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ao 2010年08月09日
  • 新媒体

血液病一般血液检查

 外周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常可反映骨髓造血病理变化。高质量的血常规检查,不但可为临床医师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有时甚至为某些血液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外周血的一般检查被视为血液病诊断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
近年来,血液分析仪已基本取代传统的人工显微镜计数法进行血常规检测,这类仪器可同时测出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有的仪器尚可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上述仪器虽可提供多项指标,但对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病理变化的分析仍需经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确立。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的改变  贫血时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减少;相反,红细胞增多性疾病时则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增高。
2、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红细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靶形红细胞增多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泪滴状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盔形、三角形红细胞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缗线状红细胞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3、白细胞数量及形态改变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粒细胞显著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等;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指血象中杆状核>6%~25%,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指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在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5%,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
4、血小板数量及形态改变  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性大出血、脾切除术后。
5、全血细胞减少  指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等。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