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10年09月11日
  • 新媒体

正常止血的机理是什么?

正常止血机理 :

(一)血管外因素   

人体的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作为血管外支持作用,由于肌肉收缩可促使血液回流,当人体消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不发达或萎缩时,这种支持血管作用减弱,使血管处于扩展状态并使血液回流速度减慢。由于地心引力,人体直立时,血液就会淤积在下肢而发生出血。所以经常锻炼身体,增强肌肉张力,对止血也是有好处的。 

(二)血管因素   

  人体有一个丰富的血管网,其中分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凡是血液流出心脏的血管称为动脉,流向心脏的血管称为静脉。动脉血管壁厚,静脉血管壁薄,在动脉血管中含有丰富的肌肉组织,这些肌肉组织的收缩与松弛就可使血管口径既能缩小也能扩大,由大到小,不断分支,最末端的部分称为毛细血管。许多毛细血管形成了毛细血管网,就像海绵一样密集地分布在人体除头发和指甲以外的部分。毛细血管没有肌肉层,不能显著的收缩;但血管壁的结构中有一种叫弹力纤维的组织,这种弹力纤维也有一定的弹性,它收缩时可使毛细血管口径缩小,有利于止血。当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各级血管都收缩,使流向出血部位血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这就是血管的止血作用。有经验的人发现,当你的皮肤内受到刀伤时,出现在伤口的是一个白色的伤面,随着时间延长才会在伤面出现一些血滴逐渐汇合成血流,这就是血管止血期,为时只有15~30秒钟。 

(三)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是人体内最小的细胞。不要看他个小,但作用是很大的。人离开血小板将无法生存。这种小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血栓形成而达到止血目的。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生成,实际是巨核细胞胞浆边缘不断剥脱的碎片。血小板生成后很快释放到血液中,约1/3的血小板在经过脾脏时被滞留在脾脏中,循环中的血小板象串珠一样附着在血管壁上,如血管出现损伤即可粘附在损伤部位,被粘附的血小板随即破裂,释放出止血物质和能量。前者可促进凝血功能,后者可促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在损伤血管,以便形成血小板血栓,至此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即告完成。 

血小板胞浆中包含着丰富的止血物质,常称为血小板因子,共有12个。同时血小板在循环血液中,其表面可粘附许多凝血因子。这些内在和外在因子在止血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除此,血小板还有几个功能,即粘附功能、聚集功能、储备功能和施放凝血因子的功能等。这些功能失常,即使有足够数量的血小板,也难发挥其止血作用。 

血小板数量过多或功能过强可引起血栓形成。由于血栓栓塞局部血管,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这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中致命的如心机梗塞和脑血栓形成。故除研究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外,还需研究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 

(四)凝血因素  人的血管破裂之后,最终要通过血液凝固对破损部位进行修复。
这些你凝血因子中9个是在工肝脏内合成,故肝病和维生素K缺乏时也可引起凝血机能障碍。人体血管破裂时要从内外两方面修补才较牢固,如同我们的衣服破裂时要从内外两边补才能结实一样。我们把从血管内修补称为内源凝血系统,把从外边修复称为外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在正常状况下,处于静止状态。在凝血过程中也不是12个凝血因子在同一时间被激活。血管受损伤部位暴露出血管壁胶原组织就可激活Ⅻ因子,使处于静止状态的Ⅻ因子成为活化状态,参与凝血过程。Ⅻ因子激活Ⅺ因子,再由Ⅺ因子激活Ⅻ因子……如此完成整个内源凝血过程。在参与内源凝血过程的因子中,Ⅷ、Ⅺ、Ⅹ、Ⅺ因子最为重要。如缺乏分别称为血友病甲、乙、丙、丁。外源凝血过程是在组织中进行的,损伤组织激活细胞因子,最后由内外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完成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是一个网状组织,如同海绵一样,其空隙中网络着无数的红细胞,在体外我们称为血块。

    在血液凝固的同时就发生了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这是抗凝血系统在发挥作用。凝血过程修复所破坏血管其所以能恰到好处,就是由于体内有正常的抗凝系统,如同凝血系统一样。如体内无正常的抗凝系统如同照样无法生存,抗凝血系统不时的清除体内凝集物质,可称得上是如同的清道夫。 

    抗凝血系统的激活是血浆前活化素被激活为血浆活化素,再次血浆纤溶酶原激活为血浆素,再次血浆纤溶酶原激活为血浆素,最后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的碎片,原有凝块就被分解.
    概括起来,当血管破裂后由于出血局部血管收缩使由全身到出血局部的血流量减少,进而血小板粘附,聚集在出血局部,并释放出凝血物质,而形成血小板血栓,使出血量减少,但这种过程是短暂的。凝血过程的激活才形成具有永久止血作用的血栓,从而完成了整个止血过程。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