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核(lymphademectasis) 指因气机郁结或精气亏虚,温毒内伏,瘀痰凝滞所致,以肢体出现无痛性瘰疬肿块,胁下肿块,或有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其中出现无痛性肿块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恶核”病名出自《肘后方》卷五,提出是“核生于肉中,形如豆或梅李,推之可动,患处疼痛,发热恶寒”的病证,病因多因风热毒邪搏于血气、复为风寒乘袭所致。《外科证治全生集·治法》也提出:“大者,名恶核;小者,名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却不易溃。”《外证证治金生集》认为恶核可以归为阴疽范畴,并与石疽做鉴别诊断,如“恶核与石疽初期相同,然其寒凝甚结,命根最深”,《肘后方》卷五指出恶核的治疗宜内服五香连翘饮。《外证证治金生集》指出恶核的预后为“毒很深固,消之难速。”本病可涉及西医学中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临床常见疾病有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病因病机 恶核的病因主要是寒湿凝结成痰和火热煎熬津液成痰。寒主凝滞收引,塞邪袭肺,肺失宣降,或脾胃素虚,虚寒内生,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水湿停蓄而成痰。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脉络疾阻,积久成痰。痰饮日久而成“痰核”。
诊断 恶核以慢性、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作出诊断。恶核应与失荣鉴别。血常规、肝肾功、B超、CT、ECT、PET、胃肠钡餐检查、消化道纤维内镜、骨髓穿刺涂片、骨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分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①慢性、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肝、脾肿大,其中慢性、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重要特征。②常伴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③部分患者有盗汗、乏力、消瘦和全身皮肤瘙痒,晚期常有贫血和恶病质等。
鉴别诊断 恶核应与失荣鉴别。失荣的病因病机是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脾伤气滞,水湿停留,聚而为痰;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
辨证论治 恶核辨证分虚实、寒热、轻重,治疗以软坚散结为纲。
辨证要点 恶核的辨证,应分虚实和寒热。凡年青气盛,病初起者为实,或成因于肝气郁结、火邪、寒邪盛者为实;凡年老气弱者,病之晚期形体消瘦者为虚,或由于脏气亏虚而成痰者亦为虚。凡外感寒邪,或肺、脾、肾气虚,阳虚而成痰者,多为寒痰;凡感受火热之邪,或因阴虚火旺而灼津为痰者,或为气郁血瘀日久,化火而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
治疗原则 恶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软坚散结。
分证治疗
寒痰凝滞 ①临床表现:颈项耳下或腋下鼠蹊有多个肿核,不痛不痒,皮色如常,坚硬如石,不伴发热,形寒肢冷,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②治法:温化寒凝,软坚祛痰。③主方:阳和汤。
气郁痰结 ①临床表现:颈项耳下,或腋下鼠蹊有多个肿核,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头晕耳鸣,囗苦咽干,烦躁易怒,胸腹闷胀,或有胸胁疼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②治法:疏肝理气,软坚散结。③主方:柴胡疏肝散。
血瘀癥积 ①临床表现:形体消瘦,腹内结块,腹胀腹痛,纳呆食少,或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有黑便,舌质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涩。②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③主方:鳖甲煎丸合三棱汤。
肝肾阴虚 ①临床表现:颈项肿核累累,坚硬如石,头晕耳鸣,囗干咽燥,五心烦热,两胁疼痛,腰膝酸软,遗精或月经不调,舌质红,苔少,脉细数。②治法:滋补肝肾,软坚散结。③主方:杞菊地黄汤。
中成药治疗 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中成药进行治疗。
口服中成药 ①小金丹:温化寒痰,祛瘀通络。用于寒痰凝滞证者。②犀黄丸: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用于血瘀癥积证者。③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用于肝肾阴虚证者。
中药注射剂 ①康艾注射液:益气扶正,用于气血两虚证者。②艾迪注射液: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用于血瘀癥积之证。
其他疗法 在内治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治疗此病。
针炙 取穴为天井、少海、百劳、肘尖、肩井、翳风、肺俞、脾俞、风门、肝俞、膈俞,毫针刺,用泻法,或加炙,有通经络,散郁结,和气血之功,用于实证;虚证取穴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用补法。或加期门、章门用平补平泻法。
转归预后 本病经过治疗后的存活期,与疾病类型与临床分期有关,在同一类型中,病期越早,预后越好,在同一类型和病期,儿童和老年人的预后较差。
预防调护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病毒感染。早期呆适当活动,晚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的食物。精神护理也特别重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