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病态造血细胞形态学表现
一、粒系病态造血包括 细胞颗粒过少、无颗粒(无颗粒中性粒>0.01, 颗粒积分<260为病态)或颗粒粗大、分叶过少Pelger-Huet(假性派-胡异常)(>0.05为病态)或分叶过多、双核幼粒细胞、环形杆状核粒细胞、异常染色质聚集(呈菊花样〕、巨幼样变、核浆发育不平行、成熟障碍和空泡变性、原始细胞簇(由3个或3个以上原始细胞组成)等。
二、红系病态造血包括 类巨幼样变以晚幼红为主、双核、多核尤其奇数核、畸形核、核出芽、核碎裂为无效造血形态学表现之胞浆出现一小体为幼
红细胞过快造血异常表现、嗜碱性点彩、幼
红细胞空泡变形(与有毒物质接触或代谢有关)、核浆发育不平行、环形铁粒幼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显著大红细胞、嗜多色性、异型红细胞、铁粒幼红细胞及铁粒红细胞等。
三、巨核系统病态造血包括 小巨核细胞(或称微小巨核细胞)、多小核巨核细胞(核间无丝相联)、多分叶巨核细胞、单圆核巨核细胞、大单个核巨核细胞、核逸出或巨大
血小板等。
四、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病态改变 淋巴细胞大小不一、胞体增大、核染色质疏松网状和异形、双核单核细胞也可见形态异常改变或出现少量原幼单。
上述各系病态造血形态表现中, 有的诊断意义大一些(如肿瘤性幼红细胞、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同步和畸形变、小巨核细胞、多小核巨核细胞等), 有的诊断意义小些(如粒系空泡、类巨幼变、颗粒减少和分叶过多, 大单个核巨核细胞等)。因此, 在分析诊断病态造血细胞的意义时必须考虑具体细胞的异常价值, 并结合原始细胞数量、临床表现等多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以防误漏诊。