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ao 2010年03月29日
  • 新媒体

急慢性白血病中医治疗经验浅谈

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无白血病的病名,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参照类似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急性白血病初期或慢性白血病急性变时,起病急骤, 有高热、全身疼痛、进行性贫血及显著出血倾向, 类似中医的温热病; 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 逐渐出现乏力、消瘦、低热、自汗等, 属中医劳伤虚损范畴。
根据中医温病学理论分析, 发热是病毒侵犯于营血而引起正邪抗争之现象。邪热入于营血而发热, 若正气不能与之相抗则邪胜而正衰, 成为虚脱之证。高热而未虚衰者, 说明正气尚有抗邪之力。中医认为, 正气不脱者均属可治之病。因邪热侵犯于血分, 迫血妄行, 所以热甚者多引起全身性出血。一切疾病皆以正气胜邪而愈。白血病邪正相抗, 正气不能胜邪, 所以可出现局部溃疡不易愈合。但在高热出血阶段用凉血解毒止血之药, 清邪热以扶正气, 则出血可止; 用解毒清热之药, 则溃疡可愈, 也说明邪热虽然猖獗, 但正气尚有一定抗邪之力。
治疗急性白血病, 以退热为先, 高热减退即不至影响血分而出血, 出血是其大忌, 凡是温热病出现吐衄便血者皆是危症。在高热出血之时, 急用凉血清热解毒之药以止血, 使热退血止则病情可以缓解, 若出血不止即有死亡之危。血止热退之后继续用清热解毒之剂加滋阴之药, 使阴精渐复, 阴阳逐步达到平衡, 则生理复常, 生化归于正常, 血液自无异象之产生, 临床经验用此方法收到良好效果者很多。凡病有治效之机, 即有痊愈之望, 因此说白血病应该是可治之症, 应当进一步研究白细胞增多之因, 能研究出致病之因, 则可以研究出治本之法, 能从病本上治疗, 庶可能收根治之效。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 起病多急骤, 治疗不及时往往很快死亡。早期症状: 不明原因高热, 精神疲倦, 面色苍白, 口、鼻粘膜出血, 严重者可有内脏及颅内出血, 有时合并溃疡及坏死性口腔炎和咽部、脑膜炎症, 有的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根据中医理论,这些临床表现, 属于温热病毒范畴。
一、证候分析: 病邪侵袭机体之后, 营卫失抗邪功能, 高热不退, 气血损伤, 血色不能荣于皮肤, 因此精神极度疲倦, 皮肤苍白; 热毒留结之处则往往发生溃疡; 脾胃热毒上攻口腔及咽故发炎而肿痛; 热毒侵犯血分, 迫血外溢而皮肤粘膜出血, 甚至内脏出血; 热邪郁结以致淋巴结、肝脾肿大。综合急性白血病所表现的症状, 淫邪病毒可能是发病之主要原因。
虽然白细胞质和量改变的原因目前暂不明了, 但临床表现大致与温热病毒所发生之症状相同。
二、治法: 治疗首当清热解毒, 保持气血营卫抗邪之力。通过清热解毒, 逐渐恢复机体抗病力, 以达到驱邪安正、扶正除邪之目的, 使病情逐渐缓解。
三、常用方药
1、急性高热, 自汗, 脉浮大而数者, 治宜清热解毒养阴。药用: 葛根12g, 连翘24g, 银花 24g, 生地 30g, 元参 30g, 麦冬 15g, 桔梗9g, 蝉蜕 9g, 犀角 9g, 羚羊角 9g, 西洋参 9g(或辽沙参12g) , 龟版15g, 黄柏9g, 知母9g,石斛24g, 甘草9g, 丹皮24g。加减: 热甚加生石膏30g, 热仍不退加紫雪丹6g; 神志昏迷加安宫牛黄丸, 局方至宝丹 1~ 2 粒; 皮肤出血加棕榈炭 15g, 丝瓜络 24g, 冬瓜皮 24g; 口鼻出血加大、小蓟各 24g, 白茅根 24g, 藕节15g; 大便出血加焦地榆 12g, 冬瓜子 24g, 薏苡仁 24g; 吐血加柏叶炭 18g, 生赭石 15g; 尿血加木通 9g, 车前子 12g, 滑石 15g, 白茅根20g, 小蓟20g。
2、高热减退, 病症减轻时, 继服养阴清热药。药用: 生地24g, 元参24g, 麦冬15g, 桔梗 9g, 辽沙参 15g, 石斛 24g, 天花粉 24g, 川连 9g, 丹皮 15g, 栀子 9g, 莲子肉 15g, 黄柏9g, 犀角6g, 甘草9g, 藕节12g, 薏苡仁 24g。
3、余邪未尽, 身体虚弱者, 继服养血清热药。药用: 当归12g, 生地24g, 生白芍12g,辽沙参12g, 川贝母9g, 桔梗9g, 橘络12g, 瓜蒌 18g, 麦冬 15g, 薏苡仁 24g, 栀子 9g, 丹皮15g, 杭菊花 12g, 龟版 15g, 石斛 15g, 甘草9g,藕节12g。加减: 肝脾肿大加鳖甲18g, 青皮 9g, 丹参 12g, 郁金 9g; 淋巴结肿大加三棱415g,莪术 415g。此方为调理之剂, 可以多服, 随其症状适当加减, 服至余热清除, 精神好转, 饮食增加, 血液检查正常。
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在病理上与急性白血病有所不同, 慢性白血病是因内脏结热, 导致脏器生化机能失调, 引起血液异常改变。表现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呈贫血状态, 全身疲乏无力, 头晕, 低热, 出汗, 心悸, 气急, 有时鼻、齿龈及皮肤出血, 亦有呕血、尿血、子宫出血、颅内出血者, 肝脾淋巴结肿大, 脾大最突出, 有时可占满全腹而至盆腔, 质坚而有压痛。
一、证候分析: 肝主疏达、主藏血、主筋、与少阳胆经为表里, 脾主运化、主输布津液、主肌肉、主统血。在劳伤或外感后, 肝脾留热不解, 损伤肝脾机能, 肝失疏达, 热瘀血伤, 脾失健运, 津液不布, 热邪瘀结肝脾, 血脉凝涩而肝脾肿大; 淋巴属少阳三焦部位, 相火游行于三焦, 火邪留结于三焦, 津液凝聚而使淋巴结肿大; 发热因于营血伏热, 汗多由于内热熏蒸而表气不固, 热伏于内, 灼伤阴液, 营失其守, 卫失其固, 内热蒸发而发热自汗, 营阴已伤汗出而热不解; 邪热久留肾阴亏损, 生化机能减退, 因此发生贫血现象; 阴虚内热, 气血俱虚而全身无力; 阴虚阳浮, 头为之昏; 血热失藏, 各随其瘀热之部位而出血, 鼻
为肺窍, 肺热者鼻衄; 齿龈属胃, 胃热则齿龈出血; 皮肤肌肉属于肺脾, 肺脾热甚则皮肤出血,内脏结热而致内脏出血者, 病情则更为严重。慢性白血病白细胞之所以增多, 可能与肾、脾、肝生化功能失调有关。
二、治法: 治疗慢性白血病, 当以调理脏器生化功能为主, 辅以对症治疗之药, 保持脏器功能不至败绝, 则无死亡危险。调理脏器功能, 首先要清肝理脾滋肾, 清肝则瘀热可除而血不凝涩, 理脾则津液敷布而不凝聚, 滋肾培本则生化有源而生机不息, 脏器生化功能恢复, 自有抗邪之力, 使正气日复, 邪气日消, 病症自可消除, 从而达到延长寿命之目的。
三、常用方药:
1、肝脾肿大, 身体虚弱, 脉缓弱者宜理脾清肝养阴。药用: 当归 15g, 生地24g, 生白芍12g, 云苓12g, 陈皮9g, 枳壳6g,生山药 15g, 生薏仁 24g, 龟版 18g, 桔梗 9g,辽沙参12g, 地骨皮24g, 石斛12g, 鳖甲15g,青皮6g, 炙草 6g, 藕节 12g。加减: 肝脾肿大不消者加姜黄 415g, 桃仁 6g, 牡蛎 24g, 醋三棱 3g, 醋莪术 3g; 淋巴结肿大加醋三棱415g, 醋莪术 415g, 元参 24g, 川贝母 12g, 牡蛎 24g, 海藻 24g, 昆布 24g, 青皮 9g, 川楝子12g; 发热不退加犀角 6g, 连翘 24g, 丹皮15g, 青蒿 12g; 皮肤出血加棕榈炭 24g, 丝瓜络炭 12g; 头昏加杭菊花 15g, 生石决明 24g,蔓荆子 12g, 龙胆草 9g, 黄芩 9g, 羚羊角4.5g; 汗多加牡蛎24g, 浮小麦24g; 鼻衄加柏叶炭 15g, 葛根 24g, 桑白皮 12g; 齿龈出血加川军炭 6g; 阴虚发热, 贫血加知柏地黄丸之类; 阴虚发热不退加秦艽鳖甲汤之类。本病缓解后必须注意保养, 饮食要清淡,不要过贪膏粱厚味, 忌烟酒辛辣等物, 工作要适当, 不要过度劳累, 切忌房事, 始可防止复发。

治疗血液病是一个需要坚定信念并且持之以恒的过程 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就会胜利!!!!袁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