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疗后受到感染时与正常人的区别和特点:
一是感染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由于血液病患者的感染多发生在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状态,再加上吞噬功能障碍,致使感染部位渗出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不突出,因此炎症反应常不充分,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由于细菌的繁殖及其毒素作用,局部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和坏死;或者由于炎性反应轻使炎症不易局限,局部感染常易扩散为全身感染。发热是血液病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但感染的部位常常难以确定,如感染部位红肿,反应不重,常无脓液出现;肺炎时炎性液渗出少,因而不易出现典型的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并无阴影出现。
二是混合感染的机会多,不易确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易发生: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口腔、肺部、肛周及皮肤,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及鼻咽部;长期放置静脉插管处亦是较常见的感染部位。败血症常易发生,致病菌常为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草绿色链球菌。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在38.5℃以上,应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细菌培养。
粒细胞减少时感染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应特别注意保护患者的防御机制;减少环境中新的病原菌的侵入;减少防御机制的外伤性损害;抑制或杀灭已经在体内存在的病原菌。
(二)化疗出现感染症状用中医中药调理治疗效果明显。
1.应用中医中药益气扶正:中药扶正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扶正培本不同于一般的支持疗法,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肿瘤的认识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除积之要,知在攻补之宜”。
扶正中药对细胞免疫功能肯定有提高作用,对巨噬细胞吞噬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提高有显著效应,尤其是治疗前各项指标较低的病人效果更显著;中药对体液免疫也有提升作用。
近年来的动物实验也证明扶正中药提高免疫能力是肯定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应用小鼠脾脏空斑抑制实验证明黄芪、党参、猪苓、女贞子及扶正中药复方可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另有实验证明人参、党参、灵芝和白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应用扶正中药提高肿瘤化疗疗效的临床报道已是屡见不鲜。
辅助化疗的中成药较多,可促进骨髓和血象的恢复,市售的有保安康、紫河车胶囊、 至灵胶囊、 峰岭胶囊、 螺旋藻。
可任选1—2种服用。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芪枣冲剂等也有一定的升高白细胞含量的作用。
静脉注射的药物:黄芪注射液每次10ml,人参注射液每次10ml等,也可配合应用。
复方汤剂的辨证治疗
益气健脾: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光白,气短懒言,纳食不香,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常用四君子汤加味: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人参,灵芝等。
温补肾阳:常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有气虚的表现,舌淡胖,苔水滑,脉沉细无力。常用右归丸:菟丝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锁阳,附子,肉桂;伴肾精不足可加用熟地、龟板、山药、山萸肉等。
益气养血:适于气血两虚,症除气虚症状外,还可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用益气养血之品,八珍汤或归脾汤,如黄芪、党参、黄精、女贞子、虎杖、制首乌、炙甘草、熟地、白芍、丹参、鸡血藤、炮山甲、大枣等。
阴虚内热:证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方用犀角地黄汤,生地、白芍、丹皮、丹参、水牛角、玄参、麦冬、沙参、黄精、玉竹、石斛、龟板、鳖甲、知母等。
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加用党参、黄芪、鸡血藤、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熟地、阿胶、大枣、花生衣。
2.中医扶正与去邪相结合:
单纯用清热解毒中药不如抗菌素杀菌力量强,因此必须重视整体观念,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把握住血液病患者正虚抵抗力弱的特点。单纯使用清热解毒等祛邪方法常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疾病初起病势急骤,为邪盛正衰,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直折病势;若邪减正虚,则应以扶正与祛邪并举;若邪去正亏,则当扶正为要。抗生素对病原菌具有杀伤作用,但缺少针对全身中毒症状的对症治疗,而中医药的应用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即“菌毒并治”。中医药可能在减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减缓耐药现象的发生以及降低二重感染的发生率和抗病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补益类中药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能对抗化疗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程度和促使造血功能恢复,间接发挥抗感染的效用,山东淄博延强中医药研究院采用益气养阴、补肾生血为主,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无一例死于骨髓抑制期的感染,显示了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防治感染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6例血液病各种感染发热,平均5.8天体温恢复正常,且症状和体征的改善较为稳定,因而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总量与时间,降低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中医常用的祛邪法有如下几种: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风热外感。证见身热不恶寒或微恶寒,伴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方选银翘散加减。常用银翘散,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桔梗、牛蒡子、板蓝根、菊花、贯众等,咽喉肿痛明显者加山豆根、射干、马勃、黄芩、胖大海等。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炽盛。证见壮热寒战,汗出热不解,痈疡疮疔,红肿热痛,大便干结,尿赤,脉洪数或弦数,方选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常用的药物有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清热定喘法:适用于肺热喘咳。证见发热口渴,喘咳气促,咯吐黄痰,无汗或有汗,舌苔黄,脉滑数,方选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鲜芦根、冬瓜仁、桑白皮、黄芩、鱼腥草、败酱草等。适于肺部感染。
清肺解毒法:适用于上焦头面热毒。证见面部肿痛红赤,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方选加味普济消毒饮。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连翘、元参、板蓝根、大青叶、马勃、牛蒡子、僵蚕、桔梗、升麻、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适于头面部感染。
清热利湿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见小腹急满,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咽口干,脉实而数者。方选八正散加减,常用的药物为木通、扁蓄、车前子、瞿麦、滑石、甘草梢、灯芯草、山栀子、黄柏、知母等。血尿明显者加大小蓟、白茅根等。适于泌尿系感染。
清热燥湿法:适于胃肠湿热,证见脐腹胀痛,恶心呕吐,大便不爽或泄泻,或泄下如水,臭秽带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可用葛根芩连汤或芍药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黄连、黄柏、马齿苋、蒲公英等。下痢带血则选用芍药汤,药用芍药、黄芩、黄连、当归、木香、红藤、败酱草、甘草等。适于胃肠道感染。
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气血两燔。证见壮热口渴,烦躁神昏,衄血动血,舌红而干,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物为生石膏、生地黄、水牛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知母、赤芍、玄参、丹皮、银花、白茅根、甘草等,适于各种感染的高热不退。
局部用药:口腔粘膜糜烂者,局部可用锡类散或冰硼散;皮肤疮疡疖疔可用如意金黄膏外涂;肛周疼痛外涂九华膏;咽喉疼痛可口含六神丸或喉症丸,也可外喷双料喉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