38。
 【临床意义】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k测定是为临床监测糖尿病、肾病、肾综合征、肾炎、肾萎缩、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提供参考数据。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λ(Ig-λ)测定
 【正常参考值】 0.58。
 【临床意义】  同尿免疫球蛋白轻链k测定。
 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1~30.3µmol/24h;女:8.3~24.8µmol/24h。
 【临床意义】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可以反映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的情况,有助于某些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1.尿17-羟皮质类固醇增高:常见于肾上腺皮质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肥胖症、甲状腺机能亢进、11-β-羟化酶缺乏症、胰腺炎、严重刺激和创伤等。
 2.尿17-羟皮质类固醇减低: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阿狄森病)、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低、肝硬化等。
 尿17-酮类固醇(17-KS)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27.7~51.9µmol/24h;女:20.8~41.5µmol/24h。
 【临床意义】
 1.尿17-酮类固醇增高:常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肾上腺癌、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睾丸间质细胞瘤等。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和皮质激素等尿17-酮类固醇也增高。
 2.尿17-酮类固醇减低: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阿狄森病、性机能减退、神经性食欲不振等,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尿17-酮类固醇也减低。
 尿游离皮质醇(UFC)
 【正常参考值】 55~276nmol/24h。
 【临床意义】 同血浆游离皮质醇。由于尿游离皮质醇不受皮质结合蛋白的影响,是目前诊断库欣综合征和排除高皮质醇血症的可靠指标。
 尿儿茶酚胺(CA)测定
 【正常参考值】 163.8~818.9nmol/L。
 【临床意义】
 1.尿儿茶酚胺增高:见于嗜铬细胞瘤、成纤维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瘤、心肌梗塞、重症肌无力及剧烈运动后。嗜铬细胞瘤可达正常人的10~100倍。
 2.尿儿茶酚胺减低:见于胶原病(如风湿热等)、营养不良、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失常、肾上腺切除和神经节药物封闭。
 尿香草扁桃酸(VMA)测定
 【正常参考值】 17.67~65.65µmol/24h。
 【临床意义】
 1.VMA增加:见于嗜铬细胞瘤、成纤维细胞瘤、神经节瘤、原发性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VMA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应用冠心平、丙咪嗪等药物。
 尿酶测定
 【正常参考值】
 1.β-半乳糖苷酶(β-GAL):<16U/g肌酐。
 2.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3.86±1.65U/g肌酐。
 3.尿γ-谷氨转肽酶(γ-GT):25.2±7.48U/g肌酐。
 4.尿丙氨酸氨基肽酶(AAP):11.75±4.19U/g肌酐。
 5.尿亮氨酸氨基肽酶(LAP):6.54±2.71U/g肌酐。
 6.尿碱性磷酸酶(ALP):4.24±1.62U/g肌酐。
 【临床意义】
 1.尿β-GAL增高:常见于各类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2.尿NAG增高:常见于肾实质性疾患,如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急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庆大毒素等导致的损害;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前1~3天等。
 3.尿r-NAG增高:常见于上尿路感染,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麻醉、心脏手术时肾缺血,以及药物对肾脏有损伤时;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早期等。
 4.尿AAP增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引起的肾小管损害等。
 5.尿LAP增高:常见于各型肾小球肾炎活动期、急性肾盂肾炎;休克、麻醉、心血管手术等引起的肾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药物中毒性肾病、肾肿瘤;肾外肿瘤,如肝、胰、胆及肺部肿瘤,白血病及淋巴瘤等。
 6.尿ALP增高: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紧缺血、狼高疮性肾炎、肾盂肾炎及肾癌;药物性肾损害早期;肾移植排异反应前等。
 三、其他检验
 (一)粪便检验
 粪便理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成人:黄色成形便;婴儿:浅黄色或金黄色便,可呈糊状。
 【临床意义】
 1.颜色
 (1) 鲜血便:常见于直肠或腔门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癌。
 (2) 果酱色:见于急性阿米巴痢疾、急性肠套叠、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
 (3) 柏油样便:见于各种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如胃溃疡、肝硬化并发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等。
 (4) 灰黑色:见于服用铁剂、铋剂、某些中草药及食用动物血等。
 (5) 白陶土样便: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服用硅酸铝及钡餐造影后的粪便也可呈灰白色。
 (6) 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肠炎及食用大量绿色的蔬菜。
 2.性状
 (1)
 粘液便:常见于肠道肠道炎症或受刺激,如肠炎、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小肠炎症时粘液均匀混于粪便中,大肠病变时粘液则附于粪便表面。
 (2) 粘液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
 (3) 水样便或稀汁样便:常见于急性胃肠炎、伪膜性肠炎、艾滋病患者伴发隐孢子虫感染。
 (4) 米泔样便:常见于霍乱或副霍乱。
 (5)乳凝块状便:常见于乳幼儿消化不良。
 (6)凝块样便:见于婴儿消化不良时,可出现白色、绿色或淡黄色乳酪凝块,粪便外观呈蛋花样。
 (7)细条状便:常见于直肠、肛门狭窄或肛门附近赘生物挤压引起,如直肠癌、内痔等。
 (8)胨状便:常见于过敏性结肠炎。
 (9)球形硬便:常见于习惯性便秘。
 细胞学检查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偶见或无; 红细胞:无;
 巨噬细胞:无;  上皮细胞:偶见或无。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见于细菌性痢疾及各种肠道炎症,如急性肠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以及食物中毒、肠道菌群失调、血吸虫病等。过敏性肠炎及肠道寄生虫病时,还可见嗜酸粒细胞。
 2.红细胞增多:肠道下部炎症、糜烂、出血等均可见多量红细胞出现,常见于肠道下段炎症、糜烂或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急性血吸虫病、痔疮、肛裂、结肠癌、乙状结肠癌等。
 3.巨噬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溃疡性结肠炎、嗜盐菌性肠炎和急性肠炎粪便中偶可见到巨噬细胞。
 4.上皮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结肠炎和伪膜性结肠炎。
 食物残渣检查
 【正常参考值】 有少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肉纤维等。
 【临床意义】 粪便中有大量食物残渣,常见于腹泻、肠炎、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蠕动过速,食物未及消化即被排除体外等。胰腺疾病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时(如胰头癌、慢性胰腺炎),粪便中可见大量脂肪球、淀粉颗粒或肌肉纤维等。大量脂肪球也见于肠蠕动亢进及腹泻病人,尤其是小儿腹泻。
 结晶检查
 【正常参考值】 有少量磷酸盐、草酸钙、碳酸钙等结晶,与饮食有关。
 【临床意义】
 1.夏科一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常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
 2.血晶:常见于胃肠道出血患者。
 细菌及霉菌
 【正常参考值】 大量正常菌群,球菌和杆菌比例约为1:1,无霉菌。
 【临床意义】 粪便查出霉菌孢子或菌丝,常见于霉菌性肠炎;应用大量抗生素后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霉菌性二重感染,此时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以及比例失调。容器污染或粪便在室温放置过久等。
 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若粪便中发现蛔虫卵、蛲虫卵、钩虫卵、鞭虫卵、姜片虫成虫或虫卵、华枝睾吸虫卵、绦虫节片划虫卵、日本血吸虫虫卵、溶组织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绦虫节片等,即可诊断为各种相应疾病。
 `
 隐血(OB)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性损害及酒精刺激最常见)、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各种紫癜病、血友病、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
 2.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前者隐血试验多持续阳性,后者多因服药后缓解为间断阳性。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可作为老年人消化道肿瘤普查的初筛试验。
 3.用于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一次出血后,若每日排便1次,约2~3天粪便色泽恢复正常,但隐血试验阳性可持续3~5天,故临床判断出血完全停止,以隐血试验阴性为最可靠指标。
 粪胆汁色素检查
 【正常参考值】 粪胆红素:阴性;粪胆原:阳性;粪胆素:阳性。
 【临床意义】
 1.粪胆红素阳性:常见于乳幼儿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时,成人大量应用抗生素后及严重腹泻时。
 2.粪胆原及粪胆素增多,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如溶血性黄胆等。
 3.粪胆原和粪胆素同时减少提示胆汁分泌机能减退或胆道部分阻塞;两者阴性主要见于肿瘤或结石完全阻塞胆总管时,此时粪便呈白陶土色,而病情好转或恢复正常时又转为阳性。
 粪脂肪定量检查
 【正常参考值】 2~5g/24h。
 【临床意义】 24h粪便中总脂量超过6g,称为脂肪泻。引起脂肪泻的疾病有: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性纤维囊性病等;肝胆疾病,如梗阻性黄疸量胆汁分泌不足;小肠病变,如乳糜泻、Whipple’s病、蛋白丧失性肠病等。
 (二)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
 精液量的检查
 【正常参考值】 2~5ml。
 【临床意义】
 1.
 精液量过少:若数日未射精,且精液量少于1.0ml者为不正常,说明精囊或前列腺有病变;若精液量减至数滴,甚至排不出,称为无精液症,见于生殖系统的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淋病和非特异性炎症等。
 2.精液量过多(一次超过8ml):精液量过多是由于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所致,可引起精子被稀释而相对减少,有碍生育。
 精液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灰白或乳白色,久未射精者可呈浅黄色。
 【临床意义】
 1.黄色或棕色脓样精液:见于精囊、附睾或前列腺炎等。
 2.鲜红或暗红色血性精液:见于精囊炎、前列腺炎、生殖系统结核、前列腺癌等。
 精液粘稠和液化检查
 【正常参考值】 粘稠胶冻状,30min内自行液化。
 【临床意义】
 1.精液粘稠度低,似米汤样,可因精子量减少所致,见于生殖系统炎症、输精管缺陷或先天性精囊缺如等。
 2.液化时间过长或不液化,可抑制精子活动而影响生育,常见于前列腺炎症等。
 精液酸碱度(pH)检查
 【正常参考值】 7.2~8.0。
 【临床意义】
 精子必须在碱性环境中才能生存,碱性精液尚可中和酸性阴道分泌物,有利于精子运动。正常人精液中精囊液与前列腺液的比例为2:1,精囊液呈碱性,前列腺液偏酸,因而精液pH偏碱。一旦pH偏酸,精子的活动力和活动率将明显下降。当pH<6.0时,精子基本上停止运动;pH恢复至中性以后,精子活力也恢复;pH达到8.0时,精子活力明显增强,而pH>9.0时,精子活力再度下降。
 1.精液pH值<7.0,多见于少精或无精症,常反映输精管道阻塞、先天性精囊缺如或附睾病变等。
 2.精液pH值>8.0,常见于急性感染,如精囊炎、前列腺炎等。
 精子活动率检测
 精子活动率是以活动精子的百分率表示,而不考虑其活动能力的大小。精子活动率=活动精子数/精子总数×100%。精子活动率为0时诊断为死精子。
 【正常参考值】 精子排出30~60min内,应在0.70(70%)以上。
 【临床意义】 40%以上的精子活动不佳时,受孕机会减少,常为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精子活动率降低多见于精索静脉曲张、前列腺炎、附睾炎及生殖系统的非异性感染等。
 精子活动力检测
 精子活动力是指精子的活动状态与活动质量,目前多使用5级标准报告。
 0级:死精子,精子无活动能力,加温37℃后仍不活动。
 Ⅰ级:活动力弱,精子运动迟缓,原地打转、摆动或抖动。
 Ⅱ级:活动一般,慢速运动,方向不定。
 Ⅲ级:中速运动,但波形运动的较多。
 Ⅳ级:快速直线运动,活动力良好。
 【正常参考值】 射精后30~60min Ⅲ级+Ⅳ级精子>0.50。 
 【临床意义】 0级和Ⅰ级精子在0.40(40%)以上是导致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于精索静脉曲张、泌尿生殖系的非特异性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某些代谢药、抗疟药、雌激素、氧化氮芥等,也可以使精子活动力下降。
 精子计数
 【正常参考值】 (50~150)×109/L或一次排精总数为(4~6)×108。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减少:老年人从50岁开始精子数减少以至逐步消失。
 2.病理性减少:精子计数小于20×109/L或一次排精总数小于1×108为不正常,见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损伤、睾丸结核、淋病、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肾上腺功能异常的内分泌疾病、铅等有害工业污染、大剂量放射线及某些药物的影响。
 3.无精症:精液多次未查到精子为无精症,主要见于睾丸生精功能低下,先天性输精管、精囊缺陷或输精管阻塞。输精管结扎术后2个月后精液中应无精子,否则说明手术失败。
 4.多精子症:精子密度超过200×109/L称为多精子症,可见2%~3%的病例,这是一种少见的病理生理现象,但不是男性不育的根源。
 精子形态检查
 【正常参考值】 畸形精子:<15%;凝集精子:<10%;未成熟精细胞:<1%。
 【临床意义】
 1.畸形精子增多主要见于精索静脉曲张、感染、外伤、生殖系统的非特异性感染、接触铅等污染物、长期应用激素、接受大剂量放射线治疗及长期酗酒等。
 2.精液中凝集精子增多,提示生殖道感染或免疫功能异常。
 3.睾丸曲细精管生精功能受到药物或其他因素影响或伤害时,精液中可出现较多病理性未成熟精细胞。
 精液细胞检查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WBC):<5个/HPF(高倍镜视野);
 红细胞(RBC):0~1/HPF;
 生精细胞和上皮细胞:少量。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精囊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及结核等。
 2.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前列腺炎、精囊结核、精囊炎、睾丸间质细胞瘤及前列腺癌等癌等。
 3.精液中查到癌细胞,对生殖系肿瘤有诊断意义。
 男性生育能力指数测定
 精液检查的指标很多,在判断男性生育能力时,一般将精液量、活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活力、精子密度作为主要指标。了解男性有否生育能力或生育力的强弱,应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以作出判断。
 【正常参考值】 生育能力指数>1。
 【临床意义】
 1.生育指数为0,表明完全无生育能力。
 2.生育指数为0~1之间,表明有不同程度的生育障碍。
 精子运动速率测定
 【正常参考值】 >30μm/s。
 【临床意义】 精子运动速率减低可影响受孕,常见于精索静脉曲张、泌尿生殖系统的非特异性感染等。
 精子活动持续时间测定
 【正常参考值】 正常精子活动应在4~8h以上。
 【临床意义】 精子存活时间过短是男性不育症的原因之一。
 精浆果糖测定
 【正常参考值】 9.11~17.67mmol/L。
 【临床意义】
 1.精液果糖为0,可见于先天性两侧输精管及精囊腺缺如、两侧输精管完全阻塞或逆行射精。
 2.精液果糖降低,常见于精囊炎和雄激素分泌不足,果糖不足可导致精子运动能量缺乏,甚至不易受孕。
 精浆酸性磷酸酶测定
 【正常参考值】 金氏法:>225nmol s-1/L。
 【临床意义】
 1.精浆酸性磷酸酶含量增高,常见于前列腺肥大或早期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
 2.精浆酸性磷酸酶含量降低,常见于前列腺炎患者。
 3.精浆酸性磷酸酶检测是法医鉴定有无精液最敏感的方法。
 精浆乳酸脱氢酶-X同功酶(LDH-X)测定
 【正常参考值】
 LDH-X绝对活性:2620±1340U/L;
 LDH-X相对活性:≥0.426。
 【临床意义】 LDH-X具有睾丸及精子的组织特异性,是精子运动获能的关键酶,该酶检测可作为诊断男性不育有价值的指标。LDH-X活性降低见于睾丸萎缩、无精症、少精症、精子缺陷等。
 精子顶体酶活性测定
 【正常参考值】 36.72±21.43U/L。
 【临床意义】 顶体酶可增强精子的运动与活动力,与精子密度及精子顶体完整率呈正相关,其活力不足,可导致男性不育.
 精浆肉碱测定
 【正常参考值】 239±105.59µmol/L。
 【临床意义】
 1.精浆肉碱及果糖含量正常,表明附睾、精囊功能正常。
 2.精浆肉碱含量高于正常的50%,而果糖含量降低,提示精囊功能正常。
 3.精浆肉碱约为正常含量的50%,果糖含量正常,说明附睾功能障碍,精囊功能正常。
 4.精浆肉碱急剧下降,果糖含量亦减少,表示精囊、附睾功能均发生障碍。
 抗精子抗体(AsAb)测定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sAb存在于血清、精浆和宫颈粘液中,易导致免疫性不孕或流产。因此,检验不孕不育患者血清及生殖道分泌物中的AsAb对于明确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法都是必要的。(参见第五节
 自身抗体检验)
 抗子宫内膜抗体检验(AEMAb)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女性可针对自身生殖道组织产生抗体,如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内膜组织可转化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诱导机体合成AEMAb,影响胚胎着床和生长发育,导致不孕或流产。
 人流刮宫时,脱落的内膜碎屑入血也可刺激产生AEMAb引起继发性不孕。因此,AEMAb可作为免疫性不孕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参考诊断依据。
 抗卵巢抗体检验(AOAb)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在感染、创伤、反复穿刺取卵或促排卵药物作用下,卵巢组织抗原成分可刺激机体合成相应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卵巢炎,影响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出,雌孕激素分泌减少,严重时可引起卵泡退化闭锁,甚至卵巢功能早衰和闭经。透明带抗体可妨碍精卵结合,破坏卵细胞和干扰受精卵着床,这些均造成生育能力的下降。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检验(AHCGAb)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HCG是合体细胞滋养层分泌的妊娠过程必不可少的激素之一,对维持早期妊娠、对抗母体对胎儿的排斥起关键作用。有人工流产史、生化流产史或曾接受HCG注射的妇女体内可产生AHCGAb,HCG被其抗体灭活,妊娠不能维持,引起临床习惯性流产或胚胎停育。
 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验(优生四项病毒)
 【正常参考值】 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TORCH是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简称。TORCH感染主要对孕妇、胎儿、新生儿、婴儿有严重影响,可导致流产、死胎、胎儿发育迟缓、胎儿畸形及早产等。(详见第四节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前列腺液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淡乳白色稀薄液体。
 【临床意义】
 1.浅黄色或灰黄色前列腺液见于急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2.红色血性标本见于前列腺结核、结石及前列腺癌等。
 前列腺液量的测定
 【正常参考值】 数滴~1ml。
 【临床意义】 前列炎腺炎时排泄量增加。

 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测定
 【正常参考值】 多量,均匀分布满视野。
 【临床意义】 前列腺炎时,卵磷脂小体常减少或消失,且分布不均匀或成堆。
 前列腺液淀粉样体检测
 【正常参考值】 少见,老年易见到。
 【临床意义】 老年人较多,一般认为与疾病无明显关系。
 前列腺液细胞检查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5个/HPF(高倍镜视野);
 红细胞:偶见; 上皮细胞:少量;
 前列腺液颗粒细胞:偶见; 癌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明显增多常伴有卵磷脂小体不同程度的减少,多见于前列腺炎。
 2.红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前列腺炎、精囊炎、前列腺结核、结石及前列腺癌等。
 3.前列腺颗粒细胞增多可见于前列腺炎,常与大量脓细胞同时出现;老年人前列腺液中可见前列腺颗粒细胞增多。
 4.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前列腺病变。
 5.在前列腺液中查到癌细胞,对前列腺癌有诊断价值.
 6.检出精子和生精细胞多由于前列腺按摩过重引起;检出大量碳酸钙—胆固醇结晶或磷酸—精胺结晶可见于前列腺结石。
 前列腺液滴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前列腺液中查到精子与疾病无关,由于采取前列腺液时按摩压迫精囊,故可在前列腺液中出现精子。
 前列腺液细菌检测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前列腺脓肿时,其分泌物浓厚且常带粘丝,并可找到细菌,常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结核分枝杆菌多见于前列腺结核。
                        
 (三)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①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②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疸或某些药物色素所致;③黄色尚见于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米汤样: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和霉菌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脑脊液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明显凝块或沉淀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絮状凝块见于脊髓灰白质炎、神经梅毒等;黄色胶冻样常见于蛛网膜下腔阻塞。
 5.薄膜:倒挂漏斗状膜状物(于抽出后12~24h形成)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脑脊液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    
 多为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红细胞:无(有时因穿刺损伤可混入少量新鲜红细胞);
 其他:偶见间皮细胞。
 【临床意义】 
 1.白细胞:
 (1)白细胞明显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破裂等,中性粒细胞常大于0.90(90%)。
 (2)白细胞中度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单个核细胞(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可大于0.70(70%)。
 (3)白细胞轻度增多见于脑瘤、浆液性脑膜炎、脑水肿、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未破裂时,以单个核细胞为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膜白血病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
 (4)嗜酸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脑寄生虫病、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过敏性疾病及少数脑瘤。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6)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2.红细胞:大量红细胞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3.其他细胞:
 (1)间皮细胞明显增多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2)吞噬细胞: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及出血、外伤等。
 (3) 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脑脊液细菌及真菌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细菌及真菌。
  
 【临床意义】 革兰氏阳性球菌(多为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见于化脓性脑膜炎;革兰氏阴性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酸杆菌见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尚可见到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炭疽芽孢杆菌等,一般应通过细菌培养证实。脑脊液中查见新生隐球菌对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决定性意义。
 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轻度增高(+~++):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外伤后血液混入脑脊液也可引起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2.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脑脊液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脑脊液蛋白定量
 【正常参考值】
 腰椎穿刺:0.15~0.45g/L;
 脑室穿刺:0.05~0.15g/L;
 脑池穿刺:0.10~0.25g/L。
 【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0g/L,麻痹期为0.5~6.5g/L;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脑脊液蛋白电泳
 【正常参考值】
 前白蛋白:0.03~0.07;  白蛋白:0.51~0.63;
 ɑ1-球蛋白:0.06~0.08; ɑ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14~0.19; γ-球蛋白:0.06~0.10。
 【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ɑ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ɑ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极少,当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由于血脑屏障遭受破坏,可导致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
 【正常参考值】
 IgG:10~40mg/L; IgA:0~6mg/L;
 IgM:0~13mg/L;  IgE:极少量。
 【临床意义】 
 1.IgG增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小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
 2.IgA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3.IgM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4.IgE增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IgE增高也可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正常参考值】 
 定性试验“ -++++ ”或“+++++”;
 定量:成人:2.8~4.5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糖含量升高见于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下丘脑损害、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生理性增高见于饱餐、注射葡萄糖后、早产儿及新生儿。
 2.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脑脊液氯化物定量
 【正常参考值】 成人:120~130mmol/L;          
 儿童:111~123mmol/L;
 婴儿:110~122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浆液性脑膜炎及血液氯化物增高时,如尿毒症、肾炎、心力衰竭等。
 2.减低:见于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菌性脑膜炎,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时最为明显。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无显著变化。当血液氯化物降低时,如大叶性肺炎、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脑脊液氯化物也降低。
 脑脊液酶类测定
 【正常参考值】
 LDH:8~32U(同工酶组成为LDH1:0.33~0.58,LDH2:0.26~0.36,LDH3:0.12~0.24,LDH4:0.01~0.07,LDH5:0~0.05);AST:12~32U;ALT:4~20U;CPK:<1.0U。
 【临床意义】 
 1.ALT、AST活性增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
 2.LDH活性增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瘤及脱髓鞘病等有脑组织坏死时。其中细菌性脑膜炎以LDH1.2.3增高为主,病毒性脑膜炎以LDH4.5增高为主。
 3.CKP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等。
  
 脑脊液压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病人取侧卧位时测定:
 成人:0.69~1.97kPa;
 儿童:0.69~1.96kPa;
 婴儿:0.29~0.78kPa。
 【临床意义】 
 1.压力增高见于:
 (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
 (2)颅内非炎症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大发作、铅中毒性脑病等。
 (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4)其他因素:咳嗽、喷嚏、压腹、哭泣、深呼吸等。
 2.压力降低见于:
 (1)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2)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失后脑脊液漏、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持续性脑室引流。
 (3)脑脊液分泌减少。
 (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症候群)。
 (5)穿刺针头不完全在椎管内。
 脑脊液比重
 【正常参考值】 1.005~1.009。
 【临床意义】 脑脊液比重增高常见于脑系统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糖尿病等。
 脑脊液酸碱度及气体张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pH:7.28~7.32;HCO3:22mmol/L;PO2:5.3~5.9kPa;PCO2:5.9~6.7kPa。
 【临床意义】 
 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减低。
 2.急性脑梗塞时,脑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对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有帮助。
 脑脊液色氨酸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凡外观为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本试验阳性,则多为结核脑膜炎。
 五、乳酸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 1.0~2.8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急性脑栓塞、癫痫大发作、脑积水、脑脓肿及脑死亡等。
 脑脊液谷氨酰胺测定
 【正常参考值】 0.41~1.61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肝昏迷期时可高达3.4mmol/L,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呈轻度增高。
                            
 (四)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
 浆膜腔积液检验
 浆膜腔液的一般性状
 【正常参考值】 生理性浆膜腔液为淡黄色或草绿色。
 胸膜液:<30ml;腹膜液:<100ml;心包膜液:20~50ml。
 【临床意义】
 1.浆膜腔液量:病理情况下,浆膜腔液量明显增多。
 2.颜色
 (1)红色血性:常见于急性结核性胸、结核性腹膜炎、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自发性气胸、心脏术后损伤综合征、石棉肺及穿刺损伤等。
 (2)黄色脓性或脓血性: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时。
 (3)乳白色:常见于丝虫病、淋巴结核及肿瘤、肾病变、肝硬化、腹膜癌等。
 (4)绿色或黄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类风湿病。
 (5)黑色:提示胸膜曲霉菌感染。
 (6)粘稠样积液:提示恶性间皮瘤。
 (7)含“碎屑”样积液:常见类风湿性病变。
 (8)混浊性积液:见于结核性胸、腹膜炎、阑尾炎穿孔,肠梗阻等引起的腹膜炎等。
 3. 透明度:漏出液清晰或微混,渗出液多混浊。
 4.凝固性:漏出液多不凝固,渗出液多可凝固或有凝块。若渗出液中纤维蛋白被分解破坏,可不出现凝固,相反,因穿刺损伤引起红细胞明显增多的漏出液在数分钟内也可凝固。
 5.比重:漏出液小于1.018,渗出液大于1.018。1.016~1.018之间为临界值。
 pH值
 【正常参考值】 生理性浆膜腔液常≥7.3,胸腔液在7.6左右。
 【临床意义】 漏出液pH常在7.40~7.55之间;大多数渗出液pH在7.35~7.45之间。结核性积液常小于7.39;化脓性积液一般在6.87~7.11之间;癌性积液多大于7.40;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积液总是大于7.30;风湿性积液总是小于7.30。一般地说胸腔积液pH值<7.30,而血液pH值正常,其诊断意义与胸腔积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的意义基本一致。
 白细胞:
 (1)漏出液细胞较少,常<0.1×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并有少量间皮细胞。
 (2)渗出液细胞较多,常>0.5×109/L,各种细胞增高见于: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化脓性渗出液,结核性浆膜炎早期亦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②淋巴细胞增多:主要提示慢性疾病,如结核性、梅毒性、肿瘤等渗出液。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如乳糜性积液时,也可见淋巴细胞增多;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变态反应和寄生虫病所致的渗出液。多次穿刺刺激、人工气胸、脓胸、手术后积液、肺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何杰金病、间皮瘤等,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在积液中增多;④组织细胞增多:在炎症情况下,除可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外,常伴有组织细胞;⑤间皮细胞增多:表示浆膜刺激或受损,在肿瘤性积液时常见明显增多。
 2.红细胞:大量红细胞表现为血性标本,可见于外伤、结核、肿瘤、心脏损伤综合征及石棉肺等。
   其他有形成分:
 (1)间皮细胞:少量间皮细胞可见于多种炎症、结核、浆膜腔广泛损伤、风湿病、淤血等。大量间皮细胞常见于良、恶性间皮瘤。
 (2)巨噬细胞:见于化脓性感染、结核、淤血、恶性肿瘤等。
 (3)浆细胞:少量浆细胞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大量浆细胞可提示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
 (4)癌细胞:胸、腹水中检查癌细胞,对诊断胸、腹腔肿瘤十分必要,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90%。肺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以及原发性间皮细胞、间皮细胞肉瘤等发生转移时,均可在浆膜腔积液中找到其有关的肿瘤细胞。
 (5)病原菌:渗出液中可检出结核分枝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厌氧菌、放线菌、霉菌孢子及其菌丝等,见于相应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6)结晶:胆固醇结晶见于结核病、脂肪变性、胆固醇性胸膜炎及陈旧性胸、腹水中大量白细胞脂肪变性时;含铁血黄素颗粒见于浆膜腔出血后。
 (7)寄生虫:微丝蚴见于丝虫病;包虫头节见于包虫病;阿米巴滋养体见于阿米巴引起的胸水。
 蛋白质:淤血性心功能不全、肾病患者的胸腹水蛋白含量多在1~10g/L;肝硬化腹水多为5~20g/L;恶性肿瘤多在20~40g/L;肝静脉血栓综合征常为40~60g/L;炎性疾病(化脓性、结核性)多在40g/L以上。
 (1)漏出液蛋白定性(李凡它试验)阴性,定量<25g/L,常由心功能不全、肾病、肝硬化腹水引起。
 (2)渗出液蛋白定性阳性,定量>35g/L,常见于化脓性、结核性疾患,恶性肿瘤,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等。
 葡萄糖:生理性浆膜腔液葡萄糖含量与血糖相近。漏出液中葡萄糖含量与血糖相似,而渗出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血糖。如积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3.63mmol/L,或积液中含量同血中含量的比值<0.5,常见于风湿性积液、积脓、恶性肿瘤性积液、结核性积液、狼疮性积液或食管破裂等。积液中葡萄糖<1.11mmol/L时,化脓性感染(积脓)和风湿病的可能性很大。相反,积液中葡萄糖在4.5~5.0mmol/L或以上时,在排除高血糖的情况下,则以上疾病的可能性不大。
 铁蛋白(IBP):铁蛋白测定常用于肿瘤性积液与结核性胸膜炎性积液的鉴别诊断指标,若胸水中IBP>1500ng/ml,肿瘤性积液的可能性较大。
 纤维连结蛋白(Fn):纤维连结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存在于体液、结缔组织和细胞表面。恶性积液为173.9±65mg/L,而非恶性积液仅13.4±6.8mg/L。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时相反应蛋白,CRP≤10mg/L多为漏出液,CRP>10mg/L常为渗出液。
 酶类:
 (1)乳酸脱氢酶(LDH):
 生理性浆膜腔液LDH活性<2.2μkat/L。①LDH检测主要用于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当浆膜腔积液中LDH与血清中LDH之比值≥0.6时,多为渗出液;反之则为漏出液;②当胸水或腹水中LDH与血清中LDH比值>1时,对胸、腹膜恶性肿瘤或转移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2)腺苷酸脱氨酶(ADA):ADA活性测定对结核性积液与恶性肿瘤性积液的区别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ADA活性增高的顺序为结核性>癌性>非炎性积液。结核性浆膜腔积液、风湿性积液或积脓时,ADA活性明显增高(常>50U/L);狼疮性积液,以及同肝炎、肝硬化所致的积液时,其ADA活性仅轻度增高。结核性渗出液ADA活性明显增高诊断结核性积液优于结核菌素试验、细菌和活体组织检查,抗结核治疗后活力亦随之下降。
 (3)溶菌酶:结核性胸水患者胸水溶菌酶的含量同血清溶菌酶含量的比值常>1.0,而恶性胸水患者此比值皆<1.0,故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渗出液                 漏出液
 原因      炎性积液:由感染、恶性肿瘤、外伤、变态     
 非炎性积液:由血浆渗透压、心力衰竭、肝硬化、
         反应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引起           静脉瘀血等引起
 颜色      红色:急性结核性胸、腹膜炎、恶性肿瘤,      常为淡黄色或草绿色
         出血性疾病,创伤等
      黄色:化脓性细菌感染
      乳白色:丝虫病、淋巴结核及肿瘤等
      绿色:铜绿假单胞感染
      黑色:胸膜曲霉感染
 透明度     混浊                       清或微混
 凝固      自然凝固                     不易凝固
 比重      >1.018                     <1.018
 蛋白定量    >25g/L                     <25g/L
 蛋白定性    一般为阳性                    一般为阴性
 (Rivalta test)
 葡萄糖定量   一般低于血糖                   与血糖类似
 细胞计数    >0.5×109/L                   <0.1×109/L
 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增多:慢性炎症              以淋巴细胞为主,偶见间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状态及寄生虫感染
      少量红细胞:穿刺损伤
      肿瘤细胞:恶性肿瘤
 细菌      可见致病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      无
      菌、结核杆菌等
 关节腔积液检验
 关节液的一般性状
 【正常参考值】 生理性关节液为清晰透明的淡黄色液体,粘稠但不凝固。清晰透明,粘稠,淡黄色或草黄色。
 【临床意义】
 1.透明度:炎症性关节病变时呈不同程度的混浊,甚至呈脓样;非炎症性病变可清晰或微混。
 2.颜色:
 (1)红色:见于穿刺损伤或血友病的病理出血,如血友病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
 (2)乳白色:见于结核性关节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
 (3)绿色:见于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
 3.粘稠度:生理性关节液具有一定的粘稠度。悬滴法:4~6cm。自然下滴法:1滴<1s。各种炎症时粘稠度下降。
 粘液素凝块试验(Ropes试验)
 【正常参考值】 “+++” 凝块坚实,溶液清晰。
 【临床意义】 “++” 以下为异常。见于化脓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关节液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粘蛋白定性:阳性;
 总蛋白定量:10.7~21.3g/L;
 白蛋白/球蛋白:20:1。
 【临床意义】
 1.粘蛋白定性“+++”以下为异常,见于各种炎症,如化脓性、痛风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2.炎症性关节炎总蛋白多为20~30g/L,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结晶性滑膜炎总蛋白多为40~70g/L。
 关节液葡萄糖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生理性关节液为3.89~6.11mmol/L。
 【临床意义】 关节液葡萄糖最好与空腹血糖同时测定。非炎症关节炎时两者糖差约为0.56mmol/L,炎症性关节炎时两者差为>1.4
 mmol/L ,或关节液糖明显减少为<2.24 mmol/L。
 关节液有核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0.2~0.6×109/L。
 【临床意义】 各种关节炎时有核细胞数增加。
 关节液有核细胞分类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200×106/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0.25(0~25%),单核细胞占0~0.78(0~78%);少量红细胞和滑膜细胞。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增加:
 (1)白细胞数>50×109/L,中性粒细胞常>0.90,见于感染性炎症疾病,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Reiter综合征、部分病毒感染等。重度非感染性炎症
 (2)白细胞数为(12~15)×109/L,中性粒细胞常为>0.50,见于重度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
 (3)白细胞数为(3~5)×109/L,中性粒细胞常<0.30,见于轻度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绒毛结节状滑膜炎等。
 (4)白细胞数为(1~2)×109/L,中性粒细胞<0.30,见于非炎症性疾病,如创伤性关节炎、退变性关节炎、肿瘤等。
   2.红细胞:红细胞增多见于关节损伤、结核、肿瘤、化脓性关节炎等。有时穿刺损伤可混入一定量新鲜红细胞。
 3.类风湿细胞(“RA”细胞):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
 4.红斑狼疮细胞: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偶尔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组织细胞(吞噬细胞):见于Reiter综合征等。
 6.多核软骨细胞:见于骨关节炎。
 7.肿瘤细胞:见于骨肿瘤。
 关节液结晶
 【正常参考值】 生理性关节液中无结晶。
 【临床意义】 关节腔积液中查见结晶对疾病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1.尿酸盐结晶:见于尿酸盐引起的痛风。
 2.焦磷酸钙结晶:见于软骨石灰沉着病。
 3.滑石粉结晶:见于滑石粉引起的慢性关节炎。
 4.类固醇结晶:见于皮质类固醇制剂引起的急性滑膜炎。
 5.胆固醇结晶:见于结核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细菌
 【正常参考值】 生理性关节液中无细菌。
 【临床意义】 关节腔积液中查见细菌常见于化脓性关节炎;查见结核分枝杆菌见于结核性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RF)测定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关节液RF阳性率可达80%~90%,且在血清阳性之前出现。
 (五)痰液检验
 痰量
 【正常参考值】 无痰或少量。
 【临床意义】
 1.痰量增多:常见于肺内有慢性炎症或空腔性化脓性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脓肿、早期肺炎及肺结核等。痰量剧增见于肺脓疡、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及肺水肿等。
    2.痰量减少:见于恶液质者,因咳嗽无力而痰量减少。
    3.在病程中如痰量逐渐减少,表示病情好转,反之则表示病情有所发展。
 颜色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可有少量白色或灰白色粘液性痰。
 【临床意义】
 1.黄色脓性痰:提示呼吸道有化脓性感染,见于化脓性支气管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
 2.红色或黄色棕红色: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3.铁锈色痰:见于细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肺梗塞等。
 4.粉红色浆液泡沫痰: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等。
 5.棕褐色痰:见于阿米巴性肺脓肿、慢性充血性心脏病、肺瘀血等。
 6.烂桃样痰:见于肺吸虫病、因肺组织坏死分解所致。
 7.灰黑色痰:见于煤矿工、锅炉工及大量吸烟者等。
 8.黄绿色痰:见于黄疸、肺炎消散期及肺部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进行性肺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等。
 痰液气味
 【正常参考值】 无特殊气味。
 【临床意义】
 1.恶臭味:见于晚期肺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
 2.粪臭味:见于膈下脓肿和肺相通时。
 细胞
 【正常参考值】 仅有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无其他病理细胞。
 【临床意义】
 1.白细胞
 (1)痰液中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增多:见于呼吸道炎症,如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
 (2)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
 (3)痰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肺结核等。
 (4)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及肺吸虫病等。
 2.红细胞(RBC):痰液中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呼吸道炎症、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肿瘤等。
 3.上皮细胞
 (1)鳞状上皮细胞增多:见于上呼吸道炎症,如急性喉炎、咽炎等。
 (2)柱状上皮细胞增多:见于下呼吸道炎症如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等。
 4.其他细胞
 (1) 载碳细胞:常见于矿工、煤炭工及长期吸烟者。
 (2) 心力衰竭细胞:见于肺部长期瘀血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偶见于肺栓塞和肺出血病人。
 (3) 含铁血黄素细胞:见于心脏代偿不良而使肺脏长期淤血的患者。
 (4) 癌细胞:痰中查见癌细胞,提示呼吸道肿瘤,多见于肺癌。
 细菌
 【正常参考值】 无致病菌。
 【临床意义】 痰中查到致病菌,提示感染性疾病。霉菌感染多由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居多。
 1.查到肺炎双球菌,提示肺炎球菌性肺炎。
 2.查到抗酸杆菌(多为结核分枝杆菌),提示肺结核及支气管结核的活动期。
 3.查到白色念珠菌,提示鵝口疮、肺念珠菌病等。
 脂肪滴
 【正常参考值】 无脂肪滴。
 【临床意义】 有时脂肪滴可能与饮食后标本留取有关,大量脂肪滴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弹力纤维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痰中发现弹力纤维,表示肺实质有破坏,常见于肺脓肿、肺坏疽、进行性肺结核、肺癌等。
 支气管管型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在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纤维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痰中,有时可以见到支气管管型。
 枯什曼螺旋体(Curschmann’s螺旋体)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痰中查见枯什曼螺旋体,见于各期支气管哮喘,或有哮喘傾向的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炎、肺结核等。
 夏科-雷登结晶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常与嗜酸粒细胞、Curschmann’s螺旋体同时存在,可见于支气管哮喘、肺吸虫等患者痰中。
 寄生虫虫卵及其原虫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痰中找到肺吸虫卵、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肺吸虫病及阿米巴性肺脓肿。在蛔虫病、钩虫病患者的痰液中,有时也可找到蛔虫及钩虫的幼虫。
 (六)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胃液检验
 胃液量
 【正常参考值】
 空腹胃液量:30~50ml;
 注射组织胺后15min:35~75ml。
 【临床意义】
 1.增多:空腹胃液超过100ml为分泌过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Zollinger-Ellison氏综合征(胃泌素瘤)、胃蠕动功能减退、幽门梗阻(肿瘤、瘢痕收缩引起的狭窄、胃粘膜脱垂等)或痉挛。
 2.减少:胃液少于10ml称胃液减少,见于胃蠕动功能亢进等。
 胃液颜色
 【正常参考值】 清晰无色液体。
 【临床意义】
 1.少量红色:多因咽管擦伤粘膜所致。
 2.咖啡残渣样:提示胃内有陈旧性出血,常见于胃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胃外伤等。
 3.混浊的灰白色:见于胃内粘液增多,如胃炎。
 4.黄绿色:见于胆汁返流、十二指肠球部以下梗阻等。
 气味
 【正常气味】 无特殊气味。
 【临床意义】 ①发酵味见于消化不良、胃内大量食物潴留;②粪臭味见于小肠低位梗阻;③腥臭味见于晚期胃癌;④氨味见于尿毒症。
 pH值
 【正常参考值】 pH 0.9~1.8。
 【临床意义】
 1.pH降低:常见于十二指溃疡、胃溃疡等。
 2.pH增高:常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等。
 粘液
 【正常参考值】 少量
 【临床意义】 粘液增多常见于慢性胃炎。从鼻咽部咽下的粘液常混于胃液上层且常有气泡,无临床意义。
 细胞
 【正常参考值】 可有少量白细胞及上皮细胞,无红细胞。
 【临床意义】
 1.白细胞:
 (1)胃液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胃粘膜的各种炎症,口腔、副鼻窦、鼻咽部及呼吸道的炎症,以及在少数情况下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炎症等。               
 (2)若镜下见到完整的白细胞,可提示胃酸缺乏。
 2.红细胞:
 (1)少量红细胞:见于插导管时损伤所致。
 (2)大量红细胞:红细胞持续存在提示有活动性溃疡、肿瘤糜烂、炎症或其他损伤等。
 3.上皮细胞(EPi)
 (1)少量鳞状上皮细胞:来自口腔、咽部及食管,临床意义不大。
 (2)柱状上皮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慢性胃炎。
 食物残渣(FR)
 【正常参考值】 12h未进食的胃液中应无残存食物。
 【临床意义】 胃液食物残渣增多,出现大量淀粉颗粒、脂肪滴、肌肉纤维等,多见于胃肠蠕动功能减低或幽门梗阻,如胃扩张、胃下垂、幽门溃疡、肿瘤所致阻塞或部分阻塞等。
 胃酸分析(GAA)
 【正常参考值】
 基础胃酸分泌量(BAO):1.39~5.17mmol/h,pH:1.3~1.8;
 最大胃酸分泌量(MAO):15.0~23.0mmol/h;
 高峰胃酸分泌量(PAO):12.23~28.97mmol/h。
 【临床意义】
 pH<1.3为胃液酸度过高;pH在3.5~7.0之间为酸度过低,若Ph>7.0,五肽胃泌素试验后仍无盐酸分泌称为真性胃酸缺乏。
 1.增高:
 (1)胃酸增高常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胃泌素瘤、幽门梗阻及慢性胆囊炎等。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复合性溃疡时,其BAO及PAO均增加。PAO=15mmol/L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阈值,低于此值而患十二指肠溃疡者颇为罕见。若PAO>40mmol/h,高度提示即将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胃泌素瘤患者胃酸增高,BAO>15 mmol/h,PAO>30
 mmol/h,BAO/PAO常>0.6。
 (3)单纯性胃溃疡患者,胃酸可增高也可正常,BAO及PAO值常与正常人数值相近。
 2.减少: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继发性缺铁性贫血、口腔化脓感染、胃扩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十二指肠液大量反流时,少数正常人胃酸也可偏低。
 3.缺乏:见于胃癌、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隐血试验(OB)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损伤等。胃管造成食管损伤和口腔、鼻腔出血可引起隐血试验的假阳性。
 乳酸(LA)测定
 【正常参考值】空腹胃液中可有少量乳酸。
 【临床意义】乳酸增高见于食物潴留时,如幽门梗阻、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扩张等,乳酸明显增高多见于胃癌。
 胃蛋白酶(Pep)测定
 胃蛋白酶是胃液的主要消化酶,虽然胃蛋白酶的分泌与盐酸平行,但有时胃酸过少或缺乏时胃蛋白酶也可正常。胃蛋白酶活力测定可判断胃的分泌功能,辅助诊断胃部疾病。
 【正常参考值】 (4~6)×104U/L。
 【临床意义】
 1.升高:明显升高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2.减少:常见于胃炎、慢性胃扩张、慢性十二指肠炎等。
 3.缺乏:胃癌、恶性贫血、无酸症等胃液内无游离盐酸者,常无胃蛋白酶分布。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
 【正常参考值】
 正常十二指引流液的一般性状
 D液        A胆汁      B胆汁       C胆汁
 量(ml)  10~20         10~20      30~60    
 随引流管留置时间而异颜色    灰白色、淡黄色     金黄色      深褐色    
 柠檬色性状    透明或微混浊,较稀薄  透明或略粘稠   透明,粘稠   透明,略粘稠pH    
 7.6           7.0       
 6.8      7.4比重               
 1.007~1.012   1.016~1.032  1.007~1.010团絮状物  可有少量       
 无        无       无
 【临床意义】
 1.量
 (1)无胆汁液排出:常见于总胆管梗阻,一般由胆结石、肿瘤引起。
 (2)如果仅无B胆汁排出,可因胆囊梗阻、胆囊收缩不良或已作过胆囊摘除术后所致。
 (3)若未用刺激剂之前已有多量B胆汁流出,多见于奥迪氏括约肌松弛或胆囊运动过强。
 2.颜色
 (1)十二指肠液(D液)呈血色提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多量新鲜血液可考虑胰腺恶性肿瘤;胆汁内出现血液可考虑肝胆等处的癌变。
 (2)若B胆汁呈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常因胆道扩张伴感染或胆囊液淤积所致;胆汁中混有陈旧性血块,应考虑胆囊、胆道、十二指肠、胃等部位的恶性肿瘤。
 3.透明度
 (1)混浊:D液明显浑浊,在排除胃液混入后,应考虑十二指肠炎症或胆道感染;若同时伴有血液,则急性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肿瘤等可能性较大。
 (2)胆汁浓厚:常见于胆石症所致的胆囊液淤积。
 (3)胆汁稀淡:常见于慢性胆囊炎所致的浓缩功能低下。
 (4)
 引流液中出现较多的白色团絮状物,多见于十二指肠或胆道感染;若出现颗粒沉淀或砂状物,则见于胆石症。
 4.pH值:十二指肠引流液呈酸性,常见于有胃液混入。
 细胞
 【正常参考值】 可有少量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柱状上皮细胞,无红细胞。
 【临床意义】
 1.白细胞
 (1)A胆汁有大量白细胞,而B、C胆汁正常时,表示十二指肠或胆管有炎症。
 (2)B胆汁有多量白细胞时,表示胆囊有炎症。
 (3)仅C胆汁有多量白细胞时,表示肝胆管有炎症。
 (4) 胆汁中多为中性粒细胞,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较多时,应考虑慢性或病毒性肝胆疾病。
 2.红细胞(RBC):引流液中出现一定量红细胞,常见于引流管擦伤,十二指肠、肝、胆、胰等部位的出血性炎症、溃疡、肿瘤、结石等。
 3.上皮细胞(Epi)
 (1)十二指肠柱状上皮细胞增多应考虑十二指肠球炎。
 (2)胆道柱状上皮细胞增多应考虑胆囊或胆管有炎症。
 4.癌细胞:引流液中查见癌细胞可见于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及胰头癌等。
 粘液丝(MT)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粘液丝增多见于急、慢性胆道感染。平行排列的粘液丝多见于十二指肠卡他性炎症;螺旋状排列的粘液丝多见于胆总管炎,尤其是胆囊颈部炎症时。
 细菌
 【正常参考值】 各部分胆液中均无致病菌。
 【临床意义】 镜检找到细菌可作为胆道感染的初步诊断,一般应通过细菌培养确定。如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时伤寒的诊断成立。
 结晶(Cry)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胆石症时可见胆固醇、胆红素、胆红素钙及胆盐结晶,呈非晶形泥沙样颗粒;若胆红素结晶与胆固醇结晶同时存在,胆道结石可能性大。
 寄生虫(Par)及虫卵
 【正常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在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尤其是在B胆汁中发现兰贾弟鞭毛虫滋养体、华枝睾吸虫卵、钩虫卵、蛔虫卵、粪圆线幼虫、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等,见于相应的寄生虫。
    
 (七)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
  阴道清洁度的检查
 阴道清洁度是以阴道杆菌、上皮细胞和杂菌的多少来判定的,它是阴道炎症和生育期妇女卵巢功能的判断指标。阴道清洁度与雌激素水平和月经周期均有密切关系,一般分为4级,见下表。
 阴道清洁度判定表
 清洁度   阴道杆菌   球菌   上皮细胞  脓细胞或白细胞
 Ⅰ    + + + +    —    + + + +   0~5/HPF   Ⅱ     +
 +     ±     + +    5~15/HPF  Ⅲ     ±     +
 +    ±     15~30/HPF Ⅳ     —    + + + +   —    
 >30/HPF 
   【正常参考值】 Ⅰ~Ⅱ级为正常。
 【临床意义】 阴道清洁度Ⅲ~Ⅳ级为不清洁,常见于滴虫性、淋菌性、霉菌性、嗜血杆菌性或阿米巴性阴道炎及非特异性阴道炎等。
 滴虫(TV)及霉菌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滴虫及霉菌。
 【临床意义】 阴道毛滴虫为寄生于阴道的致病性原虫,可引起滴虫性阴道炎;霉菌多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可引起霉菌性阴道炎。两者多因不良卫生习惯或交叉感染而发病。分泌物中找到滴虫或霉菌是诊断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的重要依据。
 阴道线索细胞检查
   【正常参考值】 正常分泌物中无线索细胞。
 【临床意义】 线索细胞是在脱落的阴道鳞状上皮细胞上粘附有大量加德纳尔菌,上皮细胞互相粘连成团,边缘似锯齿状。阴道菌群的检测和阴道分泌物中线索细胞的检出,可作为诊断细菌性阴道炎的依据。细菌性阴道炎的诊断标准为:①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呈稀薄均匀状;②阴道分泌物pH>4.5;③胺试验阳性;④分泌物中找到线索细胞。四项检查中,发现线索细胞为首要条件,凡检出线索细胞并伴有其他任意两项为阳性者,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
 羊齿结晶检查
 【正常参考值】 正常妇女羊齿结晶可分七 型。
 【临床意义】 羊齿结晶又称宫颈粘液结晶,正常妇女随月经周期有一定的变化,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诊断卵巢分泌消失的疾病及治疗观察,作为排卵期、妊娠及先兆流产预后的诊断参考。妊娠后羊齿结晶应逐渐消失,若2个月后仍不消失,则有先兆流产的可能。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此次妊娠后宫颈粘液涂片一直无羊齿植物结晶时,示此次妊娠良好。闭经的病例中,若宫颈粘液羊齿结晶存在周期性变化,示卵巢功能良好,闭经原因应在子宫。
 淋球菌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淋球菌。
 【临床意义】 淋病奈瑟氏菌简称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体,属于革兰氏阴性双球菌(G-双球菌),因此临床上有时称G-双球菌检查。查见G-双球菌(多为淋球菌),结合病史一般可诊断为淋病。淋病是重要的性传播性疾病,主要见于淋菌性尿道炎、淋菌性阴道炎,控制不及时可逆行感染,如淋菌性前列腺炎等。文字文字文字文字文字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

上一篇:淋巴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下一篇: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