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①急性失血当血容量减少20%时可发生体位性心动过速和血压降低,尤其是老年和儿童是输血的适应证,以补充容量和维持机体供氧需要;②全血细胞减少症,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
化疗、放疗引起骨髓抑制状态,可用全血,以补三系细胞缺乏;③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可使
血小板减少50%;④严重的脓毒败血症、败血症;⑤一氧化碳和酚中毒等;⑥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需用全血。
2.禁忌症①在不能配型的情况下,由于
白细胞、
血小板HLA不合,或对供血者血浆中某种成分过敏而发生反应者;②各种免疫性疾病,由于血浆中抗
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可损害
红细胞而发生溶血反应者;⑧尿毒症,高钾血症及酸中毒患者,由于库存血液红细胞破坏致血浆中钾浓度升高,乳酸含量升高。
(二)输血反应和处理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并对输血反应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积极有效的处理。
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常见表现。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随着输血器具的塑料化和一次性使用,发热反应率有所下降。
(1)原因①致热原泛指能够引起发热的蛋白质、死菌和细菌产物等,细菌毒素是一种可溶性多糖类,随输血进入人体可引起发热;②由于多次输血而产生抗
白细胞或抗
血小板抗体,与受血者相应细胞抗原相结合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进行处理后再释放至外周血成为致热原;③配制血液保养液的化学品不纯,其杂质随输血进入体内;④还在继续使用老式输血用具者,应注意清洗粘着在输血管或采血器管壁上的血凝块等,避免成为致热原。
(2)临床表现发热反应常发生在输血后15~20min,或发生在输血后数小时呈现为迟发反应。起始寒战,其后发热,体温可高达38~41℃之间。伴随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发红,心跳、呼吸加快,约持续1~2h体温开始下降,数小时后恢复正常。全身麻醉状态下,较少出现发热反应。
(3)处理停止输血,密切观察,发热如与输血无关者方可继续输血。寒战期给予保暖,口服阿司匹林或给予抗组胺药物,必要时给异丙嗪或度冷丁25mg肌肉注射。并对输血用盐水、输血器具进行热源检查。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约占1%~3%。
(1)原因①受血者为过敏性体质,平素对多种物质如花粉、尘埃、海产品、蛋类、药物等过敏。当供血者体内有某种抗原,而受血者体内有IgE时即可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紧密结合,并促其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而出现过敏反应;②由于多次输血使受血者产生抗IgA抗体,主要是IgA缺陷患者;③多次输血可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常见者为针对IgGFC段的GM抗体和针对免疫球蛋白轻链的InV抗体。
(2)临床表现荨麻疹为常见表现,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可见。过敏性休克罕见。
(3)处理依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选择处理,可给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素(1:1000)0.5~1mL皮下注射,严重者给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喉头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应早期积极处理。
3.溶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发生红细胞破坏者,以ABO
血型不合溶血反应多见且较严重,Rh血型较轻。
(1)病因①免疫性溶血反应以血型不合输血多见,ABO血型抗体属IgM,易激活补体,使红细胞迅速在血管内破坏。一部分吸附了补体C3b致敏红细胞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②Rh阴性人接受Rh阳性血后可产生抗体,以后接受Rh阳性血时可发生溶血。Rh抗体作用较弱,属IgG,溶血反应多在血管外发生;③血液库存时间久,保存不当,运输途中红细胞发生机械损伤,或血液中混入低渗液体,使红细胞在体外发生非免疫性溶解。
(2)临床表现起病缓急与血型及输血量有关,ABO血型不合,输入50mL以下即可产生症状,输入200mL以上可发生严重溶血反应,甚至导致死亡。Rh血型不合反应多出现在输血后1~2h,随着抗体效价升高亦可发生血管内、外溶血。轻型溶血出现发热,茶色尿或轻度黄疸,
血红蛋白稍有下降。重者则出现寒战、发热、心悸、胸痛、腰背痛、呼吸困难,心律加快,血压下降,酱油色尿,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少尿、无尿。由于红细胞膜脂质促凝作用而并发DIC时预后不良。
(3)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进行溶血有关检查,特别是证实过量的游离
血红蛋白,可采患者血3~5mL,离心后观察血清如为淡红色为溶血证据。并进行反复定型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再次核对患者及血袋记录;②抢救工作要有组织、按计划进行。纠正休克、保护心、肾功能。尽早碱化尿液防止肾功能衰竭,给多巴胺、地塞米松、20%甘露醇、速尿。防止高钾血症和DIC等发生。
4.细菌污染输血反应
(1)病因①采血室空气严重污染;②输血袋、血液保养液或采血器具灭菌不严或污染;⑧供血者发生菌血症;④冰箱温度不恒定,以致温度过高。
(2)临床表现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亦可见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决定血源污染程度和污染血源的菌种。严重杆菌污染血液,输入数毫升即可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患者急剧寒战、高热、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大汗、四肢冰冷、脉弱、血压下降。很快出现少尿、无尿以至肾功能衰竭。DIC亦是常见并发症,且指示预后不良。
(3)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采患者血及供者血进行细菌培养,并做厌氧菌培养;②对患者进行抗感染,纠正休克处理。防止肾衰及DIC发生。抗生素要强,剂量要足,病原未明时按杆菌败血症选用抗生素。升压药尽可能少用强缩血管药。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减轻中毒症状,并注意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
5.传播疾病供血者血液进入受血者体内的传染源较多,但主要是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巨细胞病毒等。随着输血次数增多感染机会增加。
血液病人输血后肝炎发生率较高,血友病发生艾滋病者较多。输血及血液制品引起肝炎的危险性分为:①高度危险,商品凝血因子浓缩剂;②中度危险,全血、血浆、冷沉淀剂、浓缩
血小板、浓缩白细胞;③低度危险,冰冻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④无危险,白蛋白、血浆蛋白、γ球蛋白。输入不同的肝炎病毒而发生不同的肝炎。甲肝主要由消化道传染,输血引起甲肝罕见,故输血引起肝炎中主要是乙肝、丙肝及丁肝。艾滋病传染途径中除接触传染外,以输入污染血液和制品,以及移植感染者器官是主要传播途径。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为早产、新生儿、婴儿、外科手术病人、器官移植受者,包括
骨髓移植,
血液病人如急性
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易感性较高。疟疾高发区输血是一条重要的感染源,原虫在4℃血液中最少存活14天,多在输血1周后发病,输血后3个月无明显原因发热者需考虑疟疾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