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76/105,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leukemia , AML)年发病率最高,达1.62/105(美国为2.25/105),约占所有白血病的58.7%,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不同的是AML以成人多见(成人急性白血病中ALL占20%,AML占80%),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渐次上升,2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仅占全部AML的5%,一般过40岁后发病呈指数增加,而50%以上的AML年龄≥60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0~65岁。两性发病率相比,则男性比女性略高。我国调查资料也证实AML的发病率高峰在60~69岁,50岁以前两性发病率基本相似,至老年期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
一、 贫血 如苍白、无力、心悸、气短等,老年病人贫血更为多见。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至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以后再逐渐发展成AML(但绝少发展为ALL)。发生贫血的原因有:由于正常造血干细胞因白血病克隆增殖而受抑,红系祖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反应性降低,骨髓微环境破坏,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出现无效红细胞生成;合并明显或隐性溶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合并急、慢性失血,或脾功能亢进等。
二、 发热和感染 发热是初诊尤其是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的常见症状,其原因主要是感染,感染可发生在体表、体内任何部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功能缺陷,化疗和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皮肤、黏膜(口腔、胃肠道等)出血、溃疡导致屏障破坏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
三、 出血 约60%的初诊AML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黏膜(鼻、口腔及牙龈)出血最常见,眼底、球结膜出血较易见,女性可有月经增多,血尿较少见,但镜下血尿不易被发现,严重的胃肠、呼吸道和颅内出血虽不多见却常是致死的原因。急性白血病出血的机制比较复杂:骨髓衰竭导致血小板减少最重要的原因。通常血小板< 20×109 /L时多伴高危出血倾向,若合并全身感染或严重贫血时更可加重出血;化疗、细菌内毒素和白血病细胞浸润损伤血管内皮以及凝血障碍都是引起出血的原因。 AML-M3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出血比ALL和AML其他亚型更严重而多见,其明显出血往往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不相适应,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破坏(尤其在化疗开始后),大量促凝物质和组织因子释放,可使50%~75%的M3病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伴原发纤维蛋白溶解(fitrinolysis),偶尔DIC也出现于其它亚型如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四、 白血病浸润表现 AML髓外浸润可发生在本病各亚型,但以M5和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为较频见。
1、 皮肤浸润 以M5和M4型多见。外观呈斑丘疹、结节状或肿块,色泽紫红,可多发而布及全身或少数几个散布于体表,且对放疗敏感。偶尔也有在血象、骨髓象出现白血病改变前皮肤浸润先被发现。与AML相关的良性皮肤损害还有多形性红斑、S综合征、脓疮病、坏疽病等,籍皮肤活检可资鉴别。
求助留言病历提交在线咨询2、 眼部改变 AML视网膜、脉络膜浸润比ALL少见,可合并出血或引致失明,眼底浸润往往提示合并CNS受累。
3、 口腔牙龈改变 25%~50%的M5和M4患者可因白血病浸润出现牙龈增生,严重者牙龈肿胀如海绵状,表面破溃出血,但AML其他亚型牙龈增生少见。口鼻黏膜、扁桃体或舌体浸润则较不多见。
4、 肝、脾、淋巴结肿大 见于约40%的病例(M5型较多见),与ALL相比其发生率较低,肿大的程度也较轻(肝脾通常肋下刚触及至肋下<4CM),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一般≤10%。对有明显肝、脾肿大的患者应注意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clocytic leukemia,CML)急性相鉴别。
5、 骨关节痛 发生率约20%,比ALL少见。骨关节痛易发生在肋骨、脊椎骨,或肢体长骨及肘、踝等大关节,偶尔可出现骨坏死,但关节渗液稀见。胸骨压痛是常见体征,有助于白血病诊断。
6、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NSL) 初诊AML的发生率不详,但包括复发时的全病程CNSL总发生率儿童为5%~20%,成人约15%,明显低于ALL。
7、 粒细胞肉瘤 是有原粒或原单核细胞组成的一种髓外肿瘤,又名绿色瘤,常累及骨、骨膜、软组织、淋巴结和皮肤,好发在眼眶、副鼻窦、胸璧、乳房、唾液腺、纵隔、神经、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等处。 AML还可以发生心脏、心包、肺、胸膜、肾及胃肠等各种器官、组织的浸润,但一般很少导致出现临床症状。睾丸、前列腺、卵巢、子宫浸润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半数AML患者白细胞数增高,多在10×109 /L~100×109 /L之间,20%的病例甚至>100×109 /L。部分患者白细胞数可正常,少数病人(常为M3型或老年病例)白细胞数< 4.0×109 /L。80%患者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甚至出现严重贫血,网织红细胞常减少。血小板数多数患者减少,少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2、 骨髓象 多数患者高度增生,正常造血细胞被白血病细胞取代;少数患者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仍在30%以上。如胞浆内发现Auer小体,更有助于排除ALL而确诊为AML。
3、 凝血异常 出现DIC时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和凝血因子V、VII、VIII、X等的缺乏。
4、 代谢异常 高尿酸血症常见于白细胞数增高和诱导化疗期患者,且与肿瘤溶解有关,但AML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ALL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升高,尤其是M4和M 5亚型,其增高程度一般也轻于ALL;血清溶菌酶增高也以M4和M 5型多见。
【分型标准】
FAB分型有利于诊断标准的统一
[FAB:M1] [ FAB:M7]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xute myeloblsdtic leukemia without maturation)。骨髓中原粒细胞(I型和II型)>90%(非红系细胞——nonerythroid cells,NEC)。原始细胞3%以上为过氧化物酶阳性。可有奥尔小体。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单核系细胞<10%(NEC)。
[FAB: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maturation)。骨髓中原粒细胞(I型+II型)>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以下个阶段的粒细胞>NEC的10%。易见含奥尔小体或8;21染色体易位的病例,其胞浆丰富并有颗粒,这种细胞应与早幼粒细胞相鉴别。
[FAB:M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ypergranular promyelocytic leukeia)。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NEC的30%),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异常颗粒,多数奥尔小体呈束状,称为束状细胞(faggot cell),易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第15号17号染色体易位[t(15;17)]。可分为二型:
[M3a]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易见柴束状奥尔小体。
[M3b]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为M3的变种(variantM3)
[FAB: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急性单是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系两系分化所致。骨髓中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中原粒细胞>NEC的30%而>80%。原始、幼稚和成熟单核细胞>NEC的20%。
按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4中类型:
[M4a]骨髓中原+早为主(原始细胞>NEC的30%)。单核系细胞>NEC的20%。
[M4b]骨髓中的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
[M4c]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细胞系又具有单核细胞系特征的细胞>30%。
[M4Eo]骨髓细胞除上述特点外,特异性嗜酸颗粒粗大而圆,着色较深的嗜酸粒细胞>5-<30%。常见在一个细胞中既有特异性嗜酸颗粒又有粗大深蓝色的嗜碱颗粒(嗜碱联合粒细胞),核不分叶。氯乙酸酯酶和PAS反应呈强阳性。16号染色体异常,16:del(16)(q22),inv(16)(p13q22),这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FAB: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骨髓中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NEC的80%。
分以下二型:
[M5a]未分化型:骨髓全部单核系细胞中原单核细胞>NEC的30%。
[M5b]部分分化型:骨髓全部单核系细胞中原单核细胞NEC的30%。
[FAB:M6]红白血病(axute erythroleukemia)。骨髓中红系>50%,且常有形态学异常,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30%;若血片中原粒(或原单)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20%也可诊断。
[FAB: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cytic leukemia)。
1、 外周血有小原巨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与苏丹黑B均呈阴性反应,电镜细胞化学血小板过氧化物酶呈阳性反应。
2、 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呈多形性,似小淋巴细胞,有1-3个核仁。胞浆颗粒为(+)——(-),有嗜碱性细胞突起(bleb),有血小板生成像,显示巨核细胞的分化。外周血可见血小板片段(fragment)。
3、 原巨核有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PPO或/和GPIIb/IIIa阳性细胞)>10%,MPO阳性细胞<5%。
4、 骨髓网状纤维(reticular)增加,细胞少,往往干抽,活检有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 。
[Mo]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cute undifferentiated leukemia ,AUL)或称急性干细胞型白血病(acute stem cell leukemia, ASL),约占急性白血病的5~10%。有些中外学者建议称为Mo。其特点是原始细胞缺乏任何特异性标志(标志阳性细胞<20%)。
【预后因素】
与ALL相比,AML的预后因素更多变而不统一。一些因素的预后意义往往随患者年龄、个体特异性、白血病细胞形态学表型和治疗方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同一患者的预后也总是受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比较肯定的预后因素有患者的发病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有无MDS病史,是否继发性白血病,达缓解时间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等。
临床特征
1、 年龄
几乎一致公认发病时患者的年龄是决定AML完全缓解(CR)率和缓解生存时间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通常小于45岁者CR率较高,缓解生存时间较长,小于15岁预后更好,但小于2岁和大于60岁的患者由于常合并其他高危因素,预后多差。老年病例的CR率仅及年轻人的一半,获得长期无复发生存(RFS)的机率更低。
2、 前因
白血病发病前经历过MDS或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阶段,或曾有化、放疗史的继发性白血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100×109/L),原始细胞百分率高,合并明显的髓外和CNS浸润,这些因素既不利于获取CR,即便获得缓解也容易复发,有碍于延长生存。
3、 缓解
为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诱导化疗开始后应争取使患者在1~2疗程内迅速达到CR,治疗>2疗程才逐渐达到CR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DFS)可能明显降低。
4、细胞遗传学改变
与其他因素相比,染色体核型异常可能是最重要和独立的预后因素。正常核型预后较好,但利用分子学技术可在部分正常核型患者中发现分子学改变(白血病融合基因),并具预后意义。
5、其他不良预后因素
患者的一般情况差,伴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合并慢性肾病、肝病或糖尿病,低白蛋白或低纤维蛋白血症,白血病细胞标记指数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等 。
【治疗】
一、白血病疗效的改善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自那时以来,由于肿瘤治疗新药的不断发现,人们藉助于细胞生物学和药物效应、代射动力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套以联合用药、大剂量、早期强化为主要策略的治疗方法,为大量杀灭恶性细胞提供了有效手段。对克服化疗后骨髓抑制毒性,缩短粒细胞减少期,防治感染、出血并发症,降低骨髓抑制期死亡率,以及强化疗的顺利实施也发挥了良好的保障作用。以上措施,使急性白血病的近、远期疗效获得显著提高。目前儿童和60岁以下的成人AML的CR率均为60%~85%,5年DFS儿童为50%,成人为30%~40%,约25%~45%的病例可单靠中药治疗达到治愈。
求助留言病历提交在线咨询1、 诱导缓解治疗
至今,蒽环类药物(主要是柔红霉素,DNR)加阿糖胞苷(AraC), 即DA3+7是国际最通用的AML诱导缓解方案。一般用法为DNR45~60mg/m2X3天,AraC100~200mg/m2×7天,报道CR率60%~85%。
我国AML诱导缓解治疗常用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如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HT)和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
大、中计量(HD,ID)AraC(0.5~3g/m2,ql2h×6~12次)联合蒽环类诱导治疗AML达到的CR率并不比DA标准方案高,且有严重的神经、胃肠和其他毒性,老年患者死亡率更高,但对年轻患者可延长缓解期,提高5年DFS和总生存率。不过,HD、IDAraC目前尚不是普遍认同的AML诱导治疗方案。
2、 缓解后治疗
缓解后治疗的目的是争取在产生肿瘤化疗耐药之前,消灭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以减少复发,延长生存,甚至达到治愈。因此本治疗阶段的治疗关键应该是开始要早(诱导缓解后立即开始),剂量强度应不诱导化疗更大,或者还要加用患者于诱导化疗期未用过的药物。
维持治疗是否有延长AML缓解生存的作用,目前尚无最终定论,但多数作者认为缓解后经足够强烈的巩固、强化治疗4~6疗程之后再给或不给维持治疗,两者的缓解生存率并无差别。应当说明,至今为止,高效低毒的缓解后治疗方案还有待探索。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按FAB分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又称AML- M3型。其典型特征有:
①骨髓形态为胞浆含粗大颗粒和Auer小体(也有微颗粒变异型)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
②临床常有严重出血,且易合并DIC和纤维蛋白溶解;
③90%的患者显示特异性染色体异位t(15:17);
④化疗敏感(化疗耐药发生率小于5%),缓解生存期长,但早期死亡率高。
1986年我国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首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d acid,ATRA)治疗APL获得成功,一时成为国内外首选取的APL诱导缓解治疗药物。 ATRA治疗的一般副反应有口唇、皮肤黏膜干燥,脱屑,阴囊皮炎,鼻塞,头痛、恶心呕吐,腹泻,骨关节痛及肝功能异常等。严重副反应主要是维甲酸综合征(RAS),见服ATRA后2~28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吸困难,肺间质浸润,心包胸膜渗出,水潴留,肾损害和心衰等,如不早期识别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将死于进行性缺氧和多器官衰竭。严重者则当停用ATRA治疗。与ATRA相关的其他副反应还有颅高压综合征、高组织胺血症等。
1989年,我国航空六一八血液病防治中心开始选用中草药治疗APL获得成功,现已经成为被国内外医疗界所推崇。由于是纯中药,经过合理配伍、精心炮制,在治疗上并无副作用,但作用显效稍缓。
三、难治和复发AML的治疗
难治(refractory)和复发(relapsed)AML对再治疗的耐药程度和治疗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并取决于疾病本身的异质性、复发的性质、时机和次数,尤其是初次缓解(CRI)的长短。
为区分高度耐药的难治病例与一般复发病例,四项标准最为通用,即:
①标准方案诱导化疗2疗程不缓解;
②CRI后6个月内复发;
③CRI 6个月后复发,且原诱导方案再治无效;
④二次和多次复发。
为克服临床耐药,难治和复发AML的治疗选择是:
①采用中药(植物药材)个性化治疗,使用与一线治疗无交叉耐药的其他药物组成的新方案;
②使用HD、IDAraC;
③应用耐药逆转剂;
④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